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457-2014 牡蛎养殖技术规范

DB33/T 457-2014 Oyster culture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457-2014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2-28
实施日期
2014-03-28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150

B5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457—2014

代替DB33/T457.1-2003、DB33/T457.2-2003

牡蛎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ysterCulture

2014-02-28发布2014-03-28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457—20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457.1-2003《无公害太平洋牡蛎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33/T

457.2-2003《无公害太平洋牡蛎第2部分:养成技术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牡蛎养殖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亲贝”和“稚贝”内容;

——调整了采苗池中的幼虫密度,见5.6.2;

——补充橡皮条采苗及养殖的相关技术要求,见5.6.1;

——增加了养殖技术模式图。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洪喜、柴雪良、谢起浪、周朝生、蔡景波、黄振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457.1-2003、DB33/T457.2-2003,本次修订为

第一次修订。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I

DB33/T457—2014

标准名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牡蛎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和海上养殖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等种类的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其它种类牡蛎可参

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04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SC/T2026太平洋牡蛎亲贝

SC/T2027太平洋牡蛎苗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亲贝

可繁殖贝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贝。

3.2

浮游幼虫

指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

3.3

D形幼虫

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

两片侧面观象“D”字形的壳。

3.4

壳顶幼虫

1

DB33/T457—2014

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的幼虫。

3.5

眼点幼虫

在壳顶幼虫后期,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

3.6

采苗

幼虫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的生物学过程。

3.7

采苗器

供幼虫附着的器具。

3.8

变态

幼虫面盘消失,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固着生活的稚贝的生物学过程。

3.9

稚贝

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

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

3.10

壳高

壳顶至腹缘的最大距离。

4环境条件

4.1产地环境

应符合GB/T18047.4的规定。

4.2养殖用水

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5苗种繁育

5.1设施

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虫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

2

DB33/T457—2014

5.2亲贝

5.2.1选择

应符合SC/T2026的规定。

5.2.2培养条件

春季,从亲贝生境水温逐步升至18℃~22℃;秋季,自然水温。盐度20~30,光照500lx~1000

lx。密度每立方米水体80个~120个。

5.2.3日常管理

5.2.3.1投饵

投喂金藻、硅藻等单胞藻或酵母粉、淀粉、藻粉等代用饵料;日投饵量,单胞藻饵料浓度20×104

个/毫升~30×104个/毫升(以金藻为例),代用饵料用量为2mg/L~5mg/L。

5.2.3.2换水

早晚各一次,每次换水量100%,临近采卵前每次减少到50%。

5.2.3.3倒池

隔天倒池一次,临近采卵前不倒池。

5.2.3.4吸污

后期不倒池时每天吸污1次。

5.2.3.5升温

春季每天升温小于1℃,最后升至18℃~22℃。

5.2.3.6充气

前期中量充气,后期微量充气。

5.3受精卵

5.3.1自然受精

将亲贝挂于池水中让其自行排放精卵,自然受精。

5.3.2人工授精

5.3.2.1工具准备

牡蛎开壳器、解剖刀、手术剪、载玻片、筛绢网、玻璃或塑料容器等。

5.3.2.2亲贝和工具消毒处理

用10mg/L高锰酸钾溶液或淡水浸泡10min,砂滤海水洗净。

5.3.2.3雌雄鉴别

3

DB33/T457—2014

用开壳器打开双壳,取少量性腺,涂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呈颗粒状散开的为卵子,烟雾状散开的

为精子。

5.3.2.4采卵和洗卵

用解剖刀刮取卵巢盛放于容器中,搅散;用200目筛网过滤,使之呈细胞悬液状,并清洗3次~5

次。

5.3.2.5授精

按雌贝数量的10%挑取雄贝,按本标准5.3.2.4方法取精液;加入有卵子的海水中,搅拌3min~5

min。

5.3.2.6洗卵

用清洁海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和杂质。

5.4孵化

卵细胞人工授精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自然受精的采取原池孵化。孵化密度30颗/毫升~50颗/

毫升。水温22℃~28℃,盐度20~30,光照500lx~1000lx。

5.5浮游幼虫培育

5.5.1密度

发育成D形幼虫6h~12h内,用350目~450目的筛网将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