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 起草人:
- 葛岩、沈璇、祁艳、赵宝静、金忠民、蒋应红、胡晓忠、沈雷洪、王悦、蔡纯婷、杜思卿、许子健、骆悰、金山、周俭、杨东援、张宇星、潘海啸、陈泳、徐磊青、叶宇、张元龄、刘晓倩、李锴、奚东帆、王曙光、狄迪、张新燕、方雪丽
- 出版信息:
- 页数:7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20
CCSP50
团体标准
T/UPSC0013-2023
街道设计指南
Streetdesignguidelines
2023-12-27发布2023-12-27实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
T/UPSC0013-202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设计原则............................................6
4.1以人为本,保障街道安全........................6
4.2注重生态,助力绿色发展........................6
4.3宜人景观,促进街区活力........................6
4.4技术创新,打造智慧街道........................6
4.5因地制宜,注重地域特色........................6
4.6规划衔接,强化专业统筹........................7
4.7空间整合,塑造品质街道........................7
4.8协同治理,鼓励多方协作........................7
5街道设计的一般方法..................................7
5.1设计流程......................................7
5.2设计内容......................................9
5.3设计成果.....................................13
6不同类型的街道设计.................................14
6.1商业街道.....................................14
6.2生活街道.....................................17
6.3景观街道.....................................20
6.4通行街道.....................................23
6.5综合街道.....................................25
6.6其他类型街道.................................26
7面向使用的街道设计.................................28
7.1步行.........................................28
I
T/UPSC0013-2023
7.2骑行.........................................30
7.3公交.........................................31
7.4小汽车.......................................33
7.5城市运营及货车...............................35
7.6使用需求综合.................................36
8街道空间的要素设计.................................38
8.1机动车道与路内停车...........................38
8.2公共交通站点.................................39
8.3非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停放.....................42
8.4步行道.......................................45
8.5交叉口.......................................48
8.6沿街界面.....................................53
8.7街道绿化.....................................56
8.8路面铺装.....................................58
8.9街道设施.....................................59
9街道设计的实施.....................................64
9.1全生命周期...................................64
9.2项目立项.....................................66
9.3方案审批.....................................67
9.4施工建设.....................................70
9.5评估维护.....................................72
