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121-2015 电梯安全评估规则

DB41/T 1121-2015 Elevator Safety Evaluation Rules

河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1/T 1121-2015
标准类型
河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9-29
实施日期
2015-12-29
发布单位/组织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40.90

Q78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121—2015

电梯安全评估规则

Elevatorsafetyassessment

2015—09—29发布2015—10—29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1121-201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要求..........................................................................1

5安全评估程序......................................................................3

6安全评估项目及要求.................................................................3

7风险评定和风险类别.................................................................4

8安全评估..........................................................................6

9评估报告..........................................................................7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评估等级方法说明...............................................8

11附录B(资料性附录)曳引(液压)驱动电梯评估项目及要求..............................13

12附录C(资料性附录)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评估项目及要求............................31

13附录D(规范性附录)曳引式(液压)电梯评估报告格式................................41

14附录E(规范性附录)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评估报告格式...............................48

I

DB41/T1121-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江、刁立军、汪洋、刘爱国、欧俊、马跃东、张强。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赵素梅、张华军、杨西廷、张国臣、徐腾、蔡宛涛、李剑、苏晓峰、

卫小兵、刘书彦、杨蕾璟、史继红、范卫力、蒲国辉、付华、王海涛。

II

DB41/T1121-2015

电梯安全评估规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梯安全评估的一般要求、程序、项目及要求、风险评定和风险类别、评估及评估报

告。

本标准适用于曳引驱动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液压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

安全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024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

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

GB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20438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

GB/T20900—2007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估和降低的方法

GB/T24474—2009电梯乘运质量测量

GB23821—2009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T24478—2009电梯曳引机

3术语和定义

GB/T7024、GB7588—2003、GB16899—2011和GB/T20900—200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一般要求

4.1评估对象和依据

4.1.1评估对象:

a)电梯连续使用年限超过十五年,拟继续使用的;

b)设计使用年限低于十五年,连续使用到期后拟继续使用的;

c)a)、b)情况下,安全评估后拟继续使用满三年的;

d)受当地政府委托或新装电梯超一年未注册的;

e)电梯故障率高于GB/T10058—2009中4.1规定的;

f)使用单位认为有必要的。

4.1.2评估依据:

1

DB41/T1121-2015

a)现行电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b)本标准。

4.2评估机构

从事电梯安全评估的机构应是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具有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

准的电梯检验检测资质,并具有下列专业技术能力:

a)机构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熟悉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评估业务;

b)技术负责人,从事电梯相关工作15年以上,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类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和

相应的业务技术水平及组织能力;

c)有15名(含15名)以上符合4.3规定的评估人员;

d)满足评估所需要的办公场所、档案资料存放处所和专用仪器设备间;

e)有健全的评估管理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并且有效实施;

4.3评估人员

评估人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a)具备机械电子工程类相关专业工程师职称及以上资格;

b)熟悉电梯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

c)从事电梯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

d)具有电梯评估和电梯事故处理经验。

4.4评估现场环境

评估现场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a)通往电梯机房或者机器设备间、底坑等各部位的通道应畅通;

b)电梯评估现场应无且影响评估工作的、与电梯相关交叉作业。

4.5评估仪器

评估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应在计量检定合格或校准有效期内,其精度应满足表1的规定。

试验载荷宜用标准砝码。

表1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

序号仪器设备、量具名称序号仪器设备、量具名称精度要求

1加速度振动综合仪9钳形电流表

2钢丝绳探伤仪10绝缘电阻测量仪对质量、力、距离、

3电梯/人行道多功能检测仪11接地电阻仪速度为±1%;

4平衡系数检测仪12照度计对电压、电流为±5%;

5全站仪13声级计对温度为±5℃;

6电梯轨距及共面性激光测量仪14转速表对记录设备应能检测

7电梯钢丝绳张力测试仪随新技术、新装备发展用于评估到0.1s变化的信号。

15

8红外线测温仪工作的其他测试仪器

5安全评估程序

2

DB41/T1121-2015

5.1协议与接受

了解申请单位的评估需求,与其协商需评估的项目,签订评估协议。

5.2成立评估组

成立由组长负责的评估组,指定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或担任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的评估人员担任评

