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

DB54/T 0268-2022 Earthquake isolation and damping techniques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cedures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4/T 0268-2022
标准类型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22-10-06
实施日期
2022-11-06
发布单位/组织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0.010.30

CCSP33

54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54/T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

2022-10-06发布2022-11-06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DB54/T0268—2022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3基本规定.............................................................................5

4地震作用与验算.......................................................................6

5性能化设计..........................................................................14

6消能减震建筑基本规定................................................................17

7消能器的技术性能....................................................................19

8消能减震结构设计....................................................................25

9消能减震加固设计....................................................................30

10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32

11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36

12隔震结构基本规定...................................................................40

13隔震支座技术性能...................................................................42

14隔震层设计.........................................................................44

15多、高层隔震结构设计...............................................................48

16多层隔震砌体与石结构建筑设计.......................................................51

17既有建筑隔震加固...................................................................53

18隔震部件施工、验收与维护...........................................................57

附录A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60

附录B各种类型隔震支座尺寸及力学性能............................................62

附:条文说明..........................................................................73

I

DB54/T0268—2022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3Generalrequirements........................................................................................................................................5

4Earthquakeactionandseismiccheckingforstructures...................................................................................6

5Performance-baseddesign..............................................................................................................................14

6Generalregulationsofenergydissipationbuildings......................................................................................17

7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s.................................................................................19

8Energydissipationdesignforbuildings.........................................................................................................25

9Energydissipationdesignforretrofitofexistingbuilding............................................................................30

10Connectinganddetailsofenergydissipationsparts....................................................................................32

11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maintenanceofenergydissipationparts..........................................36

12Generalrequirementsofisolatedbuilding...................................................................................................40

13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isolationbearings.............................................................................................42

14Designofisolationlayer...............................................................................................................................44

15Multi-storyandtallbuildings.......................................................................................................................48

16Multi-storymasonryandstonebuilding......................................................................................................51

17Seismicisolationdesignforretrofitofexistingbuildings...........................................................................53

18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maintenanceofisolationparts.........................................................57

AppendixAFormulafortheinfluencecoefficientofcomplexmode..............................................................60

AppendixBDimensions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varioustypesofisolation

bearings.......................................................................................................................................62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73

II

DB54/T0268—2022

前言

为深入贯彻实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4号,提高西藏自治区建

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由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及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对西藏自治区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标准》DBXX/T

XXXX-XXXX进行编制。

本规程是在总结近些年国内外消能减震、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和最新科研成果基础上,广泛征求业

内人员意见,并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

准》GB/T51408,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及现行协会标准《建筑消能减震加

固技术规程》T/CECS547等编制而成的。

本规程共有18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与验算;性能化设计;

消能减震建筑基本规定;消能器的技术性能;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消能减震加固设计;

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隔震结构基本规定;隔震支座技术性能;隔震

层设计;多、高层隔震结构设计;多层隔震砌体与石结构建筑;既有建筑隔震加固;隔震建筑施工、验

收与维护。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

西藏大学

参编单位:拉萨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工程橡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西藏震宇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东南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昌都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西藏山南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西藏正信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藏金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创鑫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

阿里象雄建筑勘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西藏远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融海运通抗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III

DB54/T0268—2022

主要起草人:薛彦涛蒙乃庆索朗白姆李澈王兵宋秀芬伊建康李进明

杨方圆周腾飞管育才李莉斯斯朗拥宗王慧琳王小军刘岗

封士杰李林郑建军李红王月红陈丙瑞范永扬董铁忠

王继张军龙张志强尹凌峰张根凤高志伟宗永臣金建立

何强肖永建易峰王泽方苏勇军任明燕李红艳张金忠

赵跃刘明培李涛涛何乾胜张文生谷广宇梁知非胡冰

邓定元熊伟成张威杨涛宁响亮陈健俞海敏

审查人员:周云吴宏磊熊世树张耀康扎西央宗熊华章杨晓鑫朱文革

IV

DB54/T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以预防为主的防震减灾方针,使建筑

物采用消能减震、隔震技术后,提高建筑安全性,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制

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西藏自治区新建建筑工程和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采用消能减震、隔震技术的设

计、施工、验收和维护。

1.0.3采用本规程设计的消能减震建筑、隔震建筑,其基本抗震设防目标是:

当遭受多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可

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罕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

