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325-2019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

DB34/T 3325-2019 DB34/T 3325-201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pletion surveying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6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325-2019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19-07-01
实施日期
201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城镇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更新。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办公室
起草人:
王宣强 黄北新 李 彬 徐 琼 应晓路 李华平 王保国 朱春华 黄晓忠 张军民 吴 旻 黄明华 张 伟 曹必腾 宋 超 孙 蕾 林荣辉 闫兴跃
出版信息:
页数:6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325-2019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

UndergroundPipelineCompletionSurveying

2019—07—01发布2019—08—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

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

订计划的函》(皖市监函〔2019〕10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开展专题研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针对安徽省城镇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需要,

参考国家及行业相关规程和规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控制测量、地下管

线点测定、综合管廊测绘、带状地形图测绘、数据处理、成果质量检验与提交。

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合肥市测绘设计

研究院(地址:合肥市阜南路136号,邮政编码:230061)。

主编单位: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办公室

参编单位:芜湖市勘察测绘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安徽中汇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阜阳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宣强黄北新李彬徐琼应晓路李华平

王保国朱春华黄晓忠张军民吴旻黄明华

张伟曹必腾宋超孙蕾林荣辉闫兴跃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程为青张迁王呈毅任家锋张忠民张进标

储修林吴兆福查宁李海燕李少平束庆波

2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4

3.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内容..........................................4

3.2测绘基准与精度要求............................................5

3.3技术准备......................................................6

4控制测量.........................................................8

4.1一般规定......................................................8

4.2平面控制测量..................................................8

4.3高程控制测量.................................................11

5地下管线点测定..................................................13

5.1地下管线测点设置.............................................13

5.2地下管线属性调查.............................................16

5.3地下管线点空间位置测量.......................................17

5.4非开挖管线测量...............................................18

6综合管廊测绘....................................................20

6.1一般规定.....................................................20

6.2地下控制测量.................................................20

6.3综合管廊测量.................................................21

6.4三维激光扫描测量.............................................21

7带状地形图测绘..................................................25

8数据处理........................................................26

8.1一般规定.....................................................26

8.2管线图表编制.................................................26

8.3管线数据库文件建立...........................................27

3

9成果质量检验与提交..............................................29

9.1成果质量检验.................................................29

9.2成果整理与归档...............................................32

附录A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安全保护规定...............................35

附录B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成果表.....................................36

附录C质量特性与权值划分表.......................................37

附录D错漏分类及扣分表...........................................38

本规程用词说明.....................................................41

引用标准名录.......................................................42

条文说明...........................................................43

4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3

3BasicRequirement.................................................4

3.1SurveyingandMappingContentsofUndergroundPipelineCompletion

....................................................................4

3.2SurveyingDatumandAccuracyRequirements.....................5

3.3Technologypreparation........................................6

4ControlSurvey....................................................8

4.1GeneralRequirements..........................................8

4.2PlaneControlSurvey..........................................8

4.3ElevationControlSurvey.....................................11

5DeterminationofUndergroundPipelinePoints.....................13

5.1SurveyingPointSettingofUndergroundPipeline..............13

5.2InvestigationofUndergroundPipelineAttributes.............16

5.3SpatialPositionMeasurementofUndergroundPipelinePoints..17

5.4TrenchlessPipelineSurvey...................................18

6SurveyingandMappingofComprehensivePipeGallery..............20

6.1GeneralRequirements.........................................20

6.2Undergroundcontrolsurvey...................................20

6.3ComprehensivePipeGallerySurvey............................21

6.43-DLaserScanningMeasurement...............................21

7SurveyingandMappingofBeltTopographicMap....................25

8DataProcessing..................................................26

8.1GeneralRequirements.........................................26

5

8.2PipelineChartCompilation...................................26

8.3Pipelinedatabasefileestablishment.........................27

9QualityInspectionandSubmissionofResult......................29

9.1QualityInspectionofAchievements...........................29

9.2ArrangementandFilingofAchievements.......................32

AppendixASafetyProtectionProvisionsforSurveyingandMappingof

UndergroundPipelineCompletion....................................35

AppendixBTableofSurveyingandMappingAchievementsforCompletion

ofUndergroundPipelines...........................................36

AppendixCQualityCharacteristicandWeightDivisionTable........37

AppendixDClassificationoferrorsandomissionsandscorecard....38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Regulation..........................41

ListofQuotedStandards..........................................42

ExplanationforProvisions.........................................43

6

1总则

1.0.1为统一安徽省城镇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技术要求,提高地下管线竣工

测绘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城镇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数据更新。

