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12/T 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3212/T 1142-2023 Composite permeable pave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12/T 1142-2023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12
实施日期
2023-12-12
发布单位/组织
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20

CCSP66

DB3212

泰州市地方标准

DB3212/T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esignandconstructionofcomposite

permeablepavement

2023-12-12发布2023-12-12实施

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泰州市交通运输局

DB3212/T114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泰州市交通工程建设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泰州市交通运输局归口并组织实施与监督。

本文件由泰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泰州市交通工程建设中心、泰州市公路事

业发展中心、河海大学、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泰州市标准化院、同路达(泰州)

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海、李辉、葛慧敏、姚庆军、成晟、张俊龙、左甲鹏、张林、申高、封仁博、

孙明志、张子良、李航飞、温天宇、朱浩然、代震、杨洁、杨炳、韩雨钊、丁小松、徐飞、张婧娴。

I

DB3212/T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复合透水路面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和代号,规定了总体要求、结构设计、材料要求、

配合比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养护等设计与施工技术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及道路交叉口等有排水、抗车辙要求

的新建与改扩建工程中的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其他市政道路、广场、服务

区、堆场和园林道路等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

GB/T14902预拌混凝土

GB/T21120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34557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再分散乳胶粉

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

JTG342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TF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TF3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T3350-03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T2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材料

JT/T776.1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第1部分:玄武岩短切纤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DB3212/T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compositepermeablepavement

由上至下依次由透水沥青层、透水黏结层、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组成的具有透排水功能的路面。

3.2

透水沥青层porousasphaltcourse

由压实后连通空隙率为18%以上的沥青混合料铺筑,路表水可渗入压实混合料内部并排出的路面面

层。

3.3

透水沥青混合料porousasphaltmixture

连通空隙率在18%以上,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道的、具有骨架-空隙结构的开级配沥青混

合料。

3.4

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perviouscementcourse

由压实后连通空隙率为8%以上的干硬性水泥混凝土铺筑,路表水可渗入压实混凝土内部并排出的

路面面层。

3.5

透水黏结层permeablebondinglayer

黏结透水沥青层与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具有一定透水功能的材料薄层。

4符号和代号

下列符号和代号适用于本文件,符合表1。

表1符号及代号

条号符号或代号意义

3.1CPP复合透水路面

3.2PAC透水沥青层

3.3PA透水沥青混合料

3.4PCC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

6.4.3PC大空隙水泥混凝土

8.2.1fc大空隙水泥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均值

f

8.2.1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

8.2.1MA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

8.2.1MB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

8.2.1MC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8.2.1MG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集料用量

8.2.1MW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用水量

8.2.1MS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掺合料用量

8.2.1s弯拉强度试验样品的标准差

8.2.1t保证率系数

8.2.1W/B水灰(胶)比

2

DB3212/T1142—2023

表1(续)

8.2.1α集料用量修正系数

8.2.1β掺合料用量

8.2.1γ外加剂用量

8.2.1ρ各档集料按比例混合后所测得的紧密堆积密度

G

5总体要求

5.1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应符合国家“海绵城市”和“绿色交通”建设需求,保证工程质量和耐

久性。

5.2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文件外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行业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结构设计

6.1基本要求

6.1.1复合透水路面设计应结合交通荷载情况、地基承载力、土基的均匀性、气候、地下高低水位高

度、抗冻等因素,并应满足结构强度、透水、储水等要求。

6.1.2应综合泰州市工程所在地的降雨重现期、降雨强度及降雨历时等降雨特性,及其与路面结构的

适应性,设置完善的路面内部和边缘排水系统,以保证复合透水路面具有足够的透排水性能。

6.1.3透水沥青层与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之间应设置透水黏结层,提高复合透水路面的整体性和透水

性,不产生层间滑移。

6.1.4在透水沥青层的冷接缝处和其他易发生飞散病害的区域,可采用喷洒渗透性树脂或添加纤维等

增强抗飞散能力的技术措施。

6.2透水沥青层

6.2.1设计时除符合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规定外,应考虑透水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平衡,以透水沥

青混合料PA-10、PA-13为主。

6.2.2应透水、平整、抗滑、耐磨、耐久和美观。

6.2.3厚度宜为(2~6)cm,以抗飞散性、抗水损害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永久变形量等为

设计指标,应符合表11的要求。

6.3透水黏结层

6.3.1应铺设在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顶面,具有良好层间抗滑移效果和透水性能。

6.3.2施工后,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的透水系数下降不大于10%。

6.3.3厚度宜为(0.1~2.5)mm。

6.4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

3

DB3212/T1142—2023

6.4.1设计时除符合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规定外,应考虑蓄排水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平衡,以大空

隙水泥混凝土PC-10、PC-13和PC-16为主。

6.4.2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应透水、稳定和耐久。

6.4.3厚度宜为(10~30)cm,以弯拉强度、透水系数等为设计指标,应满足表14的要求。

6.4.4大空隙水泥混凝土面板尺寸及接缝设计宜符合JTGD40的有关要求,缩缝宜等间距布置,间距

宜为(4~6)m,面板长宽比不宜超过1.35,平面面积不宜大于25m2。可根据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的线膨

