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T 140-2001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与保温效果评定方法

CJ/T 140-2001 Methods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heat loss and thermal insulation efficiency for thermal insulation construction of heating pipeline

行业标准-城建 中文简体 废止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CJ/T 140-2001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城建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01-07-18
实施日期
2001-1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归口单位
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第四检测所、天津市管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保温管厂、北京豪特耐集中供热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直埋保温管厂
起草人:
杨金麟、赵玉军、杨帆、段文波、白冬君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3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140-2001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

与保温效果评定方法

Methodsmeasuringandevaluating

heatlossandthermalinsulationciency

forthermalinsulationconstructionofheatingpipeline

2001一07门8发布2001一12一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CJ/T140-2001

目次

前言·······,·········································································································……m

1范围·······················································································。···········。······一·1

2引用标准·····················,·················································································……1

3术语··············································································································……1

4测试分级和要求·····················································。········································。·…1

5测试方法·······························································。·······。···················。··········……2

6主要测试仪器、仪表及准确度要求·······.,···································…·…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6

7测试工作程序····················································6

8数据处理·······························。·······································································……7

9测试误差·9

10测试报告·····································································································……9

附录A(标准的附录)供热管道保温后的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表··································……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热流传感器表面热发射率与被测表面发射率不一致时的修正系数(I)表··…10

附录C(提示的附录)外护壳材料表面热发射率(的表··················································……11

附录D(标准的附录)供热管道保温结构外表面总放热系数的计算.·12

附录E(提示的附录)供热管道沿线情况及气象资料调查表··········································……14

附录F(提示的附录)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数据表·······································,·…15

C7/T140-200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4272-19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T8174-1987《设备及管道保温效

果的测试与评价》所规定的原则制定而成。制定过程中,吸取了国内外对于供热管道保温技术的相关研

究成果,认真总结了各地实施保温效果测试的经验,确定了四种具体的测试方法,提出对测试传感器、仪

表的选择、标定及安装,测点选取及布置,操作程序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要求。

采用本标准对新建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的现场测试与保温效果的评价,可提供对该供热管

道保温结构设计和建设工程质量进行评定、验收的依据;对已投入运行多年的现有供热管道保温效果进

行普查和定期监测,可提供是否要进行大修、改建、扩建的决策依据;保温结构试样的实验室模拟环境和

运行条件的保温效果测试,可提供对保温结构设计、保温材料选择、预制保温管生产工艺和制造质量的

评价依据。采用本标准对直埋供热管道进行现场测试与保温效果评价时,其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在无该

类产品和工程标准前,可依据设计要求进行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D是标准的附录,附录C、附录E、附录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第四检测所、天津市管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保温管

厂、北京豪特耐集中供热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直埋保温管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金麟、赵玉军、杨帆、段文波、白冬君。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

与保温效果评定方法CJ/T140-2001

Methodsmeasuringandevaluating

heatlossandthermalinsulationefficiency

forthermalinsulationconstructionofheatingpipeline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城市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的测试与保温效果的评定方法。

卞2本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包含现场测试方法和实验室测试方法。

卞2.1现场测试方法适用于地上、管沟、直埋等敷设方式的供热管道测试。

不2.2实验室测试方法适用于对供热管道建设工程采用的管道保温结构保温效果的模拟测试和对生

产、施工单位保温管道产品的性能测试。

不3本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供热介质及温度范围的单质单层保温结构和多层复合保温结

构供热管道的散热损失测试。

1.4本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适用于对供热管道的弯头、三通等管件以及预制保温管接口部位保温结构

的散热损失测试。

1.5视现场条件和保温结构情况,以及测试等级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或者同时选用几种测试

方法。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有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4272-19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GB/T8174-1987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定

GB/T10295-198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

术语

3.1热流传感器的准稳态pseudosteadystateofheatfluxtransducer

在两个连续的10min周期内,热流传感器的读数平均值相差不超过2%.

