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730-2021 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技术规范

DB42/T 1730-2021 DB42/T 1730-2021 Damaged mounta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1730-2021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8-06
实施日期
2021-12-06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99

CCSP51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1730—2021

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forrestorationtechnologyofdamagedmountain

2021-08-06发布2021-12-06实施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DB42/T1730—2021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2

5调查...............................................................................2

6植被修复技术措施...................................................................3

7植被建植...........................................................................3

8养护与管理.........................................................................6

9竣工验收...........................................................................7

10档案管理..........................................................................8

附录A(资料性)破损山体现状调查表...................................................9

附录B(资料性)破损山体植被修复常用植物种类推荐表..................................10

附录C(资料性)破损山体修复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15

I

DB42/T1730—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湖北省标准化

与质量研究院、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法雅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宏涛、许林、宋利平、袁玲、朱剑峰、谢秋琪、陈宝林、袁乐、况红玲、徐

海芹、傅劭、张兵、李清源、王湛昌、贾锦山、徐建刚、杨剑、李闻宇、陶莎。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

407483361@;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邮寄至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地址:武汉市东湖

高新技术开发区九峰一路201号,邮编430074),联系电话:027-87700871,邮箱:105691372@。

III

DB42/T1730—2021

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植被修复技术措施、调查、植被建植、养

护与管理、竣工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矿山、交通、水利工程建设及自然山体崩塌或滑坡等导致的破损山体植被修复。

本文件适用在保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以生态防护优先为原则开展植被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6142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

GB/T11822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1577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292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

LY/T1760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SL38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DB42/T609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破损山体damagedmountain

由于采矿、采石、道路施工、水利建设、自然地质结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破损的山体(场地)。

3.2

植被修复vegetationrestoration

通过人工或自然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基础条件,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1

DB42/T1730—2021

3.3

植被覆盖率vegetationcoverage

植物恢复的垂直投影面积与修复山体垂直投影总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4

地带性植被regionalplants

一定区域范围内,反应该区域气候、环境特点的植被类型,能自然生长且不具有入侵风险的植被类

型。

4基本原则

4.1安全原则

应根据破损山体的地质资料和现场勘察实际情况,采取排险、固坡、加筑挡墙等措施,在坡面达到

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定的安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植被修复。

4.2生态原则

坚持生物多样性,优选地带性植被,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兼顾景观效果,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4.3因地制宜原则

应根据破损山体的立地条件,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气候类型,以培育近自然植被群落为目标,选

择适生植物种类进行科学植被修复,宜就地取材。

4.4经济合理原则

综合考虑单位面积植被修复成本,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植被修复整体效益。

4.5综合统筹原则

应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考虑集排水、固土、建植及养护等坡面植被修复措施的应

用。

5调查

5.1资料收集

5.1.1应收集破损山体所在区域的相关资料,包括地理信息、地质、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

5.1.2应收集破损山体地质勘察报告以及坡面治理相关文件;坡面所属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及治理方案;前期工作的函件、会议纪要、项目建设单位的指导性意见等。

5.1.3宜收集条件类似坡面植被恢复工程经验;坡面所属项目建设概况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主管

部门批复意见。

5.2场地调查

2

DB42/T1730—2021

5.2.1对破损山体坡面及周边地质、水文、土壤、植物、立地条件及工程治理措施进行调查,应取得

坡面及周边环境数据。对质地不均匀或复杂的坡面,宜分区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应对调查结果进行

分析评价。

5.2.2地质、水文现场调查宜以集水区为单元,如判断有坡面不稳定因素,应提请相关方处置。

5.2.3调查破损山体坡面及周边土源地土壤,结合实验室分析,查明土壤质地、肥力和pH等理化性质。

5.2.4调查破损山体的海拔高度、坡质、坡向、坡高、坡率和分级数等坡面立地条件。

5.2.5查明破损山体坡面工程支护状况、截排水工程等治理措施。

5.3植物资源调查

5.3.1调查破损山体坡面及周边植被群落类型、优势植物种类、常见植物种类的分布及生长状况。

5.3.2调查植物种苗市场供应状况。

5.3.3调查周边类似工程实施效果。

5.4施工条件调查

5.4.1调查当地近期工程造价信息,用工及劳务信息。

5.4.2查明道路交通、电力、水源、施工场地、地下管线等情况。

5.5制作破损山体调查表

破损山体调查表格样式参见附录A,并留存相关原始资料。

6植被修复技术措施

6.1破损山体植被修复应结合固土、集排水技术措施,并符合GB/T38360相关条款规定。

6.2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技术措施主要由植被建植技术和养护技术组成,其技术内容见表1。

