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573-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
DB35/T 1573-2016 DB35/T 1573-2016 Guidelines for Overall Planning of Biological Firebreak Forest Zone Construc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调查规划所、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龙岩市林业种苗站、龙岩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龙岩市林业基地建设办公室、长汀县森林资源管理站。
- 起草人:
- 卢春英、张文元、张盛钟、郑建英、赖健、阙善洪、刘昌营、吕国庆。
- 出版信息:
-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573—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
2016-04-06发布2016-07-06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福建省地方标准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
DB35/T1573—2016
*
2016年11月第一版2016年11月第一次印刷
DB35/T1573—2016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规划布局..........................................................................2
6现场调查..........................................................................4
7技术措施设计......................................................................4
8投资估算..........................................................................5
9规划文件组成......................................................................6
附录A(资料性附录)福建省森林火险县级单位等级......................................7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表格....................................8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主要树种选择参考表.............................................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指标...................................13
附录E(资料性附录)主要树种造林密度...............................................14
附录F(资料性附录)综合单价估算...................................................15
附录G(规范性附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文件组成格式...........................17
参考文献............................................................................18
I
DB35/T1573—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编制。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林业调查规划所、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龙岩市林业种苗站、龙岩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龙岩市林业基地建设办公室、长汀县森林资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春英、张文元、张盛钟、郑建英、赖健、阙善洪、刘昌营、吕国庆。
II
DB35/T1573—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编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规划布局、现场调查、技术措
施设计、投资估算和规划文件组成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各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专项规划可以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5007—2014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
TB10063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3.1
生物防火林带
在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选择防火性能强,适宜当地环境生长的不含挥发油脂、含水率高、叶片厚、
燃点高的树种,运用密植手段,营造带状林,形成阻隔林火蔓延的植物林带。
3.1.1
山脊生物防火林带
在林地或林分中,拟开设在山脊线或山脊线附近,起到阻隔山火蔓延作用和实施以火攻火战术依托
作用的生物防火林带。
3.1.2
山脚生物防火林带
在林地或林分边缘,拟开设在山脚田边或其上部,起到阻隔山火进入林地或林分作用的生物防火林带。
3.1.3
电力走廊生物防火林带
在经过林地或林分上部的电力线路,拟开设起预防山火威胁电力输送作用和防范电力线路掉落引发
山火作用的生物防火林带。
3.2
林火阻隔网
防火区内由多条阻隔带形成的闭合式阻火网络。
1
DB35/T1573—2016
3.3
林火阻隔网密度
林地单位面积内(防火区域内)林火阻隔网的数量(长度或面积)。林火阻隔网密度,划分成长度
密度和面积密度。
3.3.1
长度密度
林地面积(防火区域)内,所有林火阻隔网的长度(m)之和与林地面积(hm2)之比。单位:m/hm2。
3.3.2
面积密度
林地面积(防火区域)内,所有林火阻隔网面积(hm2)之和与林地面积(hm2)之比。单位:林火
阻隔网面积(hm2)/林地面积(hm2)。
3.4
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四周有阻火隔离带封闭围成的防火区城,是控制林火向阻隔网外蔓延的基本单元。
4总则
4.1遵循“因险设防、突击重点、统筹规划、分批建设”的建设原则。
4.2生物防火林带应结合营林工程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4.3生物防火林带设置宜与行政区域界线、山林权属界线基本一致。林带相互联结,构成封闭式林火
阻隔网络。
4.4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4.5应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兼顾的原则。
5规划布局
5.1重点布局
需要重点布局的区域主要包括:
a)重点区位:铁路和公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国省道和县道)两侧、江河两岸、重点水土流失