3.2实验室模拟测试simulatingtestinlaboratory

模拟环境和运行条件的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

测试分级和要求

测试分级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分为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一07-18批准2001一12一01实施

I

cJ/T140-2001

4.1.飞一级测试适用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供热工程鉴定测试。

4.1-2二级测试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修后供热工程的验收测试。

4门3三级测试适用于供热工程的普查和定期监测。

42实验室模拟测试

4.2.1预制保温管产品的生产鉴定,执行一级测试。

4.2.2定型预制保温管产品的施工工程现场抽样检测,执行二级测试。

4.3测试要求

4.3.1一级测试必须采用不少于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对照、同步进行。

4.3.2二级、三级测试可采用一种方法测试。

测试方法

5.1热流计法

5.1.1测试原理

用热阻式热流传感器(热流测头)和测量指示仪表直接测量保温结构的散热热流密度。热流传感器

的输出电势(E)与通过传感器的热流密度(妇成正比,q=cE,‘值为测头系数。

热流传感器的标定按GS/T10295中的方法进行,必要时绘制q/E系数‘与被测表面温度(视作热

流传感器的温度)的标定曲线,该曲线还应表示出工作温度和热流密度的范围。

51.2使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1用于现场和实验室测试。

5.1.2.2用于保温结构存在一定温差的工况,并要求环境条件变化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小。

5.1.3热流传感器的贴附应满足下列要求。

5.1.3.1应保持热流传感器与被测表面的良好接触,保证附着系统的热阻在被测保温层热阻的5%以

下。贴附表面应清除尘土,保证平整,无间隙和气泡。

5.1.3.2热流传感器应与热流方向垂直,并保证热流传感器表面处于等温面中。

5.1.3.3热接触材料可用双面胶纸、黄油、硅脂、导热脂、导热环氧树脂等。并可使用压敏胶带或弹性圈

等材料压紧。

5.1.3.4地上或管沟敷设的管道,保温结构外表面贴附的热流传感器应与被测表面的热发射率(表面

黑度)保持一致。可在传感器外表面涂敷与被测表面热发射率相近的涂料或贴附热发射率相近的薄膜;

否则应按本标准附录s(标准的附录)对测试结果进行修正。保温结构外表面热发射率除有条件实际测

试外,可参照本标准附录C(提示的附录)确定。

5.1.3.5直埋管道散热损失测试时,应做好传感器及其接线处的防水处理,宜将传感器设置在保温结

构护壳内。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直埋管道,且必须在保温结构外表面贴附传感器时,必须保证热接触面

间不得渗人地下水。

5.1.4热流传感器的性能应按产品说明书给定的标定系数进行修正。当贴附部位的温度高于或低于传

感器标定时温度的,应采用公式(1)进行仪表显示值的温度修正:

q=5q}························……(1)

式中:9—实际的热流密度,W/m';

,—产品说明书给定的修正系数;

—‘仪表显示热流密度值,W/M',

5.1.5热流传感器输出电势(E)的测量指示仪表或计算机输人转换模块的准确度应与热流传感器的

准确度相匹配。当测定热流密度因环境影响而波动性时,宜使用累积式仪表。

51-6现场测定应满足下列条件。

5.1.6.1应满足一维稳态传热条件,减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读取测定数据应在达到准稳态条件时

2

cJ/T140-2001

进行。

5.1.6.2现场风速不应超过0.5m/s,不能满足时应设挡风装置。

5.1.6.3应避免传感器受阳光直接辐射的影响,宜选择阴天或夜间进行测定,或加装遮阳装置。

5.1.6.4应避免在雨雪天气时进行测定。

5.1.6.5环境温度、湿度的测点应在距热流密度测定位置1m远处,避免有其他热源的影响;地温的

测点应在距热流密度测定位置lom远处相同埋深的自然土壤中。

5.2表面温度法

5.2.1测试原理

对于地上、地沟敷设的热力管道,测定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环境温度、风向和风速、表面热发射率

及保温结构外形尺寸,按公式(2)计算其散热热流密度:

4=a(tw一t,)·。························一(2)

式中:4-散热热流密度.W/mz;

a—总放热系数,W/(mz·K);

tw—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K;

tp—环境温度,Ka

总放热系数a按附录D(标准的附录)进行计算。

5.2.2使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5.2.2.,用于现场和实验室测定。

5.2-2.2用于地上、地沟热力管道保温结构的现场散热损失测试。

5.2.3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测定可用下列方法。

5.2.3.1表面温度计法

a)选择的表面温度计传感器应是热容小,反应灵敏、快速,接触面积大,热阻小,时间常数小于lso

b)应减少对传感器周围被测表面温度场的干扰。

5.2-3.2热电偶法

a)保证热电偶与被测表面的良好接触,应采用以下贴附方式:

