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24-2022 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估规范
DB36/T 1724-2022 The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Index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江西绿一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抚州双菱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南昌大学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120.01
CCSA00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724-2022
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估规范
AssessmentSpecificationforIntelligentManufacturingDevelopmentIndexof
ManufacturingIndustry
2022-12-28发布2023-07-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6/T1724-2022
目 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1
5评估体系...........................................................................................................................................................2
6评估程序...........................................................................................................................................................5
7指数评估...........................................................................................................................................................7
附录A评估内容.................................................................................................................................................8
附录B评估指标...............................................................................................................................................18
附录C评估权重...............................................................................................................................................22
附录D计算方法...............................................................................................................................................28
附录E抽样方法...............................................................................................................................................30
I
DB36/T1724-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江西绿一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
新研究院、抚州双菱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南昌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伟、张爱民、陈锦文、赵阳、闵真、文昱、吴尧、梁静、李天昊、乐渝宁、
聂志华、周继强、刘建胜、林湘闽、章建中、吴世伟、刘洋、周天祥。
II
DB36/T1724-2022
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估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范了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估体系、评估程序、指数
评估等。
文件适用于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开展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估,制造企业可应用本规范评估自身智
能制造发展水平以及明确改进方向。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规范必不可少的条款。
GB/T39116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
GB/T39117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
GB/T40647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3术语和定义
GB/T39116、GB/T39117和GB/T40647确立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如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制造评估指标IntelligentManufacturingEvaluationMetrics
符合GB/T39116、GB/T39117和GB/T40647的要求,并结合本省制造业实际所形成的评估指标。
3.2
智能制造评估体系IntelligentManufacturingEvaluationSystem
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智能制造评估指标所构成的综合评估体系,分为预评估和正式评估两部分。
3.3
智能制造发展指数IntelligentManufacturingDevelopmentIndex
基于智能制造评估体系评估的综合得分。
4基本原则
4.1规范性
1
DB36/T1724-2022
评估体系依据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国家标准,融合国家智能制造典型场
景,体系设置科学、合理,评估过程公开、规范。
4.2全面性
各项指标具有相关性,构成一个可全面反映智能制造发展指数的评估体系,同时采用预评估和正式
评估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企业、行业、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水平,预评估覆盖
智能制造的能力和支持两个维度,正式评估覆盖智能制造的战略、制造、技术三个维度。
4.3适用性
立足江西省制造业发展实际,结合行业特点和制造类型进行合理加权,适应本省现代化产业特色。
4.4有效性
评估数据和指数报告可指导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并为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5评估体系
本文件的评价模型基于GB/T40647所描述的三维架构,涉及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三个维
度,形式借鉴GB/T39116和GB/T39117,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转换、细化、调整和增补,形成全面和适
