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0623-2008 金属材料 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GB/T 10623-2008 Metallic material—Mechanical testing—Vocabulary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0623-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5-13
实施日期
2008-11-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中使用的术语,并为标准和一般使用时形成共同的称谓。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首钢集团公司、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济南试金集团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高怡斐、梁新邦、张海龙、张宇春、董莉、王萍、周星、李和平、李荣锋、耿秀英、王滨、王学智、朱亦钢、王福生、张智敏
出版信息:
页数:34页 | 字数:6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77.040.10

犎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犌犅犜106232008

代替/—

GBT106231989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

犕犲狋犪犾犾犻犮犿犪狋犲狉犻犪犾犕犲犮犺犪狀犻犮犪犾狋犲狊狋犻狀犞狅犮犪犫狌犾犪狉

犵狔

(:,)

ISO237182007MOD

20080513发布2008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犌犅犜106232008

目次

前言Ⅰ

1范围1

2一般术语1

3单轴试验通用术语3

4延性试验通用术语8

5硬度试验通用术语10

6韧性试验通用术语13

7疲劳试验通用术语18

附录(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章条编号对照

AISO23718200723

附录(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BISO23718200724

索引25

/—

犌犅犜106232008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英文版)。主要技术内容与之

ISO237182007

相同,但较详细和具体,编写结构不完全对应。同时参考美国ASTME0603《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术

语》和《疲劳和断裂试验标准术语》两项标准。

ASTME182305

本标准根据:重新起草,为了方便比较,在附录中列出了本国家标准条款和国际

ISO237182007A

标准条款的对照一览表。

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需要,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

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在附录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对照。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引言。

本标准代替/—《金属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GBT106231989

本标准与/—相比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较大修改和补充:

GBT106231989

———范围;

———一般术语由原标准的个减为个;

4924

———单轴试验通用术语合并了原标准的拉伸和压缩试验术语,蠕变、持久强度和应力松弛以及扭转

试验术语,由原标准的个减为个;

6753

———延性试验通用术语对应于原标准的工艺试验术语,由原来的个减为个;

3219

———硬度试验通用术语由原标准的个增加至个;

1827

———韧性试验通用术语对应于原标准的冲击试验术语和断裂试验术语,由原来的个减为个;

6055

———疲劳试验通用术语由原标准的个减为个;

8340

———删去了原标准中的“第章剪切和弯曲试验”和“第章磨损试验”;

411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和附录;

AB

———中英文索引进行了合并,按照术语的拼音顺序编排,同时列出了各个术语相对应的页码,而不

是相应的章节号。

本标准附录和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

AB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首钢集团公司、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武

汉钢铁(集团)公司、济南试金集团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有

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怡斐、梁新邦、张海龙、张宇春、董莉、王萍、周星、李和平、李荣锋、耿秀英、

王滨、王学智、朱亦钢、王福生、张智敏。

本标准于年月首次发布。

19892

/—

犌犅犜106232008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1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中使用的术语,并为标准和一般使用时形成共同的称谓。

