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944-2018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 17944-2018 Specifications for the dense gravity measurement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0年01月
-
2018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 起草人:
- 张庆涛、何志堂、康胜军、张坤、邢乐林、张敏利、严竞新、吴桐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3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40「_____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944—2018
代替GB/T17944—2000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forthedensegravitymeasurement
2018-12-28发布2018-12-28实施
发布
GB/T17944—2018
目次
冃UI
引言n
i范围i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4.1原则2
4.2精度要求2
4.3测量基准2
4.4检查验收、质量评定和技术总结2
5布设原则3
5.1基本原则3
5.2加密点命名4
5.3技术设计4
6重力测量仪器4
6.1相对重力仪的选用4
6.2相对重力仪的检验与调整4
6.3相对重力仪的性能试验5
6.4一次项比例因子标定和检验6
7重力测量6
7.1基本技术规定6
7.2重力观测7
7.3观测记录8
8坐标和高程测定9
9数据处理9
9.1测线计算9
9.2重力异常计算10
10资料整理与上交11
10.1资料整理11
10.2上交资料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相对重力仪观测记录格式示例12
附录E(资料性附录)加密重力测量元数据示例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加密重力测量成果表示例15
GB/T17944—2018
■>r■—>—
刖弓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944—2000《加密重力测量规范》。与GB/T17944—200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
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2000年版中的天文测量内容;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加密重力测量的主要原则;
——修改了2000年版采用的基准;
修改了加密重力测量的精度要求;
修改了相对重力仪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BURRIS、CG5、CG6型相对重力仪的观测程序、观测要求及注意事项;
——增加了观测记录的要求;
——修改了坐标和高程测定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数据处理中的公式。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庆涛、何志堂、康胜军、张坤、邢乐林、张敏利、严竞新、吴桐。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944—2000o
T
GB/T17944—2018
引言
加密重力测量的主要目的是测定地球重力场的精细分布,为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
学、海洋学和空间技术等领域所需的重力异常、高程异常和空间扰动引力场等提供地球重力场数据。本
标准中加密重力测量的主要手段是采用相对重力仪进行地面联测,加密重力测量采用航空重力测量手
段时另行规定。
n
GB/T17944—2018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陆地上进行加密重力测量的总则、布设原则、重力测量仪器、重力测量、坐标和高程
测定、数据处理、资料整理与上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陆地上进行的加密重力测量,其他领域的加密重力测量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20256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力测量gravitymeasurement
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技术和方法。
[GB/T17159—2009,定义5.59
3.2
相对重力测量gravitymeasurement
利用摆仪或相对重力仪测定重力加速度的重力测量。
[GB/T17159—2009,定义5.61
3.3
重力点gravitypoint
已测定重力加速度的点位。
[GB/T17159—2009,定义7.11
注:重力点按照等级从高到低可依次划分为:基准点、基本点、基本引点、一等点、一等引点、二等点、加密点。
3.4
重力控制点gravimetriccontrolpoint
提供起算重力值的重力点。
[GB/T17159—2009,定义7.12
3.5
段差segmentdifference
相对重力测量中,相邻两重力点间的重力差值。
1
GB/T17944—2018
3.6
测线gravimetricline
相对重力测量中,由两个以上重力点构成的重力联测线路。
注:测线分闭合测线和附合测线两种。从一个起始重力点开始观测,联测一个或数个重力点,返回到起始点的重力
联测,称为闭合测线;从一个已知重力控制点开始观测,联测一个或数个重力点,附合到另一已知重力控制点的
