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ZSMDA 009-2024 规范化创伤中心运行指南
T/SZSMDA 009-2024 Guidelines for operating a standardized trauma center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深圳市医师协会、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深圳市福田区交警大队、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警务航空大队、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起草人:
- 章桂喜、樊敬文、寇玉辉、张亚军、吴仍裕、夏旭昆、王政、张玉、韩伟、杜波、邓哲、范昭、舒敏、潘晓华、邢鹏飞、邓雪峰、郑伟、黄勇平、戴冠东、汪娟、付桂兵、仇威富、陈科锦、邱思远、刘照华、龚少峰、吴俊文、邓杨、石维一、刘中辉、刘剑文、卢开林、刘春红、朱洪涛、张浩、蒋李、史晓勇、陈晓炜、李海磊、黄健雄
- 出版信息:
-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CSC50
T/SZSMDA
深圳市医师协会团体标准
T/SZSMDA2024—009
规范化创伤中心运行指南
2 024-06-26发布2024-07-01实施
深圳市医师协会发布
T/SZSMDA2024-009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省市、国际)
3.术语和定义
4.建立院前创伤分流制度
5.建立提前通知制度(MIST)和创伤呼叫系统
6.制定创伤团队启动标准
7.建立多学科创伤团队
8.建立创伤复苏单元
9.掌握系统性创伤复苏技术
10.制定创伤救治技术手册
11.掌握创伤确定性手术方法和技术
12.创伤患者ICU管理和救治技术
13.成立创伤与急症外科
14.提升创伤病房管理能力和康复技术
15.建立创伤审计会议制度
16.成立医院创伤委员会
17.创伤教学和科研活动
18.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网络
附录A
附录B
附 录C
参考文献
T/SZSMDA2024-009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文件由深圳市医师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在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指导下制定。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深圳市医师协会、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
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深圳市福田区交警大队、深圳市公安
局特警支队警务航空大队、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
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中
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深圳市龙
岗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
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章桂喜、樊敬文、寇玉辉、张亚军、吴仍裕、夏旭昆、王政、
张玉、韩伟、杜波、邓哲、范昭、舒敏、潘晓华、邢鹏飞、邓雪峰、郑伟、黄勇
平、戴冠东、汪娟、付桂兵、仇威富、陈科锦、邱思远、刘照华、龚少峰、吴俊
文、邓杨、石维一、刘中辉、刘剑文、卢开林、刘春红、朱洪涛、张浩、蒋李、
史晓勇、陈晓炜、李海磊、黄健雄
顾问团队:姜保国黄德民杨卓欣王天星钟山余斌王天兵张殿英韩娜张
培训安友仲付中国朱凤雪朱继红
第1页23页
T/SZSMDA2024-009
规范化创伤中心运行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规范化创伤中心的运行标准,包括建立院前创伤分流制度,建
立提前通知制度和创伤呼叫系统,制定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建立多学科创伤团队,
建立创伤复苏单元等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的医疗单位或提供创伤救治服务的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
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
医函【2018】477号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创伤中心创建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的通知(粤卫医函【2022】40号)
广东省公安厅《关于深化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救治联动机制的通知》(粤公通
字【2023】72号)
《AdvancedTraumaLifeSupport》(AmericanCollegeofSurgeons,10th.
Edition,2018)
《ResoucesforOptimalCareoftheInjuredPatient》(AmericanCollege
ofSurgeons,2016)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创伤中心Traumacenter
创伤中心指专门建设和设置,用来救治创伤患者,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的医
院 和机构。
3.2
创伤分流Traumatriage
创伤分流是指创伤患者在院前的环境中,根据损伤严重程度的不同和医疗机
第2页23页
T/SZSMDA2024-009
构创伤救治能力分级,根据检伤分类的标准送往具备合适救治能力的医院。
医院间转诊Interhospitaltransfer
医院间转诊是指创伤患者从较低级别医院转诊到较高级别医院接受进一步
救治的过程,也包括患者救治稳定后从较高级别医院转诊到较低级别医院继续康
复的过程。
3.3
创伤团队启动标准Traumateamactivationcriteria
创伤团队启动标准是用来衡量严重创伤患者或者潜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指标,
只要创伤患者符合这些指标,就按照程序启动创伤团队,通常包括生理学标准、
损伤部位标准和损伤机制标准。
3.4
多学科创伤团队Multidisciplinarytraumateam
多学科创伤团队指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第一时间组成的团队,第一梯队通常
包括急诊科医生、普通外科医生、创伤骨科医生、麻醉科医生、ICU医生和放射
科技术员,第二梯队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呼叫相应的专科医生。
3.5
创伤复苏单元Traumaresuscitationbay
创伤复苏单元是一个专门的隔间,进行特定的设置和配套,除了常规创伤生
命支持能力之外,还包括床边X光检查设备、床边彩超检查设备、未配型O型
卫星血库和复苏性手术救治能力,确保为严重创伤患者第一时间的创伤接诊和创
伤复苏提供最恰当的救治条件,通常是以患者为中心,各种设备和配套设施围绕
患者,以及创伤团队成员围绕患者进行救治。
3.6
创伤审计会议Traumaauditmeeting
创伤审计会议是一种针对创伤死亡或者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的回顾程序
和机制,目的是找出救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疏漏,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和
第3页23页
T/SZSMDA2024-009
具体措施,通常包括回顾救治流程是否合理、医疗决策是否正确和医疗技术是否
达标。
4建立院前创伤分流制度
4.1判定患者是否心脏骤停
4.2判定患者的气道和呼吸是否可以被处理
4.3判定患者是否符合任何严重损伤的解剖标准
4.4判定患者是否符合严重创伤的生理标准
4.5流程图
4.6严重创伤患者或潜在严重创伤患者,建议送往认证的创伤中心
最初的分流
步骤一患者不是心脏骤停
步骤二患者的气道和呼吸可以被处理
步骤三患者是否符合任何严重损伤的解剖
标准?
