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749-2019 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63/T 1749-2019 Solar thermal power sta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equipment 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1749-2019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6-19
实施日期
201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260

A47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749—2019

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2019-06-19发布2019-09-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1749—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检测项目..........................................................................4

6检测技术要求和方法................................................................4

7数据记录与结果判定................................................................6

8检测技术报告......................................................................7

附录A(规范性附录)防雷区的划分....................................................8

附录B(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技术要求...............................................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检测技术报告样式...............................................18

参考文献............................................................................24

I

DB63/T1749—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青海大学、海西州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青

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红相

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娟、欧建芳、刘蓉娜、杨成山、刘晓燕、王敏、巴文学、谢寿安、司杨、

张继红。

II

DB63/T1749—2019

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的防雷类别划分、检测项目、检测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检

测技术报告编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49.1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18802.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

GB/T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21部分:电信和网络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

GB/T5006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QX/T406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太阳能热发电

利用大规模阵列平面、抛物面或蝶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储换热装置及汽轮发电等装置实现热

能到电能转换。

3.2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热功转换过程发电的系统,一般由聚光集热系统、发电系统和相关配套

设施组成。

3.3

太阳能热发电站

由太阳能集热、储热单元和热功转换发电单元构成的电站。根据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聚光方式的不同,

主要有塔式、槽式、蝶式和菲涅尔式四类太阳能热发电站。

1

DB63/T1749—2019

3.4

集热场

将太阳能聚集并转化为热能的系统,一般由聚光装置和吸热器组成。

3.5

发电区

由储换热区域、蒸汽发生器区域、汽机房、辅助加热区域、集中控制室和有关设施组成的相对集中

的区域。

4基本规定

4.1检测机构和人员

4.1.1太阳能热发电站的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等级的检测资质。

4.1.2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应满足QX/T406的要求。

4.2防雷类别及防雷区的划分

4.2.1防雷类别的划分

集热场、发电区、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及其附属建(构)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和发生

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防雷类别按以下规定划分:

——储换热区域存在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宜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当年预计雷击次数(N)大于0.25次/a的集热场、发电区、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及其它建

(构)筑物,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当年预计雷击次数(N)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集热场、发电区、

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及其它建(构)筑物,划分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

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时,宜将其划分为第三类防雷

建筑物。

注: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方法按照GB50057附录A执行。

4.2.2防雷区的划分

结合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方案及现场勘察情况,将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境划分为

LPZ0A,LPZ0B,LPZ1,…,LPZn区。分类方法见附录A。

4.3检测程序及要求

4.3.1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宜按图1给出的程序进行。

2

DB63/T1749—2019

图1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

4.3.2现场检测前,应开展有关资料和防雷状况的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现场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防雷设计说明和图纸;

——厂区主要设施、设备布局;

——接闪器、引下线的安装和敷设方式;

——防侧击雷措施,如均压环的安装和敷设方式;

——接地形式、等电位连接等状况;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的安装、电磁屏蔽等措施。

4.3.3防雷装置检测工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检测前应接受太阳能热发电站安全知识教育,在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和检测设备安全的前

提下进行检测;

——检测应在非雨天、无积水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

——检测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的干扰;

——检测期间电流线严禁断开,电流线和电流极处要有专人看护。

4.4检测周期

防雷装置及接地装置特性参数的检测,宜按以下周期进行检测:

——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场区地表电位梯度分布应每3~5年检测

一次;接地阻抗、电气完整性每年检测一次;

——集热场聚光装置和吸热器的防雷装置性能应每年检测一次;

——站区内各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性能应每年检测一次;

——储换热区域油罐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

——定期检测宜于三月至五月进行,遇有接地装置改造或其他必要时应进行针对性测试。

3

DB63/T1749—2019

5检测项目

5.1集热场

集热场的检测项目包括:

——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等电位连接;

——电涌保护器。

5.2发电区

发电区的检测项目包括:

——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电磁屏蔽;

——等电位连接;

——电涌保护器;

——防静电接地装置。

5.3升压变电站(开关站)

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检测项目包括:

——接闪器;

——引下线;

——独立接闪杆;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

注:升压变电站(开关站)输电线路的雷电过电压保护按GB/T50064-20145.3的规定执行。

5.4附属建(构)筑物

附属建(构)筑物(包括控制室、检修维修、生活等辅助设施)的检测项目包括:

——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电磁屏蔽;

——等电位连接;

——电涌保护器。

6检测技术要求和方法

6.1接闪器

6.1.1检查接闪器外观状况,应无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接闪器上有无附着其它电气

线路。

4

DB63/T1749—2019

6.1.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保护范围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等的规定见附录B.1。

