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DB13/T 1834-20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1834-2013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24
实施日期
2014-01-15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P6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

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2013-12-24发布2014-01-15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183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主要起草人:李来宾、刘中林、霍玉娴、王中合、石敬辉、石晨英、陈大伟、王凤彩、王栋梁、邢

照辉、吕世玺、马焱、苏丹、武伟、董俊华。

I

DB13/T1834—2013

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

改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1总则

1.0.1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使沥青路面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保证路面工程安全、耐久,提

高行车安全性,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规定了公路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和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的设计方法、配合比设计、排水

设计、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控制等。

1.0.3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新建、改建及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

1.0.4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订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CJ137城市道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F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H10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J073.1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J073.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DB13/T1419—2011公路路面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规程

DB13/T1506—2012公路沥青路面防水抗裂层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DB13/T1790—2013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术语、符号

下列术语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2.1术语

2.1.1

调平嵌实层

是指用于填补下承层纹深结构,并嵌实下承层,由改性沥青、集料和掺和物,经热拌、摊铺、压实

形成的沥青混合料层。

1

DB13/T1834—2013

2.1.2

功能磨耗层

由改性沥青、集料和掺和物,经热拌、摊铺、压实形成的具有多孔、连通孔的沥青混合料表面层。

2.1.3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

是指对已通车的旧路面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类,通过设计、施工措施,提高沥青路面抗滑、抗裂、

抗水损坏、抗车辙等路用功能,提升路面的服务水平。

2.2符号

gc——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的最高气温值,℃。

dc——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的最低气温值,℃。

V——年最低气温时基层或旧路面裂缝的最大宽度,mm。

3路用材料

3.1沥青

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见表3.1。

表3.1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防水调平试验方法

功能磨耗层应力吸收层

抗裂层嵌实层

针入度(25℃、5s、100g),0.1mm20~4020~4030~5030~50T0604-2011

软化点(TR&B),℃不小于gc+35gc+32gc+25gc+30T0606-2011

60℃动力粘度,Pa·s不小于30000200002000030000T0620-2000

布氏旋转粘度(135℃),Pa·s不大于2.52.52.52.5T0625-2011

溶解度,%不小于99999999T0607-2011

闪点,℃不小于250250250250T0611-2011

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1.51.522T0661-2011

弹性恢复(25℃),%不小于90908585T0662-2000

粘韧性(25℃),N·m不小于22201020T0624-2011

韧性(25℃),N·m不小于1110510T0624-2011

2

DB13/T1834—2013

表3.1(续)

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防水调平应力吸收试验方法

功能磨耗层

抗裂层嵌实层层

与粗集料粘附性,级不小于5555T0616-2011

DB13/T506-2012

低温柔性,℃无裂纹dcdc+2dc+5dc+5

附录A

T0609-2011

TFOT(或

质量变化,%不大于±1.0±1.0----

或T0610-2011

RTFOT)后残

留物针入度比(25℃),%不小于7070----T0604-2011

3.2集料

应符合JTGF40和DB13/T1790—2013的要求。

3.3掺合物

3.3.1各层位沥青混合料采用的掺合物,见表3.3.1。

表3.3.1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掺合物

项目材料要求

功能磨耗层矿粉、Ⅰ级粉煤灰、石棉粉

防水抗裂层矿粉、Ⅰ级粉煤灰、石棉粉

调平嵌实层矿粉、Ⅰ级粉煤灰、水泥

应力吸收层矿粉、Ⅰ级粉煤灰、石棉粉

3.3.2掺合物技术要求,应符合JTGF40、JTG/TF50-2011及DB13/T1506—2012的相关要求。

3.3.3冬温区的项目,掺合物不宜采用矿粉;冬冷区、冬寒区及冬严寒区的项目防水抗裂层和应力吸

收层的掺合物不应采用矿粉。

4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及厚度设计

4.1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结构复合类型

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结构分两层、三层和四层复合三种类型,见表4.1。

3

DB13/T1834—2013

表4.1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结构

复合类型沥青面层组合

两层功能磨耗层+应力吸收层

I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应力吸收层

三层

II功能磨耗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

四层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

4.2沥青面层组合设计

4.2.1一般规定

应依据使用要求、公路等级、基层种类、最低气温值等综合分析确定。

4.2.2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可采用表4.1中的任意一种沥青面层复合类型。

4.2.3非排水类基层结构,沥青面层组合应设置防水抗裂层,可采用三层(I)或四层复合类型。

4.2.4当采用两层或三层(I)复合沥青面层时,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宜小于19mm;采

用三层(II)或四层复合沥青面层时,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小于19mm。

4.3厚度设计

应依据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气候特点、基层种类及使用要求,拟定各沥青混合料层的厚度。各

层位设计最小厚度与推荐厚度见表4.3。

4.4排水式沥青面层组合设计典型示例见附录A。

表4.3各层位设计最小厚度与推荐厚度单位:mm

项目依据条件最大粒径最小厚度推荐厚度

干旱区9.52020~30

半干旱区、湿润区13.23030~40

功能磨耗层

1640

潮湿区40~60

1950

下承层≤16mm4.751010

防水抗裂层

最大粒径>16mm4.751515

19mm9.51515~20

下承层

调平嵌实层26.5mm13.22020~25

最大粒径

≥31.5mm162525~30

4

DB13/T1834—2013

表4.3(续)

