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181-2019 辣木栽培技术规程

DB44/T 2181-2019 DB44/T 2181-2019 Planting regulations for Moringa oleifera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181-2019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9-09
实施日期
2019-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广东省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的适生条件、苗木培育、种植、抚育管理、采收、有害生物防治及建档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辣木的栽培。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起草人:
陈祖静、何茜、曾曙才、周玮、张俊杰、高晓翠。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181—2019

辣木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ncultivationofMoringaoleifera

2019-09-09发布2019-12-01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181—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祖静、何茜、曾曙才、周玮、张俊杰、高晓翠。

I

DB44/T2181—2019

辣木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木(MoringaoleiferaLam.)的适生条件、苗木培育、种植、抚育管理、采收、有

害生物防治及建档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辣木的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2289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方案

LY/T2290林木种苗标签

3适生条件

3.1气候

生长适宜温度18℃~32℃,年降水量800mm~1800mm,无大风,无霜冻。

3.2地形

适宜坡度35°以下的低山、丘陵、台地或平地。

3.3土壤

适宜pH值5.0~6.5,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低和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为宜。土

壤质量执行GB15618的规定,

4苗木培育

4.1种子

4.1.1采种

选择生物量高、含油率高的健壮优良母树,于8月~9月采种,蒴果果皮呈黄褐色或黑色,果皮趋于

干枯但未开裂前进行。

1

DB44/T2181—2019

4.1.2种子调制

种子采收后置于阴凉通风处干燥,待果荚与种子分离后,去除果荚与杂物,过6目~8目筛,用透气

性好的塑料网袋包装,置于4℃条件下保存,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年。

4.1.3种子质量

种子颗粒饱满、无霉变、无虫蛀、无皱、干燥、圆形并呈褐色或呈浅褐色。种子千粒重224g~290

g,纯度90%以上,种子萌发率90%以上。

4.2芽苗培育

4.2.1播前处理

播种前,用20℃~40℃的恒温水浸种12h,然后用500倍~1000倍的多菌灵或百清菌浸种6h~12h。

种子萌发最佳温度32℃左右。

4.2.2播种床的准备

选择靠近种植地、静风、水源方便的土地,除去杂草、石块等杂物,平整好土地,用砖砌约600cm×80

cm×40cm的催芽床,放入20cm~25cm厚的河沙,架设40%左右的遮光网遮荫,荫棚高1.7m,长宽依

苗床规模的实际地形调整。

4.2.3播种

播种时间3月~5月为宜。播种量为35g/m2~50g/m2,依据种子大小、含水量、纯度做出适当调整。

将种子按入沙中,间距2cm左右,播种深度以1.5cm~2cm为宜。当年生种子5d~7d可出芽。

4.2.4播后管理

播后喷淋1次透水,盖薄膜保湿并防雨水冲刷,待种子萌发后取消薄膜。移植前可喷施1次0.3%~0.5%

的高磷钾型叶面肥。

4.3芽苗移植

发芽后7d~11d,子叶刚展开时可移植到12cm×17cm的营养袋中培育,营养土选用透水的沙土

混合有机肥。营养袋苗床宜作低墒,宽80cm左右。

4.4苗期管理

移植后尽快用杀菌剂浇透。适量浇水,当苗床中间部分基质可以捏成团时,则无需浇水,反之则应

及时浇水。幼苗长至5cm~8cm时,可喷施浓度0.3%~0.5%的叶面肥一次,同时注意除草、疏苗和及时

防治病虫害。幼苗长至5~6片叶时,去除遮光网炼苗。

4.5苗木出圃

移植4周左右,苗高40cm,地径大于0.8cm时,即可出圃。

5种植

5.1整地

2

DB44/T2181—2019

杂灌、杂草较多的种植地要进行人工清杂、除草。可采用穴状、垄作(50cm×30cm)等方式进行

整地,开挖排水沟,具体参考GB/T15776执行。

5.2基肥

每穴施用农家肥5kg~20kg或钙镁磷肥0.5kg~1kg做基肥,覆土回穴至高出穴面10cm。

5.3密度

以采梢和采鲜荚果为目的的株行距为0.5m×1m或0.8m×1.2m,以采果、叶和种子为目的的株行

距为1.5m×2m或2m×2m,以采枝叶为木本饲料时的株行距(0.3~0.4)m×(0.4~0.6)m,或0.4

m×0.8m的宽窄行种植。

5.4栽植

5.4.1时间

2月~4月种植为宜。

5.4.2方法

在回填好的种植穴中央,挖20cm×20cm的小坑,剥除营养袋,将带土苗放入定植穴中,扶正、压

实、浇足定根水。栽植后7d~15d及时补苗。

6抚育管理

6.1松土除草

栽植后30d~40d,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以后每隔40d~50d进行一次,雨季可适当增加除草的

