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JACM 003-2023 北京地区综合医院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T/BJACM 003-2023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for the superior disease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of Beijing area

团体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4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BJACM 003-2023
标准类型
团体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8-14
实施日期
2023-08-15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北京中医药学会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北京地区综合医院2型糖尿病、艾滋病高脂血症、癫痫、多发性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44个中医优势病种,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
起草人:
黄小波、冯兴中、李怡、梁晓春、樊永平
出版信息:
页数:4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团体标准

T/BJACM003-2023

北京地区综合医院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DiagnosisandTreatmentProgramfor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DominantDiseasesin

ComprehensiveHospitalsinBeijing

2023-08-14发布2023-08-15实施

北京中医药学会发布

目录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

艾滋病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1

癫痫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1

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8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48

儿科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59

儿童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81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89

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97

肺结节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15

肺纤维化(肺痿)中医诊疗方案...............................................................................................................120

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2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38

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46

绝经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52

老年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57

老年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64

老年人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75

老年衰弱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8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90

流行性感冒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99

不孕症(卵巢功能低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06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20

难治性便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33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43

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49

轻度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56

视神经脊髓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67

糖尿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74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81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8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01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16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2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诊疗方案...........................................................................................................338

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46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54

硬膜下血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5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65

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7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87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97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诊疗方案.......................................................................................................................404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一、概述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

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延长,也可以引起多系统

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

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30多年以

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2015至2017年已达到11.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各民族

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我国目前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

率(49.2%)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或因禀赋不足,素体阴虚;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运,湿

热内蕴;或因情志失调,郁久化火;或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等,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

盛,发为消渴。消渴日久,阴损及阳,造成阴阳俱虚;且病久人络,导致痰瘀阻滞。

二、临床特点

(一)主要表现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2.部分病人可无典型症状。有些病人以乏力、低血糖症状、视力变化、肢体感觉异常、女性患

者外阴瘙痒等不典型症状或慢性并发症表现就诊。病情重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疲

乏无力甚至昏迷。

3.高血糖本身无明显体征,但伴慢性合并症时,可出现有关体征,如白内障、皮肤感觉减退、

指端坏疽等表现。

(二)辅助检查

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

1)<6.1mmol/L(110mg/dl)为正常,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下限通常为3.9mmol/L(70mg/dl)。

2)≥6.1,<7.0mmol/L(≥110,<126mg/dl)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

3)≥7.0mmol/L(126mg/dl)为考虑为糖尿病。

注: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的摄人。

2.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

1)<7.8mmol/L(140mg/dl)为正常。

2)≥7.8,<11.lmmol/L(≥140,<200mg/dl)为糖耐量减低(IGT)。

3)≥11.lmmol/L(200mg/dl)考虑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反应身体对糖负荷的处理能力,疑似糖尿病患者应作OGTT。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5.糖化白蛋白(GA):反映近2~3周平均血糖水平。

6.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浆胰岛素和C肽:反应基础和由葡萄糖介导的胰岛β细胞功能释放胰岛素

·1·

的能力。

7.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血中可检出免疫学标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

(ICA)、抗胰岛素抗体(IAA)、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

8.尿糖、尿酮体、尿白蛋白肌酐比(ACR)、8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肾功

能、血脂、心电图、肌电图、血管彩超、眼底检查等,以了解合并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情况。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典型糖尿病症状

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加上FPG≥7.0mmol/L(126mg/dl),

或加上OGTT2h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加上HbA1c≥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注:随机是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IFG或IGT。

诊断过程应包括:①确诊有糖尿病;②明确是原发还是继发;③确诊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④明确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二)疾病临床分型

1.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而引起的糖尿病。分为免疫介导、特发性两个亚型。患者有

明显的家族史,青少年起病,体型偏瘦,症状典型,易发生酮症,需要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糖尿病。其临床特点

是成年以上,缓慢起病,症状不典型,或没有症状,经常由健康体检时发现,或由因并发症就诊时

检出,常有家族史,无需依赖胰岛素而达到代谢控制或赖以生存,无酮症倾向。大多数2型糖尿病

人为肥胖,而肥胖本身可加重胰岛素抵抗。

3.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一大类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糖尿病,如: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等]、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A型胰岛素抵抗,矮妖精貌综

合征等)、胰源性糖尿病(如胰腺疾病或手术外伤等)、内分泌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等)、药物化学物所致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等)、感染(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及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卟啉病等)。

4.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

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后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三)证候诊断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按三消论治。典型的糖尿病人是三消并存,互为因