项目依据条件最大粒径最小厚度推荐厚度

0℃以上13.22525~30

冬温区-9℃~0℃164040~70

冬冷区-21.5℃~-9℃197070~90

应力吸收层

冬寒区-37℃~-21.5℃26.59090~120

31.5100100~120

冬严寒区-37℃以下

37.5110110~120

注:气候分区条件见JTGF40附录A《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4.5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参考值见表4.4。

表4.4各层位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参考值单位:MPa

结构层抗压回弹模量(20℃)

功能磨耗层1400~2400

应力吸收层800~2000

4.6桥面铺装

水泥混凝土桥面经铣刨后,可直接铺装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宽度与桥面相同。

5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

5.1一般规定

应依照JTGD50和JTGH10-2009的相关规定,对旧路面进行调查、分析、计算。调查中应测量旧路

面裂缝最大宽度(年最低温度时)、路面弯沉值、车辙深度。

5.2旧路面状况分类

按照以下标准对旧路面状况进行分类。

A类:沥青路面在年最低气温时裂缝的最大宽度<8mm,实测计算弯沉值<25(0.01mm),且车辙

深度<20mm。

B类:沥青路面在年最低气温时裂缝的最大宽度在8mm~15mm之间,实测计算弯沉值<45

(0.01mm)。

C类:沥青路面在年最低气温时裂缝的最大宽度>15mm,实测计算弯沉值<45(0.01mm);或

裂缝的最大宽度≤15mm,实测计算弯沉值45~100(0.01mm)。

D类:沥青路面车辙深度>20mm,且路面局部翻浆或路面破损严重;或年最低气温值时裂缝的最

大宽度>15mm,且实测计算弯沉值>45(0.01mm);或实测计算弯沉值>100(0.01mm)。

E类: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分类见表5.2。

F类:水泥混凝土桥面。

5

DB13/T1834—2013

表5.2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组合及推荐厚度

气候条件分类结构组合推荐厚度

裂缝宽度<5mm,实测计算弯沉值功能磨耗层

0℃以上<25(0.01mm),相邻板最大错台

+防水抗裂层

<5mm的。

功能磨耗层

裂缝宽度<8mm,实测计算弯沉值

-9℃以上25~45(0.01mm),或相邻板最大错+防水抗裂层

干旱、半干旱区,台5mm~10mm。

+应力吸收层见表4.3

湿润区,潮湿区

裂缝宽度≥8mm或最大错台>10mm,

-37℃以上功能磨耗层

或实测计算弯沉值>45(0.01mm)。

+防水抗裂层

+调平嵌实层

-37℃以下除以上路面状况外+应力吸收层

5.3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组合设计

依据旧路面状况分类,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推荐组合结构见表5.3。

表5.3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推荐组合结构

旧路面状况分类沥青面层组合结构

A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

B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应力吸收层

C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

D铣刨、挖补,补强旧路面+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

E见表5.2

F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

5.4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厚度设计

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依据旧路面年最低气温下裂缝的最大宽度和实测计算弯沉值进行设计,并依据

路面功能和承载力要求及各层位混合料的特性、能力,设计各沥青面层厚度。

5.4.1依据旧路面状况分类,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推荐设计厚度见表5.4.1。

6

DB13/T1834—2013

表5.4.1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推荐设计厚度单位:mm

沥青面层厚度

类型

功能磨耗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应力吸收层

A--

--

B30~40

C6V或40~60

D40~6010~156V或50~80

20~25

6V或25~120

E

(如果有)

F----

5.4.2旧路面补强厚度计算

A、B、F类路面不再进行厚度补强计算,其设计厚度直接采用表5.4.1的沥青面层厚度。C、D、E

类路面,应按照JTGF50的规定进行路面补强计算。当计算补强厚度小于表5.4.1中的厚度时,按表

5.4.1中的厚度进行设计;当计算补强厚度大于表5.4.1中的厚度时,采用计算值进行设计。

5.4.3路面补强通过应力吸收层厚度调整。

5.4.4各层位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见表4.4。

5.5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典型示例见附录B。

5.6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沥青面层宽度设计。

5.6.1无拦水带的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各层位设计宽度与旧路面相同。

5.6.2设置拦水带的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功能磨耗层的设计宽度在拦水带侧比防水抗裂层减少10

cm。

5.7旧路面处理

5.7.1对旧路面的破损及坑槽等病害,应先进行挖补,并对原有路面进行铣刨后再进行旧路面养护改

善工程。

5.7.2依据旧路面养护改善工程设计厚度,结合旧路面允许高程,综合分析是否通过铣刨降低旧路面

标高后实施加铺。铣刨时应考虑既有桥梁净空高度、桥面铺装厚度、护栏高度、伸缩缝高度、拦水带高

度(如果有)以及周围环境衔接等因素。

5.7.3旧路面铣刨处理:

a)A、B、C、F类路面,铣刨深度应大于车辙深度2mm;

b)D类路面的铣刨深度,依路面设计厚度和允许高程确定;

c)E类路面应依照JTGD50中9.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