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418-2023 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技术标准

DB44/T 2418-2023 Road embankment treatment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soft foundation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418-2023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3-28
实施日期
2023-06-28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改扩建路堤软基处理和既有软土路基病害处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起草人:
吴玉刚、刘吉福、刘事莲、尹敬泽、黄腾、刘增贤、刘慧敏、谭祥韶、徐小庆、薛威、王强、王啟铜、罗旭东、郭灿
出版信息:
页数:7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CCSP66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418—2023

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技术标准

Technicalcodeforimprovementofgroundwithsoftclayofhighwayembankment

2023-03-28发布2023-06-28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418—2023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3

一般规定.......................................................................3

稳定分析.......................................................................3

容许工后沉降、容许沉降与容许工后差异沉降率.....................................3

方案比选.......................................................................4

施工要求.......................................................................5

检测要求.......................................................................5

5软土地基勘察.......................................................................5

一般规定.......................................................................5

平原、三角洲软土地基勘察.......................................................6

丘陵区、山区软土地基勘察.......................................................9

特殊路段软土地基勘察和调查.....................................................9

6软基处理方法......................................................................11

一般规定......................................................................11

排水固结法....................................................................12

换填法........................................................................24

柔性桩复合地基法..............................................................25

就地固化法....................................................................30

刚性桩法......................................................................32

泡沫轻质土路堤法..............................................................42

7特殊路段软基处理..................................................................46

一般规定......................................................................46

改扩建路段....................................................................46

桥头路段......................................................................48

涵洞路段......................................................................49

挡土墙路段....................................................................51

收费岛路段....................................................................52

服务区........................................................................52

低路堤路段....................................................................53

浸水路段......................................................................54

山边倾斜软基路段.............................................................54

I

DB44/T2418—2023

既有建(构)筑物附近路段......................................................54

滑塌路段......................................................................55

工后沉降偏大路段..............................................................56

开裂路段......................................................................57

泥炭土地基路段................................................................58

8软基路基监控.......................................................................58

一般规定.......................................................................58

施工期监控.....................................................................58

工后监控.......................................................................62

附录A(规范性)路堤刚性桩弯矩计算简易方法...........................................65

A.1刚性桩受力和位移假设...........................................................65

A.2桩身最大荷载集度与软土层底面弯矩...............................................65

A.3桩顶力和软土层底面剪力.........................................................67

A.4桩身弯矩.......................................................................68

参考文献..............................................................................69

II

DB44/T241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

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玉刚、刘吉福、刘事莲、尹敬泽、黄腾、刘增贤、刘慧敏、谭祥韶、徐小庆、

薛威、王强、王啟铜、罗旭东、郭灿。

III

DB44/T2418—2023

引言

广东省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广泛分布深厚软土地基,软土具有含水率高、强度低、渗透性

差等工程特点,软土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沉降和稳定问题。相对其他地区,广东沿海地区欠

固结软土广泛分布,水网、路网、水塘密布,公路结构物多、路堤高度大;雨季长,路基有效施工时间

短。这些因素导致广东省软基路堤面临的沉降和稳定问题更为突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速

公路的大规模建设,针对上述难题,广东实施了20余项公路软基试验工程,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形

成了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公路软基处理经验、技术和成果。

IV

DB44/T2418—2023

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控等相关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改扩建路堤软基处理和既有软土路基病害处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040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6672塑料薄膜与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

GB/T50783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GB/T51275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

CJJ177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12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TG33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

JTG33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D31-0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JTGE50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QB/T1130塑料直角撕裂性能试验方法

TB10106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50783、GB/T51275、JTGD30、JTG/TD31-0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工后沉降post-constructionsettlement

从公路交工验收至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末路基产生的沉降。

[来源:JTG/TD31-02-2013,2.1.10,有修改]

路基极限填土高度ultimatefillingheightofsubgrade

天然地基上快速填筑的路基最大高度。

1

DB44/T2418—2023

[来源:GB/T51275-2017,2.1.1,有修改]

蘑菇路mushroomhighway

复合地基桩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凹凸不平的道路。

工作垫层workingplatform

用作软基处理施工工作面的垫层。

排水垫层drainageblanket

用作水平排水通道的垫层。

渗沟drainageditch

在地基中设置的用作软土地基排水通道的带状结构。

等载预压equalpreloading

预压荷载等于路堤荷载、路面荷载、沉降土方荷载之和的预压。

水载预压waterpreloading

利用水作为荷载的预压方法,包括水池法和水袋法等。

就地固化in-situsolidification

利用固化剂对软弱土等土体就地进行固化,从而达到软基处理要求。

柔性桩flexiblepile

由水泥土、石灰土等固化剂与土混合形成的低黏结强度材料桩,其单桩竖向承载力受桩身抗压强度

控制,主要有搅拌桩、旋喷桩等。

[来源:TB10106-2010,2.1.5,有修改]

