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25-2021 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DB37/T 4325-2021 Offshore spawning and foraging area survey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procedure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325-2021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3-11
实施日期
2021-04-1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150

CCSB50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325—2021

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offshorespawning

groundsandfeedinggrounds

2021-03-11发布2021-04-11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325—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鲁东大学、青岛市黄岛区海洋科技推广中心、山

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艳艳、徐炳庆、周兴、李凡、李少文、王秀霞、张孝民、胡顺鑫、于宁、吕

振波、张晶晶、任中华、王蕾、王志扬、孙春晓、张培超、徐家莹。

I

DB37/T4325—2021

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2763.1—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

3术语和定义

GB/T15919—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产卵场spawningground

海洋生物集群产卵的场所。

[来源:GB/T15919—2010,6.23]

3.2

索饵场feedingground

海洋生物集群觅食的场所。

[来源:GB/T15919—2010,6.25]

3.3

产卵群体spawningstock

或称生殖群体,指性成熟的个体,为了进行生殖活动而结合在一起的集群。

3.4

索饵群体feedingstock

为了摄取食物而集中在一起的集群。索饵群体通常是幼体、成体混栖在一起。

3.5

死卵deadegg

细胞分裂停止的卵都判为死卵。

注:死卵率是衡量生物卵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

1

DB37/T4325—2021

4调查一般规定

4.1技术设计

调查计划应根据调查任务进行技术设计,其内容包括调查断面与站位、调查项目与内容(含要素)、

调查船与仪器设备、采样与测定方法、航次时间与次数、人员配置、预期成果等。应特别注重海上采样

和室内分析的技术要求和措施保障。调查计划编制的要求应符合GB/T12763.1—2007中的第6、7章。

4.2调查要素

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调查项目包括:水文、水体化学、浮游生物、鱼卵和仔稚鱼、底栖生物、鱼类。

4.3调查时间、调查次数和季节划分

产卵期(4—8月)、索饵期(6—10月)逐旬、逐月或分季节进行,建议至少每月调查一次,如有

特殊需要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若进行逐季、逐月或逐旬调查,各季、各月、各旬调查的时间间隔应基

本相等。进行河口、港湾调查时,应充分考虑潮汐的影响。

一般以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并分别以5

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4.4站位布设

根据调查目的、鱼类洄游规律和海底地形地貌等环境条件确定调查断面和站位。产卵场、索饵场调

查的断面设置以垂直于岸线为原则,一般采用均匀或梯度定点法布设站位。依调查面积的大小,站位的

经纬度间隔可设置为5'、10',重点调查区域站位布设可适当加密。

5调查

5.1调查内容

5.1.1海洋环境调查

环境调查项目包括水文、水质、沉积物。具体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按表1进行。

表1环境要素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项目调查或测定内容采样、测定或分析要求

水深、水温、盐度、水位、海流(流速、流向)、波浪、透明度、

水文参照GB/T12763.2执行

底质、入海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等

溶解氧、pH、总氮、总磷、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

水质参照GB/T12763.4执行

酸盐、硅酸盐化学耗氧量

沉积物粒度、汞、铜、铅、镉、锌、砷、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参照GB18668执行

5.1.2产卵群体调查

主要包括鱼卵、产卵群体,重点观察产卵群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性腺发育特征、卵母细胞发