果的。临床辨证早期以阴虚燥热为主;中期以气阴两虚为多,亦可见湿热蕴结者;晚期以阴阳两虚

为著;部分慢性并发症患者多以痰瘀互阻为主。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证型论治。

1.阴虚燥热(以肺胃阴虚为主,见于糖尿病的早期):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

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2·

2.气阴两虚(以脾肾气虚,胃肾阴虚为主,见于糖尿病中期):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

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

或少苔,脉细弱。

3.湿热蕴结(以脾胃湿热为主,见于糖尿病的中期):口干不欲多饮,纳差,脘腹痞闷,口苦口

腻,舌质暗红而干,舌苔黄腻,脉弦滑。

4.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

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5.痰瘀互阻(见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形体肥胖,脘痞腹胀,恶心欲吐,肢体麻木、疼痛,

或胸闷、胸痛,或视物模糊,舌暗或有斑瘀或瘀点,或舌下脉络青紫迂曲怒张,苔白腻,脉沉滑弦

或沉涩。

四、治疗方案

(一)西医治疗

1.口服降糖药

(1)双胍类: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

药。二甲双胍250~500mg,每日2~4次。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

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

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

性>132.6μmol/L(1.5mg/dl),女性>123.8μmol/L(1.4mg/dl)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

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当eGFR在45~59

ml/min·(1.73m2)之间时不需停用,可以适当减量继续使用。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

时停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应注

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

(2)磺酰脲类:适用于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减退及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非胰岛素依赖性

糖尿病患者。常用有甲苯磺丁脲0.5~1.0g,每日3次;格列本脲(优降糖)2.5~5mg,每日2~3

次;格列齐特(达美康)80mg,每日2~3次;格列吡嗪(美吡达)5~10mg,每日2~3次;格列

喹酮(糖适平)30~60mg,每日2~3次;格列美脲(亚莫利)2~6mg,每日1次。注意事项:①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②磺脲类药物还

可导致体重增加;③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④有肝肾损害、白细胞减少、磺

胺药过敏史及孕妇忌用;⑤与丙磺舒、水杨酸、保泰松等药合用时,会影响降糖药的排泄,易致低

血糖;⑥注意胃肠道反应及药疹,必要时停药;⑦对肥胖型患者不作为首选药。

(3)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用于通过饮食、运动及其它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

患者。其用药原则是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目前有瑞格列奈:推荐初始剂量为0.5mg,最大剂

量为每次主餐前4mg,每日不超过16mg。那格列奈:初始剂量为120mg,每日服用3次。格列奈类

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对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其副作用和磺脲类药物相似,如轻度的低血糖,体重增

加,胃肠道反应,个别病例有肝脏损害。

(4)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平)50~100mg,每日2~3次;伏格列波糖(倍欣)0.2~

·3·

0.3mg,每日3次;米格列醇25~100mg,每日3次。进餐时口服,服药早期可出现腹部胀气、肠鸣

等症,一般不影响治疗。如有严重腹痛、腹泻可减量或停药。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

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合用时产生的低血糖,必须口服或静脉用葡萄糖,而不宜服

蔗糖或进餐来解救。

(5)噻唑烷二酮类: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对胰岛素抵抗者可以单独或和其它口服降

糖药物合用,也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罗格列酮:初始推荐剂量为4mg/d,可增加至8mg/d,空腹服

用,每日1次或2次;吡格列酮,15~30mg,每日1次。副作用比较少见,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

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其他最常见的为体重增加和

水肿,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此外该类药物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

险增加相关。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

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6)DPP-4抑制剂类: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

GLP-1的水平升高。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100mg,每日1次、沙格列汀5mg,

每日1次、维格列汀50mg,每日2次、利格列汀5mg,每日1次、阿格列汀25mg,每日1次。单

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西

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

管结果评估研究中观察到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沙格列汀的治疗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

的风险增加相关。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

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时不需要调整剂

量。

(7)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

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被批准

临床使用的SGLT2抑制剂为达格列净5~10mg,每日1次、恩格列净10mg,每日1次和卡格列净

100~300mg,每日1次。SGLT2能够减轻体重1.5~3.5kg,降低收缩压3~5mmHg。SGLT2抑制

剂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因降糖效果显著下

降不建议使用。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

(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

趾截肢(见于卡格列净)。

2.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

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

少进食量。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5~10ug,每日2次,皮下注射;利拉鲁

肽0.6~1.2mg,每日1次,皮下注射;利司那肽10~20ug,每日1次,皮下注射;贝那鲁肽0.1~

0.2mg,每日3次,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0.25~1mg每周1次,皮下注射;度拉糖肽0.75~1.5mg