刚性桩rigidpile

由混凝土、砂浆、水泥浆等形成的高黏结强度材料桩,其单桩竖向承载力不受桩身抗压强度控制,

主要有CFG桩、素混凝土桩、预制桩等。

[来源:TB10106-2010,2.1.6,有修改]

桩帽覆盖率degreeofpilecapcoverage

复合地基中桩帽面积与单桩分担面积的比值。

桩土应力比pile-soilstressratio

复合地基中桩(帽)竖向应力与桩间土应力之比。

[来源:GB/T50783-2012,2.1.20,有修改]

桩筏结构pile-raftstructure

由地基、刚性桩、垫层、筏板组成的结构。

[来源:TB10106-2010,2.1.28,有修改]

2

DB44/T2418—2023

褥垫层drainageblanket

用于调整桩土应力比的垫层。

微型桩micropile

直径不大于300mm的刚性桩。

[来源:JGJ79-2012,2.1.20,有修改]

沉降中性面neuralplaneforsettlement

用于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堤沉降计算的中性面,按照中性面处桩间附加应力为零或者桩顶荷载与中

性面以上负摩擦力之和等于中性面以下桩段极限承载力的原则确定。

稳定中性面neuralplaneforstability

用于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堤稳定分析的中性面,按照桩顶荷载与中性面以上负摩擦力之和等于中性

面以下桩段极限承载力的原则确定。

桩承堤piledembankment

通过筏板、桩帽和加筋材料等将筏板或加筋材料以上荷载全部转移到桩顶并由刚性桩承担的路堤。

4基本规定

一般规定

4.1.1公路路堤软土地基勘察应采用适用于软土地基的综合勘察方法,取得满足设计需要的工程地质、

水位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

4.1.2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方案应根据路堤情况、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公路等级、建设工期、周边环

境等因素,结合施工技术水平、工程实践经验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4.1.3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

4.1.4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应满足路堤对稳定性、工后沉降、工后差异沉降等方面的要求。

4.1.5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施工应加强过程控制、质量检测和路堤监控。

4.1.6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应坚持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应以施工设计图为基础,以补充勘

察、试桩结果、试验段成果、施工监控、工程费用等为变更依据。

4.1.7周边环境复杂、软基深厚、路堤高度大的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宜进行专项全过程咨询。

4.1.8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应积极稳妥地采用经试验验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

4.1.9公路路堤软基处理应符合国家和行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稳定分析

4.2.1软基路堤应分析各种可能的滑动破坏模式对应的稳定安全系数,路堤稳定分析方法应与路堤滑

动破坏模式相适应。

4.2.2路堤稳定容许安全系数应与路堤破坏模式、稳定分析方法、抗剪强度指标相对应。

4.2.3稳定分析时应考虑行车荷载,行车荷载宜简化为路面范围内的20kPa均布荷载。

容许工后沉降、容许沉降与容许工后差异沉降率

3

DB44/T2418—2023

4.3.1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涵洞和箱式通道的总沉降不应大于300mm,二级干线公路的涵洞和

箱式通道的总沉降不应大于400mm。新建公路路基容许工后沉降应符合表1的要求。结构物附近容许

工后差异沉降率不宜大于0.5%~1%,高速公路、一级路宜取小值。

表1新建公路路基容许工后沉降

单位为mm

指标名称桥台与路基相邻处涵洞和箱式通道处一般路段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00≤200≤300

二级干线公路≤200≤300≤500

注1:二级非干线公路及二级以下公路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经论证后可在二级干线公路基础上适当放宽。

注2:桥式通道按桥头考虑。

4.3.2既有公路拼宽路基容许工后沉降符合表2的要求,且既有路基容许横坡变化不宜大于0.5%~1%。

应根据路面情况、运营养护模式、交通荷载等因素合理选择拼宽路基容许工后沉降、既有路基横坡变化,

高速公路、一级路取小值。

表2既有公路拼宽路基容许工后沉降

单位为mm

指标名称桥台与路基相邻处涵洞、通道处一般路段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50≤100≤150

二级干线公路≤100≤200≤300

注:既有路基沉降未完成的公路、二级非干线公路及二级以下公路,经论证后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