育状况,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及其种类组成。

2

DB37/T4325—2021

5.1.3索饵群体调查

主要包括饵料生物;索饵群体,重点观察索饵种类的数量、摄食程度、生长状况。

5.2采样工具

5.2.1鱼卵和仔稚鱼

根据调查目的及海区情况按表2选择使用网具。

表2鱼卵和仔稚鱼调查网具规格及适用对象

序网长网口内径网口面积筛绢规格孔径近似值

网具名称适用范围及采集对象

号cmcmm2mm

浅水I型浮CQ14(0.505)适用于30m以浅垂直采集鱼卵、

1145500.2

游生物网JP12(0.507)仔稚鱼

大型浮游生CQ14(0.505)适用于表层拖拽及30m以深、

2280800.5

物网JP12(0.507)200m以浅垂直采集鱼卵、仔稚鱼

5.2.2产卵群体和索饵群体

近岸产卵群体调查采用单船有翼单囊拖网,在河口、港湾等近海浅水区调查时使用地笼、定置网等

网具。

5.2.3浮游生物

根据海区情况和调查对象按表3选择使用网具。

表3浮游生物调查网具规格及适用对象

网长网口内径网口面积筛绢规格孔径近似值

序号网具名称适用范围及采集对象

cmcmm2mm

浅水I型浮游CQ14(0.505)适用于3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

1145500.2

生物网JP12(0.507)集大、中型浮游动物

浅水II型浮游CB36(0.160)适用于3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

214031.60.08

生物网JP36(0.169)集中、小型浮游动物和夜光藻

浅水III型浮JF62(0.077)适用于3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

3140370.1

游生物网JP80(0.077)集小型浮游生物

5.2.4底栖生物

5.2.4.1抓斗式采泥器

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采样面积为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4个平行样品;水深大于200m

的海区使用采样面积为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2个平行样品;港湾调查可酌用0.05m2的采泥器,每

站采5个平行样品。

5.2.4.2箱式采泥器

采样面积为500mm×500mm×500mm(面积为0.25m2)。另一种小型箱式采样体积为250mm×250mm×

250mm(面积为0.063m2)。深海取样或取分层泥样时,应使用箱式采样器。

3

DB37/T4325—2021

5.3海上采样和样品保存

5.3.1鱼卵和仔稚鱼

5.3.1.1定性采样

浮性鱼卵一般在表层(0m~3m)进行水平拖网采样,拖速2节,每站拖曳10min。沉性鱼卵和附着性

鱼卵采样应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区决定所用网具(工具)、水层及采样时间。采集的样品用5%甲醛海

水溶液保存,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记录在表A.2。

5.3.1.2定量采样

由海底至海面垂直或倾斜拖网。落网速度为0.5m/s,起网速度为0.5m/s~0.8m/s。也可采用定性

采样方法进行,但网口需系流量计。采集的样品用5%甲醛海水溶液保存,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记录

在表A.2。

5.3.2产卵群体和索饵群体

采样时,放网的位置要综合渔船作业渔具、障碍物、流向、流速、风向和风速等多种因素,在距标

定站位位置2nmile~4nmile时开始放网,经3节拖速拖曳1h后到达站位附近起网。现场鉴定种类,并

按种类记录重量、尾数等数据,并进行主要种类的生物学测定;无法现场测定的样本冰冻保存带回实验

室测定,记录在表A.3。

5.3.3浮游生物

5.3.3.1浮游植物

使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自底至表垂直拖网采集浮游植物,所采集样品使用5%甲醛海水溶液保存,

带回实验室鉴定计数,记录在表A.4。

5.3.3.2浮游动物

使用浅水I型、II型浮游生物网自底至表垂直拖网采集浮游动物,所采集样品用5%甲醛海水溶液保

存,带回实验室鉴定计数,记录在表A.5。

5.3.4底栖生物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泥样,泥样应分批倒入筒体,注意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

搅起溢出筒体。采泥样品用5%甲醛海水溶液保存,全部带回实验室鉴定计数(包括余渣),记录在表A.6。

6评估

6.1评价内容

6.1.1海洋环境要素

评价内容包括水文、水质和沉积物相关指标。

6.1.2产卵场

评价内容包括产卵场环境条件;产卵群体的生物资源量、种类数、产卵特性、繁殖特征;鱼卵和仔

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优势种,鱼卵的死卵率以及仔稚鱼的孵化率。

4

DB37/T4325—2021

6.1.3索饵场

评价内容包括环境条件;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群落多样性特征;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的

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特征;索饵群体的种类组成、密度、资源量、营养级、摄食强度

指数、食物组成。

6.2评价方法

6.2.1海洋环境

水文要素按照GB17378.2的规定进行相关性分析。

水质按照GB17378.2的规定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按照GB11607的规定进行评价。

沉积物按照GB17378.4的规定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按照GB18668的规定进行评价。

水质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质量评价,按式(1)计算:

𝐼𝑖=𝐶𝑖⁄𝐶𝑠·············································································(1)

式中:

Ii——单因子评价指数;

Ci——测定值;

