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379-2021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术语

DB15/T 2379-2021 DB15/T 2379-2021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erminology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5/T 2379-2021
标准类型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9-26
实施日期
2021-10-26
发布单位/组织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11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2379—2021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术语

Vocabularyofgrassland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

2021-09-26发布2021-10-26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237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二连浩特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爱军、王明玖、常书娟、杨勇、郑淑华、陈国清、张跃华、何张斯来。

I

DB15/T2379—2021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术语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常用草原、草原生态、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草原生态状况评价、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修复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草原基础术语

3.1.1

草原naturegrassland;range;rangeland;steppe

农学范畴的草原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或兼有灌丛或稀疏乔木,包含林间草地及栽培草地的多功能

的土地——生物资源,与天然草地是近义词。植被学范畴的草原指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

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

荒漠草原3个植被亚类。

3.1.2

草地grassland

以草本植物为主,或兼有覆盖度小于40%的灌木和稀疏乔木,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具有

生态、畜牧业生产和社会文化等多功能属性,是自然地理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结合成

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自然综合体。

注:一般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

3.1.2.1

天然草地naturegrassland

自然生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的总称,与栽培草地相对。

3.1.2.2

栽培草地(人工草地)cultivatedgrassland(artificialgrassland)

采用驯化、引进或者野生乡土草种,通过农业技术措施人工建植的草地。

3.1.3

1

DB15/T2379—2021

草场rangeland

具有相似生态特征,为满足特定的利用目的和便于管理,人为设置了明确边界的草地区段。如放牧

场、割草场、狩猎场、草地旅游区等。

3.1.4

基本草原basicgrassland

具有重要生态与生产功能的草原。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下述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进行保护:1.重要放牧场;2.割草地;3.用

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4.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

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5.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6.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7.

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3.1.5

草地类型grasslandtype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反映草地发生和演替规律,具有特定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的草地单元。是认识、

利用、保护草地的重要工具。

3.1.6

草地荒漠化grasslanddesertification

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草地退化。具体

表现形式是草地“三化”。

3.1.7

三化草地sanhuagrassland

由自然因素作用、人为因素影响或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草地。草

地形成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过程称为草地“三化”。

3.1.7.1

退化草地(草原)degradedgrassland(steppe)

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干扰下,出现生产力降低,优良牧草比例减少,多样性下降,毒害草增加,生态

服务功能和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草地。产生退化现象的过程称为草地退化(grassland

degradation)。

3.1.7.2

沙化草地(草原)desertifiedgrassland(steppe)

在退化草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风蚀、水蚀、干旱、鼠虫害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或过度放牧等不合理

利用因素影响下,形成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草地。表现为土壤侵蚀,土质沙化,有机质含量降低,

营养物质流失,生产力减退等。草地出现这些现象的过程即为草地沙化(grasslanddesertification)。

2

DB15/T2379—2021

3.1.7.3

盐碱化草地(草原)saline-alkaliedgrassland(steppe)

在退化草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受人为不合理利用和自然因素影响,使草地表土流失,导致盐碱化程

度加重的草地。易出现在低湿地草甸或草甸草原、湖盆、洼地、丘间低地等局部区域。出现这些现象的

荒漠化过程称为草地盐碱化(grasslandsalinization&alkalization)。

3.2草原生态相关基础术语

3.2.1

草地生态grasslandecology

草地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与草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3.2.2

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ecosystem

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存在于其中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3.2.2.1

草地生态系统结构grasslandecosystemstructure

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之间以及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织形式、结

合方式和秩序,决定着生态系统功能。

3.2.2.2

草地生态系统功能grasslandecosystemfunction

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的作用和能力,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反映。主要包

括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2.2.3

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grasslandecosystemmultifunctionality

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用以实现和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过程,即人类从草地生态系统中

获得的惠益,包括支持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3.2.2.4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grasslandecosystemservice

草地生态系统自然物质和信息存量构成的草地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所产生的人类福利。这种

服务包括有形福利产品和无形福利产品。

3.2.2.5

3

DB15/T2379—2021

草地景观grasslandlandscape

由相互作用的群落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草地空间异质性区域,是在草地

自然、经济、文化多方面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3.2.3

草地生态价值grasslandecologicalvalues

由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决定的可向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产品及惠益的价值化形式,包括支持

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等。

3.2.4

草地生态安全grasslandecologicalsecurity

指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的整体水平,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

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

注:包括来自草地的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尤其是指草地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

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

3.2.5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grasslandecosystemhealth

草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反映草地生态系统的组织、活力和弹性,没有病患反应,稳定且可持续

发展的状态。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随时间的进程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

恢复。

3.2.6

植被vegetation

生长在一定区域内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是该区域所有植物群落及其时空配置的总和。

3.2.7

群落(群社)community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包括动物、植物和

微生物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3.2.7.1

群落结构communitystructure

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状态。主要包括物理外貌(植物生活型、生长型、

层片、垂直分层与季相)与生物组成(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替、种间相互作用)。草地植物群落结构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2.7.2

4

DB15/T2379—2021

草原生物群落grasslandbio-community

一定草原区域或环境内由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有机聚合体。

3.2.7.3

种群population

在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草原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是草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包括

