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757-2024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规范

DB34/T 4757-2024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nitoring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emissions from fixed pollution source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4757-2024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4-15
实施日期
2024-05-15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30.01

CCSZ10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4757—2024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

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emittedfrom

stationarysource

2024-04-15发布2024-05-15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

DB34/T4757—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监测准备............................................................................3

4.1资料收集........................................................................3

4.2监测方案制定....................................................................3

4.3监测项目确定....................................................................3

4.4分析方法选择原则................................................................3

5采样技术要求........................................................................3

5.1有组织排放......................................................................3

5.2无组织排放......................................................................4

6安全防护要求........................................................................5

7样品运输和保存......................................................................6

8结果计算与表示......................................................................6

9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6

附录A(资料性)不同行业VOCs排放环节及排放种类.................................8

附录B(资料性)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和总烃的分析方法......................11

附录C(资料性)固定污染源废气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12

附录D(资料性)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真空瓶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13

I

DB34/T475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马鞍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分众分析测

试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晓菲、张敏、朱琦、朱超、陈亮、王孝生、傅振鹏、王鑫、鲁干、胡雅琴、

田丙正、王荣庆、戚明慧、孙逊、李勇。

II

DB34/T4757—2024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监测项目确定原则、分析方法选择原则、采样技术要

求、安全防护、样品运输和保存、结果计算与表示、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

本文件不适用于泄漏或敞开液面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36.14爆炸性环境第14部分:场所分类爆炸性气体环境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4678空气质量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5516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39800.1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

HJ/T3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T3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34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35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3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醛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3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38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168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583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HJ584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HJ604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HJ638环境空气酚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639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644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645环境空气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1

DB34/T4757—2024

HJ647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683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732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

HJ734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759环境空气6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HJ801环境空气和废气酰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液相色谱法

HJ1012环境空气和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1042环境空气和废气三甲胺的测定溶液吸收-顶空/气相色谱法

HJ1078固定污染源废气甲硫醇等8种含硫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气袋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

谱法

HJ1079固定污染源废气氯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1153固定污染源废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HJ1154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HJ1261固定污染源废气苯系物的测定气袋采样/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HJ1331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

器法

HJ1332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

器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固定污染源stationarysources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行业企业、场所、生产设施、固定设备等,简称固定源。固定污染源废气的

排放包括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来源:HJ945.1—2018,3.2,有修改]

3.2

无组织排放fugitiveemission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来源:HJ945.1—2018,3.9]

3.3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

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在表征VOCs总体排放情况时,根据行业特征和环境管理要求,可采用总挥发性有机物(以TVOC表示)、

非甲烷总烃(以NMHC表示)作为污染物控制项目。

[来源:GB37822—2019,3.1]

3.4

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volatileorganiccompounds(TVOC)

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对废气中的单项VOCs物质进行测量,加和得到VOCs物质的总量,以单项VOCs

物质的质量浓度之和计。实际工作中,应按预期分析结果,对占总量90%以上的单项VOCs物质进行测量,

加和得出。

[来源:GB37822—2019,3.2]

2

DB34/T4757—2024

3.5

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hydrocarbons(NMHC)

在选用检测方法规定的条件下,对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有响应的除甲烷外的有机化合物的总和(以

碳计)。

[来源:GB37822—2019,3.3,有修改]

3.6

等时间间隔采样equaltimeintervalsampling

按照该时段内所需采集的样品数n,将采样时段划分为n个相等的间隔,在每个时间间隔内各采

集1个样品的采样方法。

4监测准备

4.1资料收集

开展监测前,应收集VOCs排放企业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技术资料,包括企业名称、地址、行业分类、

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材料、中间体、产品、VOCs排放种类和环节、排放特点、废气收集处理设施、监测

断面位置、监测场所安全生产要求,以及相关排放标准等。

4.2监测方案制定

开展监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固定污染源现场监测方案或采样计划。监测方案或采样计划的制

定、监测条件的准备、对固定污染源工况要求应符合HJ/T373和HJ/T397的相关规定。

4.3监测项目确定

根据监测目的,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排污许可证

等相关管理规定要求确定监测项目。部分VOCs排放行业监测项目见附录A。

4.4分析方法选择原则

VOCs测定项目的分析方法应优先选用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若适用性满足要求,已发

布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有效标准方法也可选用。具体要求如下:

a)非甲烷总烃和总烃的分析方法参见附录B。

b)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参见附录C,附录D。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分析方法的有机

污染物项目,检验检测机构可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地区或其他国家的标准方法编制作业指

导书,按照HJ168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相关要求进行方法确认后使用。

5采样技术要求

5.1有组织排放

5.1.1采样点位布设

5.1.1.1采样位置应避开危险场所,保证监测人员安全。

5.1.1.2有组织废气排放源的采样点位布设,符合GB/T16157和HJ/T397的规定。采样管线应为内

衬聚四氟乙烯的不锈钢、石英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等低吸附材料,并尽可能短。

3

DB34/T4757—2024

5.1.1.3企业的有组织废气排气筒的采样口(监测孔)和采样平台设置应符合GB/T16157和HJ/T397

的规定。

5.1.2采样频次及时段

5.1.2.1相关标准中对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有规定的,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5.1.2.2除相关标准另有规定,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

