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6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中国农业大学。
- 起草人:
- 郭树栋、王堃、辛有俊、拉 旦、薛艳庆
- 出版信息:
- 页数: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备案号:19521-2006DB63DB63
准标方地省海青
DB63/576—2006
同德老芒麦
2006-09-07发布2006-10-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576—2006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中国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树栋、王堃、辛有俊、拉旦、薛艳庆
I
DB63/576—2006
同德老芒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同德老芒麦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以及生产性能、栽培技术要点、种子繁育技术
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草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育、
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
2技术内容
2.1品种来源
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草地科学工作者对野生种进行了采集和试种,表现良好。1987年开始,青海省
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青海省草原总站等单位将其作为垂穗披碱草
的替代栽培牧草品种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筛选选育,去劣留优,使其生产性能趋于稳定,并暂定名为
粉绿披碱草。经过20多年的栽培驯化,已将同德老芒麦培育成具有抗逆性强、产草产籽量较高的优良栽
培牧草品种。在2004年12月8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品种审定会议上审定通过,
登记为野生栽培品种,定名为同德老芒麦(ElymussibircusL),品种登记号为:280。
2.2特征特性
2.2.1植物学特征
同德老芒麦为禾本科披碱草属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多须根,集中于20厘米土层中;茎直立,疏丛
状,具3±1节,基部膝曲,具4节;叶鞘较松,光滑无毛,短于节间;叶舌膜质,截平;基生叶3片,茎
生叶5片;穗状花序,较疏松下垂,具17±5穗节,每穗节2个小穗,每穗含3小花。颖狭呈披针形,约5
±1毫米,具4.5±0.5条明显的脉,先端具芒。外稃披针形具5脉,第一外稃长10.5±1.5毫米,芒直,
长15±3毫米,内外稃近等长;花药黄色,长2±0.8厘米。颖果长椭圆形,深褐色,长6±1毫米,千粒
重3.26克。
2.2.2生物学特性
同德老芒麦适应性强,在青海省海拔2200~4200米的地区均能种植。耐旱,根系发达。耐寒,分蘖
节在地表下3厘米,在无任何覆盖条件下,能耐-36℃低温安全越冬。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J 581-2010 清洁生产标准 酒精制造业 2010-06-08
- HJ 587-2010 水质 阿特拉津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10-09-20
- HJ 582-20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农药建设项目 2010-09-06
- HJ 583-2010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2010-09-20
- HJ 584-2010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2010-09-20
- HJ 585-2010 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 2010-09-20
- HJ 578-2010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010-10-12
- HJ 577-2010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010-10-12
- HJ 580-2010 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010-10-12
- HJ 579-2010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