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DB36/T 440-2005 DB36/T 440-2005 Sustainable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pine needle caterpillar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01月
-
2017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备案号:16325-2005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2005-01-07发布2005-01-10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6/T440—2005
前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
附录K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赣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永松、温小遂、朱云贵、刘兴平、曾文文、卜明生、罗俊根、
曾兵兵。
DB36/T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监测预警、灾害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有关监测预警、生态防治及无公害农药防治等。
2引用规范性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
3.1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
通过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该系统内各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稳定性,充分发
挥松林的抗逆作用,同时综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森林生态系统中松林~害虫~天敌食
物链的功能流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以实现可持续控灾。
3.2
监测预警
综合采用统计、实验和林间观察等方法,进行马尾松毛虫种群系统观测,以监测其种群
数量的消长动态,分析并发布其警度指标的全过程。
3.3
生态防治
除去那些直接作用于寄主、森林病虫或寄主—有害生物相互关系的防治措施外,凡通
过改善树木的生态环境,间接地影响寄主—有害生物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病虫害的防治措
施,均包含于生态防治之中。
3.4
效应岛
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中空地内人工栽植阔叶树或针叶树,与原有林分呈岛屿式镶
嵌分布的复合森林群落结构。
3.5
松树诱导抗性
松树受食叶性害虫取食后,导致其针叶内物质含量的改变而产生的抗虫作用。
3.6
灌木多样性指数
灌木系指未达乔木层高度的植物,灌木层物种确定按此层高度相差不超过乔木层平均
高的20%的标准划定。灌木多样性指数(H):
n
Pi
−=∑ilogPH
i=1e
其中:
DB36/T440—2005
n为所有物种数目;
Pi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在样品(同一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i=1,2,3……。
4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
发生类型划分,根据松毛虫历年发生情况及森林生态系统条件,划分常发区、偶发区、
自控区三种类型。
4.1常发区
海拔300m以下,集中连片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或飞播、人工中幼纯松林,郁闭度和植
被盖度小,人为干扰强度大,树势衰弱,生物群落结构简单,马尾松毛虫暴发周期3~5年
的低山、丘陵地区的松林。
4.2偶发区
海拔300m~500m,松林中龄林比例大,郁闭度和植被盖度中等,生物群落结构较复杂,
马尾松毛虫偶发周期5~7年的低山、丘陵地区的松林。
4.3自控区
海拔500m以上,松阔混交林比例大,林相和生物群落结构较复杂,一般不发生马尾松
毛虫灾害的松林。
5监测预警
5.1监测体系
5.1.1测报(监测)点类型
分系统测报和一般测报。常发区实行系统测报和一般测报;偶发区(包括县级以下测
报监测点)只实行一般测报。
5.1.2系统测报(监测)
5.1.2.1测报(监测)任务
马尾松毛虫常发县(市、区)配置专职测报员在辖区设置的标准地内观测、分析马尾松
毛虫各世代有关虫态变动情况和防治方法比重、生物多样性(包括昆虫天敌多样性)、二、
三代分化等有关预警要素,运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制定和完善辖区
预警体系,发布中长期预报和提出科学防治措施。同时汇总分析一般测报虫情,按规定上
