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DSZ 01-2024 市政公用工程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标准

T/QDSZ 01-2024 Urban and Public Utilities Engineering Smart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s

团体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4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QDSZ 01-2024
标准类型
团体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6-17
实施日期
2024-07-01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青岛市市政工程协会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为了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提升支撑“智能+”发展的行业赋能能力,同时结合前期评价经验总结,借鉴国内先进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力量对原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完善。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总则、主要术语和缩略语、基本规定、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架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数据库与数据接口、系统集成、运行维护与升级、评价标准。本次修订的内容是:1.章节的优化:将11章评价标准中的道路、桥梁、公用工程评价内容合并为市政公用工程评价内容。2.对评价程序及智慧工地等级要求进行细化优化。3.对评价内容进行调整:对基础项进行简化;对推广项及创新项进行调整;增加班组建设内容;明确智能安全帽、摄像头、监测等相关设备设置数量;拓展AI智能识别应用场景;增加机器狗巡查、智慧预制厂、智慧钢筋加工厂、智能穿戴等应用场景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青岛市市政工程协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能源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城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巨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德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广厦建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起草人:
张海波、张连栋、苟国强、牟晓斐、邵腾龙、史永斌、任士宝、王政、姜希飞、王春慧、高潇、魏冬、赵金亮、贾坤川、孙广顺、杨庆一、车志刚、刘露、王会慧、张树艳、王明军、卜晓文、范小磊、葛安祥、崔峰、赵新明、张金龙、张为玉、林祥亮、迟璐璐、张伟一、杨忠梅、赵子硕、高英迪、彭福龙
出版信息:
页数:4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TB

团体标准

T/QDSZ01-2024代替01-2023

市政公用工程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标准

Constructandevaluationstandardforsmartconstructionsiteof

publicworksandmunicipalengineering

2024-06-17发布2024-07-01实施

青岛市市政工程协会发布

T/QDSZ01-202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规则进行

修编。

为了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提升支撑“智能

+”发展的行业赋能能力,同时结合前期评价经验总结,借鉴国内先进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组织相关力量对原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完善。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总则、主要术语和缩略语、基本规定、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架构、基础设

施、建设内容、数据库与数据接口、系统集成、运行维护与升级、评价标准。

本次修订的内容是:

1.章节的优化:将11章评价标准中的道路、桥梁、公用工程评价内容合并为市政公用工程评价

内容。

2.对评价程序及智慧工地等级要求进行细化优化。

3.对评价内容进行调整:对基础项进行简化;对推广项及创新项进行调整;增加班组建设内

容;明确智能安全帽、摄像头、监测等相关设备设置数量;拓展AI智能识别应用场景;增加机器狗

巡查、智慧预制厂、智慧钢筋加工厂、智能穿戴等应用场景。

本标准由青岛市市政工程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

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在本标准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

意见和有关资料函告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地址:青岛市南九水路2号甲;邮编:

266022;电话:0532-86668838),以便修订时研用。

本标准指导单位: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青岛市市政工程协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能源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能源科技

有限公司、青岛城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巨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青

岛海德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广厦建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海波、张连栋、苟国强、牟晓斐、邵腾龙、史永斌、任士宝、王政、

姜希飞、王春慧、高潇、魏冬、赵金亮、贾坤川、孙广顺、杨庆一、车志刚、刘露

本标准参编人员:王会慧、张树艳、王明军、卜晓文、范小磊、葛安祥、崔峰、赵新明、张金

龙、张为玉、林祥亮、迟璐璐、张伟一、杨忠梅、赵子硕、高英迪、彭福龙

本标准审查人员:周东明、鲁洪强、吴学锋、郑德斋、李圣飞

1

T/QDSZ01-2024

目录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缩略语.........................................................................1

3.1术语.............................................................................1

3.2缩略语...........................................................................2

4基本规定.............................................................................2

5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架构...............................................................3

6基础设施.............................................................................4

6.1一般规定.........................................................................4

6.2感知层设备........................................................................4

