GB/Z 18509-2016 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
GB/Z 18509-2016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Guide to the drafting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1年11月
-
2016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
- 起草人:
- 郑军奇、张望远、邬雄、李妮、刘媛、刘鑫、张玉华、沈雪梅、余海涛、肖保明、宋庆军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3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Guidetothedraftingof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standards
(IECGUIDE107:2009,NEQ)
GB/Z18509-2016
代替GB/Z18509-2001
发布日期:2016年2月24日
实施日期:2016年9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采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EC导则107《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英文第三版2009-02)。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与IEC导则107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代替GB/Z18509-2001《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采用了GB/T4365-2003《电工术语电磁兼容》。
——第3章中新增“EMC委员会”“横向标准”“(电磁)兼容水平”三个术语。
——第4章对概述的内容进行调整,描述了电磁骚扰对设备功能安全造成的影响范围。
——第5章新增“5.1总则”,描述EMC标准协调小组的作用,调整“5.3抗扰度要求”的部分内容。
——第6章6.2新增“6)测量和试验设备”;对“6.3通用EMC标准”和“6.4产品类EMC标准”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删除原第7章“我国关于EMC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将原第7章内容整合到附录A中。
——第8章“EMC标准的制定”(对应原第9章)新增“8.3.1概述”和“8.4法规性表述”。
——附录B的表B.1中,将低频传导现象中的“谐间波”改为“间谐波”;新增“高功率电磁暂态”,包含原有的“高空核电磁
脉冲”。
——新增“附录C”及“附录D”。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6)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济宁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
研究所、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郑军奇、张望远、邬雄、李妮、刘嫒、刘鑫、张玉华、沈雪梅、余海涛、肖保明、宋庆军。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所代替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Z18509-2001。
1范围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起草全部或部分与电磁兼容有关的标准的程序,在制定新的电磁兼容标准或电磁兼容条款,以及修订现
有的标准时宜采用本程序。
为了保证各标准之间彼此保持一致和符合当前的作法,以及避免文件编写出现重复,宜遵守本程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365-2003电工术语电磁兼容
3术语和定义
3.1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它的电磁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GB/T4365-2003,定义161-01-07]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1
3.2
EMC委员会EMCcommittees
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中EMC委员会是指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9)和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246)。
3.3
(电磁)兼容水平(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level
为了在设定发射限值和抗扰度限值时能相互协调,而规定作为参考电平的电磁骚扰水平。
[GB/T4365-2003,定义161-03-10]
注1:按照惯例,实际的骚扰水平超过所选择的兼容水平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只有在各种场合下控制发射和抗扰度水平,使
由累加的发射产生的骚扰水平低于处在相同场合下的每个装置、设备和系统的抗扰度水平,才能达到电磁上兼容。
注2:兼容水平可能与电磁现象、时间和场所有关。
3.4
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disturbance
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生物或非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电磁现象。
注: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
[GB/T4365-2003,定义161-01-05]
3.5
(电磁)发射(electromagnetic)emission
从源向外发出的电磁能的现象。
[GB/T4365-2003,定义161-01-08]
3.6
电磁环境electromagneticenvironment
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GB/T4365-2003,定义161-01-01]
3.7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EMI
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注1:术语“电磁骚扰”和“电磁干扰”分别表示“起因”和“后果”。
注2:过去“电磁骚扰”和“电磁干扰”常混用。
[GB/T4365-2003,定义161-01-06]
3.8
高频highfrequency
9kHz以上的频率。
注:该术语是用于EMC标准中的特殊定义,SAC/TC79将9kHz以上的频率称射频。
3.9
横向标准horizontalstandard
与一系列技术委员会相关的,对确保标准化文件资料一致性至关重要的,规范基本原则、概念、术语或技术特性的标准。
注: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中,基础EMC标准和横向标准具有同等地位。
3.10
抗扰度(对骚扰的)immunity(toadisturbance)
装置、设备或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
[GB/T4365-2003,定义161-01-20]
3.11
低频lowfrequency
9kHz及以下的频率。
注:该术语是用于EMC标准中的特殊定义。
3.12
端口port
想获取更多免费高清规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规范之家。2
设备上与外部电磁环境相耦合或者受外部电磁环境影响的特定界面。
注:图1给出了几种重要的端口。外壳端口是设备的物理边界(例如机壳)。外壳端口提供辐射和静电放电(ESD)能量的传播途径,
而其他端口提供传导能量的传播途径。
图1设备端口
4概述
对EMC技术的研究已有很长一段时期,这些技术问题十分复杂。有很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心的是特定产品的一般方面或者特殊
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SAC/TC79成立于1986年,SAC/TC246成立于2000年,国内EMC标准化组织的结构在附录A中给出。
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中,EMC包括从0Hz到400GHz频率(可能到更高频率)范围内的传导现象和辐射现象以及表B.1列出的有关现
象。
EMC委员会的任务包括与电气和电子设备、公共和工业供电系统、无线电通信和电信相关的EMC标准化工作,这些工作可与相关专
业组织的合作来进行。
在EMC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认识到EMC的要求在经济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影响,这些要求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性能。EMC要求不足
和不必要的要求都应当避免。
EMC工作可能涉及到安全,特别是电磁骚扰对设备的功能安全造成的影响。对生物组织的直接影响不包括在内,但是对可能会产
生这样影响的场的测量,是包括在内的。
5基本原则
5.1总则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文中简称SAC)EMC标准协调小组(下文中简称EMC标准协调小组)对我国EMC标准中的相关工作进行协调,
以避免国家标准的重复和冲突。这种协调主要涉及到电磁发射,耦合和对骚扰的抗扰度。EMC标准协调小组将与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以下简称产品委员会)和EMC委员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及时处理EMC标准问题。EMC标准协调小组在需要时向SAC提出解决分岐问题
的建议。
5.2发射限值
SAC/TC79和SAC/TC246作为EMC委员会,负责制定为实现EMC所需要的发射限值和测量要求。两委员会应考虑有关产品委员会
的需求(例如:测量方法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
SAC/TC79负责9kHz以上的发射,SAC/TC246负责9kHz及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0/T 48-2001 农村户用沼气池设计规范 2001-10-12
- DB50/T 44-2001 无公害蔬菜茄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22/T 948.8-2001 无公害芽菜类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1-09-10
- DB50/T 46-2001 无公害蔬菜豆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22/T 948.5-2001 无公害葱蒜类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1-09-10
- DB22/T 948.4-2001 无公害根菜类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1-09-10
- DB50/T 42-2001 无公害蔬菜根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22/T 948-200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1-09-10
- DB50/T 41-2001 无公害蔬菜白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7-2001 无公害蔬菜甘蓝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