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503-2019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草莓

DB34/T 3503-2019 DB34/T 3503-2019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s Strawberry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503-2019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12-25
实施日期
2020-01-25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农业生产服务中草莓农业气象观测的规则,包括观测原则与地段选择,发育期、生长状 况、产量要素、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田间工作等观测时次、项目、标准和计算方法,观测结果 记载记录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草莓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生产服务和研究。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气象局、合肥集辰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长丰县气象局、江 苏理工学院。
起草人:
柳军、王学林、周文鳞、谢金花、黄鹤、邓斌、吴春龙。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503—2019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草莓

Specificationsforagrometerologicalobseravtion——Strawberry

文稿版次选择

2019-12-25发布2020-01-25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3503—2019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观测原则与地段选择................................................................1

3.1观测原则......................................................................2

3.2地段选择......................................................................2

4发育期观测........................................................................2

4.1观测内容......................................................................2

4.2观测时间......................................................................2

4.3观测地点选择..................................................................2

4.4观测植株选择..................................................................2

4.5发育期划分和确定..............................................................2

5生长状况测定与评定................................................................3

5.1测定时期和项目................................................................3

5.2植株密度的测定................................................................3

5.3生长状况评定..................................................................3

5.4生育状况调查..................................................................4

6产量因素分析......................................................................4

6.1产量因素规定..................................................................4

6.2分析时间......................................................................4

6.3观测地段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4

6.4测定和分析方法................................................................4

7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4

7.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4

7.2主要病虫害....................................................................5

8田间工作记载......................................................................5

8.1记载时间......................................................................5

8.2记载要求......................................................................5

8.3记载项目......................................................................5

8.4质量和效果评定................................................................6

9观测簿/表的填写...................................................................6

附录A(资料性附录)观测地段选择....................................................7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产量因素分析....................................................8

I

DB34/T3503—2019

附录C(资料性附录)草莓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情况.........................................9

附录D(资料性附录)草莓常见病虫害.................................................11

附录E(资料性附录)农气簿的填写...................................................13

附录F(资料性附录)草莓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样式.......................................15

参考文献.............................................................................30

II

DB34/T3503—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和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气象局、合肥集辰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长丰县气象局、江

苏理工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柳军、王学林、周文鳞、谢金花、黄鹤、邓斌、吴春龙。

III

DB34/T3503—2019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草莓

1范围

本标准规定农业生产服务中草莓农业气象观测的规则,包括观测原则与地段选择,发育期、生长状

况、产量要素、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田间工作等观测时次、项目、标准和计算方法,观测结果

记载记录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草莓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生产服务和研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发育期developmentstages

草莓植株从定植到停止生长各出现外部形态变化的日期。

2.2

植株密度plantdensity

单位土地面积上草莓植株的数量,以株/平方米表示。

2.3

观测地段observationplot

进行草莓农业气象观测的地块。

2.4

农业气象灾害agrometeorologicaldisaster

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导致草莓生长受限、减产、品质下降、种植地块或种植设施损坏的不利天气或

气候条件的总称。

2.5

病虫害diseaseandinsect

草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有害病原物的侵染或昆虫的危害,使草莓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甚至

植株死亡的现象。

3观测原则与地段选择

1

DB34/T3503—2019

3.1观测原则

3.1.1平行观测

3.1.1.1应同时观测草莓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土壤等要素)及其发育进程、生长状况、

产量。

3.1.1.2草莓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气象观测场基本一致时,气象台站的基本气象观测可作为平行观

测的气象要素部分。

3.1.2点面结合

在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同时在草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

害发生时,开展一定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

3.2地段选择

选择能够代表当地一般草莓种植条件的露天或农业设施内的场地,地段选择的具体要求见附录A。

4发育期观测

4.1观测内容

观测的发育期有定植期、萌芽期、展叶期、现蕾期、开花期、可采成熟期、旺盛生长期、花芽分化

期、休眠期。

4.2观测时间

4.2.1从定植期到休眠期,发育期两天观测一次,隔日进行,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