参考文献...............................................74
II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
文件的结构和起规则》与GB/T20001.7-2017《标准编写规则第7部
分:指南标准》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上海市铜仁路331号;邮政编码:
200040。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
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宇恒可持续交通研
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葛岩、沈璇、祁艳、赵宝静、金忠民、蒋应
红、胡晓忠、沈雷洪、王悦、蔡纯婷、杜思卿、许子健、骆悰、金
山、周俭、杨东援、张宇星、潘海啸、陈泳、徐磊青、叶宇、张元
龄、刘晓倩、李锴、奚东帆、王曙光、狄迪、张新燕、方雪丽
本文件主要审查人(按姓氏笔画排序):边兰春、苏玲、陈天、
周红缨、段进、徐刚、彭瑶玲
III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街道设计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出了街道设计的总体原则、要求和方法,明确了街道
设计层次要素和编制要点。本文件适用于城镇开发边界内街道及其
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并为街道养护
和管理提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51328-201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GBT51439-202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街道street
设有人行空间的道路及至沿线建(构)筑物界面形成的城市公
共空间,通常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交叉口、步行道、沿街界面
1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及其附属设施等组成。
3.2
商业街道commercialstreet
沿线以零售、餐饮等商业为主,具有一定服务能级或业态构成
的街道。
3.3
生活街道neighborhoodstreet
沿线以服务周边居民与其他过往者的中小规模零售、餐饮、生
活服务等商业类型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为主的街道。
3.4
景观街道landscapestreet
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内容,有一定景观价值和休闲活动功能的
街道。
3.5
通行街道trafficstreet
沿线以非积极界面为主,主要服务各类通行性交通与静态交通,
非交通性活动较少的街道。
3.6
综合街道multi-functionstreet
沿线功能与活动特征较为多样化,兼有上述两种或以上类型特
征的街道。
3.7
林荫道boulevard
2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两侧或中央种有成排行道树形成宜人林荫的街道。
3.8
共享街道sharedstreet
供步行者、骑行者、小汽车、公交车等不同类型的街道使用者
共同使用同一街道空间,且在街道路面空间内不设任何隔离或阶梯
落差的街道。
3.9
步行街pedestrianstreet
专供步行者使用,禁止或限制车辆通行的街道。
3.10
公交专用道buslane
专门辟为公交车行驶的车道。
3.11
街道横断面streetcrosssection
垂直于道路设计中心线的横剖面及其相临沿街界面组成的综合
断面。
3.12
步行道pedestrianpath
道路人行道侧石外边线至沿街建(构)筑物界面间的区域,包
含步行通行区、建筑退界区、综合设施带与街边广场、绿地、休闲
节点及其各类附属设施等。
3.13
步行通行区pedestrianzone
3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以步行方式供行人通过的连续的线状连接道,由人行道内步行
通行区以及沿线地块建筑退界内的步行通行区、步行连通道共同组
成。
3.14
建筑退界区buildingsetbackzone
指道路红线至建筑边线之间,紧邻沿街建筑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为沿街建筑开门、台阶、雨篷、市政设施、橱窗、标志牌和人流驻
留、集散等提供必要的空间区域,布置休憩、活动等生活服务性功
能,提供沿街商铺的外摆、零售与其他活动摊位等积极功能。
3.15
综合设施带comprehensivefacilitybelt
设置于机非之间或人非之间、布置各类街道设施的特定区域。
综合设施带内可设置路灯、交通标志、非机动车停放、公交车站、
机动车临时停车位、室外配电箱、废物箱以及座椅等设施。
3.16
街道设施streetfacility
设置于街道内为车行、步行、街道活动以及市政配套等服务的
