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1533-2011 Standard for logarithmic visual acuity charts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3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一般体检,招生、招工等体检的远、近视力测定与视力障碍的筛查,眼科和视光学临床等方面亦可参照使用。
发布历史
-
1989年03月
-
2011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温州医学院
- 起草人:
- 王勤美、王晨晓、叶恬恬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2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100
C56百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1533—2011
代替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Standardforlogarithmicvisualacuitycharts
自2017年3月23日起,本标准转为推荐性
标准,编号改为GBA11533-2011O
2011-12-30发布2012-05-01实施
Mill鐵卷舌蟲屬些发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7年第7
号)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本标准自2017GB11533—2011
年3月23日起,转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1■■1
刖吕
本标准的3.1、3.2、3.3、3.4、3.5、4.1、4.3.2、4.3.4、5.2、5.3、5.6.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代替GB11533—1989«标准对数视力表》。
本标准与GB11533—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1989年版的1;本版的1)0
——增加了术语与定义“对数记录”(本版的2.13)0
—修改了对近视力表最大视标大小、最小视标大小、以及可测量范围的规定(1989年版的3.6.2;
本版的3.6.2)°
——修改了对近视力表的幅面规定(1989年版的4.2.2;本版的4.2.2)。
——修改了远视力表首行视标的个数(1989年版的表2;本版的表2)。
-修改了对近视力表视标行数、每行视标个数和行间距的规定(1989年版的4.3.2、表5;本版的
4.3.2、表4)。
——删除了用表来表述近视力表视标个数及行距(1989年版的表3)。
——增加了对相邻视标朝向的要求(1989年版的4.3.4;本版的4.3.4)。
—修改了远、近视力表两侧的记录值及其他印制要求(1989年版的4.3.5、4.3.6、4.3.7;本版的
4.3.5、4.3.6)o
——增加了对远视力表使用方法的另一个规定(1989年版的5.1.1;本版的5.1.1)。
——修改了对视力表照明的规定(1989年版的5.3;本版的5.3)。
——删除了超常视力测定的一种方法(1989年版的5.4.2.2)。
——修改了近视力表所能测量的最小值(1989年版的5.4.3.3;本版的5.4.3.b))o
——修改了近视力表变距校正表(1989年版的表7;本版的表6)。
——删除了变距应用特例的两种方法(1989年版的5.5.2.2和5.5.2.3)。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标准对数远视力表”(见附录A)。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标准对数近视力表”(见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温州医学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勤美、王晨晓、叶恬恬。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1533—1989o
I
GB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视力表设计标准、印制规格、使用方法以及视力统计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3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一般体检,招生、招T等体检的远、近视力测定与视
力障碍的筛查,眼科和视光学临床等方面亦可参照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视标optotype
测定视力用的各种文字、数字和图形等。
2.2
视角visualangle
外界物体上两点在眼结点(N)处所夹的角,以a表示,单位为分(')(见图1)0
2.3
结点nodalpoint,N
眼球屈光系统的光心,在眼球光轴上角膜顶点后约7mm,光线通过结点时方向不变(见图1)0
2.4
设计距离designdistance,。
某视标的每一笔划或缺口宽度在眼结点处所夹的角正合1分(1‘)视角时,该视标至眼结点的距离,
亦称1'视角距离或正常视力1.0的距离。以公式表达为:
T)=da(1)
式中:
d标准距离;
a视角。
2.5
检查距离examinedistance,"'