患者是否符合严重创伤的生理标准?步骤四
否是→创伤救治定点
医院(创伤中心)例
如:香港大学深圳医
否→去最近的医院是→创伤救治定点医院
(创伤中心)例如:香港大
学深圳医院
5建立提前通知制度和创伤呼叫系统
5.1患者一旦符合创伤团队启动标准,提前通知院内创伤团队,提前在创伤复苏
单元集合,准备创伤接诊和创伤复苏。
5.2院前急救人员通过直接打电话,或者通过4G/5G院前院内信息系统,提前
通 知院内创伤团队。通知内容包括:损伤机制(Mechanism)、现场损伤情况
(Injury)、现场生命体征(Signs)和现场治疗措施(Treatment)-MIST。
5.3院内创伤团队响应流程
第4页23页
T/SZSMDA2024-009
创伤团队的响应系统
潜在的创伤患者到达或已到达
启动创伤服务团队
初始启动
第一梯队成员:启动第一梯队
·创伤小组组长:外科医生
/急诊科高年资医生,必须
具备ATLS/CTCT资质。启动第二梯队
·外科值班医生
·急诊科医生
·ICU医生
·一线麻醉医生诊断性检查
·一线骨科医生例如:FAST、CT
·创伤协调护士急诊科护
士(3名)急诊手术
·放射科技术员DSA造影+/-栓塞
其他确定性治疗科室:
第二梯队成员:ICU(插管及持续复
苏)、创伤病房、骨科
·高年资外科医生
病房、神经外科病房、
·高年资骨科医生小儿外科病房
·神经外科医生
·小儿外科医生
·心胸外科医生
·放射科医生:
·高年资ICU医生
备注:
可 能随时呼叫高年资外科医生
所有入住ICU患者均需告知高年资外科医生
第5页23页
T/SZSMDA2024-009
6制定创伤团队启动标准
6.1生理学标准:GCS<13,收缩压<90mmHg,呼吸频率<10或>29次/分或需要
辅助通气(婴儿<20次/分)。
6.2损伤部位标准:头部、颈部、躯干、肢体、肘和膝的近端肢体穿透性损伤、
胸壁不稳定或者畸形、两处或者更多处长骨骨折、胸腹部严重钝性损伤或碾压、
肢体脱套、成角畸形或无脉肢体、手腕或者足踝近端肢体截肢、严重骨盆骨折、
开放或者凹陷颅骨骨折、脊椎损伤合并神经功能障碍。
6.3损伤机制标准:6米以上高度坠下(成人)、3米以上高度坠下(儿童)、
车厢内抛出、同车内司机或乘客死亡、高速撞击(安全气囊开启)、汽车严重碰
撞行人/自行车(>30公里/小时)、碾压、摩托车撞击(>30公里/小时)、
解救时间大于30分钟。
6.4其他标准:55岁以上病人、65岁以上病人BP<110、老年人同一平面摔倒、
儿科病人尽可能转送至具备儿科救治能力的创伤中心、服用抗凝药或者凝血功能
异常病人合并头部损伤、单纯烧伤转送至烧伤中心、妊娠20周以上、遵循院前
急救人员判断。
6.5创伤团队启动决策流程图
第6页23页
T/SZSMDA2024-009
创伤团队启动决策
评估生命体征及意识水平
GCS<13分
☆收缩压<90mmHg
☆呼吸频率<10或>29次/分或需要辅助通气(婴儿<20次分)
是否
启动创伤团队评估损伤解剖部位
☆头部、颈部、躯干、肢体、肘和膝的近端肢体穿透性损伤
☆胸壁不稳定或者畸形;
☆两处或者更多处长骨骨折;
☆胸腹部严重钝性损伤或碾压;
☆肢体脱套、成角畸形或无脉肢体;
☆手腕或者足踝近端肢体截肢;
☆严重的骨盆骨折(例如:不稳定骨盆骨折);
☆开放或者凹陷颅骨骨折;
☆脊柱损伤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肢体麻痹)
是否
☆6米以上高度坠下(成人);
☆3米以上高度坠下(儿童);
☆车厢内抛出;☆同车内司机或乘客死亡;
☆高速撞击;
☆汽车严重碰撞行人/自行车(>30公里/小时)、碾压;☆摩托车撞击(>30公里/小时);
☆解救时间大于30分钟
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病评估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需
情严 重者,启动创伤团队要时,考虑启动创伤团队
55岁以上病人;65岁以上病人BP<110;老年人同一平面摔倒;儿科病人尽可能转
送至具备儿科救治能力的创伤中心;服用抗凝药或凝血功能异常病人合并头部损
伤;单纯烧伤转送至烧伤中心;妊娠20周以上;遵循院前急救人员判断
是一→评估病情及治疗情否→评估病情及治疗情
况,严重者,启动创伤团队况,考虑启动创伤团队
第7页23页
T/SZSMDA2024-009
7建立多学科创伤团队
7.1建议第一梯队多学科创伤团队成员包括:普通外科医生1名(队长A角)、
急诊科医生1名(队长B角)、麻醉科医生1名、骨科医生1名、ICU医生1