每周1次,皮下注射。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GLP-1受体激动

·4·

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

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此外还有急性胰腺炎

等。

3.胰岛素

(1)适应证:

①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且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

②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可首选胰岛素治疗。

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和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后再根据病情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③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型困难,与1型糖尿病难以鉴别时,可首选胰岛素治疗。待血糖得到良

好控制、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确定分型后再根据分型和具体病情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④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

始口服降糖药和起始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⑤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时,应该尽早

使用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治疗方案

①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保留原

有各种口服降糖药物,不必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使用方法:继续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中效人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起始剂量

为0.1~0.3U·kg-1·d-1。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根据血

糖水平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1c不达标,应考

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②预混胰岛素的使用: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当HbA1c比较高时,使用

每日2次注射方案。

每日1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U·kg-1·d-1,晚餐前注射。根据患者空腹血

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

标。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U·kg-1·d-1,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

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

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U,直到血糖达标。

注: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3次注射。预混胰岛素不宜用于

1型糖尿病的长期血糖控制。

③胰岛素的多次治疗: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在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

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2~4次/d)或每日2~

3次预混胰岛素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使用方法:

·5·

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餐前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

整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U,直至血糖达标。开始使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方案

时,可在基础胰岛素的基础上采用仅在一餐前(如主餐)加用餐时胰岛素的方案。之后根据血糖的

控制情况决定是否在其他餐前加用餐时胰岛素。

每日2~3次预混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2~3次):根据睡前

和三餐前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天调整1次,直到血糖达标。

④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CSII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一种形式,需要使用胰岛素泵来实施

治疗。经CSII输入的胰岛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胰岛素泵中

只能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CSII的主要适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

已孕的糖尿病妇女或需要胰岛素治疗的GDM患者、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⑤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于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时间在2周至3个月为宜,治疗目标为空

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可暂时不以HbA1c达标作为治疗目标。胰岛素

强化治疗时应同时对患者进行医学营养及运动治疗,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胰岛素强化治疗

方案包括基础-餐食胰岛素治疗方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CSII)或预混胰岛素每天注射2或3

次的方案。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血糖监测方案需每周至少3d,每天

3~4点血糖监测。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

整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U,直到血糖达标。

每日2~3次预混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2~3次):血糖监

测方案需每周至少3d,每天3~4点血糖监测。根据睡前和餐前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

3~5天调整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U,直到血糖达标。

CSII:血糖监测方案需每周至少3d,每天5~7点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直至血糖

达标。对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未能诱导缓解的患者,是否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或改用其他药物治

疗,应由糖尿病专科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治疗达标且临床缓解者,可定期(如3个

月)随访监测;当血糖再次升高,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0.0mmol/L的患者重

新起始药物治疗。

注射部位的影响:上肢、腹部比下肢和臀部吸收快,有人主张在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应适当调

整注射与进食的间隔时间。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应当经常轮换,产生硬结或脂肪萎缩的部位应注意避

免注射,否则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3)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及其处理

①低血糖:一旦出现,立即给予糖食物或果汁15~20克,15分钟后症状未缓解或血糖仍低者,

可再给碳水化合物15~20克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严重低血糖或患者意识障碍者,应

给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或肌肉注射胰高糖素0.5~1.0mg,病人意识恢复后,立即进食,

并重新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②胰岛素过敏反应:局部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局部孤立性风团或皮肤潮红或发热、或皮肤红肿、

·6·

或皮下硬结、或发生皮下脂肪萎缩等,改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可使其改善。全身过敏反应可出现荨

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极个别发生过敏性休克。轻者采用抗组织胺药物治疗,重者调换胰

岛素制剂。必要时行胰岛素快速脱敏治疗。

③胰岛素性水肿:一般不必治疗,数天后可自行缓解。

④屈光不正: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或暂时性远视,不必治疗,随着血糖的稳定可自行消失。

⑤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主要见于应用纯度不佳动物胰岛素的患者,改用纯度高的胰岛素或人

胰岛素可得到改善。

⑥胰岛素抵抗每日需胰岛素超过200单位,历时48小时以上,同时无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内分

泌病引起的继发糖尿病者称为胰岛素抵抗。临床处理可采用增加胰岛素剂量或更换胰岛素剂型或糖

皮质激素治疗或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二)中医治疗

1.阴虚燥热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加减。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黄连、丹

参、葛根。如口干甚者加天花粉;津伤便秘者加决明子;燥热便结加大黄;胃火旺加生石膏、知母;

