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112-2023 水利工程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DB35/T 2112-2023 Anti-termit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evee construc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2112-2023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6-19
实施日期
2023-09-19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水利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土质堤坝白蚁防治的检查、监测、预防、灭治、施工与验收、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土质堤坝白蚁防治,其它土质水利工程可参照使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水利管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
起草人:
林红、吴为民、陈香湍、黄求应、任宇祥、陈文清、吴娟、张晓楠、黄隆。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60

CCSP5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2112—2023

水利工程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ermitecontrolindam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

2023-06-19发布2023-09-19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211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水利管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红、吴为民、陈香湍、黄求应、任宇祥、陈文清、吴娟、张晓楠、黄隆。

I

DB35/T2112—2023

水利工程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土质堤坝白蚁防治的检查、监测、预防、灭治、施工与验收、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土质堤坝白蚁防治,其它土质水利工程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0768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SL564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5076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泥被、泥线mudshelter、mudtube

堤坝白蚁在外出活动时,工蚁从堤坝内搬出均匀小土粒加上它的唾液制成厚度1mm左右、覆盖在取

食物或土面上的薄层泥皮。

注:泥被成片,泥线成条。

[来源:GB/T50768—2012,7.1.4、7.1.5,有修改]

3.2

蚁路termitegallery

白蚁个体在巢外和巢内活动的通道。

[来源:GB/T50768—2012,7.1.2,有修改]

3.3

蚁道termitetunnel

修建于地下的蚁路。

[来源:GB/T50768—2012,7.1.3,有修改]

3.4

分飞孔flightholes

每年4月~6月份白蚁分飞时专用的孔道。

注:其形状因蚁种而别。黑翅土白蚁筑成凸出地面呈圆锥形的新小土堆,一个群体的分飞孔,少则三、五个,多则

十几个或几十个,甚至达百个以上;黄翅大白蚁的分飞孔呈半月形凹下于地面。

[来源:GB/T50768—2012,7.2.3,有修改]

3.5

候飞室flight-waitingchamber

1

DB35/T2112—2023

有翅繁殖蚁分飞前暂时停留的场所,位于分飞孔下方呈扁平状的腔室。

[来源:GB/T50768—2012,7.1.7,有修改]

3.6

菌圃fungusgarden

具备堤坝白蚁“粮食”、居住建筑及蚁巢内温度、湿度调节器功能的质轻、多孔海绵状的疏松组织。

注:由于蚁种的不同,其形状也有差异。黑翅土白蚁蚁巢里菌圃数量多,为半球形,菌圃孔为圆筒形;黄翅大白蚁

蚁巢里菌圃数量比黑翅土白蚁少,其形状成不规则的块状,菌圃孔为长形。

3.7

鸡枞菌Collybiaalbuminosa

生活在土栖白蚁菌圃里,与白蚁共生,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菌丝穿过土层长出地面的子实体。

注:鸡枞菌为白蚁伞属,生长于少腔巢的活蚁巢上。生长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上旬。鸡枞菌为伞形,单生或丛

生,菌盖直径大,可以达十几厘米,菌盖中央突出,表面为灰褐色。菌柄肥大坚实,圆形或稍扁,白色实心。

3.8

鹿角菌Xylariahypoxylon

炭棒菌

地炭棍

一种鹿角属呈鹿角状、丛状分布的真菌子实体。

注:生长期为每年5月至10月间。它是死亡巢群的指示物。地表鹿角菌分布面积越大,地下巢区的范围也越广,蚁

巢的位置越深。

3.9

蚁患区termite-damagedarea

可能存在白蚁危害的堤坝主体部分及周边区域。

3.10

蚁源区termite-happenedarea

可能存在白蚁活动,并由此转移到蚁患区的区域。

4基本要求

4.1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坚持因地制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环保的原则。

