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213-2024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规范
DB11/T 2213-2024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Work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20.25
CCSP15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2213—2024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valutionoftheregionalseismicsafety
2024-03-25发布2024-07-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2213—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2
6近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3
7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4
8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5
9地震动预测方程.......................................................................7
10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性................................................................7
11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7
12地震地质灾害评价....................................................................9
附录A(规范性)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指数计算因子赋值表...........................12
参考文献........................................................................14
I
DB11/T221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地震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
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
地质大学(北京)、昌平区地震局、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卓越(北京)勘测技术有限
公司、第四纪数字地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帅、孟勇琦、吕悦军、尤红兵、贾启超、胥广银、吴清、孙佳珺、李占飞、
周本刚、王玉婷、刘影、彭艳菊、荣棉水、张效亮、罗桂纯、郝明辉、李小军、李峰、张郁山、潘华、
钱荣毅、王飞、谭晓迪、张攀、张敬军、王庆民、张东亚、李胜勇、周小仙、尉洋。
II
DB11/T2213—2024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区域
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与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目标区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T18207.1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18207.2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
GB/T18207.3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
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36072活动断层探测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50269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B/T69活动断层探查遥感调查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目标区targetarea
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
3.2
设定场点givensite
目标区内具体建设工程场地空间分布点。
3.3
活动断层activefault
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
[来源:GB/T36072-2018,3.1]
3.4
全新世断层Holocenefault
1
DB11/T2213—2024
全新世期间或距今12000年以来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来源:GB/T36072-2018,3.4]
3.5
晚更新世断层latePleistocenefault
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全新世活动证据的断层。
[来源:GB/T36072-2018,3.5]
3.6
断层活动段fault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来源:GB/T17741-2005,3.6]
4基本要求
区域范围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150km;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25km。
5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
5.1地震活动性评价准备
5.1.1开展区域地震资料搜集和地震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历史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
b)仪器记录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仪器记录以来所记录到的可定地震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
c)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理坐标(经度、纬度)与参考地名、
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及震中定位精度信息;地震震级采用震级M;破坏性地震同时存在
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时,采用宏观震中位置;
d)注明资料起止时间;
e)收集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网资料,评估区域内最小地震监测能力。
5.1.2开展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分别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b)标注主要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
c)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0,标明目标区位置并标注图例。
5.1.3开展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a)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可靠性分析;
b)区域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和未来地震活动水平分析;
c)区域地震活动成带、丛集、弥散、重复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d)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分析。
5.1.4开展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a)搜集、增补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区域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b)分析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性质及分区等特征;
c)评价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
5.1.5开展目标区地震影响评价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
a)搜集分析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编制破坏性地震影响烈度图;
b)选用适用于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目标区地震影响烈度;
2
DB11/T2213—2024
c)编制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等值线图,分区给出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5.2区域地震构造
5.2.1应收集区域地层、地貌、构造、地球物理场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并绘
制以下图件:
a)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0;
b)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比例尺不小于1:2500000;
c)地壳厚度图,比例尺不小于1:2500000。
5.2.2应收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地貌、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绘制区
域新构造图,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区域新构造图包含基础地理要素、新构造单
元、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和中强以上地震等要素,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0。
5.2.3开展区域断层活动性评价研究,应符合以下规定:
a)收集区域断层活动性资料;
b)编制区域断层活动特征表,包括断层产状、断层带长度、断层活动性、断层性质、及其附近
破坏性地震等内容;
c)对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必要时补充相应的调查工作,查明
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和运动学特征,进行活动性分段,分析重点地段古地震强度
及活动期次;
d)评价区域内主要第四纪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分析断层性质、展布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运动
学参数、分段性及古地震等。
5.2.4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区域范围内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性质与产状,断层编号与区域断层活动特征表中编号对
应;
b)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c)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前新生代基岩和新生代以来的岩浆岩等地层单元及其接触关系;
d)第四系等厚线;
e)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并标注震级与发震时间;
f)主要地名、水系等基础地理要素;
g)标绘近场区范围及目标区位置;
h)图例样式参考GB/T36072,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0。
5.2.5开展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特征、断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
震构造环境,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条件;
b)主要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的评估。
6近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
6.1地震活动性
6.1.1对破坏性地震参数有不确定时,应进行资料核查和现场调查。
6.1.2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应包括所有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地震事件,并绘制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
图,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均应注明资料起止时间。
6.1.3进行地震活动性分析,应包括近场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地震活动密度等空间分布特征,
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3
DB11/T2213—2024
6.2地震构造
6.2.1收集近场区遥感、地貌、地质构造及第四系资料,分析地貌和第四系特征,划分地质地貌单元,
分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应符合以下规定:
a)平原区遥感采用DB/T69规定的中等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山区遥感采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8377-2008 电热远红外型、芯烘干炉 技术条件 2008-06-04
- QB/T 4306-2012 工业用缝纫机 加固缝纫机数控系统技术条件 2012-05-24
- QB/T 2303.4-2008 电池用浆层纸 第4部分:浆层纸厚度的测定 2008-06-16
- JB/T 11263-2012 燃煤烟气干法/半干法脱硫设备 运行维护规范 2012-05-24
- TB/T 3079.5-2005 装载加固材料和装置 第5部分:固定捆绑铁索 2005-08-19
- SY/T 5705-2012 井下作业数据项名称规范 2012-11-09
- JB/T 10155-2012 涂附磨具 砂布砂纸磨削性能试验方法 2012-05-24
- JB/T 9769.2-2010 内燃机 铸铁气门座 第2部分:金相检验 2010-02-21
- JB/T 5966-2012 潜水电泵用机械密封 2012-05-24
- QC/T 275-2008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金相检验 20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