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07-2016 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标准
DB22/T 5107-2016 Design standard for intelligent integrated monitoring system of building equipment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0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标准
Standardforintelligentintegrationmonitoringsystem
designofconstructionequipment
DB22/T5107-2016
代替
DB22/T162-2016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17年01月01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告
第429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
监控系统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标准》为吉林
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统一编号:DB22/JT162-2016,自2017
年1月1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11月21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
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一)》,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进
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各地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
统设计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
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功能设计;5系统配置;6系统节能设计;7监控机房;8线缆选择
与敷设;9系统电源与接地。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省建
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希望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送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
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路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
吉林省同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建筑大学
北京迎希科技有限公司
吉林省瑞航伟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衣建全王立光方甲松李艳秋
刘宇红孙宇赵华莎魏立明
惠群于大伟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石永桂林海陶乐然邵子平
韩成浩张允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功能设计.......................................................................................8
4.1一般规定..............................................................................8
4.2冷热源系统监控.................................................................10
4.3通风设备及空调末端监控.................................................11
4.4给排水系统监控.................................................................16
4.5供配电系统监控.................................................................18
4.6照明系统监控.....................................................................19
4.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监控.................................................20
4.8能耗监测管理系统.............................................................21
4.9电力负荷控制系统.............................................................22
4.10智慧城市接口系统.............................................................24
4.11管理功能.............................................................................24
5系统配置........................................................................................27
5.1一般规定.............................................................................27
5.2传感器和执行器.................................................................28
5.3一体化控制箱或柜.............................................................31
5.4中央监控管理系统.............................................................32
5.5人机界面和数据库.............................................................33
5.6网络和接口.........................................................................34
6系统节能设计................................................................................36
7监控机房........................................................................................38
