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604-2022 淀泊围堤围埝清除技术规程
DB13/T 5604-2022 Dike and embankment clearanc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ddy fields and lak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100.01
CCSA02
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5604—2022
淀泊围堤围埝清除技术规程
2022-07-11发布2022-08-11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T560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河北省水利厅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蒙、朱永涛、王洪杰、朱晓磊、李洪波、李源、朱宝锋、刘玲、孙越、姚
文良、李然、王镇坤、田园、张明、尉晓浩、杨栓、朱永红、朱洪昌、马兆双、齐伟。
I
DB13/T5604—2022
淀泊围堤围埝清除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淀泊围堤围埝污染与空间分布调查、清除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以恢复淀泊连通性和提升淀泊水动力为目的的污染塘围堤围埝清除,其他水体围
堤围埝拆除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11914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GB13193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
GB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14550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4552水、土中有机磷农药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7137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9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22105.1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22105.2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
定
GB/T22105.3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3部分:土壤中总铅的测
定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NY/T53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HJ535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632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HJ636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JTJ/T320疏浚岩土分类标准
SL42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围堤围埝
以底泥、弃土和废弃建筑物为主要原材料填筑而成的高于水面且对水动力产生影响的阻隔水体
构筑物。
污染塘
沉积物污染指标超标且存在一定风险的静止或缓流的封闭水域。
4围堤围埝调查
1
DB13/T5604—2022
调查内容
对清除范围内围堤围埝的空间分布情况、用途种类与周边地形情况进行勘测。主要包括工程位
置、堤埝长度、宽度、堤埝区域面积、顶底高程、用途类型、堤埝组成材质、周边水下地形等,填写
调查汇总表,汇总表填写可参考附录A。
调查精度
4.2.1可行性研究阶段堤埝空间分布与水下地形测量应满足1:2000测量精度,堤埝每断面至少设
置5个测点,分别为堤顶1个,内侧坡面2个,外侧坡面2个。
4.2.2初步设计阶段堤埝空间分布与水下地形测量应满足1:1000测量精度,堤埝每断面至少设置
9个测点,分别为堤顶3个,内侧坡面3个,外侧坡面3个。
4.2.3施工图设计阶段堤埝空间分布与水下地形测量应满足1:500测量精度,堤埝每断面至少设置
13个测点,分别为堤顶5个,内侧坡面4个,外侧坡面4个。
5沉积物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
勘测与调查内容
调查了解污染塘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分布情况,对污染塘沉积物进行物理、化学指标勘测分析,
确定污染塘沉积物的清淤范围、清淤深度、以及疏挖量等。
物理指标分析包括:底泥常规的物理力学性质、底泥质地、底泥含水率等。
化学指标分析包括: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机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等,汇总化学指标分析
表,填写参考附录B。
沉积物分层及特征
5.2.1根据污染程度,底泥从垂直方向由上至下一般分为污染底泥层(A层)、污染过渡层(B层)
