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989-2022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规范

DB11/T 1989-2022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989-2022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6-21
实施日期
2022-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05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989—2022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orlandscapingecosystemobservation

network

2022-06-21发布2022-10-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989—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建设原则............................................................................1

5建设要求............................................................................1

附录A(资料性)监测网络监测指标体系.................................................4

I

DB11/T1989—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规划和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查天山、刘进祖、李卫兵、王菁黎、田赟、刘鹏、贾昕、高永龙、周跃、孙艳

丽、李令军、白玉洁、林岭、刘倩、安康、蒋万杰、王保乾、鹿海峰、徐铭泽、赵文慧、张蔷。

II

DB11/T1989—2022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建设原则与建设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构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160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3术语和定义

LY/T16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landscapingecosystemobservationnetwork

由地面监测站和数据管理中心组成,以生态价值评估,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等应用为导向,对森林、

草地、湿地、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环境等因子进行长期监测的网络。

3.2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地面监测站groundobservationstationoflandscapingecosystem

在典型森林、草地、湿地、城市绿地中,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监测的

业务平台,简称地面监测站。

4建设原则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应坚持统一性原则:

——统一监测指标;

——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数据采集;

——统一维护标准;

——统一数据管理。

5建设要求

5.1构成

1

DB11/T1989—2022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由一个数据管理中心和多个地面监测站构成。

5.2数据管理中心

数据管理中心应建设在交通、水电便利的地方,应设有具备数据集成、传输、存储与处理能力的数

据机房,宜配置实验室。

5.3地面监测站

5.3.1类别

地面监测站主要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站、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和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监测站,各类地面监测站主要功能如下:

a)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主要监测天然林和人工林,为量化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服务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b)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站主要监测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为量化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调节功能和游憩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c)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主要监测北京湿地保护区,为量化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节

功能和游憩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d)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主要监测北京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城市绿地,为量化评估城市绿

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5.3.2选址

地面监测站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

a)包含深山、浅山与平原等不同地貌类型;

b)覆盖典型的森林、草地、湿地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类型;

c)按不同生态功能区划选择站址;

d)满足监测站用地、用房、水电等基础需求,且交通易达,有网络覆盖,保障后期运营维护的便

利性与安全性;

e)宜布设在国有林地或自然保护地,土壤基质均一、植被分布均匀、地势较平坦。

5.3.3监测内容

地面监测站监测内容包括反映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环境的监测。具体

监测内容见表1。

表1地面监测站监测内容

监测类别监测内容

1)地表径流量

2)水体质量

水文

3)植物蒸腾

4)生态系统蒸散发

1)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

2)土壤化学性质

气象生态系统微气象

2

DB11/T1989—2022

表1地面监测站监测内容(续)

监测类别监测内容

1)物候

2)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

生物

3)植物性状

4)生态系统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1)温室气体

环境2)负氧离子

3)空气污染物

5.3.4监测指标

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监测指标详见附录A

表A.1,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站监测指标详见附录A表A.2,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监测指标详见附录A表

A.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监测站监测指标详见附录A表A.4。

5.3.5监测站维护

监测期间,监测人员应每天进行一次设备设施状况诊断,发现设备故障问题应及时反馈维护人员进

行设备维护维修,维护维修后应填写记录单并留档。维护人员应每7天进行一次设备定期维护,对于损

坏与安装不当的设备元件应进行调整、更新、替换,对高精密仪器设备进行标定与校准。

5.4数据管理

5.4.1管理方式

数据管理方式采用地面监测站与数据管理中心两级管理,地面监测站管理本站数据,数据管理中心

管理监测网络数据。

5.4.2数据采集

监测数据采集方式为实时采集和现场采集。实时采集通过各地面监测站的局域网进行实时数据采

集;现场采集为数据管理人员借助笔记本、存储卡等对数据进行复制。

5.4.3数据存储

各地面监测站可根据需要存储各自站点的原始数据,并应上传原始数据至数据管理中心。应由专人

负责数据备份,备份介质与服务器分别存放。数据存储应采用统一的文件与数据格式。

3

DB11/T1989—2022

附录A

(资料性)

监测指标体系

不同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见表A.1~A.4。

表A.1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监测内容指标名称指标单位监测方式

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量m3/s自动监测

pH—手工监测

水体质量重金属元素mg/dm3手工监测

水文

总碱度mg/dm3手工监测

植物蒸腾蒸腾mm自动监测

生态系统蒸散发蒸散发mm自动监测

土壤含水量m3/m3自动监测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温度℃自动监测

土壤容重g/cm3手工监测

土壤pH—手工监测

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mol/kg手工监测

土壤有机质g/kg手工监测

土壤化学性质

全氮、磷、钾g/kg手工监测

有效氮、磷、钾g/kg手工监测

重金属元素g/kg手工监测

风向°自动监测

风速m/s自动监测

空气温度℃自动监测

气象生态系统微气象相对湿度%自动监测

降水量mm自动监测

辐射(净辐射、散射辐射、

W/m2自动监测

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

物候物候日期自动监测

叶面积指数m2/m2手工监测

树高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