8线缆选择与敷设............................................................................39
1
9系统电源与接地............................................................................40
附录A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受控设备一览表................41
附录B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点位代号及点位说明表....42
附录C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热力站辅助控制系统点位表
............................................................................................................43
附录D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换热工艺单元点位表........44
附录E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冷冻机单元系统点位表....45
附录F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蓄冰制冷单元系统点位表46
附录G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直燃式冷热水机组系统点位
表........................................................................................................47
附录H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照明与风机盘管系统点位表
............................................................................................................48
附录J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风机系统点位表.................49
附录K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排水泵系统点位表............50
附录L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输水泵系统点位表............51
附录M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给水泵系统点位表...........52
附录N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热回收新风系统点位表....53
附录P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空调机组系统点位表........54
附录Q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配电单元点位表................55
附录R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复合功能总线监控点位表56
附录S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备材料一览表................57
附录T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工程量一览表....................62
本标准用词说明................................................................................63
引用标准名录....................................................................................64
附:条文说明....................................................................................65
2
1总则
1.0.1为更好贯彻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目标,有利于设备安
全、设备管理、设备信息互通、建筑节能及公众健康,保证建筑设
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
(群)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
1.0.3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
针、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应具有可维护性、
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和开放性。
1.0.4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intelligentintegration
monitoringsystemofconstructionequipment
将智能一体化控制设备通过网络进行相互连接,形成的综合监
测和控制系统。
2.0.2智能一体化控制设备intelligentintegrationcontrolquipment
以物联网计算机控制系统为内核,具有配电、电力变换、设备
状态采集和控制功能为一体的,具备独立工艺、节能控制和网络通
信能力的机电一体化电气设备。
2.0.3复合功能总线multifunctionbus
能同时为控制设备、受控设备提供直流或单相交流电源,又能
双向传输控制信号的多功能复合总线。
2.0.4传感器sensor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
件或装置。
2.0.5执行器actuator
能接收控制信息并按一定规律产生某种响应的器件或装置。
2.0.6网络元件networkelement
通过通信方式与主控设备进行状态、数据交换的设备元件,包
括智能开关、智能仪表、变频器、软启动器、直接数字控制器(DDC)
等含有微处理器的特定功能设备。
2.0.7受控工艺设备controlledprocessequipment
处于工艺环节上,受控制系统控制从而实现工艺功能的设备。
2.0.8控制内核controlkernel
安装于一体化设备内部,执行采集、工艺节能分析运算、保护、
控制、通信等功能的物联网计算机系统。
2
2.0.9控制-响应-反馈时间thetimeofcontrol-response-
feedback
指令从操作终端发出通过中间环节传输到现场设备开始执行
指令,再将开始执行后的状态返回操作终端的时间。
2.0.10电力负荷控制系统powerloadcontrolsystem
用电侧控制设备能够根据供电系统的负荷状况,进行加载、卸
载电负荷的系统。
2.0.11当前负荷率thecurrentloadrate
表征当前电力系统负荷状态的数值,其值等于当前总负荷与变
压器容量的比值。
2.0.12目标负荷率thetargetloadrate
为了控制负荷总量,使用电负荷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设定的