频次。采用人工或机械全面耕锄除草。

6.2施肥

栽植后长出2片新叶时,可进行第一次追肥,施水溶性复合肥180kg/hm2~675kg/hm2。每年1月~2

月,结合园地管理施有机肥1.5kg/株~2.0kg/株或复合肥(N:P2O5:K2O=18:18:18)200g/株。以采梢、

叶为目的,可叶面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每月2次;在4月~5月份,施保果肥,以磷、钾、钙肥为主,

0.2kg/株~0.3kg/株;采果后10月~11月,施养树肥,复合肥0.3kg/株~0.4kg/株。

6.3浇灌与排水

旱季进行少量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地势平缓、土壤粘性较强的林地要

预先开挖好排水沟,沟宽40cm、深30cm。雨季来临时,疏通排水沟保证及时排水,防止水分过多引起

根系腐烂和病害发生。

6.4刈割与整形

以生产茎、叶作为饲料时,刈割高度通常控制在30cm~40cm,树形呈纺锤形。刈割后可适当喷施

1mg/L的赤霉素或0.1mg/L脱落酸处理,以促进萌发更新和矮化植株。1年~2年植株每2个月刈割1次,

夏季可1个月1次,多年生植株一般可隔33d~45d刈割1次。

以采叶为目的时,主茎直径达到2cm~3cm时,离地1m处截干,之后新稍长至60cm时进行短截,

株高控制在1.5m~2m。

3

DB44/T2181—2019

以采收果为目的时,定干在50cm左右以方便采摘,次年开始养篷,植株高度控制在2.0m~2.5m。

7采收

7.1嫩梢

7.1.1时间及方法

当植株高≥0.8m,嫩梢长到30cm~40cm时进行采摘。养分充足条件下,一般雨季约25d可采一

次,旱季40d采一次。

7.1.2采收方法

采收方式为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人工采收时,由嫩叶沿短枝或长枝方向进行逆向采收。对于幼树

或新建的辣木林,应注意树形的培养。大面积集约化的种植园,则利用机械采收,可使用往复切割式采

叶机进行采摘。主要采摘方法有:

a)采摘整株嫩梢的1/2,留下1/2嫩梢生长,轮流采摘,不修剪;

b)采摘全部30cm以上的嫩梢,每采摘三次修剪一次;

c)采摘全部30cm以上的嫩梢,每采摘一次修剪一次。

7.1.3保鲜

采下的嫩梢用保鲜膜密封,低温(5℃)冷藏,保鲜期约为5d。

7.1.4采后管理

嫩梢采后需及时剪除残留的半木质化绿枝。当腋芽萌发至5cm长时,可喷施含氮肥高的叶面肥。

7.2枝叶

7.2.1时间及方法

辣木枝叶全年可采收,宜分期、分批、分层进行。首次采收在植株主茎达到3cm,有效分枝直径达

2cm,叶片呈深绿色时进行。

7.2.2采收方法

枝叶的主要采收方法有:

——采收方式为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直接从复叶叶柄基部采摘整个复叶;

——采收与修剪相结合,先剪下2/3~3/4长的枝条,再从剪下的枝条上采摘叶片;

——作为木本饲料时,直接距地面30cm~40cm处进行刈割。

7.2.3干燥

叶片采收后及时摊晾。晴天时,采收的叶片直接放置于晒场,自然干燥3d~4d。若遇雨天,及时

将叶片置于35℃~45℃热风干燥箱中干燥4d~5d,使含水量低于8.0%即可装袋收贮。

7.2.4采后管理

采收枝叶后以有机肥和氮肥为主进行根圈追肥,雨季30d施一次,旱季60d施一次。离树干20cm~

40cm处挖弧形沟,放入复合肥(N:P2O5:K2O=18:18:18)300g/株~400g/株或有机复混肥5kg/株,

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