时间间隔采集3~4个样品,并计算平均值。

5.1.2.3特殊情况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歇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应在排

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算平均值;若某排气筒的

排放为间歇性排放,排放时间大于1h,则应在排放时段内按5.1.2.2的要求采样。

5.1.2.4当进行污染事故或开展其他环境应急监测时,应按需要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

5.1.2.1~5.1.2.3要求的限制。

5.1.3采样容器要求

5.1.3.1使用气袋采样应按GB/T16157和HJ732的规定执行。

5.1.3.2使用吸附管、采样罐或注射器采样时,应按照分析方法中规定的采样方法执行,并符合GB/T

16157和HJ/T397的质量控制要求。

5.1.3.3使用真空瓶采样时,应使用具有加温、加湿、加压清洗功能的瓶清洗装置将高纯氮气反复抽

提采样瓶3次,并将采样瓶抽至真空(小于10Pa)备用。

5.1.3.4采样枪、过滤器、连接管、气袋、采样罐、真空瓶和注射器等可重复使用的器具(材),在

使用后应尽快用干净空气吹扫2~3次,再用高纯氮气吹扫2~3次,经吹扫清洗后的器具(材)应保存

在密封袋或箱内。可重复使用的器具(材)在使用前抽检10%,抽检合格方可使用。

5.1.4样气采集

5.1.4.1若废气为常温排放时(排放废气温度与车间或环境温度差不超过10℃),采样枪可不用加热;

否则采样枪需加热(有防爆安全要求的除外),采样枪前端的颗粒物过滤器应为陶瓷或不锈钢等材质,

过滤器、采样枪、采样管线加热温度应比废气温度高5℃~10℃,加热温度最高不宜超过160℃。

5.1.4.2采用气袋法采样操作应按HJ732的规定执行,采集样气量应不大于气袋标识容量的80%。使

用气袋采集高温、高湿、高浓度排放口样品时,分析测试前将气袋放入加热箱中,确认加热液滴凝结现

象消除后,迅速取出气袋取样分析。气袋加热温度应比废气排放温度或露点温度高10℃,但加热后气

袋温度不宜超过120℃。分析方法中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要求执行。

5.1.4.3采用吸附管采样操作应按HJ734的规定执行,按照采样管上流量方向进行采样,不得击穿吸

附容量。

5.1.4.4采用真空瓶采样应按HJ/T397的有关规定进行样品采集,所有样品经过的管路和接头均需进

行惰性化处理,并保温以消除样品吸附、冷凝和交叉污染。采用真空瓶采样,应采至真空表显示为常压

状态,并记录采样前后真空表读数。

5.1.4.5若废气中湿度对监测结果存在影响时,应按GB/T16157的要求在采样枪后增加一个脱水装置,

然后再连接采样袋或吸附管;脱水装置中的冷凝水应使用石英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等低吸附材料的容器收

集并与样气同步分析,分析方法参照HJ639,冷凝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应合并计入样气浓度。

5.1.4.6特征有机污染物的采样、采气量应按照标准分析方法执行,方法中未明确规定的,验证后可

用气袋采样后测定,验证方法按HJ732中规定执行。

5.2无组织排放

4

DB34/T4757—2024

5.2.1采样点位布设

5.2.1.1厂界无组织排放采样点布设按GB16297和HJ/T55的规定执行。相关排放标准中另有规定的,

按相关要求执行。

5.2.1.2对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控时:

a)排放VOCs的生产工序或设施在带有集气系统的密闭工作间内的,在厂房门窗或通风口、其他

开口(孔)等排放口外1m,距离地面1.5m以上位置处进行监测。监控点的数量原则上不少

于3个有代表性的点位,并选取浓度最大值;

b)排放VOCs的生产工序或设施未在密闭工作间内的、厂房不完整(如有顶无围墙),则在操作

工位下风向1m,距离地面1.5m以上位置处进行监测。监控点的数量不少于3个有代表性的

点位,并选取浓度最大值。

5.2.2采样频次及时段

5.2.2.1排放源连续排放时间大于1h的,应在生产工况、排放状况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使用采样罐

或气袋采样时,以恒定流量(简称“恒流”)采样。采样罐采样时间一般应不少于45min,气袋采气量

应不小于10L,吸附管采样体积不小于300mL,注射器采样体积不小于100mL;或者在1h内以等时间

间隔采集3~4个样品,其平均值作为小时平均浓度。

5.2.2.2间歇性排放源,应在排放时间段内恒流采样,连续采集2~4个间歇生产过程,气袋采气量不

小于10L;或在排放时段内采集3~4个样品,其平均值作为小时平均浓度。

5.2.2.3厂区内NMHC任何1h平均浓度的监测采用HJ604、HJ1012规定的方法,以连续1h采样获

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4个样品,取平均值。厂区内NMHC任意一次浓度值的监测,

按便携式监测仪器相关规定执行。

5.2.3采样容器要求

5.2.3.1无组织排放采样应优先使用采样罐,罐体积不少于6L,采样罐的清洗、采样、真空度检查、

流量控制器安装与气密性检查按HJ759的规定执行。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