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635-2015 甘南牦牛繁育技术规程

DB62/T 2635-2015 Gannan yak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635-2015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12-22
实施日期
2016-01-22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4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635—2015

甘南牦牛繁育技术规程

2015-12-22发布2016-01-22实施

发布

DB62/T2635—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B、C、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甘南州农牧局、甘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科学研究所、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甘南综合试验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少英、李保明、杨勤、马登录、杨树猛、石红梅、张红霞。

I

DB62/T2635—2015

甘南牦牛繁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南牦牛选育技术、繁殖技术、后备牛选择、选育资料记录等甘南牦牛繁育应遵循的

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甘南牦牛繁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335牛人工授精技术规程

NY/T2766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甘南牦牛

指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草原地区的牦牛,中心产区为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合作

市。

3.2

系谱审查

是以系谱计录为主要选择依据,根据父母和祖代的表型值,来推断其后代的生产性能,以便在早期

选留后备种畜。

3.3

表型选择

根据个体鉴定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选择符合品种标准的个体作为种用。

3.4

大群配种

配种季节,将优良的种公牦牛与能繁母牦牛按一定比例同群放牧,用自然交配的方法配种。

3.5

小群控制配种

在育种场选择特定的种公牦牛与母牦牛在划定的围栏草场或围栏配种区进行自然交配的配种技术。

4选育技术和方法

4.1牦牛选育方向

1

DB62/T2635—2015

“肉乳兼用”,肉用为主。

4.2牦牛繁育核心群(良种场)

根据系谱审查、表型选择,对血缘清楚,外貌符合选育方向或肉用型特征明显的要求,评定和选择

牦牛群中最优秀牦牛(公母比例1:12~14,组建核心群),体型外貌按附表A.1,体尺、体重按附表

A.2特、一级指标执行。综合评级种公牦牛(3岁~6岁)应在一级(含一级)以上。种母牦牛(4岁~

5岁)二级(含二级)以上;特级、一级要占70%以上,为选育群提供种畜。

4.3牦牛选种

4.3.1种公牦牛选种

4.3.1.1体型外貌及体尺、体重:被选牦牛的母本产奶量高、体格大、性情温顺,已产两胎以上,父

本体格大,被选牦牛的体型外貌符合附录A.1。

4.3.1.2选择方法:分三步。一周岁时初选;二周岁时再选;三(或四)周岁时定选。定选后的种公

牛,放入母牦牛群中进行试配,不合格者淘汰。

4.3.1.3公牦牛的初配年龄为36月龄,利用年限5年~8年。

4.3.2母牦牛的选种

4.3.2.1母牦牛的体形外貌符合附录A.1。

4.3.2.2采用“三淘汰”原则。即4岁~5岁不产犊者淘汰;3年~4年空怀不产者淘汰;母性不强带

不活犊牛的淘汰。

4.3.2.3母牦牛初情期在30月龄~36月龄,利用年限10年。

5繁殖技术

5.1发情鉴定

5.1.1外部观察

主要观察被试情牛爬跨程度,粘液性状。每天早上出牧前和晚上(傍晚)收牧后观察两次。

5.1.2试情

用公犏牛或结扎了输精管的公牦牛作试情公牛,公母牛比例1:25。

5.1.3直肠检查

通过直肠检查卵巢,触摸卵泡判断发情程度及排卵时间适时配种。

5.2配种

5.2.1自然交配(配种公母比例1:12~14)。

5.2.1.1大群配种,参配的种公牦牛使用3年更换或交换一次。

5.2.1.2小群控制配种,每个围栏配种小区草地面积150亩以上并完全隔离,种公牦牛每三天更换一

次。

5.2.2人工授精

2

DB62/T2635—2015

人工授精按照NY/T1335执行。

5.3妊娠诊断

5.3.1诊断时间

母牦牛输精后进行两次妊娠诊断,第一次在配种后40d~50d,第二次在配种后3个月。

5.3.2诊断方法

5.3.2.1直肠检查法

输精后45d,通过直肠触摸检查子宫,可查出两侧子宫角不对称,孕侧子宫角较另侧子宫角略大且

柔软。60d后直肠触摸查出妊娠子宫增大、胎儿和胎膜。通过直肠触摸卵巢,其中一侧卵巢有妊娠黄体,

黄体质地柔软、丰满,顶端触感凸起。

5.3.2.2超声诊断法

将诊断仪探头送入直肠,观察卵巢及卵泡扫描图像的动态变化。

5.4助产

一般不助产,对体弱母牦牛和初产母牦牛进行助产并暖棚饲养。

6后备牛选择

6.1后备牛培育

带犊母牛不挤奶,牦牛犊全天跟母牛进行全哺乳培育,6月龄断奶,断奶后分群放牧管理。

6.2后备牛选育

6.2.1繁育核心群所产的犊牛进行初生鉴定,以体型外貌、体尺、体重为主,按计划留种量的2倍数

选留初生公、母牦牛,编号登记后全乳哺育。

6.2.2公、母牦牛半岁时进行第二次鉴定,体型外貌、体尺、体重按附表A.1、A.2执行,生产性能测

定按NY/T2766,淘汰率为30%。

6.2.3母牦牛1岁、公牦牛2岁进行第三次鉴定,体型外貌、体尺、体重按附表A.1、A.2执行,淘汰

率为25%。

6.2.4入选的母牦牛2岁、公牦牛3岁时进行第四次鉴定,淘汰率为10%,极个别的最优个体可作为

特培青年牛,进行半放牧半舍饲培育。

6.2.526月龄以后有计划地将后备公牦牛投入繁育群中进行配种训练。

7繁育资料记录

7.1繁育资料记录应准确、可靠、完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