胀系数适当调整。

6.4.5中、重载区域胀缝处,可采用抗裂透水土工布处治,防止透水沥青层出现反射裂纹。

6.5基层

6.5.1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6.5.2行人、轻载区域宜采用透水基层,透水基层可选用大空隙级配碎石、透水沥青混合料、大空隙

水泥混凝土及大空隙水泥稳定碎石等,应符合CJJ/T190有关规定。

6.5.3中、重载区域宜采用密实基层,密实基层可选用水泥稳定碎石、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等,应符

合JTGD50有关规定。

6.5.4复合透水面层与密实基层间应设置防水封层。

6.6结构组合

6.6.1典型复合透水路面(CPP)结构见图1。

图1复合透水路面(CPP)结构示意图

6.6.2不同区域典型复合透水路面结构及厚度宜参照表2。

4

DB3212/T1142—2023

表2不同区域典型复合透水路面结构及厚度设计范围

行人区域中、轻载区域重载区域

适用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城市次干路、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

区域人行道、园林道路、广场

市支路、小车/客车停车区市主干路、货车停车区、道路交叉口

1、透水沥青层,PA-10,(4~6)1、透水沥青层,PA-13,(4~6)

1、透水沥青层,PA-5,(2~4)

cm;cm;

cm;

2、透水黏结层-洒布SBS改性乳2、透水黏结层-粘贴抗裂透水土工

2、透水黏结层-洒布SBS改性

化沥青,(0.3~0.5)mm;布后洒布SBS改性乳化沥青,(2.0~2.5)

推荐乳化沥青,(0.1~0.3)mm;

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C30,弯mm;

路面结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C20,

拉强度≥3.5MPa,(15~25)cm;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C35,弯

构弯拉强度≥2.5MPa,(10~15)cm;

4、防水封层+密实基层-水泥稳定拉强度≥4.0MPa,(25~30)cm;

4、透水基层-大空隙级配碎石,

碎石,(20~40)cm,或透水基层-大4、防水封层

(15~20)cm;

空隙水泥稳定碎石,(20~30)cm+防5、密实基层-水泥稳定碎石,(30~

5、防水封层。

水封层。50)cm。

6.7排水设计

6.7.1复合透水路面的排水系统应由内部排水管和边缘排水设施组成。

6.7.2复合透水路面上、下面层的横坡坡度等排水设计,应符合CJJ/T135的有关要求。

6.7.3复合透水路面内部纵向应在大空隙水泥混凝土面层底部设置碎石盲沟引水,碎石盲沟底部及侧

面应有防水土工布包裹,盲沟上部布设反滤土工布,每间隔(15~60)m设置横向排水管将路表水横向

导引至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6.7.4边缘排水设施可根据排水需要、路侧安全与景观协调、施工条件等因素选定,横断面尺寸宜根

据工程经验或仅水力水文计算确定,水文与水力计算应符合JTG/TD33的有关要求。

6.7.5路面边缘排水系统可采用散排、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和盲沟排水等形式,应符合JTG/T3350-03

的有关要求。

6.7.6复合透水路面与密实路面或边缘排水设施的相接处应做好防水处理,应采用防水土工布等防水

材料隔离防止渗水。

7材料要求

7.1沥青

7.1.1沥青应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其他经过性能验证的沥青类型也可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的质量

应符合表3的技术要求,其他指标应符合JTG/T3350-03的有关规定。

表3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E20)

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40T0604

软化点(TR&B),不小于℃85T0606

延度(5℃,5cm/min),不小于cm30T0605

布氏黏度(170℃),不大于Pa·s3T0625

5

DB3212/T1142—2023

表3(续)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E20)

动力黏度(60℃),不小于1Pa·s50000T0620

RTFOT后残留物2

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

残留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

注1:重载区域应提高,宜为200000Pa·s以上。

注2:老化试验以RTFOT为标准,也可以由TFOT代替。

7.1.2制备成品高黏度改性沥青时,应选择与改性剂配伍性良好的基质沥青,基质沥青宜采用A级70

号沥青或A级90号沥青。采用直投法拌制透水沥青混合料时,可采用A级70号沥青或A级90号沥青

或SBS改性沥青I-C级、I-D级,同时应检验所用沥青与高黏度改性剂的配伍性。

7.2水泥

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JTG/TF30的

有关要求。

7.3水

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用水应符合JGJ63的有关规定。

7.4集料

7.4.1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宜选用玄武岩或辉绿岩,应均匀、洁净干燥,宜选用高黏附性、高耐

磨耗性、高耐破碎性的优质集料,高温不易变质,其质量应符合表4的技术要求,其他指标应符合JTG/T

3350-03的有关规定。

表4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E42)

压碎值,不大于%18.0T0316

沥青黏附性,不小于级5T0654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kg/m32.70T0304

吸水率,不大于1%2.0T0625

针片状颗粒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0.0T0312

含量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2.0T0312

注1:玄武岩的吸水率可到3.0。

7.4.2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可采用石屑或机制砂,不应采用天然砂,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

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5的技术要求,其他指标应符合JTG/T3350-03的有关规定。

表5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E42)

坚固性(>0.3mm),不大于%3.0T0340

含泥量(<0.075mm),不大于%3.0T0333

6

DB3212/T1142—2023

表5(续)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E42)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kg/m32.60T0328

砂当量,不小于%60.0T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g/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