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136-2023 茶树病害测报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DB35/T 2136-2023 Tea plant disease forecasting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恒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宁德市南岭农业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张雯婧、于学领、苏峰、孔灿钟、李慧玲、陈百文、叶昌博、徐斌、陈林海、翁蔚、杨美丽、金珊、徐杰、曾明森、高峰、张恋芳、黄福生、董明花、傅丽娟、叶建钟、叶雄英。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16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2136—2023
茶树病害测报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forecastandgreencontrolofteadisease
2023-10-25发布2024-01-25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2136—2023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调查与预测.........................................................................2
4.1茶芽枯病.......................................................................2
4.2茶白星病.......................................................................4
4.3茶云纹叶枯病...................................................................5
4.4茶饼病.........................................................................6
4.5其它病害.......................................................................7
4.6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7
5绿色防控技术.......................................................................7
5.1苗木防控.......................................................................7
5.2健体栽培.......................................................................7
5.3清园管理.......................................................................7
5.4施药技术与要求.................................................................7
附录A(资料性)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病害调查记录表.............8
附录B(资料性)气象因子记录表......................................................12
附录C(资料性)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图示、防治适期和指标................................13
附录D(资料性)茶园防治病害可使用的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标准........15
I
DB35/T213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2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恒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
究所、宁德市南岭农业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雯婧、于学领、苏峰、孔灿钟、李慧玲、陈百文、叶昌博、徐斌、陈林海、
翁蔚、杨美丽、金珊、徐杰、曾明森、高峰、张恋芳、黄福生、董明花、傅丽娟、叶建钟、叶雄英。
II
DB35/T2136—2023
茶树病害测报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茶树主要病害的调查、测报和绿色防控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由真菌性病原引起的茶树病害茶芽枯病(Phyllostictagemmiphilae)、茶白星病
(Elsinoeleucospila)、茶云纹叶枯病(Colletotrichumcamelliae)、茶饼病(Exobasidiumvexans
Massee)的调查预测和茶树病害的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防控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
采取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使用农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茶园病害的
植物保护措施。
3.2
防治指标optimumcontrolindex
病害所为害造成的损失量达到需防治的数值。
3.3
防治适期optimumcontrolperiod
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最适宜的防治时期。
3.4
系统调查systematicinvestigation
为了解病害发生消长状态,进行的定点、定期调查。
3.5
大田普查fieldinvestigation
为了解病害发生整体情况,在较大范围进行的多点调查。
3.6
茶园类型typesofteaplantation
茶树不同品种、树龄(幼龄、成龄、衰老茶园)以及栽培模式构成的不同类别的茶园。
1
DB35/T2136—2023
3.7
发病率incidence
表示病害普遍程度的一个数值。
3.8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
表示群体水平上病害发生程度的一个数值。
4调查与预测
4.1茶芽枯病
4.1.1调查内容与方法
4.1.1.1越冬基数调查
在每年12月和次年3月进行,各调查1次。选取2~3块发病茶园,按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
片老叶,统计老叶发病率,发病率计算方法见式(1),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中的表A.1。
I=×100%·················(1)
𝐷𝐷
式中:𝑇𝑇
I——病叶率,%;
D——发病的茶树芽头(叶片);
T——调查样本总数。
4.1.1.2定点发病系统调查
在3月下旬至6月下旬进行,每隔5d调查一次,发病严重3d一次,春季寒流来临前后应增加2
次调查。选择发芽早、晚不同的品种,固定5点,每点随机检查100个芽头(芽梢)统计病芽头(病芽