1.0.3安徽省地下管线竣工测绘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undergroundpipelinecompletionsurvey

城镇新、改、扩建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在施工完成前确定其空间位置及

属性信息,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并向管线管理(权属)单位提交测绘成

果的过程。

2.1.2管线点surveyingpointofundergroundpipeline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过程中,为准确描述地下管线的走向特征和附属设施信

息而设立的测点。

2.1.3非开挖管线trenchlespipeline

指不开挖地表或以最小的地表开挖量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包括顶管法施

工、微型隧道法施工、定(导)向钻孔机穿越施工等技术工艺铺设的各种地下

管线。

2.1.4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

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2.1.5综合管沟untilitytrench

用于敷设管道、管线的槽沟,可用于容纳多种管线或管道,其内部空间不

能满足人员正常通行要求。

2.1.6排管cableduct

按规划管线根数开挖壕沟一次建成多孔管道的地下构筑物。

2.1.7投料口manhole

用于将各种管线和设备吊入综合管廊内并满足人员出入而在综合管廊顶部

开设的孔口。

2.1.8通风口airvent

供综合管廊内外部空气交换而开设的孔口。

2.1.9管线分支口junctionforpipeorcable

综合管廊内部管线和外部直埋管线相衔接的部位。

2.1.10点云pointcloud

2

以离散、不规则方式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点的集合。

2.1.11标靶target

用一定材料制作的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标志,该标志在点云中能很好地被

识别和量测,从而可以用于点云配准和点云数据质量检查等工作。

2.2符号

2.2.1代号

Mcs——管线点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

Mch——管线点高程测量中误差;

Mtd——管线点的埋深测量中误差;

td——管线点的埋深测量限差;

2.2.2缩略语

CORS——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ContinuousOperational

ReferenceSystem)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TimeKinematic)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DLG——数字线划图(DigitalLineGraph)

3

3基本规定

3.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内容

3.1.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内容包括新(改、扩)建埋设于地下的给水、排水、

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工业、综合管廊(沟)等各类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

施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量、地下管线属性信息调查、地下管线图和成果表编绘、

地下管线数据整理入库等工作。

3.1.2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范围应包括:

1城镇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其他公共区域(含宽3m及以上道路和街巷),

以道路两侧第一排建筑物内边线或红线外20m为界;

2开放式小区具有社会交通功能的道路,以道路两侧第一排建筑物边线为

界;

3穿过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其他居民区等具有传输功能的主干

管线,以保持主干管线的连续性;

4市区范围内的长输或高压油(气)管线、长途光(电)缆;

5河道堤肩两侧外20m范围内的各类地下管线;

6排水管道应测至出水口(井);中压燃气管道测至调压站(箱);给水

管道测至水表井(组);电力电缆测至开闭所、配电房或变电站(箱);热力管

道测至阀门井或换热站;通信光(电)缆测至分支箱或配电室(柜)。

3.1.3城镇住宅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地下管线竣工测绘范围可按委托方的

需求确定,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3.1.4城镇市政道路改造造成地下管线相对位置(平面坐标或埋深)发生变化

超过50㎜时,应对市政道路下所有种类管线进行竣工测绘。

3.1.5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取舍应符合表3.1.5的规定。

表3.1.5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取舍要求

管线类别取舍标准备注

给水全测如道路上有水表,则测至水表

排水全测包括雨水、污水、雨污合流、中水

燃气全测包括煤气、液化气、天然气

包括热水、蒸汽介质,

热力全测

包含架空管道

4

电力全测包括供电、路灯、交通信号等

包括电信、网通、联通、移动、铁通、有线电视、国防、

通信全测

电力通信、长途传输、监控等

包括危化品管道,长输油、气管道;

工业管道全测

包含架空管道等

综合管廊全测

不明管道(线)全测

注:因工程建设(管网改造)而废弃的管线应按上表的要求测绘。

3.1.6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应跟踪施工进度,在地下管线敷设后覆土前实地测

绘管线点平面坐标、高程、管径及断面尺寸,并调查其属性信息。

3.1.7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管线点应是地下管线特征点(起始点、交叉点、

转折点、分支点、变径点、变坡点及新旧管线衔接点等)以及地下管线附属设

施(检修井、阀门、流量箱等)的特征点。

3.1.8地下管线不能在覆土前进行测绘时,应采用栓点或交会等方法将管线

点位置准确引到地面上,再实地量测管顶或管底埋深,并做出标志和填写点位

明细表,待后续还原点位再进行测绘。

3.1.9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成果资料应分别按文字、表、图、数据、工程照片、