2一般术语

2.1

裂纹增量犮狉犪犮犽狉狅狑狋犺

Δ犪

裂纹扩展量crackextension

裂纹长度的增加量。

注:用毫米()表示。

mm

2.2

断裂韧度裂纹长度犳狉犪犮狋狌狉犲狋狅狌犺狀犲狊狊犮狉犪犮犽犾犲狀狋犺

犵犵

〈断裂韧度〉对于紧凑拉伸试样,裂纹长度表示从加载线到裂纹尖端的长度;对于中间裂纹试样,是

指从中间裂纹的中心到裂纹尖端的长度;对于弯曲试样,是指从试样的前端面到裂纹尖端的长度。

2.3

疲劳裂纹长度犳犪狋犻狌犲犮狉犪犮犽犾犲狀狋犺

犵犵

裂纹尺寸cracksize

〈疲劳〉从参考平面到裂纹尖端的主平面尺寸的线性测量。

注:用毫米()表示。

mm

2.4

延性犱狌犮狋犻犾犻狋

指材料在断裂前塑性变形的能力。

2.5

弹性极限犲犾犪狊狋犻犮犾犻犿犻狋

材料在应力完全释放时能够保持没有永久应变的最大应力。

2.6

力犳狅狉犮犲

力学测试中,以大小、方向和力作用点等基础自然属性描述的作用在测试对象的外部,并在其内部

产生应力的矢量。

2.7

力学性能犿犲犮犺犪狀犻犮犪犾狉狅犲狉狋犻犲狊

狆狆

材料在力作用下显示的与弹性和非弹性反应相关或包含应力应变关系的性能。

2.8

力学试验犿犲犮犺犪狀犻犮犪犾狋犲狊狋犻狀

测定力学性能的试验。

/—

犌犅犜106232008

2.9

弹性模量犿狅犱狌犾狌狊狅犳犲犾犪狊狋犻犮犻狋

杨氏模量Youn′smodulus

低于比例极限的应力与相应应变的比值。

注:杨氏模量为正应力和线性应变下的弹性模量特例。

2.10

泊松比犘狅犻狊狊狅狀′狊狉犪狋犻狅

υ

低于材料比例极限的轴向应力所产生的横向应变与相应轴向应变的负比值。

2.10.1

横向应变狋狉犪狀狊狏犲狉狊犪犾狊狋狉犪犻狀

垂直于施加力方向的线性应变量。

2.10.2

轴向应变犪狓犻犪犾狊狋狉犪犻狀

施加力方向上的线性应变量。

2.10.3

轴向应力犪狓犻犪犾狊狋狉犲狊狊

施加力方向上的应力分量。

2.11

范围狉犪狀犲

Δ

某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代数差值。

2.12

应变狊狋狉犪犻狀

由外力所引起的试样尺寸和形状的单位变化量。

2.12.1

工程应变犲狀犻狀犲犲狉犻狀狊狋狉犪犻狀

犵犵

按照原始长度的轴向变化量除以原始长度计算的轴向应变。

2.12.2

线性应变犾犻狀犲犪狉狊狋狉犪犻狀

给定线性方向的应变分量。

2.12.3

真应变狋狉狌犲狊狋狉犪犻狀

ε

在缩颈开始之前,瞬时长度与原始长度之比的自然对数。

2.13

应力狊狋狉犲狊狊

试样上通过某点给定平面上作用的力或分力在该点的强度。

2.13.1

工程应力犲狀犻狀犲犲狉犻狀狊狋狉犲狊狊

犵犵

/—

犌犅犜106232008

按照原始横截面面积计算的轴向应力。

2.13.2

正应力狀狅狉犿犪犾狊狋狉犲狊狊

垂直于给定平面的应力分量。

2.13.3

真应力狋狉狌犲狊狋狉犲狊狊

σ

按照瞬时横截面积计算的轴向应力。

2.14

试件/试样/

狋犲狊狋犻犲犮犲狊犲犮犻犿犲狀

狆狆

通常按照一定形状和尺寸加工制备的用于试验的材料或部分材料。

2.15

测量不确定度狌狀犮犲狉狋犪犻狀狋狅犳犿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

犝狌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3单轴试验通用术语

3.1

蠕变曲线犮狉犲犲犮狌狉狏犲

蠕变试验中应变时间关系曲线。

3.2

蠕变断裂时间犮狉犲犲狉狌狋狌狉犲狋犻犿犲

狆狆

在规定的温度下,试样承受规定的拉应力变形直至断裂所需的时间。

注:符号的上标可以用规定温度()表示,下标可以用初始应力()牛顿每平方米(/)表示。

狋℃σNmm

u0

3.2.1

蠕变伸长时间犮狉犲犲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狋犻犿犲

狆犵

fx

在规定温度()和初始应力()下,试样达到规定的蠕变伸长率()所需的时间。

犜σ狓

3.2.2

塑性伸长时间犾犪狊狋犻犮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狋犻犿犲

狆犵

px

〈蠕变试验〉在规定温度()和初始应力()下,试样达到规定塑性伸长率所需的时间。

犜σ

3.3

蠕变强度犮狉犲犲狊狋狉犲狀狋犺

狆犵

蠕变试验中在规定的恒定温度和时间内,引起规定应变的应力。

3.4

蠕变试验犮狉犲犲狋犲狊狋

在恒定温度和恒定力或恒定应力下,测量试样蠕变变形量随时间变化的试验。

3.5

伸长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

在试验期间任一时刻的原始标距或参考长度的增量。

犔0犔r

/—

犌犅犜106232008

3.5.1

伸长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

狆犵犵

原始标距(或参考长度)的伸长与原始标距(或参考长度)之比百分率。

犔0犔r犔r

3.5.2

蠕变伸长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犮狉犲犲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