估组组长。

评估组应至少由2名以上(含2名)评估人员组成,必要时设立与相关专业匹配的评估项目小组。

5.3编制评估方案

依据评估协议书及本标准,编制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电梯基本概况;

b)评估项目与人员分配;

c)评估仪器准备;

d)评估进度计划;

e)评估意见的汇总。

5.4现场风险及状态识别与评估

评估组应听取申请单位对电梯使用情况的介绍,查阅申请单位提供的资料,对电梯设备实施现场评

估工作。

参照附录B和附录C确定的风险隐患,对电梯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记录。

5.5电梯现状分析

5.5.1根据采集的电梯情况以及危险状态识别情况,按照电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对其危险

状态进行综合分析。

5.5.2不同品牌电梯及其部件的固有安全品质不同,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电梯及其部件固有安全品质

也不相同,评估分析时应给予充分考虑,必要时可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分析。

5.6评估结果

应按照本标准进行现场检查、测量、试验及综合分析和判定后,应给出相应的评估结果。

6安全评估项目及要求

6.1通则

电梯评估项目、内容及要求应符合附录B和附录C的规定,同时应满足电梯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对

于本标准未涉及的项目,应按第7章给出的方法进行风险等级评定、风险类别划分,并给出相应的要求

和检验检测方法。

电梯评估的项目至少包括以下三部分:

a)电梯使用管理分析;

b)电梯的修理保养分析;

c)电梯本体分析。

6.2评估项目

3

DB41/T1121-2015

6.2.1电梯运行的环境条件

主要对电梯运行的条件、零配件供应、电梯配置与建筑物实际使用性质合理性、使用环境状况、运

行使用状况、维护保养情况、管理状况、及有关资料等相关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

6.2.2曳引和液压驱动电梯

对曳引和液压驱动电梯的相关项目按照附录B内容及要求,进行风险分析和评定,项目不仅限于此。

6.2.3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对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相关项目按照附录C内容及要求,进行风险分析和评定,项目不仅限于

此。

7风险评定和风险类别

7.1通则

评估项目的风险等级由其伤害的严重程度(S)等级和伤害发生的概率(P)等级组合而成,每一

个评估项目都有对应自身的风险等级。根据评估项目降低风险需求的轻重缓急,将所有组合而成的风险

等级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

对各个风险类别给予不同的加权赋值,以便于按给定的数学模型计算电梯的安全评估分值。

7.2伤害的严重程度(S)

根据评估项目的风险,既可能对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后果,将其严重程度评定为表2所列的

等级之一。

表2伤害的严重程度(S)等级

严重程度等级说明

高1死亡、系统(安全部件)缺失、违背现行标准和政府指令、严重的环境损害

中2严重损伤、严重职业病、主要系统和部件功能降低、环境损害

低3较小损伤、较轻职业病、次要系统和部件功能降低、环境损害

可忽略4不会引起伤害、职业病及系统、环境损害

7.3伤害发生的概率(P)

根据评估项目发生的概率、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持续时间以及影响、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

将其发生的概率评定为表3所列的等级之一。

表3伤害发生的概率(P)等级

发生的概率(频次)等级说明

频繁A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和部件很可能经常发生

很可能B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和部件仍可能会发生数次

偶尔C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和部件有可能发生二次

极少D未必发生,但在使用寿命内有可能发生一次

4

DB41/T1121-2015

不大可能E在使用寿命内不大可能发生

不可能F概率几乎为零

7.4风险等级

通过综合衡量评估项目伤害的严重程度(S)等级和发生的概率(P)等级,按照附录A的方法组合

成表4中不同的风险等级。

表4风险等级

伤害发生的概率(频次)伤害的严重程度(S)等级

(P)

1234

等级

A1A2A3A4A

B1B2B3B4B

C1C2C3C4C

D1D2D3D4D

E1E2E3E4E

F1F2F3F4F

示例:

如果严重程度(S)等级和概率(频次)(P)等级分别评估为“1”级和“B”级,则风险等级为“1B”级。

7.5风险类别分组

将所有风险等级按表5划分成四组不同的风险类别。

表5风险类别

风险类别包括的风险等级所应采取的措施

I1A、1B、1C、2A、2B需要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

II1D、2C、3A、3B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

需要复查,在考虑解决方案和社会价值的实用性后,确定

III1E、2D、2E、3C、3D、4A、4B

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或加强监护。

IV1F、2F、3E、3F、4C、4D、4E、4F不需要任何行动。

7.6风险类别的加权赋值

将四组风险类别按照表6所示加权赋值。

表6风险类别的赋值

风险类别分组ⅠⅡⅢⅣ

加权赋值0123

5

DB41/T1121-2015

8安全评估

8.1单个项目评估

电梯安全评估应对所涉及的项目逐项评估,单个项目评估结果为“存在有风险”时,应给出其风

险类别,描述其伤害的“原因”和“后果”。

8.1电梯安全等级评定

8.2.1安全评估分值计算

电梯整体安全状况等级的评定,通过统计评估出的每个风险类别组的项目个数,按加权平均法计

算公式(1)计算电梯的安全评估分值D。

n

0,if∏νi=0

i=1

D=

…………………(1)

n

νi

∑n

=

i1×100,ifνi≠0

3×n∏

i=1

式中:

D——电梯安全评估分值;

vⅰ——第i个风险情节对应的风险类别分组的加权值(i=1,…,n);

n——所有参与评估的总项数;

n

3——在if∏νi≠0,参与评估计算的Ⅱ、Ⅲ、Ⅳ三种风险类别。

i=1

8.2.2安全等级

根据电梯评估分值D对照表7得出五种电梯安全等级。

表7评估分值与安全等级对照

电梯评估分值D033~4950~6667~99100

电梯安全等级ⅠDⅡDⅢDⅣDⅤD

ⅠD级:电梯安全性不可接受,应立即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消除风险;

ⅡD级:电梯安全性可接受,应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消除风险;

ⅢD级:电梯安全性易接受,需要采取安全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

ⅣD级:在考虑解决方案和社会价值的实用性后,对指出的部分风险项目进行复查,确定进一步采

取防护的措施或加强监护;

ⅤD级:电梯安全性能良好。

示例1:

n

如电梯安全评估有1项风险类别为Ⅰ的(赋值为0)的项目,则,电梯安全评估分值为0,电梯整机评

∏vi=0

i=1

估等级为ⅠD级。

6

DB41/T1121-2015

示例2:

如电梯安全评估有风险类别为Ⅱ的(赋值为1)的项目数量为20个,即1×20;风险类别为Ⅲ的(赋值为2)的

项目数量为100个,即2×100;风险类别为Ⅳ的(赋值为3)的项目数量为20个,即3×20。则:

140

=[20]×[100]×[20]≠

∏vi1230

i=1

140

νi=(1×20)+(2×100)+(3×20)=280

∑i=1

140

∑νi280

D=i=1×100=×100=66.7≈67

3×n3×140

根据上述计算,评估分值按电梯整体状况四舍五入取整数D=67,电梯安全评估等级为ⅣD级。

9评估报告

9.1通则

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基本信息、评估依据、电梯评估概况、评估项目、评估情况和风险评估

分析评定、电梯应采取的降风险措施、评估结论和见证材料等。

评估报告的结论页应有评估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的签字和评估机构专用章或者公章。电梯评

估机构和委托单位应将电梯评估报告存档保存,保存期至少为4年。报告具体格式和内容见附录D。

按附录D和附录E的规定,根据电梯评估的情况,对被评估电梯存在安全隐患的相关部件进行描述,

提出消除或降低安全隐患的建议。

9.2评估建议

评估建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a)新部件之间、新部件与现有部件之间的匹配;

b)对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

c)重大修理、改造、更新投入成本与实际价值的综合考虑;

d)其它情况等。

9.3结论性意见

评估机构应根据曳引驱动电梯、液压驱动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各项目的评估结果,结合零

部件更换的情况、技术条件和成本,提出对电梯采取修理、重大修理、改造或者更换新梯的以下建议:

a)如电梯安全等级评为ⅠD,严重影响电梯安全运行,且无修理改造价值的,应建议电梯拆除,或

者更换新电梯;

b)如电梯安全等级评为ⅠD和ⅡD,影响电梯安全运行,应建议通过重大修理或改造降低安全风险;

c)如电梯安全等级为ⅢD和ⅣD,应建议通过修理和增加日常维护频次降低安全风险。

7

DB41/T1121-201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评估等级方法说明

A.1伤害的严重程度

当评估伤害程度时,应考虑下列所有因素:

a)所影响对象的性质:

1)人员;

2)财产;

3)环境;

4)其他因素。

b)在电梯上可能发生伤害的范围:

1)一个人;

2)多个人。

A.2伤害发生的概率

A.2.1伤害发生的概率

当评估伤害事件(原因和后果)发生的概率和伤害事件发生时人员暴露于危险状态中的概率时,可

能会用到下列因素:

a)电梯部件和电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可靠性。当评价一个过程(如:维护电梯或培训维护作业

人员)时,宜考虑该过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b)统计数据;

c)事故的记录;

d)伤害性质和程度的记录;

e)与类似的电梯装置、部件或过程的比较。

注1:触发伤害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技术上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