负荷控制目标,其计算值等于目标负荷与变压器容量的比值。
2.0.13实时数据库系统thereal-timedatabasesystem
实时数据库系统简称(RTDB),用于存储实时数据的数据库
服务系统。其特点是支持实时数据的发布、预订、通告功能,支
持布尔型、整形、实型、字符串、媒体流等变量类型,支持微秒
级的请求响应速度。
2.0.14人机界面humanmachineinterface(HMI)
人和计算机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
2.0.15数据库database
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存储起来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0.16接口interface
不同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物理连接和数据交换。
3
3基本规定
3.0.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应以建筑物的建筑规模、管理模式
为依据,根据监控功能需求设置监控设备,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使用环境、运营管理和能效等级等要求,并应实现设备运行安全、
可靠、节能和环保。
3.0.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应具有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照明控制、
剩余电流检测、环境监控、节能控制、能耗监测、防雷监控、负荷
控制等功能,并应配备智慧城市接口系统。
3.0.3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应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人机界
面、数据库、通信网络和接口等组成。
3.0.4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择先进、成熟和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并容易扩展、维
护和升级;
2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充分确定系统的可集成性;
3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重要性等确定采取冗余、容错技术;
4系统应实现建筑机电设备和环境参数的采集、传输、处理
和控制的功能,并可在远程进行访问和信息管理;
5系统应具有建筑物(群)能耗管理的系统功能;
6当建筑物(群)设置建筑设备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时,可不
再设置其他功能重复的子系统。
3.0.5每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域或设备工艺单元宜单独设置一体
化控制设备。
3.0.6下列工艺和单元系统宜设置智能一体化控制设备,对其进行
综合监控和管理:
1送风、排风系统;
2集中排风热回收系统;
4
3空气源冷、热水生产系统;
4室内、外照明系统;
5区域(热回收)新风系统;
6区域空气调节系统;
7地热、辐射吊顶、风机盘管、热风幕等暖通空调末端系统;
8热力站冷热水生产和热交换、热力分配系统;
9给水、输水、补水、排水、循环水系统;
10供配电系统;
11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3.0.7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备机柜,宜采用模块化组件结构,
不同功能控制柜应包含下列相应功能模组:
1单电源输入模组;
2双电源输入模组;
3馈电输出模组;
4变频控制模组;
5电机直接控制模组;
6降压启动电机控制模组;
7软起动电机控制模组;
8双速电机控制模组;
9双向电机控制模组;
10照明输出控制模组;
11插座输出控制模组;
12复合功能总线控制模组;
13控制内核模组。
3.0.8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备的接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以太网通信接口,并支持与实时数据库、中央监控平
台、智慧城市信息平台进行实时数据和信息交换;
2应有计量仪表M-bus通信接口,支持热表、气表、水表、
电表等能源仪表的接入;
5
3应有复合功能总线接口,支持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总线照
明等总线末端设备的接入;
4应有支持各种通信协议的RS485总线通信接口,用于和第
三方设备通过总线进行数据采集、控制和通信;
5控制内核应设第三方备用供电系统接口。当外部供电条件
不具备时,控制柜内应有自备电源。
3.0.9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复合功能总线网络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复合功能总线每回路的节点数不应超过32个,通信波特率
不应低于50kbps;
2复合功能总线的电压选择应能满足总线设备的工作电压要
求,不同电压等级的总线设备不应连接在同一条总线上;
3连接在复合功能总线上的传感器、执行器,其供电电源宜
由复合功能总线提供;
4风机盘管、VAV末端空调箱宜采用复合功能总线方式连接
至智能一体化控制箱(柜)进行控制;
5公共照明宜采用复合功能总线控制方式,并通过总线控制
模块控制灯具的开关或亮度调节。
3.0.10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直流电压等级选择宜符合下列规
定:
1动力设备采用低压直流供电系统时,其电压等级为DC600V,
允许偏差应为±7%;
2照明和风机盘管采用低压直流供电系统时,其电压等级为
DC380V,允许偏差应为±5%;
3安全电压直流供电系统,其电压等级宜为DC24V,允许偏
差应为±5%。
3.0.1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应满足计量和综合能效节能管理的要
求。
6
3.0.1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配置应满足功能设计的要求,应优先
选用节能、环保的产品。列入国家淘汰产品目录的产品不得在本系
统中使用。
3.0.13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宜与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同步,应
用软件的编程应与系统施工同步。
3.0.14为智能一体化监控设备编制的受控设备可参照本标准附录
A的规定;监控点位可参照本标准附录B~R的规定;设备材料表
可参照本标准附录S的规定;系统工程量可参照本标准附录T的
规定。
7
4功能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应根据项目建设目标确定,
当被监控设备自带控制单元时,宜采用数字通信接口方式与系统互
联,也可采用标准电气接口方式与系统互联。
4.1.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根据监控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应具备
以下功能:
1应具备监测功能;
2应具备安全保护功能;