实际检查距离
检查时视力表至被检者眼结点(N)的距离。所有视标的设计距离都可选作实际使用时的检查
距离。
1
GB11533—2011
2.6
标准距离standarddistance,d
该视力表规定的一种检查距离(见图1),亦称标准检查距离。
2.7
视标增率increasingrateofoptotypesize
相邻两行视标大小的比率。
2.8
几何级数geometricalprogression
即等比级数,指相邻两项数值之比为一常数的数列,此常数为公比。
示例:本标准的视角数列为几何级数。
2.9
算术级数arithmeticalprogression
即等差级数,指相邻两项数值之差为一常数的数列,此常数为公差。
示例:本标准的5分记录数列为算术级数。
2.10
视力记录record
表达视力水平的方式。如分数、小数或对数记录等。
2.11
分数记录fractionrecord
同时以检查距离(分子)和设计距离(分母)表达视力,即〃/D或",其实质也是以视角的倒数表
达视力。
2.12
小数记录decimalrecord,V
以视角的倒数表达视力,视角单位为(')(分)。以公式表达为:
V=—(2)
a
2.13
对数记录logarithmrecord
以视角的对数表达视力,即lga。
2.14
5分记录5-markrecord,L
是一种对数记录,以5分减去视角的对数值表达视力,公式表达为:
L=5—lga(3)
为我国独创的视力记录方式(缪氏记录法),此视力记录体系将正常视力规定为5分,无光感规定为
0,使所有视力等级连成一个完整的数值系统(见表l)o
表15分记录与对应的小数记录
5分记录0123.04.05.06.0
小数记录01/OO0.0010.010.11.010.0
(无光感)(光感)(手动)
2
GB11533—2011
2.15
照度illumination
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大小的物理量,单位为lm/m2{流[明]每平方米},即1x(勒克
斯)。
2.16
亮度luminance
表示发光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单位为cd/m2{坎[德拉]每平方米九
2.17
校正值emendation,e
视力表变距应用时,视力记录值应加上相应的校正值,公式表达为:
e—lg-y(4)
式中:
d'检查距离;
d标准距离。
3视力表设计标准
3.1视标形状
采用三划等长的正方形“E”形视标,其每一笔划或空隙均为正方形边长的五分之一(见图2)。
图2“E”形视标示意图
3.2正常视力标准
规定能分辨1'视角的视力为正常视力标准,记为5分,即5.0,相当于小数记录的1.0视力、分数记
录的6/6或20/20视力。
3.3标准距离
规定远视力表的标准(检查)距离为5m,近视力表为25cm。
3.4视标增率
视标排列采用每10行相差10倍,即加的增率(也即等于1.258925……)0各行视标的视
3
GB11533—2011
角均严格按此增率呈几何(等比)级数排列。
3.5视力记录
采用5分记录法。3.0以上视标每增加1行,记录加0.1,呈算术(等差)级数排列。每行视标可同
时附有相应的小数记录值(略值)。
3.6直接可测范围
3.6.1远视力表最大视标的视角为10',最小视标的视角为0.501',直接可测4.0-5.3(小数记录
0.1-2.0)的视力。
3.6.2近视力表最大视标的视角为19.953',最小视标的视角为0.794',直接可测3.7-5.1(小数记录
0.05-1.2)的近视力。
4视力表印制规格
4.1纸张
4.1.1远视力表采用胶版印刷纸印刷,定量70g/m2以上,白度不小于85%。
4.1.2近视力表采用白卡纸印刷,定量200g/m2以上,白度不小于90%。
4.2幅面
4.2.1远视力表采用787mmX1092mm规格纸张的5开(777mmX217mm)幅面,允许偏差
±3mm。
4.2.2近视力表采用115mmX105mm幅面,允许偏差±2mm。
4.3格式
4.3.1远视力表自上而下按大小排列14行视标。行距均为24mm,各行视标个数见表2。
表2远视力表视标个数
视力4.04.1〜4.24.3〜4.44.5〜4.64.74.84.95.0〜5.3
视标个数22345678
4.3.2近视力表自上而下按大小排列15行视标,每行视标均为5个,每相邻两行视标之间的行间距为
下一行视标的高度,各行的视标间距为该行一个视标宽度。0.2〜1.2视标有三组不同视标方向的排列
组合o
4.3.3远视力表视标数据见表3,远视力表制作的参考样品参见附录A。近视力表视标数据见表4,近
视力表参考样品参见附录Bo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3-41-1976 琴形卡箍 1978-04-05
- HB 5332-1992 GH99合金冷轧薄板 1992-04-15
- JB/T 7646.5-1994 冲模零件及其技术条件 冲模模柄 浮动模柄 1994-12-09
- SJ 51313/1-2002 CY401、CY402、CY403、CY404和CY405型云母固定电容器详细规范 2002-01-31
- QJ 1130-1987 玻璃钢蜂窝叠块制造工艺规范 1987-03-07
- QC/T 29079-1992 使用非石油基制动液的汽车液压制动软管总成质量分等 1992-04-14
- QJ 3078.3A-2011 尼龙圈自锁螺母 第3部分:合金钢六角螺母 2011-07-19
- HB 5219.5-1998 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1998-06-26
- JB/T 7719-1995 电热育雏保温伞 1995-06-20
- HB 7856-2008 28MPa无扩口过隔板带密封垫圈90°弯管接头 200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