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0093-2013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评审程序

GB/T 30093-2013 Reliability technique review procedure for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0093-2013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17
实施日期
2014-05-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4)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进行可靠性技术评审的程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在方案论证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可靠性技术评审。其他系统可参照使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重庆前卫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
贺孝珍、刘兴莉、王文莉、晏朝东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2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25.040.40

N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093-2013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评审程序

Reliabilitytechniquereviewprocedureforautomationcontrolsystem

2013-12-17发布2014-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093-2013

目。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重庆前卫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

技术有限公司、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

份有限公司、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中环天仪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

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孝珍、刘兴莉、王文莉、晏朝东。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z谢亚莲、卡旗、吕春放、尤彩红、王冰、陈志列、任军民、钮松年、陆孝孟、赵力行、

王悦、季锋、黄毅普、孙怀义、刘琴、刘小莉、隆萍。

I

GB/T30093-2013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评审程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进行可靠性技术评审的程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在方案论证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可靠性

技术评审。其他系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00.13电工术语可信性与服务质量

GB/T4888故障树名词术语和符号

GB/T7826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程序

GB/T7827可靠性预计程序

GB/T7828-1987可靠性设计评审

GB/T7829故障树分析程序

GB/T14394一2008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3术语和定义

GB/T2900.13和GB/T488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系统可靠性工作项目reliabilityworkingitemofsystem

系统在各阶段完成的可靠性工作内容并形成可靠性设计可行性分析报告、可靠性技术报告、可靠性

试验报告、可靠性保证措施报告和现场运行报告的总称。

3.2

系统可靠性技术报告reliabilitytechnicalreportofsystem

系统在各阶段形成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报告,包括对系统进行的可靠性预计、可靠性分配、故障分

析、可靠性设计技术应用等内容。它能为系统鉴定或验收提供可靠性评审依据。

3.3

系统可靠性评审systemreliabilityreview

系统在各阶段,组织有关专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对系统开展的可靠性工作项目进行评审,给出评审

意见和结论,找出系统在可靠性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

3.4

自动化控制系统automaticcontrolsystem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

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通常由被控系统及其施控系统、测量元件、相关传感元件和执行机构

等组成。

1

GB/T30093-2013

3.5

软件可靠性softwarereliability

在规定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软件不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

4可靠性评审程序

4.1申请评审

承接系统研制的项目组,在系统提交评审前向组织评审单位提出可靠性评审申请。在各阶段,参照

表人1提交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报告。

4.2设置评审点

根据系统复杂度,可按系统级、分系统级、装置或设备级、部件级分别选择方案论证阶段、研制阶段、

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参照表人1设置评审点、选择评审项目。

4.3成立评审组

4.3.1评审组组成

系统可靠性评审组应由各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和可靠性工程师组成,也可由国家授权的具有可靠性

认证资质的机构承担。具体要求见GB/T7828-1987的4.2。

4.3.2评审组任务

评审组的任务如下:

a)审查系统可靠性要求(包括定性、定量)的合理性;

b)审查系统可靠性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效果;

c)对有疑问或分歧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改进意见;

d)给出评审结论,提交可靠性评审报告。

4.4组织评审

.,由组织评审单位负责组织可靠性评审组,参照表K1的内容完成评审任务。系统设计符合要求

时,作出评审结论;当系统设计不符合要求时,给出改进建议和意见,系统设计人员应进行改进或补做相

应的工作,再次进行评审,直到符合要求。

5可靠性评审要求

5.1可靠性要求

系统在合同或研制任务书中应明确规定可靠性的定性和〈或)定量要求。

5.1.1定性要求

对系统的设计、工艺、软件等方面应提出非定量要求。如采用成熟技术、简化设计、模块化、规范化

等通用可靠性定性要求及特殊要求。

5.1.2定量要求

对系统可靠性应提出定量的指标要求。

2

GB/T30093-2013

5.1.3常用的可靠性特征量

常用的可靠性特征量见表L

表1常用的可靠性特征量表

使用状况

系统级别

连续或间歇工作连续或间歇工作

(可修复〉(不可修复)

R(t)a、MTBFb或Ac

系统级

分系统

R(t)a、MTBFb或Ac

装置或设备

;>,.d;>,.d

部件

a可靠度。

b平均故障问隔时间。

c可用度。

d失效率。

5.2可靠性评审内容

可靠性技术评审内容及要求按系统寿命周期的各阶段进行。

5.2.1方案论证阶段

5.2.1.1评审内容z

a)评审系统可靠性定性与定量要求的合理性、可行性,能否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

b)评审系统可靠性总体技术方案的先进性、经济性、合理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及相应的保证

措施p

c)评审总体方案中采用的可靠性技术措施和可靠性设计统一规定和准则,并对多种方案进行

抉择;

d)评审系统可靠性设计可行性分析报告。

5.2.1.2评审资料:

a)系统可靠性总体技术方案;

b)系统可靠性设计可行性分析报告,具体编写要求见5.5.L

5.2.2研制阶段

5.2.2.1该阶段可根据实际研制过程(即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等),确定评审次数及要求。

按照系统可靠性技术措施和可靠性设计规定,进行系统设计,对各单元进行可靠性预计和可靠性审

查,并改进薄弱环节。评审内容为z

a)评审系统是否满足合同或研制任务书的可靠性要求;

b)评审系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