Cs——相应海水的标准值。

海水营养水平按式(2)计算有机污染程度A值、式(3)计算综合质量指数NQI、式(4)计算富营

养化指数(或营养状态指数)E值。

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𝐴=𝐶𝑂𝐷𝑖⁄𝐶𝑂𝐷𝑠+𝐼𝑁𝑖⁄𝐼𝑁𝑠+𝐼𝑃𝑖⁄𝐼𝑃𝑠−𝐷𝑂𝑖⁄𝐷𝑂𝑠··········································(2)

𝐸=(𝐶𝑂𝐷×𝐷𝐼𝑁×𝐼𝑃)⁄4500×106·····················································(3)

𝑁𝑄𝐼=𝐶𝑂𝐷𝑖⁄𝐶𝑂𝐷𝑠+𝐷𝐼𝑁𝑖⁄𝐷𝐼𝑁𝑠+𝐼𝑃𝑖⁄𝐼𝑃𝑠···············································(4)

式中:

CODi、INi、IPi、DOi——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以及溶解氧的实测浓度;

CODs、INs、IPs、DOs——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值。

CODs、DINs、IPs和DOs分别为2mg/L、0.02mg/L、0.015mg/L和6mg/L。

6.2.2产卵场

6.2.2.1产卵场环境条件

6.2.2.1.1水温、盐度、水深、水位

进入产卵季节每月监测,分析监测值是否在产卵最适范围内。

6.2.2.1.2输沙量和径流量

监测调查当年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并与近三年平均值比较,分析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幅度。

6.2.2.1.3季风

在进行调查时注意监测季风的风向和风速,并与历史数据比较,分析是否发生改变。

6.2.2.1.4水动力条件

监测调查海域的海流、波浪等,分析是否发生明显改变。

5

DB37/T4325—2021

6.2.2.1.5生境多样性

监测鱼类产卵的底质等生态条件,分析鱼类产卵的生境是否发生改变。

6.2.2.2产卵群体

6.2.2.2.1产卵群体生物资源量评估方法

生物资源评估采用扫海面积法和模型法两种方法进行:

a)扫海面积法:基本原理是通过拖网时网具扫过的单位面积内捕获的鱼类等的数量,计算单位

面积内的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

𝐵=A∙𝐷⁄𝑝∙𝑎········································································(5)

式中:

B——为现存资源量,单位为尾每平方千米(ind/km2);

A——为调查海域渔场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D——为相对资源密度,即平均渔获量,单位为尾(ind);

a——为网次扫海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p——为网具捕获率。捕获率表示网具对鱼类等的捕捞效率,在网具规格选定的情况下,它主要取

决于不同鱼类对网具的反应。各种鱼类等的生态习性不同,对网具的反应也不一样。根据鱼

类等的不同生态习性,我们把网具的捕获率大体上分为如下3类,在本标准中,考虑到网具

特点,同时根据山东近海各海域的实际情况,p取值见表4。

表4不同海域p取值情况

分类莱州湾及渤海南部海域山东半岛近岸和海州湾海域

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0.30.55

近海底层鱼类和虾类0.50.352

底层鱼类和蟹类0.80.25

b)模型法见附录B。

6.2.2.2.2产卵群体平均资源密度变化指数

计算公式见式(6)。

𝑇𝐶𝑃𝑈𝐸=(𝑊𝐶𝑃𝑈𝐸+𝑁𝐶𝑃𝑈𝐸)⁄2····························································(6)

式中:

TCPUE——为产卵群体渔获重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和产卵群体渔获数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变化率平

均值,结果为正表示增加,结果为负表示减少;

WCPUE——为渔获重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与近三年渔获重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平均值变化率;

NCPUE——为渔获数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与近三年渔获数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平均值变化率。

6.2.2.3鱼卵和仔稚鱼

6.2.2.3.1鱼卵和仔稚鱼密度

鱼卵和仔稚鱼密度计算如下:

a)模型法见附录B;

b)公式计算:垂直采集的样品,按照公式(7)计算;

𝐺=𝑁⁄𝑉·············································································(7)

6

DB37/T4325—2021

式中:

G——单位体积海水中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每立方米或尾每立方米(ind/m3);

N——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或尾(ind);

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平拖、斜拖或垂直取样,按照公式(8)计算。

𝐺𝑎=𝑁𝑎⁄𝑆.𝐿.𝐶········································································(8)

式中:

3

Ga——单位体积海水中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每立方米或尾每立方米(ind/m);

Na——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ind)或尾(ind);