①将热电偶焊接在导热性好的集热铜片上,再将其整体贴附在被测表面上,如图1所示。

②将热电偶沿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一定长度(10mm-20mm),如图2所示。

图2

③将热电偶嵌人被测表面上开凿的槽或孔中,如图3、图4所示。

b)用毫伏计、电位差计或计算机输人转换模块读取测定值,并应进行参比端温度补偿。

CJ/T140-2001

5.2-3.3红外辐射测温仪法

a)被测表面反射的环境辐射与被测表面自身的辐射相比不可忽略时,应同时进行被测表面比辐射

率修正及环境辐射修正。

b)按红外辐射测温仪使用要求,正确选择热发射率、距离和发射角。

c)红外辐射测温仪测定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Tw,比辐射率。,环境辐射等效黑体温度TF,则按公

式(3)计算保温结构单位表面积净辐射热损失4,

4,一“(tw一tF)··················……(3)

5.2.4环境温度测定应使用符合精度等级要求的温度计,同步测定保温结构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应

按下列条件选择环境温度测点位置。

5.2.4.1地面敷设的热力管道,环境温度测量应在距保温结构外表面1m处测定空气温度。

5.2-4.2地沟敷设的热力管道,环境温度应测定环地沟内壁附近的平均空气温度。

5.2.5环境风速测定应使用符合精度等级要求的风速计,在测量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时,同步测量风

向和风速。

5.3温差法

5.3.1测试原理

通过测定保温结构各层厚度、各层分界面上的温度、以及各层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计算

保温结构的散热热流密度。

5.3.1.1供热管道单层保温结构的热流密度和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公式(4)和公式((5)求得:

q一竺

一动·...。。..·····……(4)

2nd(t一tw)

4i一:D……。.·..·.……(5)

111万

式中:4—热流密度,W/M2;

4}—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W/m;

A—保温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K);

t—保温材料内表面温度,K,(工程测试可认为是管中介质温度);

tw—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K;

d—保温层内径,m.(可视为钢管外径);

D—保温结构外径.m.

5.3.1.2供热管道多层保温结构的热流密度和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公式((6)和公式((7)求得:

ne,)(6)

t一to

ql一事顶一_1d,(7)

洲2r7入一试_

式中:4—热流密度,W/mZ;

qL—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W/m;

D—保温结构外径,m;

入—第i层保温材料在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K);

t—保温材料首层内表面温度,K;

tw—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K;

d—第i层保温材料外径,m;

,—保温层数。

CJ/T140-2001

直埋供热管道保温结构的热流密度和单位长度线热流密度按公式((8)和公式((9)求得:

ql

(8)

9一nD

2n(t一t.)

+与n认(9)

左D-

式中:tg—自然地温,K;

凡—实测土壤导热系数,W/(m"K);

h管道中心至地表深度,m;

其余参数同5.3.1.2.

5.3-1.4稳态传热时,保温材料首层内表面与工作钢管接触良好的条件下,供热管道内的介质温度可

视为保温材料首层内表面温度。

5.3-1.5当保温结构外护壳较厚,热阻不可忽视时,应将外护壳作为保温结构中的一层来计算热流密

度。

5.3.2使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5.3.2门用于现场和实验室测试。

5.3-2.2用于供热管道保温结构预制时及现场施工时预埋测温传感器的测试;对于未预埋测温传感器

而必须在测试现场设置测温传感器时,要严格使用相同材料和方法,恢复保温结构的原始状态。

5.3.3保温结构各层界面的温度可用埋人的热电偶或热电阻测量,并应执行5.2.3.2的要求。

5.3.4保温结构的各层外径,应在测定截面处按实际结构尺寸测量。

5.3.5保温结构各层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在实际被测供热管道的保温结构中取样,并分别按实际