表1主要技术措施一览表

分部分类分项常用技术

结构改良粘结材料、保水材料、轻质颗粒(珍珠岩、陶粒)、有机纤维、腐殖土

基质配制肥力改良有机肥、无机肥、复合肥料、复混肥料

活力改良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

建植技术喷播湿法喷播、干法喷播

播种

人工播种点播、条播、撒播

苗木栽植裸根苗栽植、容器苗栽植、土球苗栽植

栽植

草坪建植人工草皮、自然草皮

光热调控遮盖无纺布、草帘、遮阳网、地膜

水肥调控施肥、浇水撒施、喷灌、微灌

养护技术限控技术刈割、修剪、间苗

生物量调控

调配技术补播(栽)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

7植被建植

7.1原则

3

DB42/T1730—2021

7.1.1破损山体裸露坡面无法满足植被修复的栽植条件时,应结合坡面类型及建植技术选择必要的固

土技术。

7.1.2应结合坡面类型、固土技术及目标植被,选择适宜的植被修复技术。不同类型的山体坡面,常

用植被修复方案见表2。

表2不同类型山体坡面植被修复技术方案

类型坡度范围常用植被修复方案

>60°垂直绿化

岩石山体45°~60°厚层基材喷播+种植穴、植生袋+压条

<45°厚层基材喷播+种植穴、生态袋+压条+液压喷播、植生袋+压条、客土喷播

>75°垂直绿化

45°~75°厚层基材喷播+种植穴、植生袋、植被生态混凝土

土石山体

客土喷播+种植穴、厚层基材喷播+种植穴、生态袋+压条+液压喷播、植生袋+

<45°

压条、三维网喷播、植生毯、植被生态混凝土

60°~70°客土喷播+种植穴、植被生态混凝土

45°~60°点播种子、植被生态混凝土

土质山体

30°~45°液压喷播、苗木栽植、植被生态混凝土、三维网喷播

<30°液压喷播、苗木栽植、植被生态混凝土、三维网喷播

7.1.3根据坡面所在区域气候、坡面立地条件和植物种类,选择适宜的建植方式。湖北省主要区域地

貌、气候类型、植物区系的特点及适宜种植的植物类型参见附录B。

7.2植物建植

7.2.1植物选择

以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相对稳定、综合抗性较强的地带性植被为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性质,选择处于同一气候带的植物种类和类型;

b)所选植物应具有耐干旱、耐贫瘠、适应力强、抗污染、抗病虫、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植物种类,

优先考虑地带性植被;

c)种植条件允许的区域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

d)充分考虑植物季相变化,合理构建植物群落。

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枝叶稠密、生长迅速、固土能力强、规格形态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物。

草本植物种子质量不应低于GB6142中所规定的二级质量标准,木本植物种子质量不应低于

GB7908中所规定的二级质量标准,苗木质量不应低于DB42/T609中所规定的二级质量标准。

7.2.2常用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参见附录B。

7.3基质配制

7.3.1根据坡面类型及植被恢复要求选取适宜的基质配制技术。

7.3.2根据坡面立地条件、坡面类型以及植被生长需求,选择环境友好型材料改良基质的结构、肥力

和活力。

4

DB42/T1730—2021

7.3.3根据材料配方及基质性状不同,基质可分为客土喷播、液压喷播和种植基质。喷播基质应符合

CJJ/T292相关条款的规定。改良后的种植基质应满足CJJ82相关条款的规定。

7.4建植技术

7.4.1播种

播种量

边坡播种植物应综合考虑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速度和苗木生长速度,并根据边坡的岩性、坡

向和坡率等立地条件确定植物种类和播种量。播种量参照GB/T38360中相关条款执行。

种子配比

根据边坡坡面采取不同的植被修复类型,将种子配比方式分为两类:

a)采用乔灌草型边坡植被修复时种子配比中,乔木比例为25%~30%、草本植物比例<40%;

b)采用灌草型边坡植被修复时种子配比中,草本植物比例不小于30%。

播种形式

播种分喷播、人工播种两种形式。

喷播施工技术要点

喷播施工技术要点参照GB/T38360中相关条款执行。

人工播种技术要点

人工播种要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a)种植操作面宜平整稳定;

b)播种前宜使用温水或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对种子进行预处理;

c)播种宜在春季或雨期实施;

d)播种后覆土厚度宜小于2cm;

e)根据播种季节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灌溉,保证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f)施工完毕后宜进行坡面覆盖。