狆犵狆犵

犃f

在规定温度下,某时刻原始参考长度的增量()与原始参考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狋Δ犔rt犔r0

Δ犔rt

犃f=×100%

犔r0

注:宜以规定温度(单位为)为上脚标、初始应力(单位为)和时间(单位为)为下脚标来表示。

1犃犜℃σMPa狋h

f0

注:习惯上,蠕变伸长测量的起始点是在初始应力施加到试样的时刻。

2σ

3.5.3

蠕变断后伸长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犪犳狋犲狉犮狉犲犲狉狌狋狌狉犲

狆犵犵狆狆

蠕变断裂后,原始参考长度永久增量()与原始参考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犔-犔犔

rur0r0

犔犔

犃u=rur0×100%

犔r0

注:宜以规定温度(单位为)为上脚标、初始应力(单位为)和时间(单位为)为下脚标来表示。

犃犜℃σMPa狋h

u0

3.5.4

初始塑性伸长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犻狀犻狋犻犪犾犾犪狊狋犻犮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

狆犵狆犵

犃i

由于试验力的作用而引起原始参考长度的非比例增量,表示为参考长度的百分率。

3.6

引伸计犲狓狋犲狀狊狅犿犲狋犲狉

测量试样纵向或横向变形的装置。

3.7

标距犪狌犲犾犲狀狋犺

犵犵犵

用于测量试样尺寸变化部分的长度。

3.7.1

引伸计标距犲狓狋犲狀狊狅犿犲狋犲狉犪狌犲犾犲狀狋犺

犵犵犵

用引伸计测量变形时的试样平行部分长度。

注:某些情况下犔=犔。

e0

3.7.2

断后标距犳犻狀犪犾犪狌犲犾犲狀狋犺犪犳狋犲狉犳狉犪犮狋狌狉犲

犵犵犵

试样断裂后的标距长度。

3.7.3

原始标距狅狉犻犻狀犪犾犪狌犲犾犲狀狋犺

犵犵犵犵

犔0

在施加试验力之前的标距长度。

/—

犌犅犜106232008

3.8

初始应力犻狀犻狋犻犪犾狊狋狉犲狊狊

σ

〈蠕变试验〉施加的试验力除以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

3.9

最大力犿犪狓犻犿狌犿犳狅狉犮犲

〈材料呈现连续屈服特性〉试样在试验中承受的最大的力值。

3.10

最大力犿犪狓犻犿狌犿犳狅狉犮犲

〈材料呈现不连续屈服特性〉试样在应变硬化开始后承受的最大力。

3.11

平行长度犪狉犪犾犾犲犾犾犲狀狋犺

狆犵

试样两头部或两夹持部分(不带头试样)之间平行部分的长度。

3.12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狉狅狅犳狊狋狉犲狀狋犺狀狅狀狉狅狅狉狋犻狅狀犪犾犲狓狋犲狀狊犻狅狀

狆犵狆狆

非比例延伸率等于引伸计标距()规定百分率时的应力。

注:使用的符号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规定的百分率,例如:。

犚P0.2

3.13

比例极限狉狅狅狉狋犻狅狀犪犾犾犻犿犻狋

狆狆

材料能够承受的没有偏离应力应变比例特性的最大应力。

注:比例极限依赖于记录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观测水平。

3.14

断面收缩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狉犲犱狌犮狋犻狅狀狅犳犪狉犲犪

狆犵

断裂后试样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之比的百分率:

犛-犛犛

0u0

犛犛

犣=0u×100%

u犛

3.15

参考长度狉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犾犲狀狋犺

用以计算伸长的基础长度。

3.16

应力应变曲线

狊狋狉犲狊狊狊狋狉犪犻狀犮狌狉狏犲

表示正应力和试样平行部分相应的应变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关系曲线。

3.17

抗拉强度狋犲狀狊犻犾犲狊狋狉犲狀狋犺

与最大力相对应的应力。

注:通过拉伸试验到断裂过程中的最大试验力和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之间的比值来计算。

