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574-2006 青海冷地早熟禾

DB63/T 574-2006 Qinghai cool-season perennial grass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574-2006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6-09-07
实施日期
2006-10-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省农牧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海冷地早熟禾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以及生产性能、栽培技术要点、种子繁育技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草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育、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起草人:
郭树栋、徐有学、汪新川、辛有俊、徐秀霞
出版信息:
页数: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备案号:19519-2006DB63DB63

准标方地省海青

DB63/574—2006

青海冷地早熟禾

2006-09-07发布2006-10-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574—2006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树栋、徐有学、汪新川、辛有俊、徐秀霞

I

DB63/574—2006

青海冷地早熟禾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海冷地早熟禾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以及生产性能、栽培技术要点、种子繁育

技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草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育、

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

2技术内容

2.1品种来源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等单位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集野生冷地早

熟禾并进行系统的栽培驯化选育研究工作。1996年以后,青海省草原总站与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在

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经过40多年的栽培驯化,现已培育成具有抗逆

性强、特别适宜作为下繁草混播的优良栽培牧草品种。在2003年12月7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牧草品种审

定委员会第四次品种审定会议上审定通过,登记为野生栽培品种,定名为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KengCV.Qinghai),品种登记号为:263。

2.2特征特性

2.2.1植物学特征

青海冷地早熟禾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须根系比较发达,多集中于18厘米的土层中;茎直立,丛生,

园柱状,稍压扁,具2至4节,第二节茎粗0.1±0.2厘米;叶片线形,对折或内卷,先端渐尖,长13±7

厘米,宽0.2±0.1厘米;叶鞘平滑,叶舌膜质,截平或半圆形;圆锥花序,开散,长10±5厘米,通常

每节具3±1分枝,整穗灰绿带紫色,小穗含2±1小花,小穗轴无毛;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质较厚,

具3脉,第一颖长0.2±0.7厘米,第二颖长0.3±0.06厘米;外稃长圆形,质较厚,先端有少量膜质;间

脉不明显,基盘无毛,第一外稃长0.3±0.05厘米,内稃与外稃近等长;颖果纺缍形,成熟后褐色,长

约0.3厘米,千粒重0.2±0.02克。

2.2.2生物学特性

青海冷地早熟禾喜湿润、半湿润气候,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不但是青藏高原凉爽地区的优良草

种,也是冷凉地区的优良草种,生长年限6-8年。在年平均气温-0.7℃~-2.4℃、降雨量360毫米的环境

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青海冷地早熟禾叶量丰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