7.4.2建植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坡面类型、坡度等立地条件和设计文件确定植被种植密度,并符合GB/T15776、LY/T2356

相关条款规定;

b)立地条件较好的土石山体、土质山体且坡度小于45°的坡面,可采用栽植和播种两种方式;

c)草本植物覆盖率一般不小于80%。

建植时间

根据坡面所在区域,选择适宜的建植时间,常绿植物宜春季进行,落叶植物宜秋季进行。

植被建植施工技术要点

5

DB42/T1730—2021

植被建植施工技术要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a)种苗建植:建植前根据植被种类、特点和土壤情况,可采取苗木断根、剪枝和摘芽等保护措施,

并符合CJJ82相关条款规定;为保证成活率,苗木栽植宜采用容器苗、带土球苗种植。

b)播种建植:优先选择种子发芽力强、苗期抗逆性强、易成活的地带性植被。

8养护与管理

8.1一般要求

8.1.1植物种类及群落类型应达到设计要求,坡面安全稳定。

8.1.2养护措施包括水肥管理、遮阳、刈割、修剪、间苗、补播(栽)、病虫害防治和其他措施等。

8.1.3应加强植被建植初期养护,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8.2养护技术要点

8.2.1坡面覆盖

喷播后及时进行坡面覆盖,覆盖材料一般使用草帘、遮阳网或无纺布等。

8.2.2灌溉

灌溉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种植坡面的坡度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坡度较大和土壤粘性较大的坡面,

宜采用微灌;

b)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贯彻“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观察土壤墒情和植物叶片缺水

表状,及时浇灌,保证目标植被的正常生长;

c)灌溉时间根据季节的不同,分时段开展,具体灌溉时段见表3。

表3不同季节灌溉时间表

季节灌溉时段

春、秋7:00-12:00,14:00-17:00

夏6:00-10:00,16:00-19:00

冬11:00-15:00

8.2.3施肥

施肥应符合下列规定:

a)施肥时间:追肥宜在施工后1年~2年内进行;施肥时间宜选择春季(4月~5月)和秋冬季(9

月~10月);

b)施肥种类:春季以施氮肥或复合肥为主,夏末秋初以施磷钾肥为主,在条件许可下,冬季辅以

有机肥;

c)施肥方式:宜将水溶性肥料溶入水中,结合灌溉进行,非水溶性肥料应穴施或条施盖土。

8.2.4补播(栽)

6

DB42/T1730—2021

补播(栽)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植物生长不良、裸地较多或乔灌木比例较低时,应进行人工补播或补栽;

b)补播(栽)时间宜每年冬春两季为宜;

c)补栽苗在栽植前宜进行断根和整形修枝处理。

8.2.5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以无公害防治为主,从生态系统整体

出发,综合协调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实现可持续控制。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物理防治: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取灯光诱杀(如黑光灯)、饵料诱杀(如糖醋液)、颜色

诱杀(如挂黄板)等方法诱杀害虫,并符合GB/T15776相关规定;

b)生物防治: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推广和应用对有害生物具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和仿生

类制剂;

c)化学防治:通过诊断确定病虫害类别,正确选用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和GB8321的规

定;

d)每月开展病虫害巡查:开展检疫性、危险性病虫害监测工作,发现疫情应及时处置,并报告属

地植物检疫机构。如有病虫害发生,应及时进行防治,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见附

录C)。

8.2.6防汛防冻

雨季、汛期前应做好边坡防汛设施的排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边坡排水设施正常运行。汛期中应巡查

和清理边坡排水设施,出现问题及时修缮。在冬季或早春施工,注意做好防冻措施。

8.2.7其他措施

其他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做好坡面保洁工作,及时清除与边坡稳固及植被修复无关的杂物;

b)及时清理区域内各种易燃物,加强防火巡查,消除火灾隐患。

9竣工验收

9.1验收原则

破损山体植被修复基础工程应按照设计及施工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竣工验收,应符合SL386、GB

50330、GB/T15773的要求。植被恢复应符合具体项目设计文件的要求。

9.2验收标准

9.2.1边坡生态防护工程验收程序及相关管理规定应符合GB/T15773的要求。

9.2.2目的植物群落和覆盖率以及生长状况达到设计文件要求。

9.2.3植被修复验收指标应包括:植物覆盖率、成活率、保存率和生态效益,验收标准应满足表4的

要求。生态效益指标应符合LY/T1760的相关条款规定。

7

DB42/T1730—2021

表4验收技术指标及评价标准表

验收技术指标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