6.3网络基础设施......................................................................4

6.4控制机房和云服务器................................................................4

6.5信息应用终端......................................................................5

7建设内容.............................................................................5

7.1一般规定.........................................................................5

7.2系统平台.........................................................................5

7.3人员管理.........................................................................6

7.4视频管理.........................................................................9

7.5机械设备管理.....................................................................10

7.6物料管理........................................................................13

7.7安全管理........................................................................14

7.8质量管理........................................................................19

7.9绿色施工管理.....................................................................25

7.10生产管理.......................................................................26

7.11BIM管理........................................................................29

7.12综合管理.......................................................................31

2

T/QDSZ01-2024

8数据库及数据接口....................................................................32

8.1数据库..........................................................................32

8.2数据接口........................................................................32

9系统集成............................................................................33

10运行维护和升级.....................................................................33

10.1一般规定.......................................................................33

10.2运行维护规定....................................................................33

10.3系统升级管理....................................................................33

11评价标准...........................................................................33

11.1评价基本规定....................................................................34

11.2评价程序.......................................................................34

11.3评价方法.......................................................................35

11.4市政公用工程评价内容............................................................38

3

T/QDSZ01-2024

市政公用工程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标准

1范围

1.0.1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主要包括桥梁、道路、燃气、供热、综合管廊等)的智慧

工地建设。市政隧道工程参照《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标准》执行。

1.0.2智慧工地的建设及评价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省及青岛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GB/T31167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

GB/T36951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25069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3术语与缩略语

3.1术语

3.1.1智慧工地intelligentconstructionsites

智慧工地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收

集、处理、分析工地各环节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施工作业智能生产、科学监

管、辅助决策等功能,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管理。

3.1.2智慧工地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ofintelligentconstructionsites

智慧工地基础设施是指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收集、传输、处理、显示各类信息的硬件设施及软

件技术平台,包括各类传感器、自动识别装置、网关、路由器、服务器、显示屏等设备及软件技术平

台相关集成设施。

3.1.3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informationplatformofintelligentconstructionsites

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是指应用于施工工地现场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工地现场人员、设备、物资、

环境等要素全面采集、监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运作、分级管控,并与监管平台对接。

3.1.4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

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化表达。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把整个建筑进行虚拟化、数字

4

T/QDSZ01-2024

化和智能化,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逻辑的建筑信息承载平台。

3.1.5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

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3.1.6数字化资料digitaldata

通过工程软件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施工及管理资料,通过信息化、数据化等技术手段进

行记录并形成可共享、可储存的数字化文件。

3.1.7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1.8云计算cloudcomputing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具有每秒数以千万计信息处理的强大效能。

需先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较小的子程序,再将子程序交由多台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

去计算,从而为用户提供短时间内计算分析大量数据的服务。

3.1.9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

人工智能技术是指用以实现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主要包含机器学习、计算机

模拟等技术。

3.2缩略语

本标准相关缩略语指代的意义见表1。

表1缩略语意义

简写英文全称中文解释

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

APPApplication移动终端应用程序

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行动热点

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

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

5G5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4基本规定

4.0.1实施智慧工地的工程项目应编制智慧工地专项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

4.0.2智慧工地建设内容应进行专项技术交底和培训。

4.0.3智慧工地建设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基础设施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现行相关标准。

5

T/QDSZ01-2024

4.0.4智慧工地建设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所处环境和项目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选用适宜

的软件、设备、工具、技术,对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和协同管理。

4.0.5智慧工地采用的软硬件接口和协议应满足行业监管系统平台的数据接口要求,具备与行业监管

系统平台的一致性对接和数据稳定传输功能,并按相关规定确保数据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全面性、关联性。

4.0.6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应有运行维护体系作为支撑,包括建立运行与维护规范、日常软硬件维护,

以及根据实际应用和技术发展需要,对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进行扩展和升级。

4.0.7智慧工地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分析、处理等应用,应符合《信息安全技术网

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等国家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对不同使用人员进行身份认