区、生态公益林区、城区周边一重山、针叶林集中区;
b)重点部位:陵园(公墓)、寺庙周围一重山,山脚田边及其它人员活动频繁、森林火灾多发易
发地段、电力高压线走廊;
c)重点保护目标:林区内的重要军事、通讯、电力、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等建筑的周边;
d)重点单位: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的外围分界线;
e)重点乡镇:易发、高发森林火灾的乡(镇、场)。
5.2防火林带长度
生物防火林带长度应连续长度1km以上。
5.3防火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2
DB35/T1573—2016
表1林火阻隔系统宽度
林火阻隔系统
林火阻隔系统
序号宽度备注
布设位置
m
省界、县界、乡镇界、国有林场界、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边界,以及森林与草原、
1≥30
寺庙、居民点、易燃物资储备库、墓地交界处的
林火阻隔带
2山脊、林中15~20
3山脚田边8~15
水渠、河流及其他自然阻隔带旁的利用宽
4水渠、河流及其他自然阻隔带30
度与加宽宽度之和应大于30m
铁路一侧的林火阻隔带宽度应符合
5铁路
TB10063规定的防火间距
6高速公路(含快速通道)≥30
7国道≥20
道路用地外缘起向外距离(单侧距离)
8省道≥15
9县乡道路及其他道路≥10
电力高压线10kV~220kV30
10
走廊>220kV40
5.4控制面积
5.4.1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以县(市、区)为单元,按县(市、区)级火险等级区划分(参见附录A)。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及与其相对应的长度密度应符合表2[LY/T5007—2014,表2]的规定。
表2县(市、区)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与阻隔网控制面积相对应的长度密度
县(市、区)级火险等级区
hm2m/hm2
Ⅰ级火险等级(森林火灾危险性大)≤500>17.88
Ⅱ级火险等级(森林火灾危险性中)501~100017.88~12.65
Ⅲ级火险等级(森林火灾危险性小)1001~500012.65~5.66
3
DB35/T1573—2016
5.4.2乡(镇)特殊防火区域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在以县(市)级防火单元内,针对特殊的连片针叶林防火区域,按多发火灾乡镇(市级森林防火重
点单位或近5年内均有卫星监测到森林火灾发生)、一般火灾乡镇(近5年内有卫星监测到森林火灾发生)
和少发火灾乡镇(近5年内没有卫星监测到森林火灾发生)划分,乡镇连片针叶林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及与其相对应的长度密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乡(镇)连片针叶林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与阻隔网控制面积相对应的长度密度
县(市)级内乡镇连片针叶林防火区域
hm2m/hm2
多发火灾乡镇≤20>89.4
一般火灾乡镇21~3089.4~73.0
少发火灾乡镇31~4073.0~63.0
6现场调查
6.1调查内容
对拟建林带的地点、四至、长度、面积、林分主要因子、林木采伐蓄积量、立地条件、林带布设位
置等进行调查,见附录B。
6.2调查方法
采用线路调查为主,结合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7技术措施设计
7.1规划内容
包括建设类型、营造方式、造林技术、森林保护、辅助工程等。
7.2技术要求
7.2.1建设类型
分为新建、改造和更新生物防火林带。
7.2.2营造方式
新建生物防火林带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改造生物防火林带通过补植等措施;更新生物防火林带
用择伐或渐伐方式,进行更新培育成生物防火林带。
4
DB35/T1573—2016
7.2.3造林技术
7.2.3.1树种选择
选择木荷、火力楠、杨梅、相思树、油茶、米老排、山杜英、灰木莲、格氏栲、闽粤栲、红锥、青
冈栎等树种,参见附录C。
7.2.3.2苗木要求
符合附录D的要求。
7.2.3.3造林密度
参见附录E。
7.2.3.4林地清理
保留原有植被中具有防火能力的阔叶树及其幼树、幼苗,伐除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种,全面劈除
林带内芒萁、五节芒等杂草。
7.2.3.5整地
采用块状整地或带状整地。大田苗植穴规格60cm×40cm×40cm,容器苗植穴规格50cm×40cm×30cm。
下基肥,回表土。机械作业要求在坡度≤25°时进行。
7.2.3.6栽植
要求深栽、舒根、栽直、踩紧、培土成馒头型。
7.2.3.7幼林抚育
造林后一般连续抚育3~5年,至少3年5次,造林当年1次,第2年后每年2次,宜在4月至6月及8月至
10月进行。
7.2.3.8补植
造林成活率低于85%时,应进行补植。连续补植3年,保存率达到95%以上。
7.2.4森林保护
郁闭后进入林带的管护阶段,防止人畜破坏,定时清理林带内枯枝落叶,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防
火林带的正常生长。
7.2.5辅助工程设计
生物防火林带涉及林道、防护设施、标志牌等辅助工程的结构、规格、材料、数量与位置等。
8投资估算
8.1工程量统计
包括林木采伐、林地清理、整地挖穴、下基肥、回表土、栽植、补植、幼林抚育等工序工日数量;
农机具等设备的数量与台班数;苗木、肥料、农药等所需物资数量;辅助工程项目的数量。
5
DB35/T1573—2016
8.2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确定
8.2.1综合单价包含苗木、物资、人工(机械)费用、辅助工程、其它费用等内容。
8.2.2其它费用包括勘察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审计及招投标费、预备费等,根据
相关规定取费标准加以确定,参见附录F。
8.3投资估算
8.3.1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以及预备费等。
8.3.2林带投资估算内容包括苗木、物资、人工(机械)费用、辅助工程、其它费用等,按林带类型
确定综合单价,估算投资额。
9规划文件组成
总体规划文件以规划总体为单位编制,由总体规划说明书、附表、附图、附件等四个部分组成,参
见附录G。
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5612.5-1988 基本产品图样管理制度(飞机专业) 更改制度 1988-04-09
- QJ 2221-1992 弹上应答机通用技术条件 1992-01-27
- JT/T 735.1-2009 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建设要求 第1部分:核心元数据 2009-01-24
- SJ/Z 9010.25-1987 电子管电性能的测试 第25部分:盖缪计数管的测试方法 1987-09-14
- HAF 0406-1986 安全导则 核电厂设计中的质量保证 1986-10-30
- HG/T 3002-1983 黄丹 1983-05-14
- HB 2913-1976 组合阴模 用于六角头螺栓(钉) 1978-05-01
- JJG 313-1994 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 1994-04-28
- HB 4282-1989 电线接头大压接钳用于HB 6-91中27~34 HB 6-95中4 1989-05-13
- HB 4251-1989 安装钢丝螺套通孔用带后引导的长柄机、手用丝锥 普通钢用 ST10×1~ST33×2 198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