各类设施,包含交通设施、照明设施、服务性设施、环卫设施、无障
碍设施、市政设施、街道家具、安全设施、景观小品、空调外机护
栏、窗栏、店招及其他设施。
3.17
无障碍设施accessiblefacility
设置于街道内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体服务的各类
设施,包含盲道、无障碍坡道、无障碍标识、无障碍停车位等设施。
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3.18
街道绿化streetplanting
在街道两旁及分隔带内种植的树木和绿篱、布置的花坛、林荫
步道、街心花园及建筑物前的绿化等。
3.19
分隔带separator/centralreserve
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分割车行道用的带状设施,位于路中线位置
的称为中央分隔带,位于路中线两侧的称为外侧分隔带。
3.20
沿街界面streetfrontage
由沿街建筑、绿篱、植物绿墙及围墙等建(构)筑物立面集合
而成的竖向界面。
3.21
积极界面activefacade
位于首层,以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
共服务设施等公共开放、有利于促进街道活力的功能设施为主的沿
街建筑界面。
3.22
贴线率build-to-lineratio
建筑物立面构成的街墙立面线的长度与建筑控制线长度的比值。
3.23
稳静化trafficcalming
道路设计中减速技术的总称,即使用物理设计或者其它手段,
5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以提升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的安全性。
4设计原则
4.1以人为本,保障街道安全
引导人、车各行其道、有序交汇,保障交通安全、社会安全和
公众健康,关注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性与可达性,维护街
道使用公平公正,构建友好和谐的街道空间。
4.2注重生态,助力绿色发展
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鼓励生态种植、可持续技术的
应用,促进街道适应地方气候,顺应地形环境,共建韧性抗灾的街
道空间。
4.3宜人景观,促进街区活力
积极挖掘街道现状历史元素,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传承人文空
间环境,打造视觉丰富、活动多样、功能复合的街道空间,促进人
文交流和地方经济发展,营造高品质、开放便捷、尺度宜人的街区
环境。
4.4技术创新,打造智慧街道
鼓励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社会、环境等跨专业协
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创新技术融入街道设计、建设和运
营。
4.5因地制宜,注重地域特色
6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根据海拔、地形、滨水等不同地貌特征和光照、气温、降水、风
力等不同气候特征,结合地域文化,并区分新建和改建街道的不同
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形成设计方案。
4.6规划衔接,强化专业统筹
以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为依据,
与道路交通、轨道及公交、城市设计、历史风貌保护、绿地及公共
服务设施、市政管线、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设计相衔接。
4.7空间整合,塑造品质街道
协调地上地下空间分布、功能组织和景观风貌,兼顾地下空间
及出地面设施、地上杆件、地下管线等设施与地面空间的关系,统
筹红线内外空间、环境、设施、沿街界面的一体化设计。
4.8协同治理,鼓励多方协作
增进公众参与和部门协作,让居民、社会团体、专业人士、城
市管理者以及街道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街道设计、运营和管理,提
升人居环境和城市治理水平。
5街道设计的一般方法
5.1设计流程
5.1.1街道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调研分析、目标定位、设计策略、
方案比选以及形成成果五个步骤,在操作中充分做好部门协作与公
众参与工作,详见图1。
7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5.1.2街道设计的调研方法有现场踏勘、现场及网络问卷、座谈
访谈、数据分析等,宜征询周边居民意见并分析街道现状问题。
5.1.3街道设计各阶段邀请交通、市政、安全、建筑、园林景观
等领域专家提出专业建议与意见。
5.1.4街道设计一般通过确定街道类型,明确不同街道使用者的
需求和活动组织,合理布局各空间要素等方法开展。
图1街道设计一般流程
8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5.2设计内容