/—

犌犅犜106232008

3.18

拉伸试验狋犲狀狊犻犾犲狋犲狊狋

通过拉力拉伸试样,一般拉至断裂以测定一个或多个拉伸性能的试验。

3.19

屈服强度犻犲犾犱狊狋狉犲狀狋犺

狔犵

当金属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发生塑性变形而力不增加时的应力。应区分上屈服强度

和下屈服强度。

3.19.1

下屈服强度犾狅狑犲狉犻犲犾犱狊狋狉犲狀狋犺

狔犵

犚eL

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低应力值。

3.19.2

上屈服强度狌犲狉犻犲犾犱狊狋狉犲狀狋犺

狆狆狔犵

犚eH

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应力值。

3.20

压缩应力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狅狀狊狋狉犲狊狊

试验过程中试样的实际压缩力与其原始横截面积的比值。

3.20.1

规定非比例压缩强度,

狉狅狅犳狊狋狉犲狀狋犺狀狅狀狉狅狅狉狋犻狅狀犪犾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狅狀

狆犵狆狆狆

pc

试样标距段的非比例压缩变形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压缩应力。

注:表示此压缩强度的符号应以下脚标说明,例如、分别表示规定非比例压缩应变为、时的

犚pc0.01犚pc0.20.01%0.2%

压缩应力。

3.20.2

规定总压缩强度,

狉狅狅犳狊狋狉犲狀狋犺狋狅狋犪犾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狅狀

狆犵狆

犚tc

试样标距段的总压缩变形(弹性变形加塑性变形)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压缩应力。

注:表示此压缩强度的符号应附以下脚标说明,例如犚tc1.5表示规定总压缩应变为1.5%时的压缩应力。

3.20.3

压缩屈服强度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狏犲犻犲犾犱狊狋狉犲狀狋犺

狆狔犵

当金属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试样在试验过程中达到力不再增加而仍继续变形所对应的压缩应力,

应区分上压缩屈服强度和下压缩屈服强度。

3.20.3.1

上压缩屈服强度狌犲狉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狏犲犻犲犾犱狊狋狉犲狀狋犺

狆狆狆狔犵

犚eHc

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压缩应力。

3.20.3.2

下压缩屈服强度犾狅狑犲狉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狏犲犻犲犾犱狊狋狉犲狀狋犺

狆狔犵

犚eLc

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低压缩应力。

/—

犌犅犜106232008

3.20.4

抗压强度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狏犲狊狋狉犲狀狋犺

狆犵

mc

对于脆性材料,试样压至破坏过程中的最大压缩应力;

对于在压缩中不以粉碎性破裂而失效的塑性材料,则抗压强度取决于规定应变和试样几何形状。

3.21

压缩弹性模量犮狅犿狉犲狊狊犻狏犲犿狅犱狌犾狌狊狅犳犲犾犪狊狋犻犮犻狋

狆狔

试验过程中,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时的压缩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3.22

持久强度极限狊狋狉犲狊狊狉狌狋狌狉犲犾犻犿犻狋

σ

τ

在规定温度下,试样达到规定时间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

3.23

持久断后伸长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犲犾狅狀犪狋犻狅狀狅犳狊狋狉犲狊狊狉狌狋狌狉犲