和正常底泥层(C层)。
5.2.2污染底泥层(A层):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层。一般情况下,在有机质及营养盐严重污染地区,
该层颜色为黑色至深黑色,其上部为稀浆状,下部呈流塑状,有臭味。该层沉积年代新,为近年来
人类活动的产物,是湖泊内源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库。
5.2.3污染过渡层(B层):污染较轻的一层。正常湖泥层到污染底泥层的渐变层,一般情况下,
在有机质及营养盐污染地区,该层颜色多为灰黑色,软塑-塑状,较A层密实。
5.2.4正常底泥层(C层):未被污染的底泥层。其颜色保持未被污染的当地土质正常颜色,一般
无异味,质地较密实。
勘测取样点位布设
5.3.1勘探点的垂直布设
为合理确定淀泊污染塘沉积物的清除深度,应采取全柱状采样进行污染物分析,全柱状采样的
底面应至正常层下20cm~50cm。
5.3.2平面勘探线、点的布置
5.3.2.1可行性研究阶段,河流地区线上勘探点间距不大于150m,且总数不小于3个;湖泊地区
块状水域按100m~200m网格状或交错梅花状布置,不规则状水域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间距确定原则
布置。
5.3.2.2工程设计阶段应先根据生态清淤区域的污染情况、地质条件布置钻孔,大致可分简单、一
般和复杂三种状况:
a)简单是指区域附近无重大污染源,污染分布均匀,地形平坦,岩土性质单一;
b)一般是指区域附近有较大污染源,污染分布较均匀或地形有起伏,岩土性质变化较大;
c)复杂是指区域附近存在重大污染源,污染分布不均或地形起伏较大,岩土性质变化大。
5.3.2.3在设计清淤深度内遇有污染分布状况、地形,岩土性质变化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小区域、
孤立区域的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勘探线、点间距的确定宜符合表1的规定。
2
DB13/T5604—2022
表1污染底泥生态清淤工程设计阶段勘探线、点间距
勘探线间距(m)勘探点间距(m)
区域地质条件
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复杂50~7520~5050~7520~50
河流一般75~10050~7575~10050~75
简单100~15075~100100~15075~150
复杂50~7520~5050~7520~50
湖泊一般75~10050~10075~10050~75
简单100~15075~100100~15075~100
分析测试内容
5.4.1底泥勘测物理力学指标
底泥勘测需测定的物理力学指标、测定方法和使用设备应符合表2和表3的要求。
表2生态清淤工程区底泥勘测物理力学指标
标贯颗粒天然界限抗剪相对
岩土类别岩土名称重度比重附着力
击数分析含水量含水量强度密度
有机质土及泥炭有机质土及泥炭ΔΔΔ
浮泥Δ√√Δ
流泥Δ√√Δ
淤泥土类
淤泥ΔΔ√√ΔΔΔ√
淤泥质土ΔΔ√√ΔΔΔ√
黏土ΔΔ√√ΔΔΔ√
黏性土类
粉质黏土ΔΔ√√ΔΔΔ√
黏质粉土ΔΔΔ√ΔΔΔ√
粉土类
砂质粉土ΔΔΔ√ΔΔΔ√
粉砂ΔΔΔ√√Δ
细砂ΔΔΔ√√Δ
砂土类中砂ΔΔΔ√√Δ
粗砂ΔΔΔ√√Δ
砾砂ΔΔΔ√√Δ
注:Δ表示必做,√表示根据情况选做。
表3生态清淤底泥勘测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方法及设备
试验名称现场试验室内试验主要仪器设备采用标准
电热烘箱(控制温度为
含水量试验不适用烘干法105~110℃)、电子天平GB/T50123
(最小0.01g)
灌水法(用于原状环刀、电子天平
重度试验环刀法(用于黏性土)GB/T50123
砂砾质土)(最小0.01g)
根据颗粒大小采用比重瓶法、浮秤比重瓶、恒温水槽
比重试验不适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1965.3-2013 农药对作物安全性评价准则 第3部分:种子处理剂对作物安全性评价室内试验方法 2013-05-20
- NY/T 1464.49-2013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49部分:杀菌剂防治烟草青枯病 2013-05-20
- NY/T 2298-20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 2013-05-20
- NY/T 2301-2013 参业 名词术语 2013-05-20
- NY/T 1464.50-2013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50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菊花生长 2013-05-20
- NY/T 2299-2013 农村信息员 2013-05-20
- NY/T 1159-2013 中华蜜蜂种蜂王 2013-05-20
- NY/T 1219-2013 浓缩天然胶乳初加工原料 鲜胶乳 2013-05-20
- NY/T 1156.18-2013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18部分:井冈霉素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试验 E培养基法 2013-05-20
- NY/T 1156.19-2013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19部分:抑制水稻稻曲病菌试验 菌丝干重法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