S——网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L——流量计转数;

C——流量计校正值。

c)水平拖曳样品(定性),以粒/网(ind/net)或尾/网(ind/net)计算。

6.2.2.3.2死卵率

死卵率按照公式(9)计算。

𝐸𝑑%=𝐸𝑑⁄𝐸×100····································································(9)

式中:

Ed%——死卵率;

Ed——死卵数,单位为(粒);

E——总卵数,单位为(粒)。

6.2.2.3.3孵化率

孵化率按公式(10)计算。

𝐿=𝐿1⁄(𝐸−𝐸1)·····································································(10)

式中:

L——仔稚鱼的孵化率,%;

L1——鱼卵成功孵化为仔稚鱼的个体数单位(尾);

E——鱼卵总数单位为(粒);

E1——未受精的鱼卵个体数,单位为(粒)。

6.2.3索饵场

6.2.3.1索饵场环境条件

判断水文、水质和沉积物等环境条件是否适宜生物索饵。

6.2.3.2饵料生物

6.2.3.2.1浮游植物密度计算

浮游植物密度按照公式(11)计算。

𝑁⋅𝑉

𝐶=1············································································(11)

𝑉2⋅𝑉𝑛

式中:

7

DB37/T4325—2021

C——为单位体积海水中标本总量,单位为个每立方米(cells/m3);

N——为取样计数个数,单位为个(cell);

V1——为水样浓缩后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3

V2——为滤水量,单位为升(m);

Vn——为取样计数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2.3.2.2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计算公式

浮游动物密度按照公式(12)计算。

𝐶𝐵=𝑁𝐵⁄𝑉··········································································(12)

式中:

33

CB——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或夜光藻的个体密度,单位为个每立方米(ind./m或cells/m);

NB——全网个数,单位为个(ind.或cells);

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浮游动物生物量按照公式(13)计算。

𝑃𝐵=𝑚𝐵⁄𝑉·········································································(13)

式中:

3

PB——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动物的湿重含量,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mB——样品湿重含量,单位为毫克(mg);

V——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6.2.3.2.3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计算公式

底栖生物密度按照公式(14)计算。

𝐷=𝑇⁄(𝑀×𝐶)······································································(14)

式中:

D——个体密度,单位为个每平方米(ind/m2);

T——个体数,单位为个(ind);

M——采泥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C——为采样次数。

底栖生物生物量按照公式(15)计算。

𝐵=𝑊⁄(𝑀×𝐶)·····································································(15)

式中:

B——每一种类的生物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

W——每一种类的湿重,单位为克(g);

M——采泥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C——为采样次数。

6.2.3.3索饵群体

索饵群体资源量的评价方法见6.2.2.2.1。

6.2.3.3.1营养级

营养级按照公式(16)计算。

𝑆

𝑇𝐿=1+∑𝑖=1(𝑇𝑖×𝑃𝑖)······························································(16)

8

DB37/T4325—2021

式中:

TL——捕食者的营养级;

Ti——饵料i的营养级;

Pi——饵料i在所有饵料中比例;

S——饵料种类的数量。

本文件按照目前国际划分标准,将生产者营养级定为1级。根据鱼类的营养级进行分类,营养级在

2.4~2.9之间的为杂食性鱼类,在3.0~3.8之间的为低级肉食性鱼类,在3.9~4.4之间的为中级肉食性

鱼类,大于4.5的为高级肉食性鱼类。

6.2.3.3.2索饵群体摄食强度和胃含物分析

按GB/T12763.6执行。

6.3综合评价

6.3.1海洋环境

海水水质按GB3097进行评价,对调查所涉及DIN、PO4-P按表5进行评价。

表5海水水质标准(GB3097)

项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

pH7.8~8.57.8~8.56.8~8.86.8~8.8

DO/(mg/L)>6>5>4>3

COD/(mg/L)≤2≤3≤4≤5

DIN/(mg/L)0.200.300.400.50

PO4-P/(mg/L)0.0150.0300.0300.045

有机污染程度A值、综合质量指数NQI和富营养化指数(活营养状态指数)E值等参数按表6、表7进

行评价。

表6海水有机物分级评价标准

A污染程度分级水质量评价

<00良好

0~1I较好

1~2II开始受到污染

2~3III轻度污染

3~4IV中度污染

>4V严重污染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