注2:当评估伤害发生的概率时,可以考虑区域性的统计数据,因为概率可能受区域性的操作规程和法规的影

响,如:涉及电梯系统的安装、维护、定期测试、检查等规程和法规。

A.2.2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当评估伤害发生的概率时,宜考虑下列因素:

a)考虑在电梯上工作或使用电梯的所有人员暴露于与特定的电梯状况或事件相关的危险中。评估

电梯使用者或作业人员在危险中的暴露宜对一台电梯而言,而不是多台。

b)暴露和持续时间可能是连续的。

示例:

当乘客进入或离开轿厢时,即使轿厢地坎与层站地坎间平层很好时,也可能存在乘客绊倒或坠落后果的危险。

c)危险状态继续存在,但是可能不是经常暴露于危险中并且持续时间短,这意味概率等级比较低。

示例:

8

DB41/T1121-2015

电梯井道内电梯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对于在轿顶工作的作业人员可能存在危险,这可能引起剪切或挤压后果。然

而,因为作业人员不常在电梯轿顶上工作,且当作业人员在轿顶上时,轿厢并非总是运动的,所以暴露于这些危险

中的频次很少且持续时间短。只有轿厢移动且作业人员的身体凸出到轿顶边缘时,才存在对作业人员伤害的可能性。

作业人员的培训和危险意识一定会降低事件和后果的概率。

d)虽然暴露频次可能是较少的,但是持续的时间可能不同。

示例:

如果层门或其附件的强度不足以满足任何可预见的误用,如:当轿厢离开层站时,人员撞击关闭的层门并撞开,

就存在门被损坏和人员坠入井道的风险。同时,人员会暴露于可能坠入井道伤害后果的危险中并遭受严重的伤害。

然而,如果门被撞坏后入口仍无防护,则危险状态将会继续存在,使用者和过路人将会继续暴露于坠入井道的潜在

的危险中。

e)通常,当评估暴露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时,应尽可能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如:接近潜在的不安

全区域的需要和频次,以及在该区域花费的时间。

示例:

将为了维护电梯而进入电梯井道与为了乘运而进入轿厢两种情节相比较。持续时间的控制在置于最危险区域人

员的操作。

A.2.3影响、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

当评估伤害发生的概率时,宜考虑下列要素:

a)谁是电梯的使用者?如:

——公众,包括各年龄段的人员和身体残障人员;或

——知道特定风险的经过训练的货物搬运人员或消防人员。

b)谁在电梯上进行工作?如:

——熟练的作业人员;

——检查人员;

——具有有限电梯知识的被授权人员;

——不熟练的人员。

c)是否向a)和b)中的人员提供所有必要的对策以协助他们避免或限制伤害?如:

——必要的培训、操作程序和经验;

——控制轿厢运行;

——提示风险的方法,如:报警信号、指示装置;

——适当的工作空间;

——逃离危险状态的程序和方法。

d)是否充分地考虑了所有人为因素?如:

——人和电梯设备的相互作用;

——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如:当进行人员隔离维护作业时;

——心理方面,如:情绪、任务的复杂性和幽闭恐怖;

——人类工效学的影响,如:工作空间;

——在特定的情形下,人员意识到风险的能力,这取决于他们的培训、经验和技能;

——不遵守指定的和必需的安全工作规程的诱惑;

——人员不按预定程序操作的可能性;

——所提供的降低某个危险的保护措施是否可能引起另外的危险。

示例:

如果轿厢运行进入顶层空间,护栏扶手接近井道顶板时,防止作业人员从轿顶跌落的护栏扶手可能将他们挤伤。

9

DB41/T1121-2015

e)培训、经验和技能能够影响风险,但是,当由设计或安全防护来消除危险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可

实现时,培训、经验和技能不宜被用作代替这些安全措施。

A.3其他要素

A.3.1安全功能的可靠性

风险评估应考虑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应识别可能导致后果和最终导致伤害的情况,如:部件失效、

供电系统故障、电气干扰等。

如果一个以上的与安全有关的装置对安全功能产生影响,当考虑这些装置的可靠性时,这些装置的

选择应使它们具有一致的性能。

当保护措施包括工作方式、特定行为、警示、个人防护装备的应用、技能或培训时,在风险评估中

应考虑这些措施与已证实的技术保护措施相比具有较低的可靠性。

A.3.2使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不使用保护措施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应考虑使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不使用保护措施的可能性和动机。

示例:

保护措施可能减慢在电梯上的工作,如:查找故障,或可能对工人较喜欢的工作方法有所妨碍,另外,保护措施可

能不易使用。

使保护措施失去作用的可能性取决于保护措施的设计特性和类型,如:选择可调整的或可移去的防

护装置,选择可编程的安全装置而不选择非可编程的安全装置。

A.3.3维持保护措施的能力

风险评估应考虑保护措施所提供的保护是否能保持在有效的状态,以达到需要的保护等级。

注:如果保护措施不易保持在其正确的工作状态,则可能促使人员取消或不使用保护措施,并继续使用电梯而不进

行必要的修理。

A.3.4可预见的误用、故意损坏行为和人为错误的影响

基于与普通电梯或特殊电梯场所有关的经验,风险评估应考虑电梯或其部件对于可预见误用和故意

损坏行为的敏感性。这适用于设计、符合性评定程序或任何其他程序的风险评估。可预见误用和故意损

坏行为包括:强行进入、超载、拆除部件、点火、喷漆、水浇入井道、撞坏层门及使井道入口无防护等。

在任何评估中应考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如:忘记执行安全程序。

A.4风险评定

A.4.1当选择要评定的风险时,风险评价组应选择最高的风险等级,而不必是最高的严重程度。

示例:

如果导致风险被评估为2B(风险类别“Ⅰ”)的情节比“1E”(风险类别“Ⅲ”)的风险类别高。即使被评估为1E

的风险等级有较高的严重程度,也应首先考虑有关2B风险类别的保护措施。但是,风险1E仍应被关注。

A.4.2采取了措施后对于不可能降低伤害严重程度(S)的,可通过减少伤害发生的概率频次(P),重

新给出风险类别作为Ⅳ残留风险保留。

10

DB41/T1121-2015

A.5风险要素——S+P的组合

A.5.1与特定的情节有关的风险源自于下列要素的组合:

a)伤害的严重程度;

b)伤害发生的概率,它随下列因素而变:

1)人员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

2)情节发生的概率;

3)技术和人为避免或限制伤害发生的可能性。

A.5.2风险要素如图A.1所示。关于风险要素,可能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发生的概率的评估过程按

A.2和A.3,最后依据A.5确定风险等级。

注: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要素不能被准确地确定,只能估计。这尤其适用于可能发生伤害的概率。

1、发生的概率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严重程度由所考虑

风险与所考虑的危2、暴露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危险情节引起的可+的函数

险有关伤害事件发生的概率:

能伤害

3、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

图A.1风险要素

A.6降低风险——保护措施

A.6.1降低风险的过程应按以下方式进行:

a)如果可能,应通过修改电梯设计或更换电梯部件来消除危险;

b)如果按照a),被识别出的危险不能消除,则宜进一步采取与设计有关的措施来降低风险。这

些措施包括:

1)重新进行设备设计,如:提高其可靠性、减少暴露;

示例: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可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对于有故障倾向的部件采用冗余法设计,如:传感器、门光

幕、电磁继电器、电子和软件部分、冗余的制动系统、使用寿命试验等等。

2)减少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或)持续时间;

3)根据具体情况,改变使用、维护、清洁程序;

4)增加保护或安全装置,一旦电梯部件发生故障,这些装置将起作用;

示例:

保护装置包括与安全钳、缓冲器、安全制动器、人员探测器等类似的装置。

5)增加将人员与危险设备或空间隔离的防护装置。

示例:

这些防护装置包括隔离电梯设备与公众可到达区域的井道围壁;运动部件上防止人员意外接触的护罩。

c)如果按照a)或b),所识别的危险不能被消除或降低,应告知使用者该装置、系统或过程的

遗留风险。这些措施包括:

1)信息;

2)培训的必要性和范围;

11

DB41/T1121-2015

3)增加警告标志;

4)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等。

d)消除或降低使保护措施(如:防护装置、安全装置等等)失去作用或不使用保护措施的可能性。

A.6.2本标准风险类别主要是从安全性和可靠性来考虑的,但降低风险的具体行动措施要受到经济因

素的制约,由于降低每种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其费用各有不同且差异较大,因此,对于具体的行动措施应

规定一个完成该措施的时间表。

12

DB41/T1121-20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曳引(液压)驱动电梯评估项目内容及要求

曳引(液压)驱动电梯评估项目内容及要求见表B.1

表B.1

评估项目评估内容

a)使用登记资料,内容与实物相符;

b)安全技术档案,至少包括制造资料、安装资料、改造资料以及监

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日常维

护保养记录、年度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

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保存完好;

1.1电梯运行资料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