4.3.3收费广场容许工后沉降不宜大于表1中对应桥台与路基相邻处的容许工后沉降。

4.3.4桥头路段路肩挡土墙施工后,墙后路基的沉降宜符合表1关于桥台与路基相邻处的容许工后沉

降的规定,一般路段路肩挡土墙施工后,墙后路基的沉降宜符合表1关于涵洞和箱式通道处的容许工后

沉降的规定。

4.3.5泡沫轻质土路堤沉降不宜大于100mm。

方案比选

4.4.1软基处理方案比选

4.4.1.1软基处理方案比选前宜调查以下信息:

a)公路附近建(构)筑物的容许沉降、沉降差、位移;

b)公路附近既有软土地基路堤的设计、施工、监测、维修养护等资料。

4.4.1.2对路堤底面范围内主要为水塘的路段,方案比选时应考虑水塘对地层空间分布和地基处理方

案的影响。

4.4.1.3软基处理方案选择宜综合考虑安全、工期、造价、环境影响、结构物设置情况、运营养护等

因素,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兼顾路堤、路面、结构物与软基处理之间的影响,对天然地基、排水固

结、就地固化、换填、复合地基、桥梁等方案进行比选,选择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方案。

4.4.1.4以下路段宜与桥梁方案比选:

a)软土层底面深度大于30m且排水固结法不适用的路堤;

b)软土层厚度超过20m且路堤高度大于7m的路段;

c)用地紧张的非低路堤;

4

DB44/T2418—2023

d)相邻桥梁之间软土层底面深度大于20m且长度小于150m的非低路堤。

4.4.2软基处理方法选择

4.4.2.1天然地基路堤稳定性、工后沉降、工后差异沉降率均符合要求的路段可不进行软基处理,路

床不满足要求时宜对路床部分采取换填、就地固化等方法进行处治。

4.4.2.2排水固结路堤稳定性、工后沉降均满足要求,且周边环境允许的软基路堤宜采用排水固结法

进行软基处理。

4.4.2.3新近填土或工作垫层较厚的软基路段、软土欠固结程度较大的路段宜采用排水固结,采用胶

结桩复合地基时宜与排水固结联合应用。

4.4.2.4既有建(构)筑物附近的软基路基,采用排水固结地基,以及管桩、沉管灌注桩、旋喷桩等

挤土型桩复合地基时,宜评估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

4.4.2.5软基处理新方法宜通过试验工程进行验证。

施工要求

4.5.1应重视施工调查,对与勘察设计资料明显不符的信息即使上报。

4.5.2地基处理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4.5.3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路堤滑塌,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减少对桥梁、既有建(构)筑物等

的影响。

4.5.4软基处理、路基碾压施工机械宜安装施工参数自动记录仪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

4.5.5软基处理宜整幅施工,不宜半幅施工半幅作为施工便道。

4.5.6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

检测要求

4.6.1软基处理施工结束后应按有关规范进行质量检测。

4.6.2软基处理应选择以下对路堤沉降、路堤稳定性影响显著的检测项目:

a)软基处理平面范围或数量、处理深度;

b)换填法的换填材料和压实度;

c)柔性桩法的桩身完整性、桩身强度;

d)就地固化法固化土强度;

e)刚性桩法的单桩承载力。

4.6.3软基处理检测点应现场随机选定,现场检测过程中宜全程视频记录。

5软土地基勘察

一般规定

5.1.1软土应根据地形地貌、土样颜色及表3等进行综合鉴别。天然含水率、天然孔隙比同时符合表

3的规定,且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十字板抗剪强度、压缩系数至少一项符合表3的规定的黏性土宜定名

为软土,其中有机质含量介于10%~60%的软土为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60%的软土为泥炭。

5

DB44/T2418—2023

表3软土鉴别指标

天然含水率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十字板抗剪强度压缩系数

土的名称天然孔隙比-1

%kPakPaMPa

黏性土≥液限≥1.0≤750≤35>0.5

5.1.2公路路堤软土地基勘察应查明或收集以下资料:

a)公路沿线及其附近气象、地震、地形地貌、地物、古河道等;

b)地基的地层结构、种类、成因类型、沉积时代;

c)地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指标;

d)地下水类型、埋深、pH值、水位变化、流动性等;

e)临水路基附近的水文情况;

f)路堤填料的种类、击实土的重度和抗剪强度指标等。

5.1.3公路路堤软土地基勘察应以钻探、室内试验、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等为主要勘察手段。

