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813-2020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标准
DB32/T 3813-2020 Rainwater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20.15
P15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813-2020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engineeringofrainutilization
2020-09-09发布2020-12-0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符号.........................................................................1
3.1术语...........................................................................1
3.2符号...........................................................................2
4总则...............................................................................4
5雨水收集...........................................................................4
5.1降雨量和雨水水质...............................................................4
5.2雨水量计算.....................................................................4
5.3雨水收集系统...................................................................5
6雨水控制与利用.....................................................................7
6.1一般规定.......................................................................7
6.2系统选型.......................................................................7
6.3用水定额和水质.................................................................8
6.4系统安全......................................................................10
7水质处理..........................................................................12
7.1雨水处理工艺流程..............................................................12
7.2雨水处理站....................................................................12
8雨水回用..........................................................................14
8.1一般规定......................................................................14
8.2调蓄设施......................................................................14
8.3雨水供水系统..................................................................14
9施工和验收........................................................................16
9.1一般规定......................................................................16
9.2设备安装......................................................................16
9.3水压试验......................................................................16
9.4竣工验收......................................................................16
10运行管理.........................................................................18
本标准用词说明.......................................................................25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亚井雨水利用
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河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劲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伟娅郭枫赵金辉谭德君
III
DB32/T3813-2020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与小区、工业建筑与厂区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
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36《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CJJ83《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DGJ32/J173《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术语和符号
3.1术语
3.1.1雨水控制与利用rainwatermanagementandutilization
对雨水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收集回用、入渗利用、调蓄排放等。
3.1.2初期雨水initial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3.1.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unoff
1
DB32/T3813-2020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计算,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3.1.4雨量径流系数pluviometricrunoff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降雨量之比。
3.1.5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3.1.6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ofsoil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在土壤中的稳定渗透速度。