3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并应以实现监测和安全保护功能为
前提;
4宜具备自动启停功能,并应以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为前提;
5宜具备自动调节功能,并应以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为前提;
6宜具备电力负荷控制功能,并应以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为前
提。
4.1.3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监测功能应根据监控范围和运行管理
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监测设备在启停、运行及维修处理过程中的参数;
2应能监测反映相关环境状况的参数;
3宜能监测用于设备和装置主要性能计算和经济分析所需要
的参数;
4监测内容应能进行记录,且记录数据应包括参数和时间标
签两部分;记录数据在数据库中的保存时间不应小于1年,并可导
出到其他存储介质。
4.1.4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安全保护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根据监测参数执行保护动作,并能根据需要发出报警;
8
2应记录相关参数和动作信息,且记录数据应符合本标准第
4.1.3条中第4款的规定。
4.1.5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根据操作人员通过人机界面发出的指令改变被监控设
备的状态;
2被监控设备的电气控制箱(柜)应设置手动和自动转换开
关,且监控系统应能监测手动和自动转换开关的状态,当执行远程
控制功能时,转换开关应处于“自动”状态;
3应设置手动和自动的模式转换,当执行远程控制功能手动
时,监控系统应处于“手动”模式;
4应记录通过人机界面输入的用户身份和指令信息,记录数
据应符合本标准第4.1.3条第4款的规定。
4.1.6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自动启停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根据控制算法实现相关设备的顺序启停控制;
2应能按时间表控制相关设备的启停;
3应设置手动和自动的模式转换,且执行自动启停功能时,
监控系统应处于“自动”模式。
4.1.7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自动调节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选定的运行工况下,应能根据控制算法实时调整被监控
设备的状态,使被监控参数达到设定值要求;
2应设置手动和自动的模式转换,且执行自动调节功能时,
监控系统应处于“自动”模式;
3应能设定和修改运行工况;
4应能设定和修改监控参数的设定值。
9
4.2冷热源系统监控
4.2.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冷热源系统的监测功能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冷水机组或热泵的蒸发器进、出口温度和压力;
2冷水机组或热泵的冷凝器进、出口温度和压力;
3常压锅炉的进、出水温度;
4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和压力;
5集、分水器温度和压力(或压差);
6水泵进、出口压力;
7水过滤器前后压差开关状态;
8冷水机组或热泵、水泵、锅炉、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
和故障状态;
9冷水机组或热泵蒸发器和冷凝器侧的水流开关状态;
10水箱的高、低液位开关状态;
11冷热水、热源的热量和补水水量。
4.2.2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对冷热源系统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
功能:
1根据设备故障或断水流信号关闭冷水机组或热泵或锅炉;
2防止冷却水温低于冷水机组允许的下限温度;
3根据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故障信号发出报警提示;
4根据膨胀水箱高、低液位的报警信号进行排水或补水;
5冰蓄冷系统热交换器的防冻报警和自动保护。
4.2.3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对冷热源系统应能实现下列远程控制
功能:
1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
2调整水阀的开度,并宜监测阀位的反馈;
10
3应通过设备自带控制单元实现冷水机组、热泵或锅炉的启
停。
4.2.4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对冷热源系统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
功能:
1按设计要求顺序启停冷水机组或热泵、锅炉及相关水泵、
阀门、冷却塔风机等设备;
2按时间表启停冷水机组或热泵、水泵、阀门和冷却塔风机
等设备。
4.2.5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对冷热源系统应能实现下列自动调节
功能:
1当空调水系统总供、回水管之间设置旁通调节阀时,自动
调节旁通阀的开度,且保证冷水机组允许的最低冷水流量;
2当冷却塔供、回水总管之间设置旁通调节阀时,自动调节
旁通阀的开度,保证冷水机组允许的最低冷却水温度;
3设定和修改供冷、供热、过渡季工况;
4设定和修改供水温度、压力的设定值。
4.2.6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对冷热源系统宜能实现下列自动调节
功能:
1自动调节冷水机组、热泵、锅炉的运行台数和供水温度;
2自动调节水泵运行台数和转速;
3自动调节冷却塔风机运行台数和转速;
4按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被监控设备的轮换。
4.3通风设备及空调末端监控
4.3.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空调机组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监测下列参数:
1)室内、室外空气温、湿度;
11
2)空调机组的送风温度;
3)空气冷却器、加热器出口的冷、热水温度;
4)空气过滤器进出口压差开关状态;
5)风机、水阀、风阀等设备的启停状态和运行参数;
6)监测防冻开关的状态;
7)当系统设有70℃防火阀时,应监测防火阀开闭状态;
8)空调水的热量;
9)当服务区域有空气品质监控要求时,还应设置CO2浓
度监测;
2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功能:
1)风机的故障报警;
2)空气过滤器压差超限时的堵塞报警;
3)应具有防冻报警和自动保护的功能;
3应能实现下列远程控制功能:
1)风机的启停;
2)调整水阀的开度,并宜监测阀位的反馈;
3)调整风阀的开度,并宜监测阀位的反馈;
4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功能:
1)风机停止时,新风或送风阀和水阀连锁关闭;
2)按时间表启停风机;
3)能接收到消防联动信号和(或)直接控制信号,并控
制风机工作在消防状态并返回状态信息。当发生火灾