证,实现分权分域管理,确保数据信息安全。

4.0.8施工现场应配置通信网络系统,并能满足智慧工地建设应用的需要,且现场的信息处理、存

储、传输设备应有防干扰措施。

5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架构

5.0.1智慧工地应由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组成,总体架构图见图1。

图1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图

5.0.2感知层由信息采集设备对工地现场各类信息进行传感、采集。

5.0.3通信层应包括无线局域网、移动互联网等,实现现场采集数据的实时传输。

5.0.4数据层可对信息数据进行接收、存储、分析、计算,提供数据交换、共享与服务。

5.0.5应用层包括系统平台管理、人员管理、视频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安全管理、质量

6

T/QDSZ01-2024

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生产管理、BIM管理、综合管理等。

5.0.6根据管理需求向建设﹑监理、勘察、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从业人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

应的应用服务。

5.0.7对工地现场人员、设备、物资、环境等要素全面采集﹑监测﹑管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运

作。

5.0.8智慧工地平台应实行分级管理提取所需数据,满足各级用户需要。

6基础设施

6.1一般规定

6.1.1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能环保。

6.1.2采集设备所采集的信息应满足本标准中智慧工地业务功能建设相应要求。

6.1.3智慧工地基础设施应包括:信息采集设备、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控制机房、信息应用终

端。

6.1.4智慧工地基础设施是智慧工地建设的基础内容,对应于系统架构中的基础层与平台层,为智慧

工地各类系统应用提供基础信息通信环境及技术平台能力,各设备应采用当时主流配置并适应信息通

信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平台能力应具备通用性及兼容性适应信息应用技术发展要求。

6.2感知层设备

6.2.1感知层设备是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传感设备包括独立安装的各类传感设备及集成于各业务功能模

块的传感器、身份识别设备可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射频卡识别、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等设备。

6.2.2IOT接入类功能,是满足智慧工地物联网设备信息采集接入的需求,提供施工现场各类物联网

监测设备的接口支撑能力。

6.3网络基础设施

6.3.1工地现场应配置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络设施。

6.3.2工地现场网络接入带宽应满足相关通信设备、应用终端的网络带宽应满足智慧工地建设使用要

求。

6.3.3无线局域网络信号宜覆盖所有信息采集设备装置点。

6.3.4施工现场不具备连接互联网条件,或者互联网通信质量差,宜采用组网一体机、线路路由器等

设备实现网络通信。

6.4控制机房和云服务器

6.4.1设置信息设备集中放置区域,强弱电分离,防止干扰。

6.4.2设备集中放置区域设置不间断电源,为区域内所有设备提供持续供电不低于2小时。

7

T/QDSZ01-2024

6.4.3服务器、交换机、监控主机、广播主机等信息设备应放置于设备集中区域。

6.4.4云服务器配置不低于2.5GHz主频、32GB内存、带宽50MB、硬盘2×1T。

6.5信息应用终端

6.5.1固定终端设备应具有现场综合信息处理功能。

6.5.2移动终端设备应具有现场识别、监测、管理、控制等信息处理功能。

6.5.3宜构建语音广播系统,可提供现场语音报警功能。

6.5.4宜设置固定电子屏并构建信息发布系统,可提供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推送功能。

7建设内容

7.1一般规定

7.1.1智慧工地一般包含系统平台管理、人员管理、视频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安全管

理、质量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生产管理、BIM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场景。

7.1.2智慧工地建设内容应针对工程特点、项目目标、施工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选用适宜

软件、设备、工具、技术,对施工项目的人、机、料、法、环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和管理协同。

7.2系统平台

7.2.1通用要求

系统平台内容应包括:基本信息、统计信息、综合信息数据分析、移动APP等功能。

7.2.2基本信息应包含但不限于项目本身的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地址、规模、类型、参建单位、

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

7.2.3应实现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展示;项目相关规范文件的查询展示;项目团队主要负责人

信息展示。

基本信息功能要求见表2。

表2基本信息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应提供录入、编辑、查询和展示项目名称、地址、规模、类型、参建单位、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信息的

1

功能;