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3.2.7.4

草原植物群落grasslandplantcommunity(steppephytocoenose)

在一定草原区域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的单个或多个植物种群形成的集合体。具有一定的形成过程,

一定的外貌,一定的种类组合和一定的结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3.2.7.4.1

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

决定植物群落的结构与特征,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具有主导生境的塑造作用。

3.2.7.4.2

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在植物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覆盖度大,生活力强,具有资源竞争优势,对群落结构和生

境形成具有明显作用的植物种。

3.2.7.4.3

亚优势种subdominantspecies

个体数量与作用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3.2.7.4.4

植物功能群plantfunctionalgroups

具有相似特征或功能,对特定环境因子有相似响应或影响方式,并对草原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有相似

影响的不同植物种类的组合。

3.2.7.4.5

减少种decreaser

一些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的植物种,在放牧过程中往往被家畜优先采食,从而在群落中逐渐减少。

其减少程度是衡量放牧强度和草地基况的重要指标。

3.2.7.4.6

5

DB15/T2379—2021

增加种increaser

一些品质低劣、适口性差的植物种,在放牧过程初期往往不被家畜采食,只有当更适口的植物大量

减少而不能满足需要时才被采食,在群落中表现为先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又逐渐减少。其增加和减少

程度是衡量放牧强度和草地基况的重要指标。

3.2.7.4.7

侵入种invader

在原生群落中不存在,随着利用增加而侵入、定居并逐渐增加的植物种。

3.2.7.4.8

外来入侵植物alieninvasiveplants

在草原群落中,通过不同的途径有意或无意从其他地区(多指国外或境外)引入,环境条件特别适

合于其生存,在缺少天敌或竞争控制的情况下大量生长和繁殖,从而对原生植物造成排挤、危害甚至灭

除的植物,是草原生态保护中重点防范的对象。外来入侵植物的引入、定居、繁殖、扩张、危害过程即

为外来植物入侵。

3.2.7.4.9

草原基况rangecondition

指草原的优、良、中、劣状况,是根据草原的土壤和植被状况来评定的。

3.2.7.5

群落稳定性communitystability

草原群落稳定的性质、状态或程度及其抵抗扰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群落现状的能力,或

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3.2.7.5.1

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

由干扰引起的一系列群落变化过程。即草原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序演变过程。这种

变化序列中出现的不同群落类型称为演替阶段(successionalstage)。

3.2.7.5.2

顶级群落climaxcommunity

在非自然干扰消除或减少后,把群落演替过程中形成的物种的最终组合称为顶极群落,是演替的终

点,与特定气候条件相适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3.2.7.5.3

正向演替(进展演替)positivesuccession

6

DB15/T2379—2021

向着顶级群落方向演替的过程。即由结构简单且不稳定的草原群落向稳定性较高的群落发展。

3.2.7.5.4

退化演替(逆行演替)retrogression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外部环境要素的不利变化导致草原植物群落背离顶级群落演替的过程。

3.3草原生产与监测相关术语

3.3.1

草地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ofgrassland

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植物积累的生物量总量。

3.3.1.1

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ofgrassland

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植物蓄积的有机物质总量。

3.3.1.1.1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netprimary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植物地上部分的有机物质蓄积量。

3.3.1.1.2

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elowgroundnetprimary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植物地下部分的有机物质蓄积量。

3.3.1.2

植物生物量plantbiomass

指单位面积草原植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光合作用积累的净生产总量,可以表示为最大生物量和阶段生

物量。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3.3.1.3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biomass

指单位面积草原植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光合作用积累的地上部分净生产总量。

3.3.1.4

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biomass

指单位面积草原植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光合作用积累的地下部分净生产总量。

3.3.1.5

7

DB15/T2379—2021

凋落物litter

最近一段时期从植物体上落下,覆盖在土壤表面,只有部分分解,其中植物器官可被辨认的植物枯

落物。

3.3.1.6

立枯物standingdeadfodder;standinglitter

植物地上部当年直立死亡的或枯萎部分。

3.3.2

植物现存量plantstandingcrop

某一时刻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去各种因素消耗后而剩余的绿色部分量。在利用条件下为原生草剩余量

和再生草的量之和。

3.3.3

牧草产量(产草量)forageyield

草地地上生物量中有经济价值的物质草量。放牧地上家畜可食部分的草量或割草地上去掉留茬后的

草量。

注:牧草产量多为草地最大经济生产能力,是计算草地载畜量的基本依据。

3.3.4

样带transect

一定地带内按照环境条件或人为活动梯度设置的能够反映地带性规律的带状区域。在样带内,可进

一步设置样地。

3.3.5

样地sampleplot

一定区域内调查研究所选取的代表性地段。

3.3.5.1

样条transect

在样地内对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所随机设置的、具有一定面积且位置相对固定的条状区。在样条