测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恢复隔日观测,旬末进行巡视观测。

4.2.2定植以实际日期记载,其他按照草莓发育期规律进行观测。

4.2.3一般在下午观测,开花期宜在上午观测。

4.3观测地点选择

4.3.1草莓定植期后到展叶期前,在观测地段4个分区内,各选择一个测点,做上标记,作为发育期

观测点。各测点位置两行交错排列。

4.3.2设施农业因条件限制,分区可在不失去代表性的前提下,面积可适当缩小一半,见附录A.2。

4.4观测植株选择

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分两行交错排列。

4.5发育期划分和确定

4.5.1发育期及其特征

发育期划分如下:

——定植期:草莓植株定植日期;

——萌芽期:植株生长点呈现绿色;

——展叶期:第一张复叶由皱缩状态到完全展开;

——现蕾期:花蕾显露;

2

DB34/T3503—2019

——开花期:第一轮花序有花完全展开;

——可采成熟期:第一轮序果呈现该品种固有的大小、色泽和风味;

——旺盛生长期:腋芽大量抽生匍匐茎;

——花芽分化期:根状茎顶端形成花芽;

——休眠期:植株矮化,生长极其缓慢。

4.5.2发育期确定

进入某一发育期的时间,以观测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百分率确定;进入某一发育期的株

数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时为发育末

期。

发育期百分率统计公式(1):

n

f100%.....................................(1)

p

式中:

f——发育期百分率(%);

n——进入发育期的株数;

p——观测总株数。

4.5.3特殊情况处理

特殊情况处理如下:

——受天气气候影响,进入发育期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仍应观测记载;

——因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应予记载;

——固定观测植株或观测点失去代表性,应重新选择固定植株或观测点进行观测,并相应记录;

——在规定观测时间段内,因遇到妨碍观测的行为而无法进行观测时,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

行补测。如出现进入某一发育期百分率超过10%、50%或8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相应作为

进入发育期始期、普遍期或末期的日期。

5生长状况测定与评定

5.1测定时期和项目

在开花期和可采成熟普遍期,观测区内测定植株密度。

5.2植株密度的测定

5.2.1第一次测定应在定植后完成。

5.2.2方法采用现行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中使用的垄作作物的密度测定方法,见附录D.1.5.2。

5.3生长状况评定

5.3.1评定时间和方法

定植期、萌芽期、休眠期不作评定,其他时段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草莓为对象,进行目测评定。与

较大范围对比,当年与历年对比,综合评定草莓生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5.3.2划分苗情类别的方法

进行评定。前后两次的评定结果出现变化时,应注明原因。

3

DB34/T3503—2019

5.3.2评定标准

以三类苗情类别评定:

——一类: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发育良好;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

预计可以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二类:生长状况较好。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垄现象;植株遭受病虫害或气象灾害

较轻;预计可达到平产年景水平;

——三类:生长状况差。植株密度不均匀,缺苗断垄严重;气象灾害或病虫害对植株有明显的抑制

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是减产年景。

5.4生育状况调查

5.4.1调查地点

在所属区域(县、市、区)内,草莓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也可结

合农业部门需要进行。

5.4.2调查时间和项目

开花期和可采成熟普遍期后3天内。调查植株密度,按5.3.2进行苗情类别评定。

5.4.3调查方法

方法如下:

——草莓发育期按“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目测记载。

每个调查点可取2个重复。

——定植期、可采成熟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草莓种植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

6产量因素分析

6.1产量因素规定

单个鲜果重、单株鲜果重、单株果实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

6.2分析时间

可采成熟期全过程。

6.3观测地段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

理论产量为草莓单株鲜果重与每平方米株数之积,实际产量为观测地段单独收获产量,或取4平

方米(每区1平方米)单收、称量,计算每平方米产量。

6.4测定和分析方法

可采成熟期开始,观测区内分别连续固定5株,共20株,具体方法见附录B。

7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

7.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4

DB34/T3503—2019

7.1.1观测范围

主要包括高温热害、渍害、冻害、连阴雨、雪灾。

7.1.2观测时间和地点

规定如下:

——观测时间:从受害开始到受害症状不再加重为止;

——观测地点:在生育状况观测地段进行;重大灾害发生时,应做好全县(市、区)范围内调查。

7.1.3观测记载项目

内容包括:

——灾害名称、受害期;

——天气、气候情况;

——受害征状、程度;

——预计对产量的影响,见附录C。

7.2主要病虫害

7.2.1观测范围

主要包括草莓白粉病、灰霉病、黄萎病、炭疽病;草莓蚜虫、红蜘蛛,见附录D。

7.2.2观测时间和地点

规定如下:

——观测时间:从发生至不再蔓延或加重为止;

——观测地点:在观测地段上进行;遇有病虫害大发生时,应在全县(市、区)范围内观测或调查。

7.2.3观测和记载项目

内容包括:

——病虫害名称、受害期;

——受害症状、受害程度,见附录D.3。

8田间工作记载

8.1记载时间

在发育期观测的同时,应记载观测地段上的栽培管理项目、起止日期、方法和工具、数量、质量及

效果。

8.2记载要求

记载要求如下:

——田间操作记载,按实际的项目和内容,用通用术语记载项目名称;

——同一项目进行多次观测时,要记明时间、次数;

——重量、质量等计量单位用法定计量单位记录。

8.3记载项目

5

DB34/T3503—2019

主要记载整地、定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

8.4质量和效果评定

按“优良”、“中等”、“较差”三级评定记载。

9观测簿/表的填写

所有观测和分析内容按固定格式填写草莓农气观测簿(简称农气簿)和农气观测表(简称农气表),

具体填写方式见附录E,簿表样式见附录F。

6

DB34/T3503—2019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观测地段选择

A.1观测地段选择要求

A.1.1地段品种:当地的主栽品种。

A.1.2地段面积:设施种植一般不小于0.1公顷,露天种植地段最大可选1公顷。

A.1.3地段位置:不存在对平行观测气象要素有明显不利影响因素存在。

A.2观测地段分区

在观测地段内,横向选择3~5垄,纵向选择10~20株的区域作为一个观测区,共选择四个观测

区,作为四个重复,横向纵向均不在同一直线上,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区内进行。

A.3观测地段资料

A.3.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

A.3.1.1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A.3.1.2气象观测场的位置。

A.3.1.3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铁路、公路

和田间大道的位置。

A.3.1.4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的方位和高度。

A.3.2观测地段说明

A.3.2.1地段编号。

A.3.2.2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A.3.2.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公顷)。

A.3.2.4地段距气象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A.3.2.5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

A.3.2.6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7

DB34/T3503—2019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产量因素分析

B.1仪器与用具

B.1.1电子天平:感量0.1克、载重1000克和感量0.5~1克、载重10公斤各1台。

B.1.2电子台秤:感量50克、载重100公斤1台。

B.1.3游标卡尺:常用游标卡尺,精度0.1毫米。

B.2取样要求

果实可采成熟后,在各观测区分别连续固定10株,共40株,挂牌标记。记录每次采摘的单果鲜

重、单株鲜果重、单株果实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确定采摘周期,每天定时进行一次采摘,直至不

再有新果长出。

B.3分析步骤和精度

B.3.1平均单果重(克):统计果实总数量,称重,求取单果平均重量,取1位小数。

B.3.2平均单株果实重(克):统计每株果实总重,求取单株果实平均重量,取1位小数。

B.3.3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毫米):每次取样后,随机选取10个果实,用游标卡尺量取样果的纵径

和横径,取1位小数。

B.3.4单株果实数(个):统计每株果实数量,求取平均单株果实数量,取1位小数。

B.3.5理论产量(克/平方米):单株鲜果重与密度之积,取1位小数。

B.3.6实际产量(克/平方米):观测地段单独收获产量,或取4平方米单收、称量,取1位小数。

8

DB34/T3503—2019

CC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