狆犵犵狆

持久试样断裂后,在室温下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

3.24

持久断面收缩率犲狉犮犲狀狋犪犲狉犲犱狌犮狋犻狅狀狅犳犪狉犲犪狅犳狊狋狉犲狊狊狉狌狋狌狉犲

狆犵狆

持久试样断裂后,在室温下横截面积最大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

3.25

持久缺口敏感系数狊狋狉犲狊狊狉狌狋狌狉犲狀狅狋犮犺狊犲狀狊犻狋犻狏犻狋犳犪犮狋狅狉

狆狔

犓犓t

σ

缺口持久试样与光滑试样断裂时间相同时的应力比率或应力相同时断裂时间的比率。

3.26

应力松弛狊狋狉犲狊狊狉犲犾犪狓犪狋犻狅狀

在规定温度及初始变形或位移恒定的条件下,金属材料的应力随时间而减小的现象。

3.27

初始应力犻狀犻狋犻犪犾狊狋狉犲狊狊

σ

应力松弛试验开始时施加全部试验力瞬间试样上的应力。

3.28

剩余应力狉犲犿犪犻狀犻狀狊狋狉犲狊狊

σ

sh

应力松弛试验中任一时间试样上所保持的应力。

3.29

松弛应力狉犲犾犪狓犲犱狊狋狉犲狊狊

σ

s0

应力松弛试验中任一时间试样上所减小的应力,即初始应力与剩余应力之差。

3.30

应力松弛曲线狊狋狉犲狊狊狉犲犾犪狓犪狋犻狅狀犮狌狉狏犲

用剩余应力作为时间的函数所绘制的曲线。

/—

犌犅犜106232008

3.31

应力松弛速率狊狋狉犲狊狊狉犲犾犪狓犪狋犻狅狀狉犪狋犲

犞r

单位时间的应力下降值,即给定瞬间的应力松弛曲线的斜率。

3.32

最大扭矩犿犪狓犻犿狌犿狋狅狉狌犲

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抵抗的最大扭矩。对于无明显屈服的(连续屈服)金属材料,为试验期间

的最大扭矩。

3.33

剪切模量狊犺犲犪狉犿狅犱狌犾狌狊

切应力与切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范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之比。

3.34

规定非比例扭转强度,

狉狅狅犳狊狋狉犲狀狋犺狀狅狀狉狅狅狉狋犻狅狀犪犾狋狅狉狊犻狅狀

狆犵狆狆

τ

扭转试验中,试样标距部分外表面上的非比例切应变达到规定数值时的切应力。

注:表示此应力的符号应附以角注说明,例如、等,分别表示规定的非比例切应变达到和

τ0.015τ0.30.015%0.3%

pp

的切应力。

3.35

抗扭强度狋狅狉狊犻狅狀犪犾狊狋狉犲狀狋犺

τ

相应最大扭矩的切应力。

3.36

最大非比例切应变,

犿犪狓犻犿狌犿狊犺犲犪狉狊狋狉犪犻狀狀狅狀狉狅狅狉狋犻狅狀犪犾

狆狆

γ

max

试样扭断时其外表面上的最大非比例切应变。

注:、、、使用弹性扭转公式计算,如考虑塑性,使用的计算公式将有所不同。

ττττ

peHeLm

4延性试验通用术语

4.1

弯曲试验犫犲狀犱狋犲狊狋

试样经受弯曲塑性变形,直至达到规定弯曲角度的试验。

注:检验试样受拉面无可见裂纹缺陷视为通过了弯曲试验。

4.2

金属管弯曲试验犫犲狀犱狋犲狊狋狅犳狋狌犫犲

将一根全截面的直管绕一规定半径的凹槽弯曲,直至弯曲角度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值的试验。

4.3

塑性应变比平面各向异性度犱犲狉犲犲狅犳犾犪狀犪狉犪狀犻狊狅狋狉狅

犵狆狆狔

Δ狉

金属薄板平面上与主轧制方向成和方向的塑性应变比的算术平均值与方向的塑性应变

0°90°45°

比之差,并按下式计算:

/()

狉12狉狉狉

Δ=0+90-45

/—

犌犅犜106232008

4.4

金属管扩口试验犱狉犻犳狋犲狓犪狀犱犻狀狋犲狊狋狅犳狋狌犫犲

狆犵

用圆锥形顶芯扩大管段试样的一端,直至扩大端的最大外径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值的试验。

