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008-2013 春小麦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DB63/T 008-2013 Spring wheat variety observation record standard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008-2013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9-06
实施日期
2013-10-15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春小麦品种名称、来源、记载项目及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春小麦育种、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起草人:
谢德庆、毛小锋、姚有华、叶景秀。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备案号:DB63DB63

准标方地省海青

DB63/T008—1986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1986-12-16发布1986-12-25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008—1986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春小麦育种、品种比较

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

2品种名称及来源

2.1品种名称: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

2.2种、变种

2.3品种来源

3记载项目和标准

3.1生育期

3.1.1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3.1.2出苗期;全田50%以上幼苗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2厘米的日期。

3.1.3三叶期:全田50%以上的幼苗的第三片叶展开的日期。

3.1.4分蘖期:全田50%以上的植株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1~2厘米的日期。

3.1.5拔节期:全田50%以上的植株主茎基部第一节伸出地面1.5~2厘米的日期。

3.1.6孕穗期:全田50%以上的植株旗叶的叶耳可见,叶片展开,旗叶叶鞘明显膨大的日期。

3.1.7抽穗期:全田50%以上植株穗顶端(不连芒)露出旗叶鞘1厘米或从旗叶鞘纵裂露出半面穗的

日期。

3.1.8开花期:全田50%以上植株穗中部小穗的小花开放的日期。

3.1.9成熟期:全田90%以上的麦穗变黄,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粒色的日期。

3.1.10收割期:实际收割的日期。

3.2生育天数及积温

3.2.1播种至出苗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

3.2.2出苗至抽穗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2.3抽穗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2.4生育期:出苗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2.5全生育期:播种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3属性

分春性、弱冬性、冬性三类。

3.4形态特证

3.4.1幼苗

3.4.1.1芽鞘颜色:幼芽伸出地面时观察芽鞘的颜色,一般分绿色、微红色、紫红色。

3.4.1.2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

直立:大部分茎叶直立向上。

匍匐:大部分茎叶匍匐于地面。

半匍匐:即半直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3.4.1.3苗色:与上一项同时观察,一般分深绿、绿、浅绿色。

1

DB63/T008—1986

3.4.1.4幼苗茸毛:分有、无。

3.4.2叶

3.4.2.1叶色:孕穗期观察,一般分深绿、绿、浅绿。

3.4.2.2叶耳颜色:只记紫色。

3.4.2.3叶相:孕穗期根据上、中部叶片与茎秆夹角,以及旗叶长相,分挺直、下披、中间。

3.4.2.4旗叶长宽:孕穗期调查有代表性的20个以上主茎旗叶的长、宽度(厘米),计平均值(以“平

均数±标准误”表示,下同)。

3.4.3茎

3.4.3.1株型:开花后根据主茎和分蘖的集散程度,分紧凑、松散、中等三种。

3.4.3.2株高:成熟期测量有代表性的主茎20株以上的长度(厘米),计平均值,分两种。从分蘖

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从地面至穗顶的长度。

3.4.3.3茎秆颜色:只记紫色,注明部位。

3.4.3.4节间:成熟期测定有代表性的20株以上主茎的节间长(厘米)、茎粗(测定节间长12处

的直径,毫米),计平均值。并记载:基部第一节间长、茎粗。基部第二节间长、茎粗。穗下节长、茎

粗。

3.4.4穗

3.4.4.1穗长: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20个单株,测定其主穗从穗颈节(包括不孕小穗)至穗顶(不包

括芒)的长度(厘米),计平均值。

3.4.4.2每穗小穗数:观测麦穗上着生的小穗总数(包括不孕小穗数),取样方法同上项,计平均值。

3.4.4.3不孕小穗数;观测麦穗上不结实小穗数,取样方法同上,计平均值。

3.4.4.4小穗密度:用10厘米穗轴上着生的小穗数来表示,按下式计算。穗密度指数=小穗数-1

穗轴长×100一般分四级:200以下为稀,20.1~30.0为中,30.1~39.9为密,40.0以上为极密。

3.4.4.5每穗粒数:一个穗上的总粒数。主穗每穗粒数:取样方法同上,将主茎穗脱粒、数清粒数,

计平均值。平均每穗粒数:降上述样本的主茎穗和有效分蘖穗全部脱粒,数清其总粒数,按下式计算。

平均每穗粒数(粒/穗)=总粒数主茎穗数+有效分蘖穗数

3.4.4.6穗形:一般分为五种。

纺锥形:穗的中部稍大,上部和下部逐渐变小。

长方形:穗的上、中、下大小相似。

圆锥形:穗呈塔形,下部大、上部小。

棍棒形:穗的下部较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椭圆形:穗短,小穗着生密,中部大,两头稍小,近似椭圆。

3.4.4.7分枝性:只记分枝小麦。

3.4.5芒

3.4.5.1芒长:根据芒的有无、长短分下列各类。

完全无芒:颖尖完全不延长,其圆颖多花类型的无芒者多属此类。

无芒:A、顶芒: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

B、微芒:小穗颖尖微有延长。

短芒:穗中部小穗芒直,长度在4厘米以下。

长芒:芒直,长度在4厘米以上。

勾曲芒:芒状勾曲如蟹爪状。

短曲芒:芒拳曲,长度在3厘米以下。

长曲芒:芒拳曲,长度在3厘米以上。

3.4.5.2芒色:有白、红、黑三种颜色。

3.4.6颖壳

2

DB63/T008—1986

3.4.6.1壳色:成熟期记载颖壳颜色,分白、红、紫,黑、及某色底、某色纹等。

3.4.6.2颖壳茸毛:分有、无,注明多、少。

3.4.6.3护颖形状:观察主穗中部护颖侧面的形状,分为长圆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长方形、

圆形五种。

3.4.6.4颖嘴形状:一般分钝、锐、鸟嘴形三种。

3.4.6.5颖肩形状:一般分无肩、斜肩、方肩、丘肩(肩部向上凸出)四种。

3.4.6.6颖脊:护颖中部突起的龙骨为颖脊,有脊到底、不到底和明显、不明显的区分。有些品种脊

上有锯齿,应注明。

3.4.7籽粒

3.4.7.1籽粒形状:分长圆形、卵形,椭圆形及圆形四种。

3.4.7.2籽粒色泽:分红(包括浅红)、白(包括黄色)、紫色。

3.4.7.3籽粒饱满度:分饱满、中等,瘪瘦三种。

3.4.7.4腹沟:分深、浅,宽、窄。

3.4.7.5冠毛:麦粒顶端的茸毛为冠毛,用10倍放大镜观察,分多、少。

3.4.7.6种子休眠期:用分期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测定,即从种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