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228-2022 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DB23/T 3228-2022 DB23/T 3228-2022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rveying wild mammals and habitats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228-2022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5-25
实施日期
2022-06-24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228—2022

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2022-05-25发布2022-06-24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322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黑龙江省自然资源权益调查

监测院、绥棱县国有林场半截河林场、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救

护繁育中心、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显达、李天芳、杨军、赵晟阳、徐国忠、吴庆明、唐佳琳、杨飞飞、李想、

边梓希、肖锐、李国富。

I

DB23/T3228—2022

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调查的仪器设备、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准备、调查方法、

栖息地调查、受胁因素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成果及报告、技术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标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37364.1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导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仪器设备

4.1地图

调查区域的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图(纸质地图或电子地图)。

4.2调查设备

望远镜、卫星定位仪、激光测距仪、卷尺、直尺、录音笔、样品采集工具、夜视仪、红外探测仪、

自动相机、无人机等。

4.3辅助设备

手机、对讲机、工具书及野外防护设备、药物等。

4.4记录及数据处理设备

记录表格、电子记录设备、笔、便携式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

5调查内容

野生哺乳类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野生哺乳动物种类、种群数量;

b)野生哺乳动物分布区域;

1

DB23/T3228—2022

c)野生哺乳动物栖息地类型、面积;

d)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现状;

e)野生哺乳动物及栖息地受胁因素、程度。

6调查时间

依据预期调查哺乳动物物种的生活习性和适用的调查方法,安排调查时间。红外相机自动触发拍摄

法,除小型啮齿类、食虫类(鼩鼱、鼹)、翼手类外,适用于其它体型的野生哺乳动物的全年调查。

6.1大中型哺乳动物

以11月~翌年3月存雪期为宜。

6.2小型哺乳动物

5月~9月为宜。

7调查准备

7.1确定目标

针对确定的调查区域,通过历史资料确定目标区域内哺乳动物的种类组成、空间分布、种群动态及

栖息地状况等信息。

7.2调查方案

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调查区域、调查时间、日程安排、调查人员、调查方法、样

地设置、调查内容、调查频次、仪器设备、交通、食宿安排、质量控制、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数

据分析及报告等。

8调查方法

8.1调查区划

根据调查区域的动物地理特点和自然地理状况,尽可能涵盖调查区域内哺乳动物不同栖息生境类

型。

8.2抽样强度

调查面积根据调查目的而定。

8.3抽样

8.3.1根据调查对象分布状况和栖息地状况确定调查区域。采用系统抽样方法,等距布设调查位点,

在调查位点处布设调查样地,可以是调查样线、调查样方、调查样点等。

8.3.2全省调查宜采用三阶抽样方法,市县域调查宜采用二阶抽样方法。

8.3.3抽样强度应根据调查面积确定,常规调查抽样强度≥1%,专项调查抽样强度≥10%。

8.4样带法

2

DB23/T3228—2022

8.4.1样线长度应根据调查目的设计,≥3km。样线的宽度应根据视野情况而定,常绿针叶林、落叶

树种的非落叶季节为10m~20m,落叶树种的落叶季节及视野开阔地带为20m~50m。

8.4.2记录发现的野生哺乳动物的实体,或通过遗留的足迹、卧迹、粪便、尿迹、毛发、残体等判别

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种群密度。

8.4.3适用于存雪期间的大、中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调查。

8.5样线法

8.5.1样线长度应根据调查目的设计,样线长度、宽度不限。

8.5.2记录发现的野生哺乳动物的实体,或通过叫声、遗留的足迹、卧迹、粪便、尿迹、毛发、残体

等判别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

8.5.3适用于哺乳动物的种类调查和数量调查。

8.6样点法

以某一地点为中心,观察并记录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野生哺乳动物及其活动痕迹。

8.7样方法

布设一定面积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样地,观察并记录其中野生哺乳动物及其活动痕迹。

8.8自动相机拍摄法

根据哺乳动物习性,在哺乳动物活动区域、水源附近布设自动相机。布设自动相机时,应根据拟监

测对象的身高,确定自动相机的绑缚高度。应定期清理镜头前方障碍物、更换电池、记录卡。

8.9航空调查法

利用无人机等航空器材搭载红外感应和可视的监测设备进行直接计数,适用于在草原、疏林地、灌

木林、水域、农田等视野开阔地域或落叶林地落叶季节期间活动的大、中型哺乳动物。

8.10捕捉法

根据野生哺乳动物习性,在其活动区域,利用铗捕、笼捕、围栏陷阱、雾网等捕捉,此法适用于小

型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调查。

8.10.1铗日法。布设100m×100m监测样方,每隔10m布设一个铁夹,共计100个。每隔24h检

查1次。此法适用于鼠类等未列入保护名录的小型兽类的野外调查。

8.10.2笼捕法。在样线或样方上,布设捕笼,投放诱饵,每日下午布设捕笼,次日清晨检查动物进笼

情况,连续捕捉3d。对捕获的个体测定其体重,记录性别和繁殖状况,并采用不同颜色标记后,就地

释放。

8.10.3围栏陷阱法。在食虫目动物活动区域,插木棍支撑或利用已有树干作支撑,将塑料薄膜固定在

树干或木棍上形成围栏。围栏应垂直于地面,高出地面30cm,埋入地下至少10cm。围栏长度通常

为50m或100m。每间隔10m,在围栏两侧各挖半径20cm~30cm、深35cm~50cm的坑,将桶

分别埋入其中作为陷阱。陷阱口上沿应与地面平齐,陷阱边缘紧贴围栏。每天早晨应检查陷阱中的动物。

调查结束后应将围栏全部收回、填埋陷阱。

8.11访问调查法

在哺乳动物活动区域,走访当地住户、护林员、巡护员等,此法适用于特征明显的野生哺乳动物的

种类、数量调查。

3

DB23/T3228—2022

9栖息地调查

野生哺乳动物栖息地调查按GB/T37364.1的规定执行。

10受胁因素调查

野生哺乳动物野生种群及栖息地的主要受胁因素及受威胁程度按GB/T37364.1的规定执行。

11数据统计与分析

11.1痕迹密度计算

11.1.1样方法

D=(D1+D2+D3+…+Dn)/n

Dn=Nn/An

式中:

D——某个样区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Dn——第n个样方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Nn——第n个样方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数量;

An——第n个样方的面积。

11.1.2样线法

D=(D1+D2+D3+…+Dn)/n

Dn=Nn/An

式中:

D——某个样区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Dn——第n条样线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密度;

Nn——为第n条样线某种动物某种痕迹的数量;

An——第n条样线的面积。

11.2种群数量估计

种群数量估计公式:

N=(D1+D2+…Di)/i×A

式中:

N——某调查单元某种野生动物数量;

Di——第i个抽样样区某种动物的密度;

A——表示某调查单元某种动物的栖息地面积。

12调查成果及报告

调查成果及报告按GB/T37364.1的规定执行。

13技术档案

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仪器设备、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准备、调查方法、栖

息地调查、受胁因素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成果及报告、技术档案等。

4

DB23/T3228—2022

附表A

(资料性)

野生哺乳动物野外调查记录表

A.1野生哺乳动物样带(线)调查记录表见表A.1。

表A.1野生哺乳动物样带(线)调查记录表

地点:样带(线)编号:调查日期:年月日第页,共页

样线起点坐标:N°′″E°′″海拔m样线终点坐标:N°′″E°′″A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