平均工作温度测定。

5.4热平衡法

54.,测试原理

在供热管道稳定运行工况下,测定被测管段的介质流量、管段起点和终点的介质温度和(或)压力,

根据熔差法或能量平衡原理,计算该管段的全程散热损失值。

5.4.1门对于蒸汽供热管道,按公式(10)计算全程散热损失:

Q=0.278G(h,一h2)·····················。··……(10)

式中:Q—管段的全程散热损失,W;

G蒸汽质量流量,kg/h;

h-hz—据蒸汽参数查得的被测管段进出口蒸汽比始,kJ/kg,

5.4.1.2对于热水介质供热管道.按公式(11)计算全程散热损失:

Q=0.278G(c,t,一c2t2)··。·····················……(11)

式中:Q—管段的全程散热损失,W;

G—热水质量流量,kg/h;

cc2—据热水温度查得的被测管段进出口热水比热容,kJ/(kg"K);

t,,t,—被测管段进出口热水温度,K.

5.42被测管段进出口处应按测试等级精度要求设置流量、温度和(或)压力测量仪表;若管段进出口

处已安装有此类仪表,应查验其精度及有效性。

5-4.3使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5.4.3.1进行热平衡法测试的管段,应是无旁路、无途中泄漏和排放的供热管线管段。

5.4-3.2用于具有一定传输长度和一定介质温降的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的现场测试。

5.4.3.3用于地上、地沟和直埋敷设的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

CJ/T140-2001

主要测试仪器、仪表及准确度要求

按照不同测试等级,选用的仪器、仪表准确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准确度要求

侧试项目测试仪器、仪表单位

一级二级三级

外形尺寸钢直尺、钢卷尺mm士0.5士1.0土1.0

介质温度温度计℃士0.1士0.2士0.5

介质压力压力表写0.41.01.0

热水流量流量计%士0.5士1.0士1.5

蒸汽流量流量计%士1.0士1.5士1.5

保温层厚度游标卡尺mm0.020.020.02

保温层界面温度热电偶、热电阻℃士1.0士1.5士1.5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导热仪%士5士7士10

材料重量天平,秤8士0.5士1.0士1.0

外表面温度热电偶、热电阻℃士1.0士1.5土1.5

外表面温度表面温度计℃士0.5士1.0士1.0

外表面温度红外测温仪℃士0.5士1.0土1.0

外表面辐射率红外辐射仪%士2.0士2.0士2.0

热流密度热流计%士6士10士10

环境温度、地温温度计C士0.5士1.0士1.0

环境风速风速仪%士5士10士10

测试工作程序

7.1测试准备

7.1门按测试任务性质和要求,确定测试等级。

7.1.2现场测定的供热管道概况调查,内容包括:敷设方式、保温结构类型与尺寸、管道总长度、施工及

投产日期、沿线状况、沿线地区气象资料等。

7.1.3结合测试任务及现场调查结果,制定测试方案。测试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7.1.31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人员。

7.1.3.2确定测试方法及相应测定参数,制定测试记录表格。

7.1.3.3确定测试截面位置和测点传感器布置方案:

a)对于较复杂的供热管网,应按管道直径、分支情况、保温结构类型,分成不同的测试管段。每一管

段的测试截面设在管段的首末端,并按管段实际长度和保温结构状况,在其间再选择若干测试

截面。每一管段不得少于三个测试截面。

b)地上敷设供热管道的水平和竖直管,应分别选取测试截面。

。)预制保温管道的每一管段,应分别设接口处和管件处的恻试截面至少各一个。

d)每一测试截面上沿周向的测点布置为:

①地上敷设供热管道的测点布置如图5所示。

cJ/T140-2001

②地沟敷设供热管道的测点布置可按图5或其垂直对称位置布置。

③直埋敷设双管供热管道的测点布置如图6所示。

上中洲点II上中洲点

图6

④地上和地沟敷设的双管供热管道、直埋敷设单管供热管道可参照以上方法进行测点布置;对于

直径Dn>500mm的供热管道,可视情况在各测试截面上增加若干测点。

e)实验室模拟测试的供热管段,其长度应)2m;管径Dn>500mm时,取管段长度)3m。在管段

中间相距100.mm选取两个测试截面,按d)中①或②的要求布置测点。管径Dn>500mm时,应

适当增加测点数量。

7.1.4选配测试仪表,校核其计量检定有效性;对于无法安装测试仪表、传感器的测点,允许使用现场

已有仪表,但必须查验和记录该仪表、传感器的有效证书和精度。

7.2测试条件

7.2.1供热管道的运行工况稳定,各测试截面处应达到稳定一维传热状态。

7.2.2清理测点位置表面,按要求设置测试仪表、传感器,设置过程中应保持保温结构的原来状态;对

于未预置传感器的直埋管道,进行现场开挖或剖开保温结构设置传感器时,必须严格按原始状态恢复保

温结构、按填埋要求及时回填,稳定运行不少于72h后,再查验是否达到稳态运行条件。

7-2-3地上供热管道的测试,只能在风速小于0.5m/s、不受阳光直接辐射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否则,

应采取挡风措施、设置遮阳装置或在夜间、阴天进行测试。

7.2.4必要时要进行预备测试,检查运行工况和测定的数据是否稳定。

了3开始正式测试,记录数据。

了.4数据处理、整理测试结果。

7.5编写测试报告。

8数据处理

8.1原始记录数据、表格整理。

8.2数据计算

8.2.1将采集的可疑数据列出,标明原因,可不参加计算。

8.2.2所测数据均按求算术平均值的方法处理。

CJ/T140-2001

8.2.3按各相应测试方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测试截面处的平均热流密度值。

8.3结果整理

8.3.1求各测试截面处热流密度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管段全长的平均热流密度,并按公式(12)

计算出平均线热流密度:

qi=7Dq·····················……(12)

式中:q,—管段全长的平均线热流密度,W/m;

D—保温结构外径,m;

q—管段全长的平均热流密度,W/m%

B-3.2热平衡法测试结果即为管段全长的散热损失,其平均线热流密度按公式(13)和公式(14)计算:

0.278G(h一h2)

(13)

q,=一一一一万厂一一一

0.278G(c,t,一cite)

或q,L

式中:奋—全管段平均线热流密度,W/m;

L—被测管段长度,m;

其余参数同本标准5.4.1.1和5.4.1.2.

8-3.3对管道接口处保温结构进行的散热损失测试,应按接口长度和接口数量采用公式(15)计算全管

段接口处的总散热损失:

Qn=7D·q·l·s························……(15)

式中:Qr—全管段接口处总散热损失,W;

D—接口处保温结构外径,m;

q—接口处实测热流密度,W/mz;

Z—一个接口处保温结构长度,m;

s—接口数量。

8.3.4对供热管道中阀门、管件设备进行的散热损失测试,当采用热流计法时直接测得了散热热流密

度。当测得的是阀门、管件的表面温度时,对于地上和管沟敷设管道可用实测的表面温度算术平均值按

表面温度法计算热流密度;对于直埋的管件可用实测的表面温度算术平均值和实测的土壤温度、导热系

数值,按温差法计算出热流密度。还要按阀门、管件设备的实际表面积折算出相对于该管道的当量长度,

并按实际数量计算出所有阀门、管件设备的总散热损失Q.I(W)o

8.3.5供热管道保温结构局部破损处的散热损失,应按破损面积和实测表面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按表

面温度法计算出热流密度和散热损失Q3(W),

8.3.6将测试结果按公式(16)换算成当地年或供热季平均温度下的热流密度:

‘一。·tt'--ttm,(1s,

式中:9m—年或供热季平均温度下的热流密度,W/M';

4—实测热流密度,W/m';

t—当地年或供热季平均介质温度,K;

t'-测试时的介质温度,K;

‘—当地年或供热季平均环境温度(空气温度或地温),K;

t.-测试时的环境温度(空气温度或地温)>Ka

8.3.7计算被测管段或管网的总散热损失。

8.3.7.1管段总散热损失按公式(17)进行计算:

Q、=角·L+Qrl+Q,+Qr。·················……(17)

CJ/T140-2001

式中:Q。—被测管段总散热损失,W;

4—被测管段平均线热流密度,W/m;

L—被测管段全长,m;

Ql—被测管段上全部接口处散热损失,W;

Qn—被测管段上全部阀门、管件设备的散热损失,W;