5.2.1研究确定合理的路网结构与密度。对于公共活动中心、轨
交站点周边等地区,宜在街区层面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系统规划并
形成高密度路网。
5.2.2根据区位、沿线用地、交通流量、景观环境、历史风貌等
差异,在街区尺度按照使用功能对街道进行功能分类,建议街道分
成商业街道、生活街道、景观街道、通行街道以及综合街道五种类
型。针对不同的功能特征,通过合理的空间分配和设施布局进行街
道设计,促进正常通行高效顺畅,保障公共活动安全宜人。
5.2.3针对不同的使用者在空间占用、行进速度和环境感知方面
的差异,包括步行者、骑行者、公交乘客、小汽车驾驶者以及城市
运营及货车驾驶者,见图2,宜按步行、非机动车、公交车、其它机
动车的优先次序进行合理的空间和路权分配,见图3。
图2街道不同使用者类型示意
9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a)街道使用者速度、空间占用、空b)街道使用者路权分配优先次序
间感知差异比较示意
图3街道使用者比较与排序示意
5.2.4街道新建或改建项目、沿街建筑新建或改建项目、街道环
境整治项目等,宜在街区范围内对交通、沿街功能与空间要素进行
统筹协调,将道路红线内、建筑退界区、沿街界面、相邻广场与绿
地,及其上空和地下相关附属设施等纳入街道设计范围。
5.2.5新建街道设计结合不同建设时期要求,可提出一体化设计
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范围;改建街道设计充分结合现状实际,针对存
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阐述改造前后街道空间分配、设施设置等
方面的具体变化及原因。
5.2.6针对不同街道空间要素,包括机动车道及其停车、公交车
站、非机动车道及其停车、步行道、轨道交通站、交叉口、沿街界
面、街道绿化、街道铺装、街道设施。街道设计首先满足这些空间
要素基本的定性和定量要求,保障街道安全可达、交通有序和公共
健康,见图4。
10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图4街道空间要素示意
11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5.2.7明确各类功能及空间需求,进行合理空间分配,具体包括:
a)结合空间条件与通行需求合理分配交通空间,确定步行道
设置位置、宽度与形式,确定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公
交车专用道的数量、位置与相关技术指标;
b)明确绿化带、设施带、建筑退界区、休憩节点、隔离带与
停车带等位置、宽度与形式;明确与协调轨道交通站出入
口、公交车站、停车位、落客车位、装卸车位、非机动车
停放区等功能空间与设施的位置与形式;
c)明确交叉口、路中过街点、无障碍及道路安全设施的设置
形式;
d)明确屏幕、投影等数字创新设施的位置、尺寸与形式;
e)明确各类功能空间的竖向衔接要求。
5.2.8明确街道整体环境风貌特色与景观风貌要素,具体包括:
a)明确街道各类绿化,包括行道树、隔离绿化带等绿化植被
的植物配置与景观特色;
b)明确各类路面铺装,包括步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
道、公交车专用道、公交车站、路缘石、盲道、沿路停车
区的材质、颜色和景观协调要求;
c)明确各类街道设施,包括照明、交通护栏、立体过街、休
憩、信息标识设施的形式与特色;
d)明确地下市政设施的出入口位置、材质和形式,并与地面
街道景观风貌协调,同时提出各类地面市政设施遮蔽要
求。
12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5.2.9沿街界面设计依据具体项目性质与设计目标可考虑以下内
容:
a)结合沿街建筑功能与首层业态布局体现沿街建筑景观风貌
特色;
b)新建建筑及现有建筑整治的临街界面位置、高度、贴线
率、出入口数量与位置、首层地面标高以及街道高差衔接
等方面的要求;
c)近人尺度建筑界面材质、色彩、立面划分、风格样式、细
节装饰等方面的设计或整治要求;
d)对大门、围墙、广告店招、遮阳篷、雨篷、空调室外机等
附属设施提出设置或整治要求。
5.3设计成果
5.3.1街道设计分为城市设计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设计成果内
容与深度按这两个阶段的相关要求执行,对于重要街道鼓励采用方
案征集或竞赛等方式形成成果。
5.3.2街道设计成果一般可包含:街道功能与类型、街道总体设
计、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竖向设计、铺装设计、街道设施、沿街界
面、重要节点设计、节能环保、投资估算、建设计划等设计说明及
相关图纸。设计成果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补充。
5.3.3本文件中的图纸仅作为设计示意,各地街道设计工作中宜
根据城市气候、地理条件、街区位置和风貌特色及街道的实际需求
等进行具体设计。
13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6不同类型的街道设计
6.1商业街道
6.1.1商业街道的空间设计
a)控制机动车车道数量,行车道一般不多于单向2车道,限