应提供查询和展示工程勘察设计审查证明文件、招标投标证明文件、合同证明文件、施工许可、质量安全

2

监督、绿色施工措施等信息的功能;

3应提供展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等项目主要人员信息的功能。

7.2.4统计信息应包含各业务功能数据统计结果的展示,包含但不限于提供源于本标准第6章节人员、

视频、机械设备、物料、安全、质量、绿色施工、生产、BIM、综合等信息统计、预警信息展示。

统计信息功能要求见表3。

8

T/QDSZ01-2024

表3统计信息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应提供来源于本标准第6章节人员、视频、机械设备、物料、安全、质量、绿色施工、生产、BIM、综合

1

等信息统计展示功能;

应提供来源于本标准第6章节人员、视频、机械设备、物料、安全、质量、绿色施工、生产、BIM、综合

2

等预警信息展示功能。

7.2.5综合信息数据分析原则上应满足施工现场的数据应用的要求,提供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包含但

不限于本标准第6章节各业务功能数据、相关数据库数据、直接导入电子表格数据表、人工补录数据、

在线填报的数据;提供多项数据分析能力,包含但不限于数据专题分析能力、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能

力、自动生成图表、报表的能力。

综合信息数据分析功能要求见表4。

表4综合信息数据分析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应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功能;

2应提供生成图表、报表功能;

应提供多源数据来源分析功能,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本标准第6章节各业务功能数据、相关数据库数

3

据、直接导入电子表格数据表、人工补录数据、在线填报的数据;

4系统应自动对项目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工作报告,实现应用汇报、分享等功能。

7.2.6手机APP应与管理平台联动,实现对人员、视频、机械设备、物料、安全、质量、绿色施工、

生产、BIM、综合业务管理模块的数据查看与数据采集。

7.3人员管理

7.3.1通用要求

人员管理应包含实名制系统、考勤管理、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定位管理、安全教育、工人职业健

康管理等内容。

7.3.2实名制系统

实名制系统应对项目参建人员进行综合信息化管理。

实名制系统应具备人员身份证信息采集功能和人脸信息采集功能。

实名制系统应包含:基本信息、合同信息、行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出勤信息、班组信息、职

业健康信息等。

实名制系统应具备预警分析功能,针对:

a)超龄、未成年;

b)身份证过期;

c)资格证书到期;

d)未接受安全教育;

9

T/QDSZ01-2024

e)不良记录;

f)黑名单等进行登记预警。

人员信息管理功能要求见表5。

表5人员信息管理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应内置居民二代身份证验证安全控制;读卡时间:不高于1.5s;

2应符合ISO/IEC14443TYPEA/B标准;

3应符合台式居民身份证阅读器通用技术标准。

7.3.3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应具备生物识别功能,记录并展示人员进出场时间、考勤结果、统计考勤情况的功能。

无法设置固定出入口的施工现场,应采用电子围挡、人员定位等移动方式进行考勤。

考勤管理数据应按规定接入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平台。

考勤管理功能要求见表6,性能要求见表7。

表6考勤管理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支持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功能,或应用不少于1种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智能识别;

2考勤记录后台存储应不少于2年;

3应支持与软件平台端通过HTTP协议传输考勤结果数据;

4数据传输应支持JSON格式;

5能够支持主动向目的地址上传数据,数据传输支持实时传输和定时传输两种方式,时间可配置;

6支持数据传输失败后再次重传;

7支持断网后数据缓存,网络恢复后数据补传。

表7考勤管理性能要求

序号性能要求

1应支持语音播报;

2识别验证速度≤1秒;

3识别率≥99.99%;

4设备生物特征数据存储量不低于2000条,支持不少于7天的离线存储;

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60000小时。

7.3.4班组建设管理

班组建设管理能体现班组建设等相关方面内容,主要包括班组设置、“穿透式”管理、差异化激

励、工人关爱、参与项目及施工管理、“五小”发明等内容。

班组建设管理能够实现一线工人反馈建议、意见等功能,建立起一线工人与管理层沟通桥梁。

班组建设管理功能要求见表8。

表8考勤管理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应明确班组设置规则,明确班组的目标和职责,完善班组管理体系,落实班组建设管理责任;

