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9107-1999 往复压缩机术语

JB/T 9107-1999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Term

行业标准-机械 简体中文 废止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JB/T 9107-2015 | 页数:3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9107-1999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机械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1999-07-12
实施日期
2000-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机械工业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3.140

J72

JB/T9107999---1

往复压缩机术语

Reciprocatingcompressors–Vocabulary

1999-07-12发布2000-01-01实施

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

JB/T9107----1999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基本概念1

3压缩机分类2

4参数4

5系统8

6附属设备9

7零、部件10

附录A(提示的附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的中文索引及对应的或意义相仿的英、俄文术语15

I

JB/T9107----1999

前言

本标准是对ZBJ72025—89《往复压缩机术语》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ZBJ72025—89相比,修订时,仅作了编辑性修改,主要内容没有变化。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ZBJ72025—89。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压缩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空气压缩机制造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云、石华鑫。

II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9107----1999

往复压缩机术语

代替ZBJ72025-89

Reciprocatingcompressors–Vocabulary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往复压缩机(以下简称压缩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参数和零、部件等的术语及其定

义或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压缩机的研究、教学、设计、制造和经营领域。

2基本概念

编号术语同义语定义或说明

往复活塞活塞在圆筒形气缸内作往复运动,以提高气体压力的机器(包

2.1往复压缩机

压缩机括隔膜压缩机)

2.2压缩介质介质、工质被压缩的工质(气体)

2.3级—完成压缩循环的基本单元

在一台工艺流程用压缩机中,相邻各级的气量和组分相同时,

2.4段—

称为段

2.5列—在同一气缸轴线上的单个气缸或串联气缸,结构上组成一列

2.6主机—压缩机的机体部分和压缩部分的总称

2.7驱动机原动机驱动压缩机的动力机械或装置

2.8附属设备(辅机)除主机和驱动机外,其余设备的总称

2.9机体部分基础部分压缩机的机身或曲轴箱和运动部件等的总称

2.10压缩部分气缸部分压缩机的气缸、活塞、气阀和填函等部件的总称

对原型机的结构作局部变更,在其型号中标有“结构差异”者,

2.11变型—

称为原型机的变型

原型机的机体部分基本不变或其型号中的“结构”不变,而“特

2.12派生—

征”和(或)性能参数及特性或介质改变者,称为原型机的派生

2.13中间冷却级间冷却导走级间压缩介质的热量

2.14后冷却—导走完成压缩后的压缩介质的热量

2.15喷液冷却—向压缩介质中喷液以降低介质温度

2.16理想压缩机—无余隙容积、无泄漏、亦无压力损失现象的压缩机

国家机械工业局1999-07-12批准2000-01-01实施

1

JB/T9107----1999

3压缩机分类

编号术语同义语定义或说明

3.1曲轴活塞压缩机活塞压缩机具有曲轴旋转运动的压缩机

3.2无曲轴压缩机无轴压缩机没有曲轴或轴的旋转运动的压缩机

活塞轴线平行于动力输入轴轴线,且均布于其周围的压缩

3.3轴活塞压缩机斜盘压缩机

3.4隔膜压缩机膜片压缩机机械直接或液压驱动膜片,完成压缩循环的压缩机

压缩介质除空气外的其他气体,也可包括空气的压缩机之

3.5气体压缩机(压气机)

统称

3.6空气压缩机(压风机)压缩机介质为空气的压缩机

3.7动力用压缩机—为气动机械和气动工具提供动力气源的压缩机

3.8工艺流程用压缩机流程压缩机石油、化工等工艺流程用的压缩机

3.9船用压缩机—专用于舰船的压缩机

3.10充瓶用压缩机充瓶压缩机用于压缩介质装瓶的压缩机

同一台压缩机中,各气缸分别压缩多种工质且非前后级关

3.11联合压缩机—

系的压缩机

同一压缩机中,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压缩机,形成前后级

3.12复合压缩机串联压缩机

关系,达到提高介质压力的压缩机

3.13摩托压缩机—与往复式原动机部分地共用一个运动机构的压缩机。对用

煤气机驱动的运动机构共用程度较少的压缩机,亦称摩托压

3.14整体压缩机摩托压缩机

缩机

内燃动力通过对动活塞直接压缩工质的无曲轴压缩机,活

3.15自由活塞压缩机—

塞的返程和同步,利用气垫作用和同步机构来完成

电磁驱动交变磁场的磁力直接驱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来完成压

3.16电磁压缩机

活塞压缩机缩循环的压缩机

一般指功率不大于15kW,额定压力不大于1.4MPa的空

3.17微型压缩机—

气压缩机

3.18固定式压缩机(固定的压缩机)固定在基础上的压缩机

3.19移动式压缩机(移动的压缩机)指便携的或具有移动装置的压缩机

3.20撬装压缩机块装压缩机固定在撬座上的压缩机

3.21无基础压缩机—装有吸振装置,不需基础的压缩机

设置有封闭罩壳,将主机、驱动机及附属设备等罩盖,构

3.22罩式压缩机箱装压缩机

成独立的机组

3.23水冷式压缩机—压缩介质由水进行冷却的压缩机

3.24风冷式压缩机气冷式压缩机压缩介质由空气冷却的压缩机

2

JB/T9107----1999

编号术语同义语定义或说明

3.25混冷式压缩机—压缩介质由(空)气和液体分别冷却的压缩机

3.26有十字头压缩机—具有十字头的压缩机

3.27无十字头压缩机—没有十字头的压缩机

(无润滑压缩机)