3.1.7弃流设施initialrainwaterremovalfacilities
根据降雨厚度、径流量或雨水水质等控制初期雨水排放量的设施。可分为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
弃流池等。
3.1.8下凹式绿地lowelevationgreenbelt
低于周围路面,具有汇集雨水的功能,可使雨水就地入渗,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外排的绿地。
3.1.9雨水回用系统rainwatercollectionandreusesystem
由雨水收集、处理及雨水供水三部分组成的工程系统。
3.1.10雨水入渗系统rainwaterinfiltrationsystem
通过各类入渗设施促使雨水渗入地下的系统。
3.1.11调蓄排放系统detentionandcontrolleddrainagesystem
暴雨期通过调蓄雨水设施储存一定时间的雨水,消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雨停后将调蓄的雨
水排放的系统形式。
3.1.12模块蓄水池moduletank
由若干个蓄水模块经拼装组合后形成的地下贮水池。
3.1.13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
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渗透承接的降水。
3.1.14生物滞留系统bioretentionsystem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滞蓄、渗滤净化雨水的系统和设施。
3.1.15硬化地面impervioussurface
通过人工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不透水或透水很少的地面。
3.2符号
α——季节折减系数;
As——有效渗透面积;
β——初期雨水弃流系数;
D——年平均使用天数;
2
DB32/T3813-2020
D1——年平均浇洒天数;
Em——根据当地多年水面蒸发量资料计算的日平均水面蒸发量;
F——汇水面积;
Fi——汇水面积上各类受水面的面积;
F1——绿地面积;
hp——年平均降雨量;
H——设计控制降雨厚度;
nt——每个洗车台按照每日洗车数量;
N——年平均使用人数;
Nw——每日洗车数量;
T——设计重现期;
i——设计暴雨强度;
q1——绿化用水量定额;
qc——日均冲厕用水定额;
qw——汽车冲洗用水量定额;
Qc——年冲厕用水量;
Qe——水面日蒸发量;
Qs——水体的日渗透漏失量;
Ql——日绿化用水量;
Qla——绿化年均用水定额
Qlh——年绿化浇洒水量;
Qy——设施处理能力;
Qw——日洗车用水量;
S——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
Sm——单位面积日渗透量;
T——雨水处理设施日运行时间;
Wc——需控制的雨水径流总量;
Wi——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
Wr——雨水年可回用水量;
Wp——雨水年径流总量;
Wy——雨水供应系统最高日用水量;
Ψav——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
Ψc——雨量径流系数;
3
DB32/T3813-2020
Ψi——各类地面相应的径流系数;
Ψm——流量径流系数;
δ——初期径流厚度;
4总则
4.1.1为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使雨水利用工程
做到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制定本标准。
4.1.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与小区、工业建筑与厂区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
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
4.1.3规划用地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应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4.1.4雨水收集、处理、利用工程应作为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并投
入使用。
4.1.5雨水利用工程应与相关的总平面布局、园林景观、建筑、管线综合等密切配合,并与当地海绵城市
规划等相关要求相协调。
4.1.6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江苏省现
行的相关规定。
5雨水收集
5.1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5.1.1降雨量和降雨量日值等数据应根据当地最近20年及以上资料确定。缺乏资料时,江苏省各地不同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可参照本标准附录A,各地多年月平均降雨量可参照本标准附录B。
5.1.2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以下数值:
屋面雨水经初期弃流后水质:COD20mg/L~50mg/L;浊度6NTU~40NTU。
混合雨水水质:COD50mg/L~110mg/L;浊度30NTU~70NTU。
5.2雨水量计算
5.2.1建设用地内新建或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应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利用。需控制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应符
合当地规划和建设部门对地块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要求。
5.2.2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55%。
5.2.3控制径流排放峰值时,需控制利用的雨水径流总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
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中相关规定。
5.2.4控制年径流总量时,应按下式计算:
Wc=10ΨcHF(5.2.4)
4
DB32/T3813-2020
3
式中:Wc——需控制的雨水径流总量(m);
Ψc——雨量径流系数;
H——设计控制降雨厚度(mm),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可参照附录A;
F——汇水面积(hm2)。
5.2.5雨水收集系统的暴雨强度、设计重现期、降雨历时等参数以及系统设计计算,应符合《室外排水设
计规范》GB50014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
5.2.6径流系数宜按表5.2.6采用,汇水面积的雨量径流系数应按式5.2.6确定:
表5.2.6径流系数
下垫面类型雨量径流系数Ψc
硬屋面、沥青屋面0.80-0.90
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
绿化屋面0.30-0.40
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80-0.90
块石等铺砌路面0.50-0.60
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0.40
非铺砌的土路面0.30
绿地0.15
水面1.00
地下室覆土绿地
0.15
(覆土厚度≥500mm)*
地下室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30-0.40
透水铺装0.29-0.36