2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落地班组建设内容;

3应提供多维度、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方式,并进行立牌公示。

10

T/QDSZ01-2024

7.3.5人员定位管理

人员定位管理宜具备实时统计出勤人数、作业现场人数与人员分布情况,进入施工区域时间和停

留时间的功能,并与人员进场信息比对,辅助管理应有轨迹查询等功能。

宜划定无感考勤区域和危险区域,实现无感考勤和危险区域预警提示功能,对异常行为宜声光语

音报警,并即时将报警信息提报智慧工地平台。

人员定位设备宜具备摄像、语音对讲、脱帽告警等功能。

人员定位管理功能要求见表9,性能要求见表10。

表9人员定位管理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人员定位数据支持上传至相关管理平台;

2人员定位记录本地储存不小于30日;

3能支持与软件平台端通过HTTP协议传输数据;

4数据传输能支持JSON格式;

5数据传输支持周期传输模式,周期从1秒到30分钟可配置;

6支持数据传输失败后再次重传;

7定位经纬度支持WGS84、CGCS2000坐标系,并支持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坐标转换。

表10人员定位管理性能要求

序号性能要求

1不影响安全帽的正常防护功能,应能稳定收发数据。辐射应符合GB18871-2002标准;

2GPS定位精度:误差小于5m;

3基站定位设备应支持WIFI或者RJ45网络接入;

4定位终端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工作温度:-25℃~+85℃;工作湿度95%无冷凝;

5GPS定位终端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下,电池续航时间不少于48h。

7.3.6安全教育管理

应具备对教育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及考核情况的全过程记录、查询等功能。

信息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时长、参与人员、考核评价等。

安全教育内容应包括三级安全教育、班前例会、季节性安全教育、专项安全教育等。

项目宜提供数字化安全教育设施,工人可通过安全教育箱、WIFI教育、VR安全教育等方式进行安

全教育。

安全教育管理功能要求见表11、表12及表13。

表11安全教育箱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安全教育箱宜包括在线培训教育、课程库、试题库、课程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

宜实现培训计划建立、快速签到、托管培训、自动播放课程、无纸考试、小程序在线答题、自动建档等培

2

训功能;

3人员签到功能至少支持人脸识别或刷身份证两种快捷方式;

4宜支持扫二维码微信小程序或答题器等多种方便快速的答题方式,答题后系统自动阅卷分析;

培训项目宜支持培训类型、培训日期、关键字快捷搜索;可实现签到表、考试成绩单、教育卡等附件查阅

5

及下载;

6实现安全教育管理信息与人员实名制信息同步;宜与门禁设备联动,安全教育不合格人员禁止通行。

11

T/QDSZ01-2024

表12VR安全教育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VR安全教育宜覆盖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火灾、机械伤害、触电、坍塌等安全事故伤害类型;

VR安全教育宜具备记录工人体验内容、时长,输出本地培训表格功能,对个人受教育情况可汇总查询,

2

将培训结果、安全教育信息上传至项目;

3VR安全教育宜具备导入外部BIM模型,使工人可以在本项目的场地布置模型中进行安全事故体验;

4新工人入场、入场后宜进行VR体验式安全教育并形成汇总数据记录。

表13WIFI教育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WIFI使用人在接入网络前,宜通过回答问题或观看视频获得上网权限,每次出现问题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自

1行设定,系统随机抽取题库中的问题供WIFI使用人作答,支持WIFI使用人根据需要选择作答题目类型或

有兴趣视频;

2系统宜结合工程需要,针对不同工种设置、推送不同类型问题或视频内容;