3.28干运转压缩机活塞和气缸间为干运转的压缩机

(无油压缩机)

3.29迷宫压缩机—以迷宫密封压缩介质的压缩机

有压力(不小于0.1MPa)的系统中,进一步提高介质压

3.30增压压缩机(加压机)

力的压缩机

压缩介质自排气口排出后,其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系统

3.31循环压缩机(循环机)

后,重返至吸气口,且全压力比不大于2的压缩机

改变压缩级数,以适应气量或压力大幅度改变需要的压缩

3.32变级压缩机(变工况压缩机)

3.33单作用压缩机(单动式压缩机)仅在活塞的一端(面)与气缸组成行程容积的压缩机

3.34双作用压缩机(复动式压缩机)在活塞的两端(面)均与气缸组成行程容积的压缩机

3.35低压压缩机—额定压力不大于1.0MPa的压缩机

3.36中压压缩机—额定压力大于1.0MPa至10MPa的压缩机

3.37高压压缩机(高压机)额定压力大于10MPa至100MPa的压缩机

3.38超高压压缩机—额定压力大于100MPa的压缩机

3.39单级压缩机—级数为1的压缩机

3.40两级压缩机(双级压缩机)级数为2的压缩机

3.41多级压缩机—级数不少于3的压缩机

3.42单列压缩机—列数为1的压缩机

3.43两列压缩机—列数为2的压缩机

3.44多列压缩机—列数不少于3的压缩机

3.45V型压缩机V形压缩机列呈V型布置的压缩机

3.46W型压缩机W形压缩机列呈W型布置的压缩机

3.47L型压缩机L形压缩机列作水平和垂直布置呈L形的压缩机

列在大于πrad范围内呈辐射状布置,列数不少于3的压

3.48星型压缩机星形压缩机

缩机

列在小于、等于πrad范围内呈辐射状布置,列数不少于

3.49扇型压缩机扇形压缩机

3的压缩机

3.50立式压缩机—列呈垂直布置的压缩机

3.51卧式压缩机—列呈水平布置的压缩机

同一列的气缸分置于曲轴两侧的卧式压缩机,其活塞作同

3.52对置式压缩机对置型压缩机

步运动

3

JB/T9107----1999

编号术语同义语定义或说明

对动型压缩机、

3.53对动式压缩机相对列的活塞作完全反向运动的卧式压缩机

对称平衡型压缩机

主机位于驱动机或传动装置一侧(端)的对动式压缩机;

3.54M型压缩机—

当列数为2时,也可称为D型压缩机

3.55H型压缩机—主机分位于驱动机或传动装置两侧(端)的对动式压缩机

4参数

编号术语同义语符号单位定义或说明

表征压缩机主要性能的诸参数,如:气量、压力、温

4.1性能参数———

度、功率及噪声、振动等

表征压缩机结构特点的诸参数,如:活塞力、行程、

4.2结构参数———

转速、列数、各级缸径、外形尺寸等

吸入Pa在标准吸气位置气体的平均绝对全压力。i为级次

吸气压力

4.3p1i

压力(bar)(下同)

Pa

进气压力压缩机第级的吸气压力称为进气压力

4.4—p101

(bar)

排出Pa

排气压力在标准排气位置气体的平均绝对全压力

4.5p2i

压力(bar)

Pa

输气压力压缩机末级的排气压力称为输气压力

4.6—p20

(bar)

Pa

额定压力符合有关标准、合同或铭牌规定的压力

4.7—pra

(bar)

Pa

名义压力

4.8—pn

(bar)不顾及各种影响,作为分级标准或初步设计计算的压

Pa力值

公称压力

4.9—pN

(bar)

4.10级压力比—εi—级的排气压力与其吸气压力之比值

4.11全压力比—

εt—压缩机的输气压力与其进气压力之比值

4.12总压力比—

Pa

4.13压力损失—Δp在流体的流动过程中,因存在各种阻力造成的压力降

(bar)

Pa

4.14实际压力—p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瞬时压力值

(bar)