6.1.3测试接闪器与建(构)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屋面电

气设施与防雷装置、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1.4测试防侧击雷装置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1.5储换热区域钢储罐作接闪器时,壁厚应大于4mm,小于4mm时必须在罐顶加装单独接闪杆。

6.2引下线

6.2.1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防腐措施见附录B.2。

6.2.2测试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体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2.3集热场吸热塔及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等的独立接闪杆(塔杆)应敷设两根引下线,对称布置,

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6.3接地装置

6.3.1接地装置检测方法按照GB/T17949.1的规定执行。

6.3.2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埋设深度、防腐措施、安装工艺等的规定见附录B.3。

6.3.3集热场聚光装置方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6.3.4储换热区域钢储罐防雷接地应沿罐体周围均匀布设,接地点不少于2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6.3.5升压变电站(开关站)接地装置的接地阻抗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时不应大于0.5Ω。

6.3.6集热场吸热塔及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等的独立接闪杆(塔杆)应采用独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10Ω。

6.4等电位连接

6.4.1等电位连接装置的材料规格、连接方式及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4.2测试集热场内金属构件、聚光装置各阵列、组串之间与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

于0.2Ω。

6.4.3测试发电区各金属管线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金属构架等较大金属物与

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板)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4.4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和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否则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

接。对于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6.4.5测试储热区罐体相连的设备、电缆金属外皮等设施的电气连接,以及罐体其它金属设备和管道

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4.6测试附属建(构)筑物及生活区内各金属构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

(板)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5电磁屏蔽

5

DB63/T1749—2019

6.5.1电磁屏蔽的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5.2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过渡

电阻不应大于0.2Ω。

6.5.3进入监控系统机房的各类电源线、信号线、通信线、馈线等均应布设在有屏蔽措施的桥架内,

测试其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6电涌保护器

6.6.1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应符合GB18802.1和GB/T18802.21要求的产品。

6.6.2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电涌时,

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6.6.3低压配电系统所选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6.6.4直流参考电压(U1mA)值不低于交流电流中U0值1.86倍时,在直流电路中应为直流电压1.33~

1.6倍,在脉冲电路中应为脉冲初始峰值电压1.4~2.0倍。

6.6.5泄漏电流(Iie)实测值应大于生产厂标称的最大值时,如生产厂未标定出Iie值时,一般不应大于

20μA。

6.6.6电涌保护器的绝缘部分应具有足够大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Ω。

6.6.7电涌保护器两端的连接导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6.8测试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6.7防静电接地装置

6.7.1储换热区域储罐应利用防雷接地装置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当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

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按各系统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

6.7.2检查储罐是否采取静电防护措施,作业场所(如罐区入口处、上储罐扶梯入口处等)是否设置

有消除人体静电装置。

6.8接地装置特性参数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的检测应包括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接地阻抗(含分流测试)、场区地表电位

梯度分布、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等参数或指标,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见附录C。

7数据记录与结果判定

7.1检测数据记录

7.1.1在现场将各项检测数据如实填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至少有两名检测人员和一名复核人

员签字。

7.1.2首次检测时,应绘制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定期检测时应进行补充和修改。

7.2检测结果判定

6

DB63/T1749—2019

将经计算或整理过的各项检测结果与设计要求、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

是否合格。

8检测技术报告

8.1检测技术报告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现场检测完成后,应对记录的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出具检测技术报告;

——检测技术报告由封面、基本信息表、防雷装置检测记录表、接地装置特性参数记录表组成,

样式参见附录D中的表D.1~表D.4;

——检测技术报告应对所检测项目是否符合本标准及相应标准的规定或设计要求,做出明确的结

论。

8.2检测技术报告应包括:

——委托检测机构、受检单位名称;

——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内容、检测项目、检测结论;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检测、审核和批准人员签名;

——加盖检测机构检测专用章。

8.3检测技术报告存档

8.3.1检测技术报告应不少于两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连同原始记录一并存档。存档

应有纸质和电子两种存储形式。

8.3.2定期检测资料存档应保存两年以上,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跟踪检测资料存档应长期保存。

7

DB63/T1749—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防雷区的划分

A.1划分原则

防雷区(LPZ)的划分应符合以下原则: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本区内的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

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直击雷防护区(LPZOB):本区内的电磁场仍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

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第一防护区(LPZ1):本区内的电磁场可能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

的雷电流比LPZOB区内的更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第二防护区至后续防护区(LPZ2…n):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限制雷击电磁场强

度的后续防雷区。

A.2划分方法

A.2.1一般建(构)筑物

一般建(构)筑物防雷区的划分见图A.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