重破坏。

同时,当遭受罕遇地震时,消能部件及连接无损坏发生,消能器应能正常发挥消能作用,隔震装置

及连接应发挥隔震作用,不发生危及上部建筑的安全破坏。

1.0.4当建筑有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1.0.5消能减震建筑、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

行业及西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DB54/T0268—2022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消能器energydissipationdevice

也称阻尼器,通过内部材料或构件的摩擦、弹塑性滞回变形或黏(弹)性滞回变形等方式来耗散或

吸收能量的装置。包括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复合型消能器。

2.1.2消能减震结构energydissipationstructure

设置消能器的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消能部件。

2.1.3位移相关型消能器displacementdependencedamper

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相关的消能器,主要包括金属消能器、屈曲约束支撑和摩擦消能

器。

2.1.4速度相关型消能器velocitydependencedamper

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主要为黏滞阻尼器(墙)和黏弹性消能器。

2.1.5金属消能器metalenergydissipationdevice(metallicyieldingdamper)

由各种不同特性金属材料元件或构件制成,利用金属元件或构件抵抗地震作用中发生弹塑性滞回变

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

2.1.6铅黏弹性消能器leadvisco-elasticityenergydissipationdevice

铅黏弹性消能器主要由黏弹性材料、铅和钢材组成,其中黏弹性材料和铅为耗能材料,钢材为非消

能元件,为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

2.1.7摩擦消能器frictionenergydissipationdevice

由钢元件或构件、摩擦片和预压螺栓等组成,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或构件间相对位移时产生摩

擦做功而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

2.1.8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restrainedbrace

由核心单元、外约束单元等组成,利用核心单元抵抗地震作用中发生拉、压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

量的减震装置,分为承载型屈曲约束支撑、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等。

2.1.9黏滞消能器viscousenergydissipationdevice(viscousdamper)

由缸体、活塞杆、活塞、黏滞材料等部分组成,利用活塞在黏滞介质中运动,产生与活塞运动速度

相关的阻尼力,耗散地震输入结构中能量的减震装置。

2.1.10黏弹性消能器visco-elasticenergydissipationdevice(viscoelasticdamper)

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或圆(方形或矩形)钢筒等组成,利用粘弹性材料间产生的剪切或拉压滞

回变形来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

2.1.11消能部件energydissipationpart

由消能器和支撑或连接消能器构件组成的部分。

2.1.12附加阻尼比additionaldampingratio

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器附加给主体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2.1.13附加刚度additionalstiffness

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刚度。

2.1.14设计位移design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两端发生的最大相对变形值。

2.1.15设计速度design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两端受到的最大相对速度值。

2

DB54/T0268—2022

2.1.16极限位移ultimate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具有的大于设计位移的两端相对变形能力。

2.1.17极限速度ultimate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可以承受的大于设计速度的两端相对速度值。

2.1.18隔震建筑isolatedbuilding

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隔震房屋

和隔震结构的定义与此相同。

2.1.19隔震层isolationlayer

设置在被隔震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的全部隔震装置的总称。包括全部隔震支座、阻尼

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抗拉装置、附属装置及相关的支承或连接构件。

2.1.20上部结构super-structureabovetheisolationlayer

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上的部分。

2.1.21下部结构sub-structurebelowtheisolationlayer

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下的部分,不包括基础。

2.1.22等效阻尼比equivalentdampingratio

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耗散

的能量相对应的阻尼比。

2.1.23等效刚度equivalentstiffness

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承受的

荷载与相应位移的比值。其值可取荷载—位移曲线在对应位移点的割线刚度。

2.1.24阻尼装置dampingdevice

设置在隔震层的吸收并耗散地震输入能量而使隔震层振动位移反应衰减的装置。

2.1.25橡胶隔震支座laminatedrubberisolationbearing

在地震区,用于房屋、桥梁或其他结构隔震的橡胶支座,包括天然橡胶支座LNR、铅芯橡胶支座LRB、

高阻尼橡胶支座HDR。

2.1.26弹性滑板隔震支座elasticslidebearing

由弹性材料与摩擦滑板组成的隔震支座。

2.1.27摩擦摆隔震支座frictionpendulumsystem

具有特定形状的固体块在弧面板中摩擦摆动的隔震支座,通过滑动界面摩擦消耗地震能量。

2.1.28天然橡胶隔震支座linearnaturalrubberbearing

支座中的弹性材料为天然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

2.1.29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eadrubberbearing

支座中含有铅芯的橡胶隔震支座

2.1.30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ighdampingrubberbearing

