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589-2024 雷电监测技术规范

DB35/T 1589-2024 Lightning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589-2024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7-03
实施日期
2024-10-03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 17)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雷电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手段、监测数据记录和传输、监测数据应用。 本文件适用于雷电监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华茂防雷减灾服务有限公司、漳州市避雷装置安全监测所、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福建省华云气象服务有限公司。
起草人:
蔡河章、林彬彬、王艳金、李衣长、林敏、李镔、林溪猛、程斌、孙禄、黄声锦、上官福明、李萍、郑松、庞波、孟德友、吴祈、朱薇薇、加勇登增、陈阿仲、陈青娇、马腾。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7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589—2024

代替DB35/T1589—2016

雷电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ightningdetection

2024-07-03发布2024-10-03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1589—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监测手段...........................................................................3

6监测数据记录和传输.................................................................4

7监测数据应用.......................................................................4

附录A(资料性)主要仪器设备性能指标.................................................7

附录B(资料性)空间插值及颜色分级...................................................8

附录C(资料性)雷电预警信号图标及发布标准..........................................11

附录D(规范性)雷电易发区的划分....................................................12

参考文献.............................................................................16

I

DB35/T158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5/T1589—2016《雷电监测技术规范》,与DB35/T1589—201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16年版的第2章);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16年版的第3章);

——将“一般规定”更改为“基本要求”,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4章,2016年版的第

4章);

——将“监测方法”更改为“监测手段”,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5章,2016年版的第

5章);

——将“数据分析”更改为“监测数据应用”,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7章,2016年版

的第7章);

——增加了“雷电预警与应急处置”“雷电易发区的划分”等内容(见7.3、7.4);

——增加了附录C和附录D(见附录C、附录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1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华茂防雷减灾服务有限公司、漳州市避雷装置安全监测所、福建省气象灾害

防御技术中心、福建省华云气象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蔡河章、林彬彬、王艳金、李衣长、林敏、李镔、林溪猛、程斌、孙禄、黄声

锦、上官福明、李萍、郑松、庞波、孟德友、吴祈、朱薇薇、加勇登增、陈阿仲、陈青娇、马腾。

本文件于201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35/T1589—2024

雷电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雷电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手段、监测数据记录和传输、监测数据应用。

本文件适用于雷电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113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T33678VLF-LF三维闪电定位网技术规范

QX/T594地面大气电场观测规范

QX/T623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界定规范

DB35/T1285—2018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雷电应急处置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雷电监测lightningdetection

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放电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能量等参数。

闪电lightningflash

积雨云中正负不同极性电荷中心之间的放电过程,或云中电荷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

或云中电荷中心与云外相反极性的电荷中心之间的放电过程。

[来源:QX/T79—2007,3.1]

地闪cloud-to-groundflash;CG

发生在雷暴云体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闪电放电过程。

[来源:QX/T79.2—2013,3.4]

云闪intra-cloudflash;IC

放电通道不与大地和地物发生接触的闪电放电过程,包括云内(intra-cloud)闪电、云际

(inter-cloud)闪电和云-空(cloud-air)闪电三种过程。

[来源:QX/T79.2—2013,3.3]

闪电定位lightninglocation

通过对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信息的测量,确定闪电放电的空间位置和放电参数。

1

DB35/T1589—2024

注:甚低频段一般采用磁定向法(MDF)、时间差法(TOA)以及定向和时间差联合法。甚高频段一般采用干涉法或

时差法。

[来源:QX/T79—2007,3.5,有修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fundamentalgeographicinformationdata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

注: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

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来源:GB21139—2007,3.1,有修改]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

处理与地球位置相关现象信息的信息系统。

VLF-LF

频带3kHz~300kHz的无线电波。

[来源:GB/T33678—2017,3.1]

闪电定位网lightninglocationsystem

利用多个探测站组网探测的方法,通过探测闪电放电过程中一些特定放电事件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

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位置设备系统,一般由多个闪电探测站、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组成。

[来源:GB/T33678—2017,3.6]

4基本要求

根据不同的雷电活动特征,宜采取人工观测或借助闪电定位、光学成像仪、雷电流测量仪等设备开

展雷电监测。不同监测手段对应的监测要素见表1。

表1不同的雷电监测手段对应的监测要素

序号监测手段监测要素

1人工观测雷暴日、雷电活动的时间、方位等

2闪电定位雷电活动的时间、类型、空间位置、极性、峰值强度、电荷量等

3光学成像监测雷电活动的时间、闪电的速度、结构、方位和起止时间等

雷电活动的时间、雷电流波形、雷电流极性、雷电流幅值、雷电流陡度、雷电电场

4雷电流测量

强度、电荷量、雷击次数等

5大气电场监测雷电活动的时间、大气电场强度、电场极性、电荷量等

雷电活动的时间、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内层结高度或温度、雷暴云体积、回波

6天气雷达监测

强度、移动方向与速度等

7气象卫星监测雷电活动的时间、位置、强度等

2

DB35/T1589—2024

5监测手段

人工观测

5.1.1通过目测、听声等对雷暴过程进行观测并记录。

5.1.2应记录雷暴起止时间和方向。以第一次听到雷声时间为开始时间,最后一次听到雷声时间为终

止时间;以第一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记为开始方向,最后一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为终止方向,按八

个方位记录(如雷暴始终在一个方向,则只记开始方向)。

闪电定位

宜采用三维闪电定位网进行监测,监测要素见表1。当采用VLF-LF三维闪电定位网时,应按照GB/T

33678的规定执行。

光学成像监测

宜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监测,监测要素见表1。高速摄像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见附录A的表A.1。

雷电流测量

5.4.1采用雷电流测量仪进行监测,监测要素见表1。雷电流测量仪主要性能指标见附录A的表A.2。

5.4.2雷电流测量仪应挂墙或者安装在引下线的护套管上,外壳不应直接接触接闪器或引下线。

5.4.3雷电流测量仪的监测线圈应直接套在接闪器或者引下线等设备上,与雷电流测量仪箱体的距离

应大于200mm。

大气电场监测

5.5.1宜采用大气电场仪进行监测,监测要素见表1。

5.5.2应按照QX/T594的规定开展大气电场监测。

天气雷达监测

5.6.1宜采用天气雷达进行监测,监测要素见表1。

5.6.2宜采用新一代天气雷达、X波段雷达的组合反射率识别、跟踪和外推强回波区域,监测内容包

括40dBz回波顶高、﹣10℃层结高度、0℃层结高度、0℃层结高度上40dBz以上回波体积、25dBz

以上回波体积等参数。

5.6.3监测分析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即可判定雷暴单体可能发生:

a)单体40dBz回波顶高突破0℃层结高度;

b)单体40dBz回波顶高突破﹣10℃层结高度;

c)单体强回波比例值突破5%并维持两次体扫以上时间。

气象卫星监测

宜利用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经过福建地区及其临近海域上空探测到的闪电放电及雷暴云活动进

行监测,监测要素见表1。

3

DB35/T1589—2024

6监测数据记录和传输

数据记录

雷电监测数据格式见表2。

表2雷电监测数据格式

序号对象数据名称数据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