注:*地下室覆土绿地的径流系数与土壤渗透系数等有关,当采用低渗透性土壤或高出路面绿地且坡度大时,应通过现场
测定透水系数等方式综合确定径流系数。
Fii
Ψav=F(5.2.6)
式中:Ψav——平均雨量径流系数;
2
Fi——各类下垫面的汇水面积(hm);
F——各类下垫面的汇水面积之和(hm2);
Ψi——相应各类下垫面的雨量径流系数。
5.3雨水收集系统
5.3.1屋面雨水收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屋面采用易对雨水水质造成污染的材料时,屋面雨水不应收集利用。
2除种植屋面外,单体建筑或收集范围较小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宜设置弃流设施。
5
DB32/T3813-2020
3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生活污水、废水、阳台洗衣机排水等接入雨水管。
5.3.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可以采用雨水管、雨水暗渠、雨水明渠、植草沟等措施之一或其组合形式有
组织排向收集设施。广场等大面积地面雨水收集,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结合功能要求采取不同的雨水收集形
式。
5.3.3建设用地内平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地面雨水收集需求。有绿化的地库顶面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5m,
覆土层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6m/s以促进雨水入渗。
5.3.4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设置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强化入渗设施时,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宜设置
疏水片材或疏水管等排水系统。
5.3.5室外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截留杂质、过滤、溢流功能的截污雨水口或雨水沟,且截留的污染物应便
于清理。
5.3.6采用下凹式绿地时,雨水口宜设在道路两边的绿地内,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20mm~50mm,且不
得高于路面最低标高。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超过40m。
5.3.7初期雨水弃流量应按照建设用地实测雨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合理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初期
雨水弃流厚度可采用2mm~3mm,地面初期雨水弃流厚度可采用3mm~5mm,初期弃流量可按下式进行
计算:
Wi=δF(5.3.7)
3
式中:Wi——初期径流弃流量(m);
δ——初期径流厚度(m);
F——汇水面积(m2)。
5.3.8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设置雨水弃流设施时,可集中设置,也可分散设置,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弃
流装置集中设置时,各雨水口至弃流装置的连接管长度宜相近。
5.3.9当雨水调蓄池兼作景观水池时,宜采取循环、净化等相应的水质保障措施。
6
DB32/T3813-2020
6雨水控制与利用
6.1一般规定
6.1.1雨水控制与利用可采用收集回用系统、入渗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系统。
1收集回用系统应由雨水收集、水质处理和回用设施等组成。
2入渗系统应有雨水滞留、入渗、溢流等设施。
3调蓄排放系统应由雨水收集、调蓄和排放设施等组成。
6.1.2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宜优先选择屋面雨水。
6.1.3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有雨水溢流外排设施,外排设施的设计排水能力应按未设置雨水利用情况考虑。
6.1.4雨水年可回用水量宜按下式计算:
Wr=Wpαβ(6.1.4-1)
Wp=10ΨchpF(6.1.4-2)
3
式中:Wr——雨水年可回用水量(m/y);
3
Wp——雨水年径流总量(m/y);
hp——年平均降雨量,见附录B;
α——季节折减系数,取0.85;
β——初期雨水弃流系数,取0.87。
6.1.5雨水入渗量应结合现场地质勘察资料确定,其土壤渗透系数宜介于10-6m/s~10-3m/s之间,无资料时
各类地层的土壤渗透系数可参照本标准附录E。渗透面距地下水最高水位宜大于1.0m,渗透面应从最低处计。
6.1.6雨水调蓄排放系统可按蓄存能力经计算后确定外排设施的设计排水能力。如果采取组合系统,外排
设施的设计排水能力应按单设系统分别计算,按最大值选用。
6.2系统选型
6.2.1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选型及设计规模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雨量、用地面积、下垫面状况及
供水、用水条件、环境与卫生因素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6.2.2雨水控制与利用应优先采用收集回用系统和入渗系统,当受条件限制或条件不具备时,可设置调蓄
排放系统。
6.2.3大型公共建筑屋面、工业厂房等设有满管压力流雨水排水系统的场合,宜采用屋面雨水收集回用系
统。
6.2.4有人工景观水体等杂用水量大的场所应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6.2.5收集回用系统的调蓄水量小于可收集雨量时,超出调蓄能力的雨水应优先考虑入渗,其次为溢流排
放。
7
DB32/T3813-2020
6.2.6应根据可回用水量、用水时间变化规律、水质要求以及场地具体条件等因素确定回用雨水的用途。
无资料时宜按下列次序选择:
1景观水体补水;
2绿化用水;
3路面、地面、垃圾中转站等冲洗用水;
4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
5冲厕用水;
6消防用水;
7洗车。
6.2.7单体建筑或小区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污水回用系统,当污水回用系统的原水为优质杂排水时,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D/T 3563-2019 互联网接入服务质量测试方法 2019-11-11
- YD/T 3560-2019 边缘路由器构件接口测试方法 2019-11-11
- YD/T 2538-2019 网间号码携带受理流程测试方法 2019-11-11
- YD/T 2535-2019 网间号码携带集中业务管理系统与业务受理系统接口协议测试方法 2019-11-11
- YD/T 3559-2019 边缘路由器构件接口技术要求 2019-11-11
- YD/T 2537-2019 网间号码携带业务测试方法 2019-11-11
- YD/T 3562-2019 智能型通信网络 策略控制能力开放接口技术要求 2019-11-11
- YD/T 2431-2019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系统信息交换接口技术要求 2019-11-11
- YD/T 3564-2019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系统信息交换接口测试方法 2019-11-11
- YD/T 2534-2019 网间号码携带集中业务管理系统与本地业务管理系统接口协议测试方法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