4

JB/T9107----1999

编号术语同义语符号单位定义或说明

t1i

4.15吸气温度—在标准吸气位置气体的全温度

T1iK

t10

4.16进气温度—压缩机第1级的吸气温度称为进气温度

T10K

t2i℃

4.17排气温度—在标准排气位置气体的全温度

T2iK

t20

4.18输气温度—压缩机末级的排气温度称为输气温度

T20K

经压缩机某级压缩并排出的气体,在标准排气位置的

排气量容积流量气量,换算到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及其组分(例如湿度)

4.19QV

m3/s

时的值

m3/min

压缩机

3

Qm/h

4.20输气量实际容V0压缩机末级的排气量称为输气量

积流量

压缩机m3/s

Q3

4.21标准输气量标准容VNm/min输气量换算到标准工况(温度和压力)时的值

积流量m3/h

4.22旋转速度旋转频率

nr/min轴驱动的压缩机主轴,在单位时间内的旋转数

4.23转速—

4.24外止点———活塞向盖或外端行程的极限位置

4.25内止点———活塞向轴或体内行程的极限位置

4.26行程—Smm活塞上的某一点,从外止点移到内止点时的距离

3

4.27余隙容积—Vcm活塞在止点时,气缸内可以容纳残留气体的容积值

3

4.28行程容积—VSm活塞在一个行程中所扫气的容积值

4.29相对余隙容积—e—余隙容积与行程容积之比值

4.30工作容积气缸容积Vwm3行程容积与相应余隙容积之和值

压缩机的某一列中,仅起到平衡气体压力所产生活塞

平衡容积3

4.31—Vbm

力作用的通气腔容积值

4.32缸径—Dmm气缸包容活塞处的直径

4.33行程–缸径比—ψ—行程与缸径之比值

4.34曲柄半径—R,rmm曲轴主轴颈轴线与曲柄销轴线间的距离

4.35连杆长度—l,(L)mm连杆大、小头孔轴线间的距离

5

JB/T9107----1999

编号术语同义语符号单位定义或说明

4.36连杆比—λ—曲柄半径与连杆长度之比值

4.37活塞平均速度—Cmm/s单位时间内活塞瞬时速度的平均值

2

4.38高速性系数—Snm(r/min)2行程与二次方转速的乘积值

4.39输气系数容积效率λ0—输气量与对应时间内第一级的行程容积之比值

计及吸气压力因流动及脉动而降低后与原吸气压力

λ

4.40压力系数—p—

之比值

计及余隙容积内压缩介质的膨胀,表征行程容积吸气

4.41空积系数—λV—

效率的系数

4.42加热系数λh计及吸气过程中的气体被加热,表征行程容积利用程

——

度的系数

4.43温度系数λT

4.44气密系数λg计及气缸部分各部位压缩介质的泄漏,表征吸入气量

——

利用程度的系数

4.45泄漏系数1/λg

4.46凝析系数计及压缩机第1级吸入了经压缩–冷却后会凝析的湿

—λψ—

4.47湿度系数气,对后面各级的工况影响程度的系数

在工艺流程用压缩机中,计及其级间的抽气或加气情

4.48抽气系数加气系数λe—

况,对确定下一级行程容积影响的系数

4.49压缩性系数表征实际气体状态与理想气体状态差异的无量纲因

—Z—

4.50压缩因子子

4.51列间距—L,(l)mm相邻气缸其平行轴线间距离

以压力为纵坐标,行程为横坐标,也有以主轴转角为

p–V图

4.52指示图——横坐标,用指示器测定的表示工作容积内的气体压力随

p–θ图

行程或转角变化的图形

Pa

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图转换成同面积的矩形后的压力值

4.53—pmp–V

(bar)

压缩机的每一列中,沿活塞轴线方向作用在活塞上的

4.54活塞力—FkN

气体力与往复惯性力及其摩擦力的代数和

曲柄所转过的角度,通常取活塞处于外止点时的曲柄

4.55曲柄转角主轴转角θ(°)

位置作为计算原点

4.56曲柄错角曲柄夹角α(°)交与主轴轴线的两相邻曲拐平面间的夹角

F–S图以活塞力为纵坐标,行程为横坐标,也有以主轴转角

4.57活塞力图——

F–θ图为横坐标,表示活塞力随行程或转角变化的图形

作用于压缩机每一列的曲柄销上,方向与曲柄半径相

4.58切向力—TkN

垂直的力

作用于压缩机每一列的曲柄销上,方向与曲柄半径相

4.59法向力—NkN

同的力

6

JB/T9107----1999

编号术语同义语符号单位定义或说明

以切向力为纵坐标,曲柄转角为横坐标,表示切向力

4.60切向力图—T–θ图—

随曲柄转角变化情况的图形

以法向力为纵坐标,曲柄转角为横坐标,表示法向力

4.61法向力图—N–θ图—

随曲柄转角变化情况的图形

按曲轴转向,顾及各列的曲柄转角,将各列同时用的

4.62总切向力图—Tt–θ图—

切向力合成所得之图形

在总切向力图中,将总切向力曲线与坐标间的面积转

平均切向力

4.6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