报虫情分析结果。
5.1.2.2标准地选择
综合考虑不同立地条件(坡向、坡度、坡位、海拔等)、林分组成、郁闭度等情况,
选择700hm2左右的松林,在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立10块固定标准地进行马尾松毛虫各世代有
关虫态观测,每块固定标准地面积为0.08hm2,并保证观测标准株不少于20株。当出现固定
标准地内虫情1级以下或松针失叶率在70%以上或蛹期考查无法进行等情况时,需要在标准
地以外设立至少等同数量的临时样地进行补充观测分析。每世代各有关虫态的观测必须在
同一标准地内完成。
5.1.2.3测报(监测)内容与方法
虫情测报分别为越冬后幼虫恢复取食期、越冬代蛹期、越冬代成虫期、第一代卵期、
第一代幼虫期、第一代蛹期、第一代成虫期、第二代卵期、第二代幼虫及二、三代分化期、
越冬前幼虫期等。
幼虫期调查在三龄幼虫盛期进行,选择样株时采用对角线法调查虫口密度,幼虫的调查
结果填附录A,二、三代分化调查结果填附录C。蛹期调查在结茧率60%时调查标准地虫茧密
度,调查结果填入附录D。越冬代结茧达90%或第一代结茧85%时,必须在标准地以外的林间
DB36/T440—2005
采集300只茧,破茧统计活蛹数(不含未能变蛹的老熟幼虫、预蛹)、雌性比、然后称取100
枚雌蛹重(克),查《马尾松毛虫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表》附录K,得出每蛹平均产卵量,
分别填入附录D、附录H。成虫期调查在化蛹60%时,安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逐日统计
诱蛾数量和雌性比等,填入附录I。卵期调查在成虫羽化始见期的调查结果填入附录B,盛
期和末期的调查应随机采集一定数量的卵(每块标准地不少于300粒卵),统计天敌寄生和
自然死亡率,结果填入附录J。
5.1.3一般测报(监测)
5.1.3.1测报(监测)任务
马尾松毛虫常发或偶发县(市、区)按常发区每700hm2松林或偶发区每1000—1300hm2松
林布设1个一般测报(监测)点。每个一般测报(监测)点配置测报员负责辖区马尾松毛虫当代
虫情的调查与虫情汇总上报,并发布短期预报和提出科学防治措施。
5.1.3.2调查内容与方法
全年调查5次,包括越冬后幼虫恢复取食期、第一代卵期和越冬代为害情况调查、第一
代幼虫期、第二代幼虫期及第一代为害情况调查、越冬前幼虫期及第二代为害情况调查。
以线路踏查为主,在发现不同虫情发生类别时,设立临时样地调查。线路踏查采用随
机抽样法选取样株,每70hm2不得少于20株,样株分布要均匀。临时样地调查主要摸清分布
范围、虫口密度,临时样地取样原则上每7hm2不少于20株,采用对角线机械抽样法抽取样
株。线路调查和临时样地调查结果属幼虫期的填入附录A,属卵期的填入附录B。卵期调查
方法与上同法。危害面积的调查应结合第一代卵期和第二代幼虫期及越冬前虫情调查目测
估算。
5.2预警体系
5.2.1中长期预警
运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综合生物多样性、二、三代分化比例、
防治方法比例、虫口基数等有关因子,建立和修正辖区马尾松毛虫中长期预警体系(附录G)
和开展警度预报。
5.2.2中短期预警
5.2.2.1依据繁殖量发布中短期预警
繁殖量=(1-死亡率)×雌性比×产卵量
其中:蛹死亡率(%)=死蛹数(含死预蛹数)/考查总蛹数×100
雌性比=活雌蛹/(活雌蛹+活雄蛹)
a)当平均繁殖量显著大于60,同时活蛹的平均密度大于上代,松针被害率<30%,发布下
一代预报警度为重度;
b)当平均繁殖量60左右,同时活蛹的平均密度与上代相当,发布下一代预报警度与当代
相同;
c)当松针被害率50%以上时,发布下一代预报警度为轻度。
5.2.2.2依据GIS技术发布中短期预警
应用马尾松毛虫历史资料,按发生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级,在GIS系统上建立和优化
测报模型,进行地区性种群发生趋势的警度预报。
5.2.2.3依据TM图像技术发布中短期预警
应用TM图像监测每年马尾松毛虫种群发生情况,通过计算机处理排除林地、土壤、大气
等干扰信息,计算垂直植被指数NPVI和绿度变化指数GCI,并对其分级,最后输出重害、轻害、
无害3级的虫害状况分布图,从而发布中短期警度的预报。
5.2.3种群发生期预报
DB36/T440—2005
根据马尾松毛虫世代各虫态或虫龄相应发生期的平均期距值,调查性信息素或灯光诱
测的成虫始见期+世代各虫态或虫龄相应生长发育历期的平均期距值(附录F),预测未来
某一虫态出现的高峰期。
5.2.4种群发生数量预报体系
5.2.4.1有效基数预测
P=P0×E×F/(M+F)×(1-A)×(1-B)×(1-C)×(1-D)
其中:P0—当代蛹密度(只/株)
E—当代雌成虫产卵量(第1代240粒,第2代220粒,越冬代160粒)
F—雌虫数
M—雄虫数
(1-A)—卵存活率
(1-B)—幼虫存活率
(1-C)—蛹期存活率
(1-D)—成虫存活率。
5.2.4.2数学模型预测
5.2.4.2.1第1代松毛虫发育阶段历期(T天)与存活率(Y)预测模型:
Y=165.2089×10-0.03345(T+1)(R=0.9442)
5.2.4.2.2第2代松毛虫发育阶段历期(T天)与存活率(Y)预测模型:
Y=96.3439×10-0.032654(T+1)(R=0.9761)
5.2.4.2.3第3代松毛虫发育阶段历期(T天)与存活率(Y)预测模型:
Y=69.6893×10-0.007022(T+1)(R=0.9289)
5.2.4.3系统观测法预测
4龄幼虫发生量(条/株)=平均样树卵块数×平均卵粒数(第1代240粒,第2代220粒,越
冬代160粒)×卵期存活率(第1代85%,第2代75%,越冬代80%)×1—3龄平均幼虫存活率
(25%)。
5.2.5低虫口密度动态监测体系
5.2.5.1样点和诱捕器布设
在松毛虫化蛹盛期按松毛虫常发区每2000hm2或偶发区4000hm2布设1盏(个)信息素的
诱捕器,诱捕器挂置于较高位置或通风处的树冠上,以监测每代成虫种群数量。
5.2.5.2观测与分析
在松毛虫化蛹盛期隔天记录观测诱捕的成虫数量、雌性比,计算繁殖量,直至成虫期
结束。与上代成虫的繁殖量相比较,由繁殖量和卵至4龄幼虫的存活率推算出下代平均4龄
幼虫发生量(Y2)预测值与上代同法预测的平均4龄幼虫发生量(Y1)预测值的比值,计算种
群消长趋势指数P(P=Y2/Y1),从而发布下代幼虫种群变动数量警度预报;同法,与上年成虫
的繁殖量相比较,可预测和发布翌年幼虫种群变动数量警度预报。
6灾害控制
6.1按发生类型控制
6.1.1常发区
摸清马尾松毛虫历史发生状况,制定虫源地治理规划。按测报点布设要求,开展系统监
测和一般测报,全面规划和实行“封、改、补、造、抚”等营林措施;以生物农药为主导
和其它无公害农药相结合开展防治,同时对上代危害过造成针叶被害率50%的马尾松毛虫重
复发生区域,利用松树的诱导抗性,治理虫灾,治点保面。
6.1.2偶发区
DB36/T440—2005
按要求设置测报点开展一般测报,实行“封、改、补、造、抚”等营林措施,以生物农
药为主导开展防治实施。同时对上代危害过造成针叶被害率50%的马尾松毛虫重复发生区
域,利用松树的诱导抗性,治理虫灾。
6.1.3自控区
全面封山育林。
6.2按不同危害阶段控制
6.2.1低虫口状态的潜育阶段:主要表现为低虫口密度,虫情级为1~2级,松针失叶率
5%以内等特征。宜采用灯诱、信息素诱杀、白僵菌防治等措施控制。
6.2.2虫口上升状态的增殖阶段:主要表现为中等虫口密度,虫情级为2~6级,松针失
叶率5~30%等特征。对于郁闭度>0.65的丘陵山区松林虫源地,施药法为喷粉、喷烟、施
放粉(炮)等;药剂种类为白僵菌、烟碱、“森得保”等;对于水源充足和作业方便的平原
丘陵松林虫源地,施药法为喷雾、喷粉、喷烟、施放粉(炮)等;药剂种类为灭幼脲、松毛
虫CPV、烟碱、白僵菌、“森得保”等。其中喷雾法主要用于郁闭度<0.65的松林,药剂
种类主要有灭幼脲、烟碱、松毛虫CPV等。
6.2.3种群大发生的暴发阶段:主要表现高虫口密度,虫情级为6级以上。飞机航空喷洒
灭幼脲、烟碱、松毛虫CPV、白僵菌、“森得保”等;或按虫口上升状态的增殖阶段防治
技术路线防治,同时对重复发生的失叶率50%以上等虫灾地区,利用松林的诱导抗性防治。
6.2.4种群大发生后的消退阶段:主要表现高虫口密度,虫情级为6级以上,松针失叶
率70%以上等特征。合理使用灯诱、信息素、白僵菌等防治,同时对重复发生的失叶率50%
以上的虫灾地区,利用松林的诱导抗性防治。
6.3按营林技术控制
6.3.1封山护(育)林
常发区全面进行死封,封禁期5年以上;偶发区和自控区实行轮封或禁封。
6.3.2林相改造
除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外,对人为活动包括侵占林地、道路、采矿、水坝、环境污
染、放牧、滥砍滥伐、种质低劣、经营管理不当或对自然灾害包括火灾、松毛虫、松材线
虫病等病虫害和干旱、洪涝、霜冻等或对因立地条件较差或生长环境恶劣等导致形成三大
效能低下的干扰型或经营型或原生型低效松林采取林相改造,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优
良乡土树种,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GB/T18337.3—2001),当年更新
造林,以恢复到可持续生长的条件和促进森林健康。
6.3.3补植优良乡土阔叶树树种
对低效松林,以小班为单位采用混交模式。地形破碎的山地使用镶嵌混交法,根据适
地适树原则,采取补植优良乡土阔叶树树种,逐步形成针阔混交林分。
6.3.4更新造林
对由于干旱、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灾害而出现大量死树的松林,及时对死树或濒死木、
衰弱木进行全面清理,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
规程的有关规定(GB/T18337.3—2001),当年更新造林,形成针阔混交林分或阔叶林,以
恢复到可持续生长的条件和促进森林健康。
6.3.5林分抚育
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GB/T18337.3—2001)进行林分抚育,以保
持林分的良好生长势,同时对稀疏地段,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补植优良乡土树种。
按无公害防治控制
6.4无公害杀虫剂的使用
6.4.1真菌类
DB36/T440—2005
白僵菌应用时在越冬后幼虫恢复取食期(2~3月)、越冬前幼虫期(选择11月小阳春天
气),选择温度在18℃~28℃,空气湿度在85%~95%的放菌时期,施放白僵菌粉炮15~30
个/公顷(250克/个,100亿/克)或采用带状机动喷菌粉5~10万亿/公顷。主要应用于林分
郁闭度0.65以上,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下的区域。