4.2采取白蚁防治措施,应不影响工程安全、人员安全及环境安全。

4.3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5检查

5.1检查范围

5.1.1蚁患区检查范围:水库大坝坝体、大坝两端、坝脚线以外50m范围内区域;堤防工程的堤身及

护堤地。

5.1.2蚁源区检查范围:水库大坝蚁患区以外50m~500m范围区域;堤防工程蚁患区以外100m范

围区域。蚁源区毗邻山体或森林,应将检查范围扩大至1000m,以第一重山为界。

5.2检查内容

蚁患检查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2

DB35/T2112—2023

a)检查堤坝是否出现湿坡、散浸、渗漏或跌窝等情况,分析判断是否因白蚁危害所致;

b)观察工蚁、兵蚁形态及体色、分飞孔的形状,并见附录A判别白蚁种类;

c)观察白蚁泥被、泥线的土粒粗细程度及分布密度、分飞孔的数量,分析白蚁危害程度;

d)观察真菌指示物的特点和分布范围,分析白蚁蚁巢的存活状态。

5.3检查方法

5.3.1查找法

5.3.1.1在蚁患区和蚁源区,查找白蚁泥被、泥线、分飞孔位置、真菌指示物、嗜食物等,判断是否

有白蚁活动痕迹。

5.3.1.2检查频次如下:

——蚁患区:每年4月~11月白蚁活动高峰期每个月检查不少于2次,其它月份每月检查不少于

1次。每次检查间隔不少于10d;

——蚁源区:每年检查不少于1次。

5.3.2引诱法

5.3.2.1根据白蚁活动痕迹,布置引诱设施,宜采取下列措施:

——引诱坑:在大坝背水坡、堤防内外坡挖长50cm、宽40cm、深30cm的坑,将饵料置放在坑

内;

——引诱堆:将饵料直接堆放在堤坝表面,盖上草皮或石块;

——引诱桩:用白蚁喜食的干木桩,一端削尖,直接插入堤坝坡内,间距3m~5m,呈梅花形布

置。

5.3.2.2布置引诱法查找白蚁,应每隔7d~10d检查是否有白蚁取食活动。

5.3.2.3利用引诱法查找白蚁,不应影响坝体安全。引诱法实施后,应填平引诱坑,拆除引诱桩,清

理引诱堆,恢复大坝、堤防结构。

5.3.3探测法

应用探地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先进技术、仪器设备探测堤坝白蚁蚁巢。

5.4现场标记与记录

5.4.1在有白蚁活动痕迹或探测到的蚁巢位置作好标记,记录桩号和高程。

5.4.2将检查的情况登记在《现场检查记录表》中(见附录B),并将其位置标注在平面图上。

5.5堤坝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5.5.1堤坝白蚁危害现场调查检查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库大坝以单坝为检查单元;

——有桩号的堤防,以两个连续整数桩号长度为1km的范围为1个检查单元;

——没有桩号的堤防,以开始检查部位为起始点,从上游往下游每1km为1个检查单元,不足1km

的记作1个检查单元。

5.5.2堤坝白蚁危害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严重程度由低到高。评定办法按照附录C的规定。

3

DB35/T2112—2023

6监测

6.1布置要求

6.1.1白蚁监测设施应结合工程总体结构、平面布置、管线分布及白蚁危害调查情况等因素,制定布

设方案。

6.1.2白蚁监测设施应根据具体情况,布设在坝(堤)迎水坡正常蓄水位以上、坝(堤)顶和背水坡

排水设施以上及坝(堤)体与山体结合部位。

6.1.3在已经用药物处理或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中,不宜布设监测设施。

6.1.4白蚁监测设施应有产品合格证,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2检查和维护

6.2.1白蚁监测设施应定期检查。白蚁监测设施安装后,应在每年4月~11月每月检查2~4次。发

现有白蚁侵入的设施,及时施药或投放饵剂,处理后每两周检查一次,直到白蚁群体被消灭。未发现白

蚁侵入的设施,宜继续用于监测白蚁活动。

6.2.2白蚁监测设施维护工作包含以下:

——更换损坏的监测设施;

——调整安装位置不当,如易积水、易遭破坏,易松动的监测装置;

——更换监测设施内发霉、腐烂的饵料;

——清理监测设施周边杂物,驱赶进入装置内的其它昆虫。

6.3监测结果处理

6.3.1监测设施监测到白蚁后,宜采取在设施内白蚁身体上施药或直接投放饵剂灭杀白蚁。

6.3.2当监测设施的白蚁群体被消灭后,应对此设施进行清理,清理干净后重新放入饵料或安装新的

监测设施。

6.3.3白蚁监测设施安装、检查维护、监测结果处理情况应及时填写《白蚁监测设施安装施工记录表》

(见附录D)及《白蚁监测检查记录表》(见附录E),形成监测报告,明确监测设施安装、监测结果

建议。

7预防

7.1建设期白蚁的预防

7.1.1新建、续建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