3项目平台宜收集、保存WIFI网络教育信息,包括被教育人、教育内容、开始时间、时长等内容。

7.3.7工人职业健康管理

项目宜配备岗前体检设备用于施工人员上岗前测量健康指标,实现对施工人员健康状态的及时掌

握,形成电子健康档案,保障施工人员安全上岗。

结合人员管理及人员工种、拟从事具体工作对进场人员进行体温、酒精等作业需求内容身体检

测,形成人员健康电子档案,检测指标超限时应声光报警,监督不适合进场工作的人员离场。

工人职业健康管理功能要求见表14

表14工人职业健康管理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应在每个工地现场出入口设置岗前体检系统;

宜结合人员进出场管理对进场人员进行监测,检测体温、酒精、血压(舒张压、收缩压、脉搏)、血氧

2

(可选)指标,或使用岗前体检设备进行相应指标检测;

3当检测指标超限时应声光报警,并上传项目、企业平台;

4现场管理人员应对报警信息结合人员工种、拟从事具体工作进行复核,监督不适合进场工作的人员离场;

5对适合进场工作的人员情况在项目平台上予以记录,并及时上传企业平台。

7.4视频管理

7.4.1视频监控管理

视频监控功能模块内容应包括:视频采集、视频查看、视频控制、设备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存

储等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应能通过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远程查看现场实时视频。

视频监控前端设备应选择视线无遮挡的位置安装,不宜逆光安装。

项目部宜配备独立光纤,前端设备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网络传输带宽应不低于2Mbps,各级

监控中心间网络单路的网络传输带宽应不低于2.5Mbps。

视频监控管理功能要求见表15。

表15视频监控管理功能要求

12

T/QDSZ01-2024

序号功能要求

采集范围覆盖包括但不限于施工工地重点区域应做到视频全覆盖,包括工地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制高

1

点、主要危险区域、堆料库区等;

视频监控应包括下列内容:人员外部特征、行为、位置;材料位置、机械设备运行状态、车辆进出信息;

2

重点区域、制高点、施工进度、场容场貌等;

3应具备在移动端、PC端对摄像头进行远程查看功能;提供视频回放功能;

4提供云台控制功能,可实现调节摄像头的旋转角度、镜头景深远近等;

5权限管理,提供访问、配置等权限设置功能。

7.4.2AI智能识别

AI智能识别具备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背心、未系安全带及明烟、明火等场景智能识别报警功

能。

利用AI算法实现吸烟、起火点红外监测、越界监测、临边区域入侵监测、起重吊装危险区域入侵

监测、车斗封闭、裸土覆盖、抓拍报警等功能。

AI智能识别宜通过智能识别高清摄像头进行AI算法识别联动水流传感器,判断出入车辆是否清洗

并对车辆进行抓拍,监测数据和图像实时上传到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在线管理、违规预警。

AI智能识别宜支持人脸检测、抓拍和识别比对功能,同时人员信息能够与行为识别同步。

AI智能识别实现自动抓拍留存影像资料,报警信息自动推送管理人员并上传至智慧工地管理平

台。

AI智能识别管理功能要求见表16。

表16AI智能识别管理功能要求

序号功能要求

1宜支持5秒以内完成AI分析,支持7×24全天候对视频进行分析;

2宜达到处理从分析到输出结果1秒以内,保障及时有效;

3宜支持本地部署,离线应用,减少网络带宽要求;

4至少2路,且满足视频监控应具备智能监控识别功能要求;

5宜支持对一路视频进行多种算法分析。

7.5机械设备管理

7.5.1通用要求

机械设备管理应包括施工现场的主要设备、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机械设备管理功能模块内容应

包括:机械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及检查管理、吊钩盲区可视化、起重设备监测管

理、钢丝绳损伤监测、自动振捣设备监测等功能。

7.5.2机械设备基本信息管理

应对项目入场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基本信息的登记管理,形成项目的大型机械设备台账,并提供生

成二维码或其他快捷唯一标识的功能。

机械设备基本信息应包括:设备生产厂商、安装租赁单位、设备备案信息、设备进场验收记录和

作业人员资质证书管理等。

13

T/QDSZ01-2024

大型机械设备台账应具备检索、统计、分析功能。

7.5.3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及检查管理

应针对大型机械设备建立维护保养计划,同时利用移动设备实现动态、快速地记录维护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