重力联测,称为附合测线。
3.7
测段gravimetricsection
相对重力测量中,相邻两重力点间的测线。
3.8
往返对称观测observationsfromsymmetryce
测量方法的一种,是指从起始点开始依次观测若干点后,再按倒序观测,直至起始点。
3.9
零漂改正correctionofzerodrift
对弹簧重力仪的零点漂移引起的重力观测值变化所施加的改正。
[GB/T17159—2009,定义5.84
3.10
加密重力测量densegravitymeasurement
为各种科学目的对有关区域在各级重力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一定的重力点所进行的重力测量。
[GB/T17159—2009,定义5.64
4总则
4.1原则
4.1.1建立国家、地区平均重力异常模型应实施加密重力测量。
4.1.2确定(似)大地水准面格网平均重力异常时,可实施加密重力测量。
4.1.3为精密水准测量正常高系统改正而进行的水准路线中水准点上的重力测量宜实施加密重力
测量。
4.1.4为满足其他行业需求可实施加密重力测量。
4.2精度要求
4.2.1加密点的联测中误差一般应优于0.60X10-5ms"2,困难地区可放宽到1.00X10-5ms"2;若需要
布设二等点,则二等点的联测中误差应优于0.25X10-5ms-2。
4.2.2对于5/X5,国家基本格网的平均重力异常中误差一般应优于5.00X10-5ms",困难地区可放宽
至10.00X10-5ms-2;对于3O'X3O‘格网的平均重力异常中误差应优于3.00X10-5ms-2o
4.3测量基准
加密重力测量重力基准采用国家重力基准,坐标系统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国家高程
基准,正常椭球采用CGCS2000参考椭球。
4.4检查验收、质量评定和技术总结
所有资料均应按照GB/T24356和CH/T1001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质量评定和技术总结。
2
GB/T17944—2018
5布设原则
5.1基本原则
5.1.1加密点的布设方案应根据不同用途和不同地形类别进行确定。
5.1.2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是反映重力场等位面起伏变化的特征之一,是加密点布设方案的重要依
据,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按式(1)计算。
('-△H/(9O/7)(1)
式中:
('——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
△H最小格网中的最大髙差,单位为米(m);
d最小格网的边长,单位为千米(km)0
对于3O/X3O,的格网,也可划分成5/X5,的分格网,分别计算出各分格网的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
数,取平均值作为3O‘X3O‘格网的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
5.1.3地形类别与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的对应关系按表1执行。
表1地形类别与代表误差系数
地形类别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
平原0.5
丘陵0.8
小山地1.4
中山地2.3
大山地3.5
特大山地5.0
5.1.4加密点宜均匀布设在重力场特征点和已有的大地控制点、水准点上。
5.1.5加密点宜选择在地基稳定,远离人工震源或强磁场源的地点,同时点位要有良好的观测条件,便
于重力、坐标和高程的观测。
5.1.6加密点可不用埋设标石。
5.1.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地区宜增大加密点的布设密度。
5.1.8对于在国家一、二等水准路线上布设加密点应按照GB/T12897中的规定执行。
5.1.9在山地对于3O/X3O,国家平均重力异常模型格网进行加密重力测量的最低布点密度按表2执
行,并且应均匀布设在格网不同高程的地点,布设点的平均高程与格网平均高程互差不大于200mo
表2山地布点密度
布设点数
类别地区
小山地中山地大山地特大山地
一交通方便、大地点多691216
二青藏、沙漠边境等交通困难地区69912
二特殊困难地区4699
3
GB/T17944—2018
5.2加密点命名
5.2.1加密点应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一)、(二)”等予以区别。少数民
族地区使用规范的音译汉语名。
5.2.2点名书写应准确、正规。
5.2.3当对加密点编制点号时,应整体考虑,统一编号,点号应唯一,且适于计算机管理。
5.3技术设计
5.3.1加密重力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技术设计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CH/T1004执行。
5.3.2技术设计前应搜集以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FZ/T 14013-2009 莫代尔纤维印染布 2009-11-17
- FZ/T 14014-2009 莱赛尔纤维印染布 2009-11-17
- FZ/T 14003-2009 棉印染起毛绒布 2009-11-17
- FZ/T 14012-2009 竹浆粘胶纤维印染布 2009-11-17
- FZ/T 14006-2009 棉经印染平绒 2009-11-17
- FZ/T 14015-2009 大豆蛋白纤维印染布 2009-11-17
- FZ/T 13005-2009 大提花棉本色布 2009-11-17
- FZ/T 13008-2009 棉经本色平绒 2009-11-17
- FZ/T 12018-2009 精梳棉本色紧密纺纱线 2009-11-17
- FZ/T 13021-2009 棉氨纶弹力本色布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