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586-2016 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DB34/T 2586-2016 Animal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arge-scale animal farm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阜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阜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起草人:
- 高永士、余霆、占松鹤、郭强、赵东、岳玮、高树朋、訾振义。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3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586—2016
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文稿版次选择
2016-02-02发布2016-03-02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586—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阜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阜阳市质量
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永士、余霆、占松鹤、郭强、赵东、岳玮、高树朋、訾振义。
I
DB34/T2586—2016
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因子构成及其权重、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评估模块的建立
及使用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猪、牛、禽规模养殖场的疫病风险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824.1规模猪场建设
NY/T682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
DB37/T305肉牛场建设标准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7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险评估
指在动物疫病发生之前,对规模养殖场诸多方面发生动物疫病可能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4风险因子
4.1养殖场建设
养殖场应符合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和NY/T682要求。
4.2选址
4.2.1与屠宰场或畜产品及工厂的距离≥1000m见附录A。
4.2.2与其他畜禽养殖场的距离详见附录A。
4.2.3上风向3000M以内有无屠宰场、畜禽养殖场。
——3000M以内无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
4.2.4与主干道或居民区的距离≥1000m见附录A。
4.3场内布局
1
DB34/T2586—2016
4.3.1有无围墙或防疫沟。
4.3.2围墙外建有绿化隔离带
4.3.3生活区和行政区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分设且界限分明。
4.3.4隔离区在生产区下风向,生产区在管理区下风向。
4.3.5净道和污道分开且互不交叉。
4.3.6畜舍间距符合以下要求:
——猪舍间距符合GB/T17824.1要求。
——牛舍间距符合DB37/T305要求。
——禽舍间距符合NY/T682要求。
4.3.7场内道路硬化。
4.3.8展示台和装畜台在生产区边且有专用出口。
4.4设施设备
4.4.1生产区入口处设有消毒池,且消毒池的长度和消毒液的深度能保证入场车辆外沿全部浸入在消
4.4.2毒液中。
4.4.3圈舍地面、墙面的质地便于清洗消毒。
4.4.4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4.4.5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
4.4.6场内运输车辆专用且不出场外。
4.4.7各功能区之间交通口设有消毒设施,且有专用衣、帽、鞋等存放处。
4.4.8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
4.4.9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设备。
4.5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
4.5.1本场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规范引种。
4.5.2建立场外人员禁入生产区等防疫制度。
4.5.3建立场内、舍内环境定期消毒制度。
4.5.4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制度。
4.5.5建立工作人员自身消毒制度。
4.5.6有完善的投入品、药物使用记录。
4.5.7工作人员进入各功能区穿专用服装并按规定消毒。
4.5.8本场兽医人员无对外诊疗,无种公畜对外配种。
4.5.9场区未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4.6免疫
4.6.1免疫程序固定和适用。
4.6.2按免疫程序及时免疫。
4.6.3免疫方法、剂量符合要求。
4.6.4有存放疫苗的冷藏设备。
4.6.5免疫抗体水平保持在有效保护范围。
4.7疫情发生史
4.7.1被评估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诊断检测结果。
2
DB34/T2586—2016
4.7.2被评估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发病史。
4.7.3本地区动物疫病发病史。
5风险因子的权重
5.1根据风险因子对规模养殖场危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设定为:限制性关键因子、特别关键因子、
关键因子和一般性因子。
5.2风险因子4.6.1设定为限制性关键因子。
5.3风险因子4.5.5设定为特别关键因子。
5.4风险因子4.2.3,4.3.5,4.4.1,4.4.2和4.4.8设定为关键因子。
5.5其他为一般性因子。
6风险级别划分
6.1高风险
发生疫病风险的可能性很大,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6.2中等风险
发生疫病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应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6.3低风险
发生疫病风险的可能性不大,或说明已具有较好的防范措施。
7建立风险评估模块
7.1风险评估模块
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块见附录A中的表A.1规模猪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块、表A.2规
模牛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块、表A.3规模禽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块。
7.2模块的使用方法
7.2.1风险因子结果判定
用本标准所列的各项“风险因子”按照畜禽品种对照自身畜禽养殖场实际情况,将各项风险因子的
对照结果填写在“判定结果”栏中。
依据模块中的“判定标准”,符合要求的项,在“A”下打“√”,基本符合要求的项,在“B”下
打“√”,不符合要求的项,在“C”下打“√”。
7.2.2风险确定
7.2.2.1高风险
风险因子判定结果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判定为高风险;
——限制性关键因子不符合要求的;
——特别关键因子和1个关键因子同时不符合要求的;
3
DB34/T2586—2016
——关键因子有3个不符合要求的;
——不符合要求和基本符合要求的一般性因子共达到10个以上。
7.2.2.2中风险
风险因子判定结果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判定为中风险;
——特别关键因子和关键因子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的;
——不符合要求和基本符合要求的一般性因子≥6个。
7.2.2.3低风险
凡是不符合“高风险”和“中等风险”判定条件的,均判定为低风险。
4
DB34/T2586—2016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块
表A.1规模猪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块
风险因子判定标准判定结果备
条款
(要求)符合要求基本符合不符合ABC注
一、选址
1与屠宰厂或肉品加工厂的距离2000米以上1000-2000米1000米以下
2与其他畜禽养殖场的距离1500米以上500-1500米500米以下
3与主干道或居民区的距离1000米以上500-1000米500米以下
上风向3000米以内无屠宰场、只有养牛场或养
4无有
畜禽养殖场。羊场
二、场内布局
5有围墙或防疫沟有有但不完整无
6围墙外建立绿化隔离带有无
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分设且
7*是否
界限分明
8隔离区在生产区下风向下风向上风向
9净道和污道分开且互不交叉是分开但有交叉否
猪舍间距:
如果主风向与猪舍长轴垂直,猪
舍间距为5个房高;
如果主风向与猪舍长轴平行,猪
10符合要求基本符合不符合
舍间距为2个房高;
如果主风向与猪舍长轴为
30°-60°左右,猪舍间距为3
个房高
11场内道路应硬化是部分硬化否
展示厅和装猪台在生产区边,有
12符合要求基本符合不符合
专用出口
三、设施设备
猪场入口处设消毒池,且消毒池
的长度和消毒液的深度能保证
13是有但作用差否
入场车轮外沿全部浸没在消毒
液中
14猪舍地面、墙面便于清洗消毒是部分达到要求否
有废弃物(粪便、污水、垫料等)
15有不完善无
无害化处理设施
5
DB34/T2586—2016
表A.1(续)
风险因子判定标准判定结果备
条款
(要求)符合要求基本符合不符合ABC注
16*场内运输车辆专用且不出场外是执行不严否
有引种隔离圈舍和患病动物隔
17有使用不当无
离舍
各功能区之间交通口设消毒设
18施,且有专用衣、帽、鞋等存放是不完善否
处。
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
19有不完善无
或设备
四、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
20*本场实行自繁自养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1/T 525-2005 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 2005-12-26
- DB51/T 531-2005 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 2005-12-26
- DB51/T 536-2005 斑点叉尾鮰 配合饲料 2005-12-26
- DB51/T 529-2005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 2005-12-26
- DB51/T 535-2005 南方鲇 配合饲料 2005-12-26
- DB51/T 532-2005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 2005-12-26
- DB51/T 533-2005 中华倒刺鲃 配合饲料 2005-12-26
- DB51/T 527-2005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 2005-12-26
- DB51/T 524-2005 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 2005-12-26
- DB51/T 528-2005 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 200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