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DB53/T 1029-2021 DB53/T 1029-2021 Three-cornered Barley Diseas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T 1029-2021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5-25
实施日期
2021-08-25
发布单位/组织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15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2021-05-25发布2021-08-25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T102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云南崔三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文山白云山和黄三七

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琳、崔秀明、杨绪旺、冯光泉、高明菊、刘迪秋、刘源。

I

DB53/T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三七圆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诊断,防控等。

本文件适用于三七圆斑病的诊断及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53/T055.8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055.2三七种子

DB53/T055.9三七育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圆斑病roundspotofnotoginseng

三七栽培过程中,由槭菌刺孢菌Mycocentrosporaacerina(Hartig)Deighton侵染叶,同时也可侵染根、

茎、花、果等引起的毁灭性病害。

3.2

中心病株primaryinfectionfocus

田间零星出现的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株。

3.3

科赫氏法则koch’spostulates

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规范性操作程序,参见附录A。

4诊断

4.1田间诊断

4.1.1监测时间

一年生苗期或二年生以上三七展叶期开展圆斑病监测直至植株落棵。每年4月中下旬,气温16℃~

22℃,相对湿度80%以上,连续2d~3d降雨,或日平均降雨量达15mm以上时,至10月中旬结束。

1

DB53/T1029-2021

4.1.2发病中心

带菌种苗或带菌土壤作为初侵染源,遇适宜的环境条件,所发生的中心病株或病窝点。

4.1.3症状、发生特点

病害症状与发生特点见附录B。

4.1.4病样采集

对取样现场和病害症状拍照后采样。

采集典型的新鲜单病斑病样,用吸水纸包裹,标识采集人,时间,地点,采集部位等。

4.2室内诊断

4.2.1病原分离、纯化

按以下要求分离、纯化病原:

a)选取具有明显症状的新鲜单病斑,自来水冲洗,灭菌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b)剪取病健交界处2mm×3mm小块,于75%的酒精中表面消毒1min,再放入0.1%升汞中消毒

30S,之后用灭菌水清洗3次;

c)接种于PDA培养基中,置于2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d~3d;

d)选取边缘菌丝反复纯化3次以上,用无菌打孔器(Φ=5mm)打取菌饼,反接种于PDA培养

基中,全光照,18℃恒温培养15d;

e)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后,参照附录B.2进行验证,并按4.2.2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

致病性测定。

4.2.2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物致病性,参见附录A.1。

4.2.3确诊

根据病原菌形态学、致病性测定,确诊三七圆斑病。

5防控

5.1防控原则

遵循以下防控原则:

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b)结合气象条件进行病情监测;

c)一旦出现发病中心,立即采用治疗性药剂予以控制。

5.2病情调查

病情调查方法参见附录C,调查记录表参见用附录A.2。

5.3防控措施

2

DB53/T1029-2021

5.3.1农业措施

5.3.1.1选地与整地

选择PH值为5.6~7,质地疏松的土壤或沙壤土。深翻犁,晒垡,挖沟起垄,采用符合DB53/T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要求的生石灰或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5.3.1.2种子与育苗

种子应符合DB53/T055.2三七种子要求。

按DB53/T055.9三七育苗技术规程要求育苗。

5.3.1.3轮作与林下栽培

选择前作为玉米、陆稻、荞麦等的地块种植三七,轮作年限为8年以上,经物理、化学消毒剂处理

的土壤可减少轮作年限。

在未种植过三七的冬瓜树林、栎树林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下栽培。

5.3.1.4水肥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