肝火旺加龙胆草、柴胡;心火旺加莲子心、通草;相火旺加黄柏、知母。

中成药:玉泉丸、桑枝总生物碱片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味;或降糖对药加味。人参易为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黄

芪、生地、苍术、玄参、丹参、葛根。若乏力、自汗、气短较重者,加大生黄芪量至50g;多食善

饥者,加玉竹10~15g;口渴甚者,加花粉。

中成药:天芪降糖胶囊、津力达颗粒

3.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生薏苡仁、半夏、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

朴、佩兰、荷叶。肠道湿热者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

4.阴阳两虚

治法:温阳育阴。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肉桂、附子、生地、茯苓、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泄、丹

参、葛根。若夜尿多或尿如脂膏者,加益智仁、菟丝子、生白果;少尿或浮肿者,加生黄芪、白术、

汉防己;五更泻者,加补骨脂;吴萸、肉豆蔻;阳痿早泄,加仙灵脾、仙茅。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5.痰瘀互阻

治法:化痰活血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半夏、陈皮、茯苓、

·7·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川芎、牛膝、柴胡、桔梗。

中成药:二陈丸、血府逐瘀丸

(三)基础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医生必须重视糖尿病宣教,以取得患者

长期密切配合。

2.体育锻炼

(1)运动治疗方案:如无严重并发症宜鼓励适当体力活动,轻型或肥胖患者可结合体育治疗,

有助于降低血糖。成人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中医健身方法:中医很多传统健身方法都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

锦等,对于改善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3.饮食治疗

(1)饮食治疗的原则为:控制总热量和体重,限制甜食,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

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

(2)根据标准体重及工作情况,计算患者每日所需总热能。

计算总热量(简算法):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正常体重者

休息:20~25kcal

轻体力劳动:25~30kcal

中度体力劳动:30~35kcal

重体力劳动:40kcal

住院患者一般参照休息计算;小儿、孕妇、有消耗性疾病及消瘦者,宜照标准体重酌加热能;

超重及肥胖者(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可酌减。

(3)食物成份比例:

①蛋白质:肾功能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的供能比为15~20%,并保证优质蛋白占

总蛋白的一半以上。

②脂肪:脂肪所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20~30%。应尽量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宜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部分坚果和种子。

③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所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50~65%。同时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碳水

化合。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成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应大于14g/1000kcal。

④三餐热能分配,须根据所用胰岛素种类、血糖或尿糖情况,并结合饮食习惯决定,一般可按

早1/5、午2/5、晚2/5或三餐各1/3分配。

(4)中医药膳食疗: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黄帝内经》

指出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同时要做到“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常见

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玉米须、葛根、枸杞、麦冬等具有一定降糖作用,可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和辨

·8·

证分型酌情选做药膳使用。

4.心理治疗

(1)西医对心理问题的应对:糖尿病合并相关痛苦、焦虑、抑郁等问题非常普遍,对治疗和预

后影响巨大,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应对糖尿病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改善情绪障碍及糖代谢状态。

心理状态的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五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常作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一线选择药物。

(2)中医对情志因素的调节:糖尿病合并心理问题属于中医学“郁证”、“脏燥”的范畴。主要是

气机郁滞所致。治疗多采用疏肝解郁之法,常用药物包括逍遥丸、乌灵胶囊等。此外,平时要注意

做到“恬淡虚无”,即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同时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四)针灸治疗

以辨证取相应俞穴及足少阴、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1.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2.配穴:阴虚燥热加大椎,气阴两虚加膻中,痰瘀互阻加丰隆;湿热蕴结加曲池、阴陵泉;阴

阳两虚加足三里、关元、命门。

3.操作:毫针刺,补泻兼施法。得气后可接脉冲电针治疗仪2~3对,强度以局部肌肉轻微收

缩且患者舒适为度。虚症配合相应的灸法。

五、疗效评定标准

(一)血糖控制疗效判定:

1.显效

FBG≤6.1mmol/L,2PBG≤8.0mmol/L;或血糖下降≥30%。

2.有效

6.1mmol/L<FBG≤7.0mmol/L,8.0mmol/L<2PBG≤10mmol/L;或10%≤血糖下降<30%。

3.无效

血糖检测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或血糖下降<10%。

注:2型糖尿病缓解是指患者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或正常状态。2021

年ADA发布“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月后,HbA1c<

6.5%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标准。

(二)中医症状积分与中医证候改善疗效评定

1.中医症状采用积分法: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体重下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自汗、盗汗、

潮热、五心烦热、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肢体疼痛。

次要症状:形体虚胖、困倦思睡、腹胀、食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