4.5

凸耳试验犲犪狉犻狀狋犲狊狋

从金属薄板或薄带上截取的圆片试样冲成圆柱形杯体,测量杯口处各个凸耳高度的试验。

4.6

埃里克森杯突值犈狉犻犮犺狊犲狀犮狌犻狀犻狀犱犲狓

狆狆犵

犐犈

埃里克森杯突试验中出现穿透裂纹时测得的冲头压入深度。

4.7

埃里克森杯突试验犈狉犻犮犺狊犲狀犮狌犻狀狋犲狊狋

狆狆犵

用一个端部为球形的冲头对着一个被夹紧在垫模和压模内的试样进行冲压形成杯突,直至出现一

条穿透裂纹的试验。

4.8

金属管压扁试验犳犾犪狋狋犲狀犻狀狋犲狊狋狅犳狋狌犫犲

垂直于管的纵轴线方向对规定长度的试样或管的端部施加力进行压扁,直至在力的作用下两压板

之间的距离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值的试验。

4.9

金属管卷边试验犳犾犪狀犻狀狋犲狊狋狅犳狋狌犫犲

犵犵

在试样的端部,垂直于管轴线的平面上形成卷边,直至卷边后外径达到相关标准规定值的试验。

4.10

成形性犳狅狉犿犪犫犻犾犻狋

材料冲压成形到所需要的形状而没有断裂、局部减薄或起皱出现的能力。

4.11

成形性试验犳狅狉犿犪犫犻犾犻狋狋犲狊狋

采用与实际成形过程相似的成形方法,用标准形状和尺寸的模具将试样冲压成形直至裂纹产生,利

用试验确定的成形极限比较材料的成形性的试验。

4.12

成形性极限图犳狅狉犿犻狀犾犻犿犻狋犱犻犪狉犪犿

犵犵

FLD

FLD是通过对材料进行拉伸、胀形或拉伸加胀形复合成形,根据其成形极限曲线构成的成形极

限图。

4.13

塑性应变比犾犪狊狋犻犮狊狋狉犪犻狀狉犪狋犻狅

试样单轴应力拉伸,宽度方向真实应变和厚度方向真实应变之比。

4.14

管环扩口试验狉犻狀犲狓犪狀犱犻狀狋犲狊狋狅犳狋狌犫犲

犵狆犵

用圆锥形顶芯扩大从管端上切取的管环,直至断裂或试样的扩展值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值的

试验。

/—

犌犅犜106232008

4.15

应变硬化指数狊狋狉犪犻狀犺犪狉犱犲狀犻狀犲狓狅狀犲狀狋

犵狆

在单轴拉伸力作用下,真实应力与真实应变数学方程式中的真实应变指数。

σε

注:此数学方程式表示为=犓·狀

σε

4.16

线材扭转试验狋狅狉狊犻狅狀狋犲狊狋狅犳狑犻狉犲

将试样两端夹紧并施加拉紧力,两夹头间保持规定的标距长度,一端夹头围绕试样轴线旋转,检测

试样扭转断裂时的扭转次数、断面特征、扭转状况的试验。

4.16.1

线材单向扭转试验狊犻犿犾犲狋狅狉狊犻狅狀狋犲狊狋狅犳狑犻狉犲

试样绕自身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的试验。

4.16.2

线材反向扭转试验狉犲狏犲狉狊犲狋狅狉狊犻狅狀狋犲狊狋狅犳狑犻狉犲

试样绕自身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作为一次扭转至规定次数后,向相反方向旋转作为一次

360°360°

扭转至相同次数的试验。

4.17

线材缠绕试验狑狉犪犻狀狋犲狊狋狅犳狑犻狉犲

狆狆犵

缠绕试验是将线材试样在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直径的芯棒上紧密缠绕规定螺旋圈数,以检测其发生

断裂、裂纹等缺陷状态的试验。

5硬度试验通用术语

5.1

布氏硬度犅狉犻狀犲犾犾犺犪狉犱狀犲狊狊

HBW

材料抵抗通过硬质合金球压头施加试验力所产生永久压痕变形的度量单位。

注:试验力()/永久压痕表面积()。

1HBW=0.102×Nmm

注:假设压痕保持球形不变,其表面积是根据平均压痕直径和球的直径计算的。

5.2

直接检验犱犻狉犲犮狋狏犲狉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

测定机器的主要部件或参数(例如:所加力的最大误差、测量的压痕深度或直径、压头的几何尺寸、

试验循环等参数)是否在规定允差之内的操作过程。

5.3

硬度犺犪狉犱狀犲狊狊

材料抵抗变形,特别是压痕或划痕形成的永久变形的能力。

5.4

标准硬度计犺犪狉犱狀犲狊狊犮犪犾犻犫狉犪狋犻狅狀犿犪犮犺犻狀犲

用于检定硬度标准块的机器,通常与工作硬度计不同之处是:其某些参数(例如:加力的最大误差、

测定的压痕深度或尺寸、压头的几何尺寸和试验周期等参数)具有较严的允差。

5.5

硬度计犺犪狉犱狀犲狊狊狋犲狊狋犲狉

用于做压痕硬度试验的试验机。

1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