时,非消防用途的空调机组应接受消防联动控制信号联
动停机,火灾时兼作补风的空调机组应能根据消防联动
信号和(或)直接控制信号强制启动风机以工频运行。
当700防火阀超温动作闭合时,应能联动停止风机运行。
5应能实现下列自动调节功能:
1)自动调节水阀的开度;
2)自动调节风阀的开度;
12
3)设定和修改供冷、供热、过渡季工况;
4)设定和修改服务区域空气温度的设定值。
4.3.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新风机组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监测下列参数:
1)室外空气的温度;
2)机组的送风温度;
3)空气冷却器、空气加热器出口的冷、热水温度;
4)空气过滤器进出口的压差开关状态;
5)风机、水阀、风阀等设备的启停状态和运行参数;
6)应监测防冻开关的状态;
7)当系统设有70℃防火阀时,应监测防火阀开关状态;
2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功能:
1)风机的故障报警;
2)空气过滤器压差超限时的堵塞报警;
3)应具有防冻报警和自动保护的功能;
3应能实现下列远程控制功能:
1)风机的启停;
2)调整水阀的开度,并宜监测阀位的反馈;
3)调整风阀的开关,并宜监测阀位的反馈;
4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功能:
1)风机停止时,新风阀和水阀连锁关闭;
2)按时间表启停风机;
3)能接收到消防联动信号和(或)直接控制信号,并控制
风机工作在消防状态并返回状态信息。当发生火灾时,
非消防用途的新风机组应接受消防联动控制信号联动
停机,火灾时兼作补风的新风机组应能根据消防联动信
号和(或)直接控制信号强制启动风机以工频运行。当
70℃防火阀超温动作闭合时,应能联动停止风机运行。
13
5应能实现下列自动调节功能:
1)自动调节水阀的开度;
2)设定和修改供冷、供热、过渡季工况;
3)设定和修改空气温度的设定值;
6宜根据服务区域空气品质情况,控制风机的启停和(或)
转速。
4.3.3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风机盘管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监测下列参数:
1)室内空气的温度和设定值;
2)供冷、供热工况转换开关的状态;
3)当采用干式风机盘管时,还应监测室内的露点温度或
相对湿度;
2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功能:
1)风机的故障报警;
2)当采用干式风机盘管时,还应具有结露报警和关闭相应
水阀的保护功能;
3应能实现风机启停的远程控制;
4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功能:
1)风机停止时,水阀连锁关闭;
2)按时间表启停风机;
5应能实现下列自动调节功能:
1)根据室温自动调节风机和水阀;
2)设定和修改供冷或供热工况;
3)设定和修改服务区域温度的设定值,且对于公共区域的
设定值应具有上、下限值;
6宜能根据服务区域是否有人控制风机的启停。
4.3.4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通风设备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4
1应能监测下列参数:
1)通风机的启停和故障状态;
2)空气过滤器进出口的压差开关状态;
3)当系统设有70℃、150℃或280℃防火阀时,还应监测
防火阀开关状态;
2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功能:
1)当有可燃、有毒等危险物泄露时,应能发出报警,并宜
在事故地点设有声、光等警示,且自动连锁开启事故通
风机;
2)风机的故障报警;
3)空气过滤器压差超限时的堵塞报警;
3应能实现风机启停、转速控制和电动风阀、防火阀的开关
的远程控制;
4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功能:
1)按时间表启停风机;
2)能接收到消防联动信号和(或)直接控制信号,并控制
风机工作在消防状态并返回状态信息。当发生火灾时,
非消防用途的风机应停止通风,火灾时兼作补风或排烟
风机应能根据消防联动信号和(或)直接控制信号强制
启动风机以工频运行。当70℃、150℃或280℃防火阀
超温动作闭合时,应能联动停止风机运行;
5宜能实现下列自动调节功能:
1)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区域,根据CO2浓
度或人数或人流,修改最小新风比或最小新风量的设
定值;
2)在地下停车库,根据车库内CO浓度或车辆数,调节通
风机的运行台数和转速;
15
3)对于变配电室等发热量和通风量较大的机房,根据发热
设备使用情况或室内温度,调节风机的启停、运行台
数和转速。
4.3.5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监控功能还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电加热器时,应具有无风和超温报警及相应断电保
护功能;
2当房间采用辐射式供冷末端时,应监测室内露点温度或相
对湿度,并应具有结露报警和连锁关闭相应水阀的保护功能;
3当冬夏季需要改变送风方向和风量时,送风口执行器应能
根据供冷、供热工况进行调节。
4.4给排水系统监控
4.4.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给水设备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监测下列参数:
1)水泵的启停和故障状态;
2)供水管道的压力;
3)水箱(水塔)的高、低液位状态;
4)给水水量;
5)水过滤器进出口的压差开关状态;
2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功能:
1)水泵的故障报警功能;
2)水箱液位超高和超低的报警和连锁相关设备动作;
3应能实现水泵启停的远程控制;
4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功能:
1)根据水泵故障报警,自动启动备用泵;
2)按时间表启停水泵;
16
3)当采用多路给水泵供水时,应能依据相对应的液位设定
值控制各供水管的电动阀(或电磁阀)的开关,并应
能实现各供水管的电动阀(或电磁阀)与给水泵间的
连锁控制功能;
5宜实现下列自动调节功能:
1)设定和修改供水压力;
2)根据供水压力,自动调节水泵的台数和转速;
3)当设置备用水泵时,能根据要求自动轮换水泵工作。
4.4.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排水设备的监控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监测下列参数:
1)水泵的启停和故障状态;
2)污水池(坑)的高、低和超高液位状态;
2应能实现下列安全保护功能:
1)水泵的故障报警功能;
2)污水池(坑)液位超高时发出报警,并连锁启动备用水
泵;
3应能实现水泵启停的远程控制;
4应能实现下列自动启停功能:
1)根据水泵故障报警自动启动备用泵;
2)根据高液位自动启动水泵,低液位自动停止水泵;
3)按时间表启停水泵;
5当设置备用水泵时,宜能根据要求自动轮换水泵工作。
4.4.3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应能监测生活热水的温度,宜监控直饮
水、雨水、中水等设备的启停。
17
4.5供配电系统监测
4.5.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高压配电柜的监测功能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能监测进线断路器、馈线断路器和母线联络断路器的分、