名、放射科技术员1名,另外3名急诊科护士。
7.2各家医院根据各自所拥有的医疗资源和具体情况,组建各自第一梯队多学科
创伤团队。
7.3第二梯队多学科创伤团队成员包括神经外科医生、胸外科医生、介入科医生、
血管外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等,根据患者的伤情需要呼叫第二梯队专科医生。
7.4多学科创伤团队工作站位和职责图
第8页23页
T/SZSMDA2024-009
8建立创伤复苏单元
8.1创伤复苏单元通常位于急诊科内部,除了配备普通抢救室所需的抢救设备、
器材和物品以外,需要配备床边彩超和床边X光检查设备,配备复苏性开胸和
开腹手术器械。
8.2标准创伤复苏单元配备O型卫星血库。
8.3标准创伤复苏单元示例
创伤复苏单元
9掌握系统性创伤复苏技术
9.1系统性创伤复苏技术是指对严重创伤患者和/或者多系统损伤患者的系统性
复苏程序和救治安排。
9. 2国际创伤复苏标准-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TraumaLifeSupport,
ATLS®)课程是最佳选择。
9.3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TraumaCareTraining,CTCT®)是第一推荐课程。
第9页23页
T/SZSMDA2024-009
9.4多学科创伤团队包括不同专科的医生,专业背景不同,面对严重创伤患者,
需要接受规范化培训,形成一种“共同语言”,形成一种默契和共同认可的救治
方式和程序。
9.5系统性创伤复苏技术包括:初始评估ABCDE程序,损害控制性复苏和损害
控制性手术,确定性手术治疗和ICU管理。
10制定创伤救治服务手册
10.1手册目录第一部分包括创伤分流、创伤团队启动决策计划、创伤团队响应
系统、严重创伤团队呼叫系统、创伤团队成员的站位和职责,以及影像科服务指
引。
10.2手册目录第二部分包括烧伤患者的液体复苏,快速诱导插管的药物使用,
急诊科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处理,TBI患者的复苏标准,颈
椎损伤的排除,胸部损伤的管理,钝性腹部损伤的管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
流动力学稳定),严重骨盆创伤的管理,开放性骨折的处理,成人GCS评分和
儿科生命体征标准。
10.3手册目录第三部分包括常用电话号码、创伤委员会章程、国家和省创伤中
心建设核心文件精神和要求等。
11掌握创伤确定性手术方法和技术
11.1创伤外科医生早期处理颈部损伤、胸部损伤和腹部损伤,需要时呼叫专科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FZ 66303-1995 特种工业用锦丝绳、涤丝绳、锦纶绳、棉丝套绳和双层锦丝绳 1995-10-09
- SY/T 6138-1996 油田阀门的选用及采购技术规定 1996-04-21
- YD/T 1033-2000 传输性能的指标系列 2000-01-18
- QB/T 1310-1991 甘蔗制糖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标准和计算方法 1991-06-04
- DL/T 5309-2013 水电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施工规范 2013-11-28
- QB/T 2151-1995 工业用缝纫机 微机控制刺绣机 1995-10-24
- SJ/T 10873-1996 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 CL20型金属化聚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 评定水平E(可供认证用) 1996-11-20
- SJ 20357-1993 数字视距微波无线电设备的互通性和性能要求 1993-05-11
- JB/T 7448.1-1994 小型组合机床精度 1994-09-06
- YD/T 838.2-2003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二部分:水平对绞电缆 200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