6.4.2细菌类
6.4.2.1“森得保”(苏云金杆菌<B.t>与Abamectin复配而成)
应用“森得保”粉剂(1份)和滑石粉(30~35份)搅拌均匀成混合物,每年于马尾
松毛虫3龄幼虫期,采用机动喷洒“森得保”粉剂,每公顷用量为6kg~7.5kg。“森得保”
粉剂主要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3以上,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上的应防区域。
6.4.2.2苏云金杆菌(B.t)
苏云金杆菌(B.t)在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期间,地面防治或飞机防治每公顷用苏云金杆
菌5000~6000亿,主要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5以下,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上的应防
区域。
6.4.2.3特异性杀虫剂类
灭幼脲3号于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虫期,25%灭幼脲3号胶悬剂主要应用便于地面喷雾
防治工作,林分郁闭度0.65以下,马尾松毛虫中等虫口密度的马尾松毛虫应防区域。每公顷
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300g~375g,采用机动喷雾机喷雾防治或每公顷用25%灭幼脲3号胶
悬剂450g~525g,采用农用—运五飞机喷洒防治。
6.4.2.4植物源杀虫剂类
每年于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期,1.2%苦·参碱乳油主要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5以上,马
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上的虫源地和高虫口应急防治区域。使用时,将1.2%苦·碱乳油1
份,柴油5~10份,分别装入喷烟机的药箱和油箱,移动喷烟。
6.4.2.5病毒类
松毛虫CPV在马尾松毛虫越冬前和第一代期间,地面防治或飞机防治每公顷用松毛虫
CPV750亿(60g);主要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5以下,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上的应防区
域。
参考无公害杀虫剂主要参数(见附录E)使用无公害杀虫剂。
6.5物理防治控制
6.5.1诱杀成虫
在松毛虫化蛹盛期按松毛虫发生区每20hm2~30hm2左右布设1盏(个)黑光灯或频振
式杀虫灯或信息素诱捕器。黑光灯或杀虫灯或诱捕器挂置于较高位置或通风处的树冠上,
诱杀成虫。
6.5.2人工摘除卵块、枯黄顶梢
在马尾松毛虫产卵盛期和末期,组织劳力拉网式摘除卵块、卵刚孵化形成的枯黄顶梢。
6.6诱导抗性防治控制
对马尾松毛虫重复发生的松针失叶率50%以上的发生区只采取诱导抗性防治,同时对周
边松针保存完好的松林进行监控和实施无公害杀虫剂防治。
6.7生物多样性维护与保护天敌控制
限制人为非法损害松林动植物资源,禁止猎杀鸟类等。在进行“封、改、补、造、抚”
等营林措施实施的同时,重点预防火灾和危险性病虫害,清理危险性病虫致死木或感染木,
并当年更新造林。
DB36/T440—200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县(区)年代马尾松毛虫幼虫调查表
乡村场地名或样地号线路踏查或标准地调查()
样树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合计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3090-2017 化学农药 浮萍生长抑制试验准则 2017-06-12
- NY/T 3089-2017 化学农药 青鳉一代繁殖延长试验准则 2017-06-12
- NY/T 3082-2017 水果、蔬菜及其制品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2017-06-12
- NY/T 3083-2017 农用微生物浓缩制剂 2017-06-12
- NY/T 3091-2017 化学农药 蚯蚓繁殖试验准则 2017-06-12
- NY/T 3088-2017 化学农药 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 2017-06-12
- NY/T 3086-2017 长江流域薯区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2017-06-12
- NY/T 3081-2017 番茄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鉴定技术规程 2017-06-12
- NY/T 3087-2017 化学农药 家蚕慢性毒性试验准则 2017-06-12
- NY/T 3084-2017 西北内陆棉区机采棉生产技术规程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