合闸状态及故障、跳闸报警状态;
2应能监测进线回路的电流、电压、频率、有功功率、无功
功率、功率因数和耗电量;
3应能监测馈线回路的电流、电压和耗电量;
4应设置柜内装置室温度监测、母线温度监测、电加热器运
行监测功能。
4.5.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低压配电柜的监测功能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能监测进线开关、重要的馈出开关、母联开关的分、合
闸状态及故障、跳闸报警状态;
2应能监测进线回路的电流、电压、频率、有功功率、无功
功率、功率因数和耗电量,并宜能监测进线回路的谐波含量;
3应能监测馈出回路的电流、电压、耗电量和剩余电流;
4应设置柜内装置室温度监测、母线温度监测、电加热器运
行监测功能;
5宜设置功率因数补偿电流监测功能。
4.5.3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干式变压器的监测功能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能监测变压器运行状态、运行时间累计;
2应能监测变压器线圈温度显示、超温报警及强制风冷风机
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
4.5.4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应急电源及装置的监测功能应符合
下列规定:
18
1应能监测柴油发电机组工作状态及故障报警;
2应能监测柴油发电机组日用油箱油位及超高、超低油位报
警;
3应能监测柴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组电压及充电器故障报警;
4应能监测不间断电源装置(UPS)及应急电源装置(EPS)进
出开关的分、合闸状态和蓄电池组电压;
5应能监测应急电源供电电流、电压及频率。
4.5.5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供配电系统的监测,宜通过总线方式
连接网络输入、输出、计量元件,网络元件宜直接安装在开关柜内,
每条总线所连接的网络元件数量不宜超过8个。
4.5.6高压配电单元和每个低压配电单元应分别设置智能一体化
控制设备。
4.6照明系统监控
4.6.1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照明系统的监测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监测室内公共区域照明不同楼层和区域照明回路的开
关状态和工作电流;
2应能监测室外庭院照明、景观照明、立面照明等不同照明
回路的工作电流、剩余电流和开关状态;
3应能监测电源端的剩余电流、电源状态;
4宜能监测插座回路的工作电流;
5宜能监测室内各功能房间照明回路的工作电流和;
6宜能监测室内外的区域照度。
4.6.2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照明系统的控制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能实现室内公共区域照明回路开关的自动控制;
19
2应能实现室外庭院照明、景观照明、立面照明等不同照明
回路开关的自动控制;
3应能接收到消防联动信号,并控制照明回路工作在消防状
态并返回状态信息。当发生火灾时,应能切断普通照明回路电源;
4宜能实现室内各功能房间照明回路开关的自动控制。
4.6.3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照明系统的自动启停功能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应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表控制相应回路的开关;
2宜能根据相关区域的照度要求或标准、相关区域人员的存
在情况或二者的组合控制相应回路的开关。
4.6.4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照明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宜包括下
列内容:
1设定场景模式;
2修改服务区域的照度设定值;
3启停各照明回路的开关或调节相应灯具的调光器。
4.6.5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尚应符合本标准第6.0.3及第6.0.4条的规
定。
4.6.6当重要区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对照明有联动控制需求时,本
系统尚应具有相应的功能。
4.6.7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对照明系统的监控宜采用复合功能总
线方式。
4.6.8有工作日或休息日控制要求的照明系统应能通过智慧城市
接口,获取国家节假日公共信息。
4.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监控
4.7.1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自动监测与控制和安全保护均由设备自
带的控制系统完成,应由供应商提供数据总线通信接口,直接与智
能一体化监控系统交换数据。
20
4.7.2电梯自带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宜能接受下列控制和状态查
询指令:
1电梯运行方向、轿厢位置、运行、呼叫状态、消防状态查
询;
2扶梯运行方向、运行状态、消防状态查询;
3接受具有网络数据的楼层呼叫。
4.7.3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行参数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电梯、自动扶梯运行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
2当监控电梯群组运行时,电梯群宜分组、分时段控制;
3宜对每台电梯的运行时间进行累计;
4宜监测电梯的运行方向和楼层位置;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H/T 0293-1992 真空油脂饱和蒸气压测定法 1992-05-20
- JB/T 8649.2-1997 数控印制板钻床 技术条件 1997-08-18
- QJ 1714.3A-1999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 设计文件的标题和明细栏 1999-04-02
- YZ/T 0093.2-2005 邮件包装箱 第2部分:国际 2005-11-14
- JB/T 3627.10-1999 组合夹具组装用工具、辅具 空心镗孔夹具检验棒 1999-05-20
- HB 6783.1-1993 军用机载设备气候环境试验箱(室)检定方法总则 1994-06-01
- QB/T 4208-2011 十字槽螺钉旋具头 2011-06-15
- HG/T 2958.1-1988 天青石矿石中锶和钙含量的测定 EDTA容量法 1988-03-21
- QJ 1239.8-1987 电子设备环境试验条件和方法 湿热试验 1987-07-02
- EJ/T 1027.18-1996 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焊接规范 设备制造车间技术要求 199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