内,可进一步设置样线或样方。

3.3.5.2

样线sampleline

在样地或样条内对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所随机选取的线形地段。

3.3.5.3

8

DB15/T2379—2021

样方quadrat

在样地内或沿样条随机布设、具有一定面积的、用于群落特征定性定量调查研究的取样单位。

注:样方一般设置成方形,是草原植被状况、物种调查及生产力统计分析的最小监测单元。

3.3.6

植被盖度coverage

在使用样方为测量工具时,样方内植被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百分比。在使用点测仪

为测量工具时,被点针点中植被的次数占点针总点次的百分比。

3.3.6.1

冠层盖度canopycoverage

草原一定面积内植物冠层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或点针点中次数的百分比。

3.3.6.2

基盖度basalcoverage

草原一定面积内植物基部断面的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或点针点中次数的百分比。

3.3.6.3

分盖度populationcoverage

草原一定面积内某种植物种群地上冠层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或点针点中次数的百

分比。

3.3.7

高度height

草地植物自地表的垂直高度或自基部的长度。

3.3.7.1

自然高度naturalheight

自然状态下,测量样方内某一植物的枝条或叶片集中分布的高度。

3.3.7.2

绝对高度absoluteheight

人为拉直状态下,测量样方内某一植物的枝条或叶片集中分布的高度(或长度)。

3.3.7.3

群落高度(草群高度)communityheight

优势物种和功能群优势层片(生殖枝或营养枝)的自然高度。

9

DB15/T2379—2021

3.3.8

频度frequency

样地内某个物种出现的频次占测量总次数的百分比。

3.3.9

密度density

样地单位面积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株、丛)数。

3.3.10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由草原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组织水平。

3.3.11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diversity

不同类型草原景观单元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表现出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3.3.12

指示植物keyspecies

在一定区域的草原内,能指示某些环境特征或草原某一个演替阶段具有指示意义的关键植物种。

3.3.12.1

放牧指示种keyspeciesforgrazing

可代表整个群落植物被家畜采食的状况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物种。

注:在放牧场内监测放牧程度时,选择1~3种数量多、产量高、适口性好的植物,其被家畜采食的状况代表了对整

个群落植物采食的状态,这些种可以作为放牧指示种。

3.3.12.2

退化指示种keyspeciesofdegradation

其出现可代表着草地的退化甚至能表明草地退化的程度的植物种。

3.3.12.3

指示面积keyarea

在放牧场内监测放牧程度时,选择一定面积地块,其上面不同类型植物被家畜采食的状况代表了对

整个放牧场植物采食的状态,这些地块即为指示面积。

3.4草地利用术语

10

DB15/T2379—2021

3.4.1

放牧制度grazingregimes;grazingsystems

对草地放牧利用方式和措施的规范性设计和制度性安排。

3.4.2

连续放牧continuousgrazing;continuousstocking

在特定草地单元,整个放牧季内家畜对牧草进行自由采食的放牧方式。放牧季长度可以是月、季甚

至年。

3.4.3

季节性放牧seasonalgrazing

将一个或几个草地单元的利用限定在年内一个或几个季节的放牧管理策略。

3.4.4

划区轮牧rotationalgrazing

在季节牧场的基础上,根据草地条件将放牧单元分成不同的放牧小区,逐一循环利用的放牧方式。

3.4.5

载畜量carryingcapacity;grazingcapacity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一定面积草地上可承载

家畜的最大数量。或经过多年放牧后,没有对草地资源造成损害情况下最大载畜率的平均值。

3.4.6

载畜率stockingrate

在每年的放牧季内,允许分配给每个家畜单位的草地数量。或在每年的放牧时期内,单位面积草地

能够放牧家畜的最大数量。

3.4.7

放牧密度grazingdensity

在放牧单元或轮牧小区内,某一时刻单位面积草地上的家畜数量。

3.4.8

利用率harvestcoefficient

根据不同的草地类型和气候条件,为了不影响草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人为规定的允许家畜采食的牧草

量占草地可提供牧草总量的比例。

注:计算载畜量和载畜率的基本要素。

11

DB15/T2379—2021

3.4.9

采食率percentutilization;utilizationrate;intakerate

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家畜实际采食(包含践踏等消耗)牧草的数量与草地所能提供的牧草总量的

百分比。

3.4.10

过牧(超载过牧,超载放牧)overgrazing

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在相当长的放牧时期内,实际放牧的家畜数量超过草地的载畜量;或在年内

的放牧季内,实际放牧的家畜数量超过草地的最大载畜率;或草地的采食率较大范围超过了利用率。

3.4.11

放牧压力grazingpressure

在给定的放牧时期内,牧草的放牧需求量与可供给量的比值。

3.4.12

放牧强度grazingintensity

草地被利用的轻重程度。

注:在经过相当长的放牧时期后,草地通过牧草现存量的剩余量、上一年凋落物的保存量、牧草的消耗比率等判断

出的放牧家畜对草地的累积影响。依据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有时还可分为极度放

牧。

3.4.13

禁牧grazingprohibition;grazingban

对草原施行持续1年及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3.4.14

休牧deferredgrazing;restgrazing;grazinglandresting

在一年内特定时期对草原施行短时间停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3.4.15

割草grasscutting;grassmowing

利用人工或机械对草地牧草进行收获利用的方式。

3.4.16

草原旅游grasslandtourism;grasslandtour

利用草原提供的自然风景和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