梢)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计算方法见式(2),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中的
表A.2,茶芽枯病叶片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
X=(×)×100·················(2)
×
∑𝑛𝑛𝑆𝑆
式中:𝑁𝑁𝑆𝑆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X——病情指数;
n——各级级值;
S——各级病叶数;
N——调查总数;
Smax——最高级值。
2
DB35/T2136—2023
表1茶芽枯病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A≤5%
2级5%<A≤25%
3级25%<A≤40%
4级40%<A≤65%
5级A>65%
A为发病面积占比
4.1.1.3茶园大田普查
4.1.1.3.1在萌芽期、盛采期、夏茶期间,随机选择当地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茶园各2~3个进行1
次普查。
4.1.1.3.2按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个芽梢,统计茶芽枯病发病面积占比、发生流行和损失程度,
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中的表A.3。
4.1.1.4茶园气象因素记录
观察当地温度、湿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并按旬统计;观察雾、露、寒潮出现时间和持续天
数,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表见附录B中的表B.1。
4.1.2预测
4.1.2.1发生期预测
在早春茶芽萌动,新叶初展(3月底至4月初)时,汇总当前病情的发生基数,结合中长期天气预
报,作出预测。
4.1.2.2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越冬病叶基数、当地气象资料、茶树品种等情况,预测其发生发展趋势。结合当年越冬老叶发
病率(4%~6%)和春茶萌发后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时天气形势预测其发病趋势。
4.1.2.3流行预测指标
流行预测指标见表2。
表2茶芽枯病流行预测指标
病害流行程度发病面积占比(%)病梢减重率(%)发病率(%)
轻度A≤1Y≤1Z≤5
中等偏轻1<A≤101<Y≤45<Z≤10
中等10<A≤154<Y≤710<Z≤15
中等偏重15<A≤207<Y≤1015<Z≤20
重度A>20Y<10Z>20
A为发病面积占比;Y为病梢减重率;Z为发病率。以发病面积占比(%)为主要指标,参考病梢减重率(%)和发病
率(%)确定
3
DB35/T2136—2023
4.1.2.4防治指标和适期
春茶初期,系统调查芽头(芽梢)发病率4%~6%时达到防治适期。
4.2茶白星病
4.2.1调查内容与方法
4.2.1.1越冬病情调查
当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份,调查1~2次。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约间距50m)、不同坡向的各类
型茶园各2~3块,按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个芽叶,逐一检查发病情况,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
见附录A中的表A.1。
4.2.1.2定点系统发病调查
3月上旬开始至次年1月上旬结束,7d调查一次。选择发病较重、海拔高度适当的位置定点,按5
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个芽叶,逐一检查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
见附录A中的表A.4。茶白星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见表3。
表3茶白星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L≤15个
2级15个<L≤35个
3级35个<L≤55个
4级55个<L≤75个
5级L>75个
L为芽叶上病斑数量
4.2.1.3茶园病情普查
春、秋茶季分别选择不同类型茶园各1~2块,各进行1次普查。调查内容和记录项目参照4.2.1.1
进行。
4.2.1.4茶园气象因素记录
观察当地温度、湿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并按旬统计;观察雾、露、寒潮出现时间和持续天
数,记录观察情况,记录表见附录B中的表B.1。
4.2.2预测
4.2.2.1发生期预测
定点系统病情调查,在3月上旬开始对不同类型的茶园观察越冬茶芽萌动、芽头鳞片展开情况。如
同时发现病斑,即为春季茶白星病的发病始期。
4
DB35/T2136—2023
4.2.2.2发生趋势预测
结合越冬病情基数、气候、茶园环境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该病在当地发生情况。一般旬平均
温度20℃左右,旬降雨量大于70mm,连续3d~5d的日降雨量大于40mm时,预测病害有严重发生趋
势。
4.2.2.3防治指标和适期
春季、秋季气温16℃~24℃、相对湿度60%以上,芽叶发病率6%时达到防治适期。
4.3茶云纹叶枯病
4.3.1调查内容与方法
4.3.1.1越冬病情基数调查
选择不同地形的茶园和连片茶园各1块(667m2~1334m2),在春茶萌芽时调查1次。按5点取样
法,每点取茶树5丛,每丛相距10步左右。在每丛中以不同方向随机取茶枝4枝,统计各枝总叶数和
病叶数,计算发病率,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中的表A.5。
4.3.1.2定点病情系统调查
从春茶芽叶萌动期开始,直至秋茶采摘结束,每7d调查1次。取样时,除去茶园的边行5行及行
头、行尾5m。每隔10行取1行,定距6m,从左右行随机各取1枝茶枝,统计总叶片和病叶数,计算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记录调查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中的表A.6。茶云纹叶枯病病害分级标准见表4。
表4茶云纹叶枯病病害分级标准
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0级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 20832-2002 光纤温度传感器通用规范 2002-10-30
- DL/T 813-2002 12kV高压交流自动重合器技术条件 2002-04-27
- HB 4499-1990 加工高强度钢MJ螺纹的机,手用丝锥 1990-09-18
- GB 1495-2002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2002-01-04
- JB/T 8503.1-2006 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预制件装配式附件 第1部分:终端 2006-10-04
- QJ 2041-1991 航天电池及特种电源术语 1991-01-24
- DL/T 5200-2004 水电水利工程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 2004-10-20
- SJ/T 10376-1993 工艺文件用基本术语 1993-07-21
- SJ 20684-1998 情报雷达图象传输设备发收端模块组通用规范 1998-03-18
- JB/T 7778.2-1995 银碳化钨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 199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