5.1.4工程地质调绘时,应测量路基及其两侧各30m范围内的水塘深度、路基两侧50m范围内的河

道水下地形等。

平原、三角洲软土地基勘察

5.2.1初步勘察孔布置

5.2.1.1二级及以上公路勘察孔纵向间距宜为200m~300m,地层变化显著的路段应取小值。二级以

下公路勘察孔纵向间距宜为300m。

5.2.1.2路堤高度大于路基极限填土高度的路段宜设置勘察横断面,勘察横断面间距宜为200m~300

m,沿路基横向软土底面坡度较大的路段间距宜取小值。

5.2.1.3控制性钻孔数量不宜少于钻孔总数的1/3,且每一地貌单元或地质单元、重要工点均宜有控

制性钻孔。

5.2.2包含初步勘察孔的详细勘察孔布置

5.2.2.1二级及以上公路勘察孔纵向间距宜为100m~200m,二级以下公路勘察孔纵向间距宜为200

m~300m,地层变化显著的路段宜取小值。路堤高度大于路基极限填土高度的路段勘察孔纵向间距不宜

大于50m。

5.2.2.2路堤高度大于路基极限填土高度的路段应设置勘察横断面,勘察横断面间距宜为50m~100m,

沿路基横向软土底面坡度较大的路段间距宜取小值。

5.2.2.3每个桥台、涵洞、通道、挡土墙的勘察孔不宜少于1个,且挡土墙每50m不宜少于1个。

5.2.2.4勘察横断面间距宜为勘察孔纵向间距的2~4倍。软土厚度或深度变化大时,勘察横断面间距

不宜超过100m。

5.2.2.5控制性钻孔数量不宜少于钻孔总数的1/3,且每个路段不宜少于1个。

5.2.2.6桥头、通道、涵洞、挡土墙、路堤高度大于5m的软基路段宜布设控制性钻孔。

5.2.3原位测试要求与利用

5.2.3.1路堤高度大于路基极限填土高度的路段,软基处理施工前静力触探孔、十字板试验孔占勘察

孔的比例不宜小于50%,且每个路段不少于1孔。

5.2.3.2必要时应采用孔压静力触探。

5.2.3.3可利用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等原位测试成果按照下列公式估算土工参数:

Cu40ps·············································································(1)

6

DB44/T2418—2023

Cu60qc··············································································(2)

Cu8~10N··········································································(3)

Es0.1Cu·············································································(4)

E0.35Cu·············································································(5)

式中:

Cu——不排水抗剪强度(kPa)

ps——比贯入阻力(MPa);

qc——锥间阻力(MPa);

N——标准贯入击数;

Es——压缩模量(MPa);

E——不排水变形模量(MPa)。

5.2.4勘察孔深度

5.2.4.1控制性钻孔应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a)进入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

b)深度大于60m。

5.2.4.2其他钻孔应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a)穿透过软土层后进入硬土层不少于5m;

b)进入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

c)深度大于40m。

5.2.4.3静力触探孔、十字板试验孔应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a)穿透过软土层;

b)深度大于40m。

5.2.5用于土工试验的软土取样

5.2.5.1地面以下20m内取样间距不应大于2m,20m以下取样间距不应大于3m。

5.2.5.2软土取样应利用薄壁取土器采用压入法,极软淤泥应采用固定活塞式取土器,取土器长度应

大于500mm。

5.2.5.3土样应密封后置于防振的样品箱内,不应平放和倒置,原状土样存放时间不应超过3d。

5.2.6土工试验

5.2.6.1初步设计阶段软土宜测试表4中所有指标,施工图阶段宜根据采用的软基处理方法按表4规

定确定软土测试指标。

表4软土测试指标

序号指标部分换填排水固结柔性桩或就地固化刚性桩

1天然含水率√√√√

2天然重度√√√√

3颗粒比重√√√√

4天然孔隙比√√√√

5塑限√√√√

6液限√√√√

7

DB44/T2418—2023

表4软土测试指标(续)

序号指标部分换填排水固结柔性桩或就地固化刚性桩

7塑性指数××√×

8液性指数√√√√

9e~p曲线√√√√

10压缩模量√√√√

11压缩指数√√√√

12回弹指数×√□×

13前期固结压力或OCR×√√√

14竖向固结系数√√√√

15水平固结系数×√××

16次固结系数√√□□

17直接快剪黏聚力√□√√

18直接快剪内摩擦角√□√√

19固结快剪或固结不排水剪黏聚力×√□□

20固结快剪或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

21有效黏聚力×√□□

22有效内摩擦角×√□□

23剪切破坏时的孔压系数×√□□

24十字板强度或静力触探锥尖阻力√√√√

25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26有机质含量××√×

注1:√表示应测试项目,□表示宜测项目,×表示不测项目。

注2: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数量较多时,可减少直接快剪试验数量。

注3: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宜测试超固结土的抗剪强度,获取强度增长参数。

5.2.6.2软土前期固结压力试验加载等级宜为6.25kPa、12.5kPa、25kPa、50kPa、100kPa、200

kPa、400kPa,且应能确定前期固结压力。

5.2.6.3对桥头、通道、涵洞、挡土墙、既有路基拓宽路段,可塑、软塑的黏土、粉质黏土宜测试压

缩指标、固结系数,路堤高度大于8m的路段尚宜测试抗剪强度指标。

5.2.6.4直接快剪试验宜在前期固结应力下固结后再进行直接快剪试验。

5.2.6.5软土固结快剪试验的最小固结压力宜大于软土前期固结应力,固结时间宜为小于24h。固结

快剪内摩擦角平均值小于12°时宜采用测试有效内摩擦角和剪切破坏时的孔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