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532.1-2022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 第1部分:通用要求
DB33/T 2532.1-2022 Nature Preserve Surveying and Marking Standards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65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532.1—2022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
第1部分:通用要求
Specificationofdemarcatingandmarkingboundaryfornatureprotected
area—Part1:Generalrequirements
2022-09-27发布2022-10-27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1范围...............................................................................3
2规范性引用文件.....................................................................3
3术语和定义.........................................................................3
4一般要求...........................................................................4
5准备工作...........................................................................6
6踏勘与测量.........................................................................8
7边界线更新与标绘...................................................................8
8成果编制与检查.....................................................................8
9立标...............................................................................9
10数据入库.........................................................................10
附录A(资料性)边界点成果台账表....................................................12
附录B(资料性)定标点登记表(样表)................................................13
附录C(资料性)自然保护地勘界报告大纲(示例).....................................14
附录D(资料性)边界走向说明(示例)................................................16
附录E(资料性)边界附图图式(示例)................................................17
附录F(资料性)标识制作要求........................................................18
I
DB33/T2532.1—2022
前言
本部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部分是DB33/T2532《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的第1部分。DB33/T2532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浙江省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
究所、安吉县自然资源保护中心、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
心、丽水市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绍钦、诸葛刚、陈锋、彭涛、许澄、沈刚、范学东、杜群、李佐晖、陶晶、
王翔、李柏、蒋江生、姚鸿文、廖艳燕、俞立鹏、余著成、王欣凯、杨燕、兰朋涛、刘云波、胡伟、谢
尚微、郑伟成、刘菊莲、李楠。
II
DB33/T2532.1—2022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
第1部分:通用要求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的一般要求、准备工作、踏勘与测量、边界线更新与标绘、成果
编制与检查、立标、数据入库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勘界及立标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部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部分。
GB/T16900图形符号表示规则总则
GB/T16903.1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第1部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2025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35822—2018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GB/T39740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
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LY/T1953—2011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
LY/T3190—2020国家公园勘界立标规范
LY/T3216—2020国家公园标识规范
建标195—2018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DB33/T552—2014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管控区controlzone
根据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和资源分布特点,对自然保护地范围进行合理分区,以用途或管控强度为
基础,实行差别化用途管制的空间单元。
3.2
功能区functionalzone
3
DB33/T2532.1—2022
按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功能,在管控区下细分的具有
不同主导功能、实行差别化保护管理的空间单元。
3.3
界址标识boundarymarker
沿自然保护地范围界和管控区界按一定标准设立的标桩标牌等地界性标志物,可分为界碑、界桩、
标识牌以及特殊界标。
4一般要求
4.1目标和任务
4.1.1目标
应对自然保护地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的进行分析确认,勘定并立标在现地准确清晰地识别的自
然保护地边界与管控区界。
4.1.2任务
主要任务包括准备工作、边界点和定标点预设、定标点测绘、边界线更新、边界附图与走向说明编
制、成果整理、报告编制、成果确认、立标和数据库建设等。
4.2数学基础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数学基础如下:
a)地理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b)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采用正常高系统;
c)投影与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3度分带;
d)平面坐标与高程单位为“米”。
4.3地形图比例尺
4.3.1工作底图
陆域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或者更大比例尺。海域一般采用海图。
4.3.2边界附图
边界附图比例尺视情况选用,原则上:
a)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0000公顷的,宜选用1:10000比例尺;
b)总面积<20000公顷且≥1000公顷,宜选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
c)总面积<1000公顷且≥200公顷,宜选用1:2000、1:1000、1:500比例尺;
d)总面积<200公顷或河流等线状(条带状)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宜选用1:1000或1:500比
例尺。
4.4精度指标
4.4.1平面精度
4
DB33/T2532.1—2022
实测定标点平面精度适用表1,总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2.0米。
表1实测定标点平面精度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米)
类别适用范围
中误差限差
一±0.15±0.30观测条件良好的定标点
二±0.60±1.20位置隐蔽、观测条件不佳的定标点
三±1.20±2.40测量条件不良,采用高清影像辨读确定的定标点
4.4.2高程精度
实测定标点高程采用省级大地精化水准面计算高程异常值。高程精度要求适用表2,总高程中误差
应不大于±2.0米。
表2实测定标点高程精度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米)
类别适用范围
中误差限差
一±0.15±0.30观测条件良好的定标点
二±0.60±1.20位置隐蔽、观测条件不佳或位于高山上的定标点
三±2.00±4.00测量条件不良,采用高清影像辨读确定的定标点
4.4.3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2位小数。
4.4.4记录格式
经纬度记录格式采用度分秒,测量记录为“×××°××′××.××××″”,输出结果为“×
××°××′××.×××″”。
4.5技术流程
应用航测遥感、GNSS和地理信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收集自然保护地边界、基础测绘、行政区划界
和国土调查等成果,制作勘界工作底图,预设边界点和定标点,实地踏勘测定定标点,确定边界,绘制
边界附图,编写边界走向说明,通过边界成果确认、公示和论证后,进行现场立标,按全省统一的数据
格式和数据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数据库。具体流程见图1。
5
DB33/T2532.1—2022
自然保护地界线国土调查成果基础测绘
„„
资料分析与处理
制作勘界工作底图坐标转换、数据融合、拓扑检查„
准
备
阶边界内业修正套合影像、修正边界
段
标绘边界点控制边界线的基本走向
预设定标点兼顾重要性、密度、成本„
踏勘与定标点测量踏勘、定标、测量、拍照、记录
勘
界
报告编制包括边界附图、走向说明„
阶
段
成果公示与检查权属者认可、测绘成果专项检查
勘界论证合理性检查及专家论证
公布省政府或省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
立
标
立标及登记埋设、测量、拍照、登记
阶
段
数据入库
图1勘界立标技术流程图
5准备工作
5.1资料收集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前应收集准备以下数据资料:
a)自然保护地申报、批复相关文件、已有界线等资料;
6
DB33/T2532.1—2022
b)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前述规定的比例尺地形图和海图;
c)优于0.2米的航空正射影像或其它优于1米的高分遥感影像;
d)村级及以上行政界线数据资料;
e)最新的国土调查成果及林地、海洋等专项调查数据;
f)交通、水利、矿业、农业和渔业,以及空间规划、防洪防汛、防潮和防止海水入侵等相关规
划和数据资料。
5.2资料处理
资料处理应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a)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字化、拼接融合、坐标转换、拓扑检查等处理;
b)分析界线走向,检查与行政界、地物线、地类界、空间规划线等之间关系,对边界线进行修
正。其中,对于道路、河流、河渠等地物为界时,需明确边界以地物中线为界还是以某一边
线为界;
c)修正后,与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沟通确认边界。
5.3勘界工作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5/T 2260-2021 草原损害鉴定技术规范 2021-07-23
- DB15/T 2251-2021 河套灌区玉米一次性施肥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3-2021 河套灌区盐碱地向日葵微咸水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5-2021 河套灌区饲用大麦复种食用向日葵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4-2021 河套灌区早熟马铃薯复种大白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2-2021 河套灌区玉米水肥减量增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9-2021 干旱与半干旱区严重沙化草地治理与再利用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0-2021 食用向日葵沟膜垄植栽培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6-2021 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综合改良技术规程 2021-07-23
- DB15/T 2257-2021 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规范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