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793-2011 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规程

DB11/T 793-2011 Low Efficient Ecological Profit Forest Reform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11/T 793-2024 |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793-2011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5-03
实施日期
2011-08-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备案号:30569-2011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793—2011

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improvementoflow-functionalpublicbenefit

forest

2011-04-28发布2011-08-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793—201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2

5判断标准...........................................................................2

6改造原则...........................................................................3

7改造技术...........................................................................3

8作业设计...........................................................................6

9施工与监理.........................................................................7

10检查验收..........................................................................8

11监测与档案管理....................................................................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针阔叶混交林树种配置类型表..................................9

附录B(资料性附录)低效风景游憩林修枝强度表.......................................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改造对象与改造措施关系表.......................................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低效生态公益林小班现状调查与初步设计表.........................12

I

DB11/T79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起草人:徐程扬、蔡宝军、袁士保、任军、彭强、张启生、章志都、刘军朝。

II

DB11/T793—2011

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效生态公益林的类型、判断标准、改造技术、作业设计、施工与监理、检查验收和

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工程。

本标准所指的低效生态公益林,在起源上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在林分类型上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1690—2007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513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DB11/T125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综合技术标准

DB11/T22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11/T290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

DB11/T496水源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低效林low-functionalforest

受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退,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或

丧失,依靠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恢复的森林,在形式上表现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社会服务

功能、林产品生产能力显著低于同种立地条件下同类林分的平均水平。根据林分起源可分为低效天然林

和低效人工林。

注:改写LY/T1690—2007,定义3.1。

3.2

低效生态公益林low-functionalpublicbenefitforest

受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生长衰退,功能退化,且以生态防护和景观游憩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3.3

1

DB11/T793—2011

低效防护林low-functionalprotectiveforest

生长严重衰退,结构不合理,防护功能低下的森林,主要包括低效水土保持林、低效水源涵养林、

低效防风固沙林、低效护路林、低效护岸林等。

3.4

风景游憩林scenicandrecreationalforest

具有满足审美需求功能和(或)综合游憩功能需求的森林。

3.5

低效风景游憩林low-functionalscenicandrecreationalforest

景观色彩单调,林木生长不良,林相残破,不能满足景观、游憩功能需求的森林。

3.6

低效次生林low-functionalsecondaryforest

多代萌生或长期遭受人为干扰、自然或生物灾害,缺乏天然更新、生长衰退的天然林。

3.7

低效灌木林low-functionalshrubforest

因经营不当或长期得不到经营而形成的覆盖度低、生长衰弱、生态防护功能低下、失去经营培育价

值的灌木林。

4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

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状况和生产实践需求,将低效生态公益林划分为低效防护林、低效风景游憩林、

低效灌木林和低效次生林四种类型。

5判断标准

5.1低效生态公益林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生态公益林,可判定为低效生态公益林(含四种类型):

——林相残破、林木分化严重、功能低下的林分或林带;

——残次多代萌生林;

——林木生长严重退化,平均蓄积生长量或生物量低于相同类型、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30%以上

的林分或林带;

——郁闭度<0.4的林分,或覆盖度<40%的灌木林;

——林分密度过高导致林木生长缓慢,通过常规抚育措施难以改良的林分或林带;

——枯立木数量>10%,或林木枯梢长度超过树冠的1/3且数量>15%的林分或林带;

——遭受病虫、火灾、风折、雪压等灾害,严重受害林木株数>15%的林分或林带。

5.2低效风景游憩林

凡符合5.1条件之一、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风景游憩林,可判定为低效风景游憩林:

——彩色树种组成的,林木叶片普遍稀疏、观赏价值低下的林分;

2

DB11/T793—2011

——林内透视距离<10m的林分;

——树冠平均冠幅小于平均胸径10倍的林分;

——缺乏游憩步道、卫生、休息等基础游憩设施的林分;

——存在挥发物、花粉、种子附属物(如飞絮)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林分或林带。

6改造原则

6.1采用近自然理念,改造与保护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6.2改造后林分应以混交林为主,宜保留林下灌木和天然更新的乡土树种。

6.3采取植苗或直播造林,植苗造林以容器苗为主,或采用带土坨苗木造林,风景游憩林造林宜采

用大苗造林。

6.4去劣留优,去密留疏,保留、培植乡土树种,促进林下灌木和草本发育,丰富生物多样性。

6.5提高林相的整齐程度和林木观赏度,增加林内透视距离。

6.6适当修缮营林、护林道路。修建风景游憩林的游憩道路以步道为主。

7改造技术

7.1补植

7.1.1对象

无天然更新能力、树种组成单一、主林层严重退化、色彩单调,且郁闭度<0.4的林分。

7.1.2目标

改造后的林分结构应为自然或近自然结构,形成随机混交或不规则块状混交林;垂直分布应为复层

结构,形成多层次混交林;形成色彩或季相变化丰富的林相。补植后的林分总体密度控制在1050株/hm2

以下,郁闭度控制在0.6~0.8。

7.1.3方法

宜采用非均匀补植方法。树种分布比较均匀或易于形成复层林的单层林,可采用均匀补植;现有树

种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较多的林地,采用局部补植。若选择耐荫树种,可在林冠下补植。

在进行补植时,树种搭配强调种间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互补的原则,按照阳性先锋树种、中生

树种、早期耐阴树种、顶级群落树种的序列,识别当前林分的树种构成,选择序列后期的树种补植到林

下,而不能逆序操作。风景游憩林补植还应考虑观赏部位、器官或色彩的互补性。

7.2更新

7.2.1对象

林木生长表现严重退化且无天然更新能力的成、过熟林分,或严重遭受病虫害、火灾、风折、雪压

等自然灾害的林分或林带,或由其他原因导致林木生长严重退化的幼、中龄林分。

7.2.2目标

3

DB11/T793—2011

全面更新形成同龄纯林或行状、块状混交林,局部更新形成不规则块状混交林。全面更新林分初植

密度按照GB/T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