Q。—被测管段保温结构破损处的散热损失,W,

8.3-7.2管网』急散热损失

管网总散热损失为各管段散热损失之和,按公式(18)进行计算:

Qm一乙Qb(18)

式中:Q。—管网总散热损失,W;

Qb,—第i管段的散热损失,W;

。—管网中的被测管段数。

测试误差

9.1测试误差来源于仪表误差、测试方法误差、测试操作及读数误差、运行工况不稳定及环境条件变化

形成的误差等。

若出现的误差较大,又较难作出分析时,应采用多种测试方法对比测试,或一种测试方法的重复性

测试,以确定测试误差和重复性误差。

9.2一级测试应对测定各参数作出误差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误差分析。综合误差不应超过

15Yo,重复性测试误差不应超过s%,

n门

,﹄

.︺二级测试应作出误差估计,测试结果的综合误差不应超过20Yo,重复性测试误差不应超过806o

O月

J。三级测试可不作误差分析和误差估计,但重复性测试误差不应超过10%.

月U内

we测试报告

10.1测试报告的内容:

a)概况说明,项目及任务来源,测试目的及测试等级。

b)测试日期,测试项目状况,测试现场及气象条件调查。

。)测试方案,主要测试仪器、仪表及精度。

d)测试工作安排及主要技术措施。

e)测试的主要参数记录数据:测试项目的设计运行参数。

f)测试数据处理,计算公式,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g>测试结果分析,按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表A1、表A2和相关标准中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或

设计要求,对被测项目的保温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10.2原始记录、数据处理资料及测试报告存档备查。

C,1/'r140-2001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供热管道保温后的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表

A,表Al给出季节运行工况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

表A1季节运行工况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

K323373423473523573

管道外

表面温度'C(50)(100)(150)(200)(250)(300)

允许最大W/.,116163203244279308

散热损失kcal(m'·h)(100)(140)(175)(210)(240)(265)

A2表A2给出常年运行工况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

表A2常年运行工况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

K323373423473523573623673723773

管道外

表面温度℃(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

W/m,5893116140163186209227244262

允许最大

散热损失kcal(m'·h)(50)(80)(100)(120)(140)(16n、(1R0)(195)(210)(225)

}一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热流传感器表面热发射率

与被测表面发射率不一致时的修正系数汀)表

Bl热流传感器表面热发射率与被测表面发射率不一致时的修正系数(f)应按表Bl选取。

表BI表面热发射率修正系数(f)表

被测表面温度,℃

被测表面

适用条件

发射率50100150200300400500

0.40.730.7250.72

0.50.780.780.78

适用于硅像

0.60.8450.8450.84胶热流传感

器(表面热发

0.70.890.890.885

射率。.9)

0.80.960.960.95

0.91.01.01.0

CJ/T140-2001

表BI(完)

被测表面温度,℃

被测表面

适用条件

发射率50100150200300400500

0.91.411.41l.451.501.581.681.76

0.81.331.331.351.401.481.531.60

适用于金属

0.71.251.251.2751.301.341.401.47热流传感器

0.61.171.171.181.201.241.281.295(表面热发射

率0.4)

0.51.091.091.101.111.1151.131.16

0.41.0LO1.01.01.01.01.0

B2热流计测试结果应按公式((B1)进行修正:

4a=f·4W/m2(B1)

式中:叭—热流密度修正值,W/m';

4—热流计实测值.W/m';

f-热发射率修正系数。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外护壳材料表面热发射率()‘表

cl常用外护壳材料的表面热发射率(:)按表cl选取。

表cl常用外护壳材料的表面热发射率(E)表

材料和表面状况t"C艺

粗制铝板400.07

工业用铝薄板1000.09

严重氧化的铝94^5050.20-0.31

铝粉涂料1000.20-0.40

轧制钢板400.66

极粗氧化面钢板400.80

有光泽的镀锌铁皮280.228

有光泽的黑漆250.875

无光泽的黑漆40-950.90-0.98

色薄油漆涂层37.80.85

砂浆、灰泥、红砖200.93

石棉板400.96

胶结石棉400.96

沥青油毡纸20、0.93

粗混凝土400.94

石灰浆粉刷层1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