制机动车车速,保证步行优先,在周边地区或地下合理安
排机动车停车,并合理布局非机动车停车点;
b)合理划定步行道,空间局促时,可通过压缩机动车车道
(数量与宽度)的方式,保证充足的步行通道宽度,必要
时可结合地区交通组织,对主要商业街进行机非分流;
c)步行道纵向标高衔接平缓,避免在连续步行道内采用台阶
踏步形式,山地城市街道空间内必须要设置台阶时,尽量
集中紧凑,并满足无障碍设施布局和设计要求;
d)在保障步行、骑行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可结合沿街商业业
态,允许沿街商户利用建筑退界区进行商品展示、绿化装
饰、餐椅外摆,形成形式多样、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
e)结合商业特色和活动需求增加装饰设计和色彩细节的变
化,加强街角、大型商铺出入口、公交站点的标识性和引
导性;
f)宜结合建筑退界区、地块出入口、地铁出入口等节点在街
道沿线创造丰富多样的沿街空间,可采用非对称断面,运
用丰富的景观设计,鼓励多样化活动;优先考虑轨道站
点、公交站点的空间布设要求以及周边的连续性慢行设
施,保证人流的安全、高效集散;
g)保障商业街道两侧的交流和穿梭需求,合理布局路中的人
1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行横道、路边停车、分隔带及其它相关设施;
h)可按需求结合建筑退界区、地块出入口等布置临时卸货区
或卸货泊位,以满足沿街店铺装卸货物的需求;
i)商业街道断面设计可参考图5。
图5商业街道断面设计示意
6.1.2商业街道的设施设计
a)提供更多安全、便利的行人过街设施,一般情况下宜尽量
采用地面过街形式,在气候寒冷、日照强烈、多雨等地区
15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鼓励在商业设施之间形成地下或空中的立体连通系统;
b)结合不同的地方文化、商业主题、沿街建筑立面,统一协
调、优化和确定街道家具的配置、风格和色调,设置美观
实用的街道设施;
c)考虑大规模人流的通行需求,采用平整、防滑的步行道铺
装,寒冷地区考虑防滑和扫雪需求,湿润地区考虑雨天快
速排水的需求,并满足无障碍设施布局和设计要求;
d)基于气候特征和本土植被,布置街道植被,包括行道树、
隔离带绿化和街边花园,避免树冠对沿街商业店招及周边
交通指示牌的遮挡;
e)宜结合建筑界面和街道景观环境,统筹安排建筑装饰、店
招牌匾、橱窗广告、夜间亮化、艺术小品等的布局和设计
要求;
f)宜结合气候特征、当地文化和商业业态设计其他必要设
施,如湿润地区城市街道宜结合沿街建筑界面设置遮阳雨
篷、连续檐廊或内凹骑楼等;
g)商业街道空间布局可参考图6。
16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图6商业街道设计模式
6.2生活街道
6.2.1生活街道的空间设计
a)保障充足和舒适的步行、骑行通行空间,通过特殊铺装、
隔离带等措施保障通行安全;
b)采取机动车稳静化措施,包括缩小道路转弯半径、明确限
速要求、道路线型变化、缩小车道宽度,尤其在学校、医
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路段,采取设置限速标志和设施等稳静
化措施,宜设置临时上落客位和非机动车停放点;
17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c)特别关注老人、儿童等的活动特征和空间需求,减少街道
高差变化,必须要设置台阶时,符合无障碍设施布局和设
计要求,合理设置阻车桩间距,保障轮椅、婴儿车的便
捷、舒适通行;
d)街道空间宽裕时,宜利用步行道增加休憩与活动空间;
e)沿街宜设置积极界面,减少连续封闭性围墙和视觉死角,
增强街道安全感;
f)老城区内,尤其是老旧小区周边,可分时利用街道空间,
设置临时路内停车带,并限制停车时段;
g)生活街道断面设计可参考图7。
图7生活街道断面设计示意
18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UPSC0013-2023
6.2.2生活街道的设施设计
a)在空间允许且不妨碍行人通行基础上,充分考虑老人与儿
童的使用需求,结合两侧绿化、公园、商铺、学校等用地
的建筑退界空间,布局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T 10339.9-1993 精冲模活动凸模式滚动导向模架 平放式中间导柱模架 1993-03-25
- MT 237.3-1991 多绳提升容器 B型钢丝绳悬挂装置 圆尾绳悬挂装置 1991-02-02
- HB 5773-1983 拧入式四通管接头 1984-08-23
- JB/T 6344.3-2006 滚齿机 参数 2006-07-27
- FZ/T 01081-2000 热熔粘合衬热熔胶涂布量和涂布均匀性的测定 2000-09-27
- QB/T 1702.2-1993 括板升运机 1993-03-28
- FZ/T 91003.2-1993 纺织机械制造工艺管理导则 产品工艺工作程序 1993-07-17
- SJ 2818-1987 电视接收机用紧固件 自攻螺纹 1987-11-10
- QJ 805-1983 机床夹具零件及部件 齿条式定位器 1984-03-01
- HB 5753-1982 不对称拧入式三通管接头 198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