支座中的弹性材料为高阻尼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

3

DB54/T0268—2022

2.2符号

2.2.1结构参数

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剪力;

Fsy—

消能减震结构的第阶振型周期;

Ti—i

—消能减震结构总阻尼比;

1—主体结构阻尼比;

—结构自振频率;

—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位移;

uSY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d

—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

e—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θp]—

2.2.2消能器参数

第个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阻尼系数;

Cj—j

—消能器在相应位移下的抗力(阻尼力);

Fd

—支撑构件沿消能方向的刚度;

Kb

第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Wcj—j

u—沿消能方向消能器两端相对位移;

位移型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

upy—

4

DB54/T0268—2022

3基本规定

3.1.1消能减震、隔震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

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并进行抗震设计。

3.1.2既有建筑采用本规程加固时,应根据后续工作年限分为三类:后续工作年限为30年以内(含

30年)的建筑,简称A类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30年以上40年以内(含40年)的建筑,简称B类

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40年以上50年以内(含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

3.1.3消能器、隔震装置的经济使用寿命应与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或后续工作年限匹配,达到免维

护使用周期或经历设防烈度以上的地震后,应全面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确定剩余使用年限或进行替换。

3.1.4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应根据设防烈度、抗震设防分类、年限和结构类型等,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3.1.5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作为消能减震、隔震减震的场地,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

有效的措施,不应选择危险地段。

3.1.6消能减震、隔震建筑的结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规则

性的相关规定。

3.1.7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

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中

关于非结构构件相关规定。

5

DB54/T0268—2022

4地震作用与验算

4.1一般规定

4.1.1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

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和消能部件共同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

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

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度和9度时的长悬臂或大跨度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4.1.2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

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4.1.2采用。

表4.1.2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

雪荷载0.5

屋面积灰荷载0.5

屋面活荷载不计入

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

按等效均布荷载计藏书库、档案库0.8

算的楼面活荷载其它民用建筑0.5

硬钩吊车0.3

起重机悬吊物重力

软钩吊车不计入

注:硬钩吊车的吊重较大时,组合值系数应按实际情况采用。

4.1.3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应包括隔震支座、消能部件的力学参数,宜采用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

2当结构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隔震支座、消能器处于线性工作状态时,可采用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

3当结构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隔震支座、消能器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时,可将隔震支

座、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

也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4当主体结构进人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

5消能减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6度设

防非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4.1.4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当取3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分析法包络值和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7组及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分析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4.1.5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和合成,其

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弹性时程分析时,

6

DB54/T0268—2022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不应大于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13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

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不应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120%。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

可按表4.1.5采用。

表4.1.5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2)

6度7度8度

地震影响9度

0.05g0.10g0.15g0.20g0.30g

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

设防地震50100150200300400

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620

极罕遇地震1603204606008401080

4.1.6多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状及参数应按图4.1.6a取,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

震按图4.1.6b取:

α——地震影响系数;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γ——衰减指数;η——阻尼调整系数;

Tg——设计特征周期;T——结构自振周期

图4.1.6a5%阻尼比的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地震影响系数;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γ——衰减指数;η——阻尼调整系数;

Tg——设计特征周期;T——结构自振周期

图4.1.6b5%的阻尼比的设防、罕遇和极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7

DB54/T0268—2022

4.1.7当建筑结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γ0.9(0.05ζ)/(0.36ζ)···································(4.1.7-1)

式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阻尼比。

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η1.0(0.05ζ)/(0.081.6ζ)·································(4.1.7-2)

式中:——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4.1.8场地特征周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罕遇地震和

极罕遇地震作用时,场地特征周期应分别增加0.05s和0.10s。

4.1.9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应按表4.1.9采用。

表4.1.9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7度8度

地震影响9度

0.10g0.15g0.20g0.30g

多遇地震0.080.120.160.240.32

设防地震0.230.340.450.680.9

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

4.1.10采用消能减震或隔震进行抗震加固时,A类、B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分别按0.8、0.9系数折减。

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4.2.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

FjijjXjiGi(i=1,2,…,n,j=1,2,…,m)(4.2.1-1)

式中:振型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jiji

相应于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条确定;

jj4.1.6~4.1.9

振型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Xjiji

振型的参与系数。

jj

2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周期之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

SS(212)·········································

Ekjj(4.2.1-2)

式中:S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8

DB54/T0268—2022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

Sjj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