用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分为预评估和正式评估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预评估得分占比20%,正式评估得分占
比80%。
5.1预评估
预评估目的在于确认受评估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评估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
5.1.1基础条件
受评估企业应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具备生产制造能力,并按国家相
关法规要求合规经营。预评估设置6项基本条件,凡受评估企业应全部满足。如未能满足其中之一的,
则暂停后续评估,直至完成整改后再予评估。
——近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含生产安全事故、网络安全事件、涉密单位泄密事件等),被
政府相关部门处罚;
——近一年内未发生重大环保事故,被政府相关部门处罚;
——近一年内未发生重大产品质量事故,被政府相关部门处罚;
——近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失信行为,被政府相关部门列入失信名单;
——当前处于正常开工状态,实际产能在规划产能的10%以上;
——近三年经营未出现连续亏损。
5.1.2发展条件
5.1.2.1预评估发展条件包括2个维度,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
5.1.2.2具体指标评估内容详见附录A.1预评估内容。
2
DB36/T1724-2022
表1预评估指标体系
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安全生产
管理信用等级
管理体系
营业收入
经营上缴利税
能力
资产负债率
研发组织
研发投入
创新
研发成果
获得荣誉
申报奖补
政策标杆示范
支持人才政策
装备本地化服务率
供给
供应商本地化服务率
5.1.2.3能力主要是评估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所具备的基础水平,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评估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规范化和体系化水平;
——经营:评估企业的营收规模、盈利水平、能源利用水平及经营风险;
——创新:评估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平台建设及科研成果获奖状况。
5.1.2.4支持主要是评估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得到外部支持的水平,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评估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得到相应政策支持的水平;
——供给:评估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装备及服务本地化供给水平。
5.2正式评估
5.2.1正式评估完全遵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并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保持兼容。
5.2.2正式评估包括3个维度,9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见表2。
5.2.3维度设计中包含生命周期和智能特征的相关内容,并在评估指标设计中按系统层级概念进行递
进式描述,同时与国家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存在对应关系。
5.2.4评估指标包含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两类,2者内容如下:
——评估内容:用于评估智能制造的实际应用水平;
——评估指标:用于评估智能制造产生的价值表现。
5.2.5具体指标评估内容详见附录A.2正式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详见附录B评估指标。
5.2.6评估体系的评估权重和计算方法详见附录C评估权重和附录D计算方法。
3
DB36/T1724-2022
表2正式评估指标体系
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规划
工厂设计实施
模式创新
战略
技能
人力资源培训
绩效
产品研发
研发
工艺设计
计划调度
仓储配送
生产作业
质量管理
生产
制造设备管理
能源管理
安全管控
环保管控
营销管理
服务供应链管理
售后服务
装备
基础设施
网络
技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
数据管理数据管理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
5.2.7战略主要是评估企业智能制造的总体规划、资源配置及落实情况,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工厂设计:评估企业构建CPS物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及落实水平;
——人力资源:评估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团队的培养与表现水平。
5.2.8制造主要是评估企业智能制造在其业务闭环中的具体应用及效能表现,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研发:评估企业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研发效率的综合水平;
——生产:评估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智能装备和信息系统实现提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综合
水平;
——服务:评估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内外部客户的综合水平。
5.2.9技术主要是评估企业在智能制造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数据利用及安全保障水平,其包含以
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评估企业为实现智能制造而部署的网络覆盖与装备智能化水平;
4
DB36/T1724-2022
——系统集成:评估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对各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水平;
——数据管理:评估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底层数据自动采集、综合数据分析与应用水平;
——信息安全:评估信息访问授权、防攻击、防泄露、防篡改及容灾水平。
6评估程序
6.1评估流程
评估程序包括评估准备、预评估、正式评估、评估报告四个阶段,评估流程图见图1。
图1评估流程图
6.2评估准备
6.2.1受理评估委托
评估委托由各级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或企业等单位提出。受理评估委托的评估方应为具备相应评估
资质的注册机构。
6.2.2组建评估组
6.2.2.1评估方于评估工作开始前应组建具备评估能力的评估组,包括一名评估组长及若干评估组员。
评估组人数应为奇数,人数至少为3人。评估组成员基本职责与要求包括:
——遵守评估规范要求;
——按计划开展评估;
——优先关注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的访谈、观察、文件与记录评审、数据釆集等方法获取评估证据;
——确认评估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以支持评估发现和评估结论;
——将评估发现和结论形成文件,并编制适宜的评估报告;
——维护信息、数据、文件和记录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识别与评估相关的各类风险。
6.2.2.2评估组长还应履行以下职责:
——负责编制评估计划;
——指导整个评估活动的实施;
——正式评估前对组员评估能力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5
