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545.2-2005 青海省种牛鉴定程序
DB63/T 545.2-2005 DB63/T 545.2-2005 Qinghai breed cattl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
- 起草人:
- 范涛 颜寿东 焦小鹿 王煜
- 出版信息:
-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备案号:18162-2006DB63DB63
准标方地省海青
DB63/T545.2—2005
种牛鉴定程序
Evaluationprocedureofbreedingcattle
2005-09-30发布2005-11-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545.2—200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鉴定用具准备..........................................................................1
4鉴定场地、人员准备....................................................................1
5称重和体尺测量........................................................................1
6乳房测量..............................................................................2
7年龄鉴别..............................................................................3
8评分鉴别..............................................................................3
9牦牛外貌鉴别评分......................................................................6
10奶牛体型线性评定.....................................................................6
I
DB63/T545.2—2005
前言
为更好地搞好育种工作和提高种牛的生产性能,规范种牛的鉴定程序,特制定本程序。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涛颜寿东焦小鹿王煜
II
DB63/T545.2—2005
种牛鉴定程序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青海省种牛鉴定目的、方法、鉴定组织和措施。
本规程适用于青海省内引入纯繁的良种奶牛、肉牛、及其高代杂种牛(级进三代以上)。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63/T454.3奶牛选育技术规程
DB63/T454.4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规程
DB63/T454.5奶牛繁育技术规程
DB63/T455.3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程
DB63/T455.4肉牛选育技术规程
DB63/T455.6肉牛繁殖技术规程
3鉴定用具准备
种牛鉴定用具有测杖、卷尺、圆形测量器(与骨盆计相似)、测角(度)计、记录表、耳标、耳标
钳、电子秤(台秤)、工作服、消毒药品等。
4鉴定场地、人员准备
4.1场地准备
鉴定场地应选择在宽广、明亮、平坦的地方。
4.2人员准备
鉴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职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牛种的生产性能和特性,或经过专门技
术培训达到牛种鉴定合格的人员。
5称重和体尺测量
5.1活重测定
一般测定体重方法有两种,即实测法和估算法。称重应在空腹时进行。
5.1.1实测法
也叫称重法,即用电子秤或平台式地磅,将牛站在上面进行称重,以测得的实际数,这种方法最为
准确。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应连续在同一时间称重2d,取其平均值。
5.1.2估测法
5.1.2.1乳牛和乳肉兼用牛、黄牛、肉牛
体重(kg)=胸围(cm2)×体斜长(cm)÷10800………………(1)
5.1.2.2牦牛
体重(kg)=胸围(m2)×体斜长(m)×70………(2)
5.2体尺测量
1
DB63/T545.2—2005
体尺测量是种牛鉴定的重要方法,对于一个牛的品种及其类群或品系,如欲救求其平均的,足以代
表其结构的体尺时,也必须应用体尺测量。
体尺测量时,被测量的牛只应在平坦的地上端正站立,四肢必须垂直、端正,左右两侧的前后肢均
在同一直线上;在牛的侧面看时,前后肢站立的姿势也必须在一直线上。头应自然前伸,既不左右偏,
也不高仰和下俯,后头骨与鬐甲近于水平。
5.2.1测量部位、方法
5.2.1.1体高
自鬐甲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高度。用测杖测量。
5.2.1.2体斜长
由肱骨前突起的最前点(即肩端)到坐骨结节最后内隆凸间的距离。用测杖或硬尺测量。
5.2.1.3胸围
在肩胛骨后缘处作垂线,用卷尺绕一周测量的周径。其松紧度以能插入食指和中指上下滑动为准。
5.2.1.4管围
前肢掌骨上1/3处的周径(即管骨最细处),用卷尺测量。
5.2.1.5坐骨宽
左右坐骨结节最外隆突间的宽度,用圆形测量器测量。
5.2.1.6腰角宽
在肠骨外角测量,亦即后躯的最大宽度。
5.2.2体尺指数的计算
5.2.2.1体长指数
体躯的长度对鬐甲高度的比例,即体斜长(cm)÷鬐甲高(cm)×100…………(4)
5.2.2.2体躯指数
此指数是表明家畜体躯发育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指标。一般役牛和肉牛的体躯指数比乳牛的大,原始
品种的牛,此指数最小。胸围(cm)÷体斜长(cm)×100……………(5)
5.2.2.3尻宽指数
坐骨端结节间的宽度对两腰角间宽度的比例,即坐骨端宽(cm)÷腰角宽(cm)×100…………
(6)
5.2.2.4胸围指数
胸围对鬐甲高度的比例,即胸围(cm)÷鬐甲高(cm)×100………………(7)
5.2.2.5管围指数
前肢管围对鬐甲部高度的比例,即前肢管围(cm)÷鬐甲高(cm)×100……(8)
6乳房测量
乳房测量应在最高泌乳胎次和泌乳高峰期(产后1~2个月)及在挤乳前进行。
6.1乳房围
乳房最大的周径。
6.2乳房深度
后乳房基部(乳镜下部突出处)起至后乳头基部。
6.3乳房半径
由前乳房基部至后乳房基部的高度。
6.4前后乳间距
前后乳房两乳间的距离。
6.5左右乳间距
左右乳房乳头间的距离。
2
DB63/T545.2—2005
6.6前后乳房半径
前(后)乳头后方的乳房半径。
7年龄鉴别
7.1牙齿鉴别年龄
种牛的年龄鉴定根据种牛的卡片进行鉴别。犊牛出生时就有1对乳钳齿,有时3对。生后5~6d或半
月左右出生最后1对乳隅齿。3~月龄时,乳隅齿发育完全,全部门齿都已长齐而呈半圆形。从4~5月龄
开始,乳门齿齿面逐渐磨损,磨损的次序是由中央到两侧。磨损到一定程度时,乳门齿便开始脱落,换
生永久齿。见表1。
表1牛牙齿变化规律
年龄门齿内中间齿外中间齿隅齿
出生乳齿已生乳齿已生乳齿已生
2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4/T 417-2004 安徽省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2004-03-18
- DB34/T 396-2004 无公害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4-02-19
- DB34/T 423-2004 无公害斑点叉尾鲴苗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 2004-03-18
- DB34/T 412-2004 天花粉(栝楼根)采收加工技术规范 2004-03-04
- DB34/T 408-2004 瓜蒌皮 2004-02-19
- DB34/T 397-2004 无公害莴笋生产技术规程 2004-02-19
- DB34/T 401-2004 无公害结球甘蓝生产技术规程 2004-02-19
- DB34/T 402-2004 常用饲料产品营养成分含量变幅推荐值 2004-02-19
- DB34/T 399-2004 无公害黄心乌生产技术规程 2004-02-19
- DB34/T 405-2004 饲料产品企业标准编制规范 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