录像分类整理组卷,档案载体、验收著录和组卷等应符合城建档案规范,纸质

和电子文档应保持一致。

3.1.10地下管线竣工测绘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时,应满足本规程的

相关要求。

3.1.1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涉密资料的

安全与保密。

3.2测绘基准与精度要求

3.2.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2.2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2.3地下管线图分幅应与已有地下管线图分幅标准保持一致;根据需要也

可采用带状分幅。

3.2.4地下管线竣工测绘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以二倍中误差

作为极限误差。

5

3.2.5地下管线覆土前测绘精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1管线点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50㎜;

2管线点高程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50㎜。

3.2.6明显管线点的埋深测量中误差应符合表3.2.6的规定。

表3.2.6明显管线点的埋深测量精度

埋深中误差

量测方式

(m)(㎜)

一次直接量测≤25

<5

分段量测累加≤25n

≥5一次或分段量测≤50

注:n表示分段数。

3.2.7地下管线覆土后采用先物探后测量的方法进行竣工测量、地下管线隐

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以及非开挖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应符合以下要

求:

1地下管线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应不大于0.05h;

2地下管线隐蔽管线点的埋深探查中误差应不大于0.075h。

其中h为管线中心埋深,单位为厘米,当h小于1000㎜时以1000㎜

代入计算。

3.3技术准备

3.3.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工作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控制测量、管线

点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数据处理、成果表与管线图制作、质量检查、数据

建库和资料归档等。

3.3.2资料收集包括周边已有地下管网图、管线设计文件、设计施工图、技

术说明资料、带状地形图、平面与高程控制资料以及合同要求等。

3.3.3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实地勘察核实,包括已有控制点的损坏情况、测

量通视情况、已有地形图的现势性等。

3.3.4协调各地下管线权属(管理)和工程施工单位予以配合,掌握各类地

下管线施工埋设计划与实际施工进展情况,明确管线施工覆土时间。

3.3.5编写技术方案,并在实施前作技术交底。

6

3.3.6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经鉴定合格并在有效的鉴定期

内,采用的软件应满足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要求。

7

4控制测量

4.1一般规定

4.1.1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利用的平面与高程控制点的精度应不低于图根控制

点的精度要求。

4.1.2当平面与高程控制点的密度不能满足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要求时,应

按《城市测量规范》CJJ/T8的要求加密控制点。

4.1.3直接利用已有控制点时,应对其进行校核并保存校核记录,校核限差

应符合表4.1.3要求。

表4.1.3控制点校核限差

实测坐标与条件坐标

检测角与条件角较差实测边长与条件边长高差较差

的点位较差

(")较差的相对误差(㎜)

(㎜)

±30≤1/4000±50±20n

注:1n为测站数;

2边长小于50m时,实测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应在±20㎜之内。

4.2平面控制测量

4.2.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NSS测量或导线测量等方法进行施测。

4.2.2图根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图根导线应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导线的形状应布成等

边直伸,不得层层环套和交叉重迭。同级只能附合一次。

2图根导线的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附合

平均边长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长度仪器类别导线相对闭合差方法测回数

(m)(")

(m)

900100Ⅱ≤1/4000±40n单程观测1

注:1表中n为测站数;

2特殊情况时,导线长度可放宽至表列规定的1.5倍,此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应

8

小于250㎜;

3当导线的长度小于表列的1/3时,其全长闭合差应小于150㎜;

4当导线布设成结点网时,结点与高级点之间或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长度不得大于导

线长度的0.7倍。

5当附合导线的边长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6光电测距一测回读数两次,其差值不得大于10㎜。

4.2.3在困难地区可布设支导线,支导线总长度应小于450m,边数应不超过

4条,角度应测左右角,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应小于40",边长应往返测量,边长

往返测量较差应小于测距仪标称精度的2倍。

4.2.4采用GNSS方法测量图根控制点时,布设的图根控制点总数应不少于3

个且应保证每点至少有一个通视方向。

4.2.5GNSS图根控制测量方法可采用静态测量方法或GNSSRTK测量方法。

4.2.6GNSS静态测量方法施测图根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GNSS接收机精度应不低于(10㎜+5×10-6×D)(D为边长),卫星截止

高度角应≥150、PDOP值应<6、数据采样间隔应为10s。

2在观测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准确量取天线高,正确记录同步观测点名、

开始和结束观测时间等信息。

3基线可采用随机后处理软件或快速定位软件等解算。

4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应符合《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