DB36/T1724-2022
——对评估结果做最后决定;
——在评估过程中与受评估企业沟通评估发现;
——在评估完成后向受评估企业发布评估结论。
6.3预评估
6.3.1编制预评估计划
评估组应首先制定预评估计划。
6.3.2确定评估范围
6.3.2.1各级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单位提出评估委托时,由委托方确定本次评估的范围,包括行政区
划及行业覆盖,并由委托方提供范围内的企业清单。
6.3.2.2评估组应配合委托方在评估抽样前完成基础条件判定,保证不满足基础条件的企业不进入评估
抽样范围。
6.3.2.3企业自身提出评估委托时由企业确定本次评估范围,无需评估抽样。
6.3.3评估抽样
基于已完成基础条件判定的企业清单,评估组按附录E抽样方法进行抽样,以保证样本的合理分布。
评估组应配合委托方确定抽样比例。
6.3.4实施预评估
评估组组织企业填报预评估问卷,以准确了解受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智能制造基本情况。
6.4正式评估
6.4.1现场评估准备
6.4.1.1组织开展自评估
评估组应配合委托方组织参与正式评估的企业开展自评估。
6.4.1.2编制正式评估计划
评估组应根据自评估结果制定正式评估计划。
6.4.1.3沟通现场评估时间
评估组应提前与受评估企业沟通,确认现场评估时间和参与人员。必要时可对现场评估计划做出适
当调整。
6.4.2现场评估
6.4.2.1首次会议
评估组赴受评估企业现场后,应会同受评估企业及时召开首次会议。会议内容至少包括:
——评估目的与方法;
——评估计划安排;
——评估内容及双方人员安排。
6.4.2.2釆集评估证据
6
DB36/T1724-2022
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评估组应采取适当方法收集并验证与评估标准匹配的相关证据。
釆集方式包括人员访谈、现场勘察、文件与记录评审、信息系统演示等。
釆集的证据应予以记录,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
6.4.2.3形成评估发现
评估组应将采集的证据对照评估标准,以形成评估发现。具体的评估发现应包括具有证据支持的符
合项及偏差。
评估组应对评估发现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可进行组内评审。
6.4.2.4计算评估结果
评估组依据单项得分,结合层级权重分配,计算受评估企业的整体得分,形成评估结果。
6.4.2.5沟通评估结果
完成现场评估后,评估组应将评估结果与受评估企业进行沟通,给予再次论证的机会。最终评估结
果由评估组确定。
6.3.2.6末次会议
最终评估结果确定后,评估组应会同受评估企业召开末次会议。会议内容至少包括:
——总结评估过程;
——描述评估发现;
——宣布评估结论;
——给出改进建议。
6.5评估报告
6.5.1形成评估报告
应受评估企业要求,评估组可依据评估发现及评估结果,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及个性化需求,形成评
估报告。
6.5.2应用评估报告
受评估企业依据评估报告,明确改进方向,制定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技改活动,逐步提升企业
智能制造能力。
7指数评估
7.1统计评估结果
基于受评估企业个体评估报告的统计结果,评估方形成指定区划内的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应包括基于区划的智能制造指数地图,并对各细分指数的统计结果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展
示和分析,如雷达图、柱状图、折线图等。
7.2发布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由各级政府委托评估方进行编制、审核,并适时进行发布。
7.3指数报告应用
7
DB36/T1724-2022
各级地方政府可基于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
升区域智能制造总体水平。
8
DB36/T1724-202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评估内容
A.1预评估内容
A.1.1能力
A.1.1.1管理
表A.1管理方面的具体评估内容
二级指标评估内容得分
——通过GB/T33000评定
a)未评定0
安全生产b)评定三级0.40
c)评定二级0.80
d)评定一级1
——信用评级
a)差0
信用等级b)一般0.40
c)较好0.60
d)好1
——通过ISO9001或TS/16949或GJB/9001C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20
——通过GB/T2300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0.25
管理体系——通过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25
——通过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0.20
——通过其他各类管理体系认证0.10
A.1.1.2经营
表A.2经营方面的具体评估内容
二级指标评估内容得分
——上年营业收入金额
a)0~2000万0.10
b)2000~10000万0.20
c)10000~50000万0.30
d)50000~100000万0.40
营业收入e)100000万以上0.50
——相比上年营业收入增长率
a)0~5%0.20
b)5%~10%0.30
c)10%~15%0.40
d)15%以上0.50
9
DB36/T1724-2022
表A.2经营方面的具体评估内容(续)
得分
二级指标评估内容
——上年利润率
a)0~5%0.10
b)5%~10%0.20
c)10%~15%0.30
d)15%以上0.40
——上年上缴税额
a)0~200万0.10
b)200~500万0.15
上缴利税
c)500~1000万0.20
d)1000~2000万0.25
e)2000万以上0.30
——相比上年上缴税额增长率
f)0~5%0.10
g)5%~10%0.20
h)10%~15%0.25
i)15%以上0.30
——上年资产负债率
a)50%以上0
b)40%~50%0.25
资产负债率
c)30%~40%0.50
d)20%~30%0.75
e)0~20%1
A.1.1.3创新
表A.3创新方面的具体评估内容
二级指标评估内容得分
——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0.20
——近三年获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a)地市级0.10
b)省级0.15
c)国家级0.20
——近三年获得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a)地市级0.05
研发组织
b)省级0.10
c)国家级0.25
——近三年企业研发平台认定(含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实践基地、
院士工作站等)
a)地市级0.10
b)省级0.20
c)国家级0.35
10
DB36/T1724-2022
表A.3创新方面的具体评估内容(续)
得分
二级指标评估内容
——上年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占比
a)0~2%0.25
研发投入b)2%~4%0.50
c)4%~6%0.75
d)6%以上1
——近三年所获授权发明专利数量
a)0~5项0.20
b)5~10项0.30
c)10~15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3715-1986 手用窝头(用于GB 1011-76) 1986-07-14
- SJ 3024.5-1988 组合冲模 T型螺钉 1988-03-28
- QJ 996.7-1986 车床辅助工具 90°车内孔圆刀杆 1986-06-21
- HB 7030.9-1994 夹具通用元件定位夹紧件 反向半圆顶尖 1994-10-31
- HB 3943-1987 支承角铁 1987-04-08
- SJ 3036.1-1988 组合冲模 L型定位合件 1988-03-28
- HB 4534.2-1991 H型孔系组合夹具成组定位夹紧件 斜楔卡紧爪 1992-01-23
- HB 7032.4-1994 夹具通用元件其它件 外锥管接头 1994-10-31
- HB 0-46-1969 标准半径 1970-06-01
- HB 1284-1975 条形钻模板 10×L×12.5×6 197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