的规定。

4.2.7GNSSRTK图根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表4.2.7GNSSRTK测量技术要求

相邻点流动站到单基

点位中误差

等级间距离相对中误差起算点等级准站间距离测回数

(㎜)

(m)(km)

四等及以上≤6

图根≥100±50≤1/4000≥2

三级及以上≤3

注:1当采用网络RTK测量时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站间距离的限制;

2通视困难地区相邻点的距离可缩短至表中的2/3。

4.2.8RTK测量图根控制点可采用单基站RTK或网络RTK的测量方法进行。已

9

建立CORS系统的地区,宜采用网络RTK测量。RTK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站的位置宜选在观测条件好、距离测区近的地方,起算点应选用

二级(含二级)以上高等级控制点;

2施测前应量取天线高,读数至毫米,并做好记录;

3单基站作业时,流动站半径应小于5km;网络RTK测量应在CORS系统

有效服务区域内;

4应联测3个以上且分布均匀的等级控制点,求解测区坐标的转换参数,

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应小于20㎜;

5流动站采用三脚架模式测量,设站时应对中整平;

6应选择卫星较好时段和卫星数不少于4颗时进行作业;

7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过20㎜,垂直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

过30㎜,应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

8施测前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后,应至少检测一个已知控制点,平面位置

检测较差不应超过50㎜;

9RTK测量成果应包括三维坐标成果和原始观测数据。

4.2.9采用GNSSRTK方法测量的图根平面控制点应现场进行检核,检核较差

应符合表4.2.9要求。

表4.2.9RTK图根平面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

边长校核角度校核坐标校核

测距中误差边长较差的相对误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坐标较差

(㎜)差(")(")(㎜)

±201/2500±20±60±50

4.3高程控制测量

4.3.1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可以采用水准方法、三角高程方法或GNSS测量方法

进行施测。

4.3.2水准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图根水准应在二、三、四等水准点下加密,当高等级水准点密度不足时,

应先用四等水准加密,然后在四等水准下布设图根水准。

2图根水准应布设为符合路线,同级符合不得超过二次。当布设为闭合路

线时,应采用相关方法对起算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检校。

10

3图根水准点必须是线路上的直接转点,不得采用中间点。

4.3.3水准测量技术指标应按表4.3.3执行。

表4.3.3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路线长度视线长度每公里高差中误差水准路线闭合差

等级

(km)(m)(㎜)(㎜)

图根8≤100±20±40L

注:L——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4.3.4每测区外业测量前,应对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的平行性(i角)

进行检验和校正,i角的绝对值应小于30"。

4.3.5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5的要求。

表4.3.5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垂直角互差对向观测高程路线

中丝法测

边数仪器类型指标差互差高差互差闭合差

回数

(″)(㎜)(㎜)

12Ⅱ级1±25±100×S±40L

注:1S为边长,以公里为单位;

2L为高程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2图根高程路线的起闭点应为四等及以上高程控制点,同级附合一次为限;

3仪器高和棱镜高应在观测前后分别测量,量至毫米,两次测量的较差不

大于5㎜;

4线路中各边均应对向观测。

4.3.6GNSS图根高程测量时仪器高应精确测量至毫米。

4.3.7GNSS图根高程测量应按已确定的区域高程异常模型进行正常高程计

算。城市区域地形起伏不大、较平坦的测区可采用高程拟合法建立区域高程异

常模型。

4.3.8GNSSRTK方法测量的图根高程控制点应采用GNSSRTK方法重复检测控

制点高程或水准测量方法检测控制点间高差,检核较差应符合表4.3.8要求。

表4.3.8GNSS图根高程控制点检核要求

11

高差较差高程较差

(㎜)(㎜)

±20L±30

注:L为水准检测线路长度,以公里为单位。小于0.5km时,按0.5km计。

12

5地下管线点测定

5.1地下管线测点设置

5.1.1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和注记内容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表5.1.1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和注记内容表

管线地面管线点量注测注

种类建(构)筑物特征点附属物项目高程位置

阀门、放水口、

水源井、净化池、三通、四通、弯井底、管

排气(泥)阀、

给水给水泵站、水塔、头、变径点、变管径顶及地面

水表、消防栓、

清水池、出入地点深点、变材点、高

窨井、预留口

化粪池、净化池、检查井、跌水井

管底、方

沉淀池、泵站、污弯头、变径点、、水封井、冲洗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