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658-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DB37/T 3658-2019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山东省地方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6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3658-2019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19-08-30
实施日期
2019-09-30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所涉及工程治理施工技术措施的一般规定、施工技术要求、绿色施工技术要求、信息化施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及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深基建设工程总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山资源勘查有限公司、山东岩土工程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起草人:
孟祥科、杨颖、韩景敏、张强勇、王庆兵、孔涛、彭玉明、刘兆成、罗艳艳、姜晓飞、谭现锋、郭丰佐、苏玉玺、李启伦、吴兆军、张世杰、高明波、李振峰、孟凡奇、薛翊国、张世娟、冯克印、高焕毅、李洪亮、叶胜林、刘金莉、谢孔金、渠涛、刘波、庞成宝、孟祥玲、王国辉
出版信息:
页数:64页 | 字数:11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93.020

P13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658—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constructionforgeologicalhazardcontrolengineering

2019-08-30发布2019-09-30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3658—2019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规定...........................................................................2

5施工技术要求.......................................................................3

5.1抗滑桩.........................................................................3

5.2重力式挡土墙...................................................................5

5.3加筋土挡土墙...................................................................7

5.4扶壁式挡土墙...................................................................9

5.5锚杆式挡土墙..................................................................10

5.6格构护坡......................................................................12

5.7清方减载......................................................................13

5.8回填反压......................................................................14

5.9预应力锚索....................................................................16

5.10锚杆.........................................................................18

5.11截(排)水沟.................................................................20

5.12排水井.......................................................................22

5.13注浆加固.....................................................................23

5.14锚喷护坡.....................................................................24

5.15防崩(落)石槽(台).........................................................26

5.16支撑墩(柱).................................................................27

5.17防护网.......................................................................28

5.18拦石坝(墙、堤).............................................................30

5.19采空区(巷道)注浆充填.......................................................32

5.20干(浆)砌支撑...............................................................33

5.21地裂缝注浆...................................................................34

5.22地裂缝回填加固...............................................................35

6绿色施工技术要求..................................................................35

6.1资源节约......................................................................35

6.2环境保护......................................................................36

6.3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37

7信息化施工要求....................................................................38

7.1施工前准备....................................................................38

7.2工程施工管理..................................................................38

I

DB37/T3658—2019

7.3工程安全管理..................................................................38

7.4工程验收管理..................................................................3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提纲.......................................40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41

附录C(规范性附录)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43

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提纲...............................44

附录E(资料性附录)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46

II

DB37/T3658—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

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标准化研究

院、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深基

建设工程总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山资源勘查有限公司、山东岩土工程公

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祥科、杨颖、韩景敏、张强勇、王庆兵、孔涛、彭玉明、刘兆成、罗艳艳、

姜晓飞、谭现锋、郭丰佐、苏玉玺、李启伦、吴兆军、张世杰、高明波、李振峰、孟凡奇、薛翊国、张

世娟、冯克印、高焕毅、李洪亮、叶胜林、刘金莉、谢孔金、渠涛、刘波、庞成宝、孟祥玲、王国辉。

III

DB37/T3658—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所涉及工程治理施工技术措施的一般规定、施工技术要求、绿

色施工技术要求、信息化施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

及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23.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2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

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土工特种材料的总称。

3.2

土工织物geotextile

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分为织造土工织物和非织造(无纺)土工织物。

3.3

压实度compactness

碾压施工中,设计压实干密度与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3.4

灌浆grouting

1

DB37/T3658—2019

利用灌浆压力或浆液自重,经过钻孔将浆液压到岩石、砂砾石层、混凝土或土体裂隙、接缝或空洞

内,以改善岩(土)体地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高岩(土)体整体性的工程措施。

3.5

加筋土挡土墙reinforcedearthretainingwall

利用土内拉筋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墙背填土侧胀,或以土工织物层层包裹土体以保持其稳定

的由土和筋材建成的挡土墙。

3.6

砌体结构masonrystructure

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构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是砖砌体、砌块砌体和石砌体结

构的统称。

3.7

石笼gabion

为防止河岸或构筑物受水流冲刷或用于护坡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网状笼子。

3.8

格宾gabiontechnique

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5%或10%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

由机械将双绞合编织成六边形网目的网片组合成的生态格网结构。

3.9

三维植被网three-dimensionalvegetationnet

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

坡进行加固的技术。

3.10

间铺法internalpaveturfmethods

将草皮割成较小块状,铺装时各块草皮间间距适当留大些的施工方法。

3.11

条铺法stripspaveturfmethods

草皮在土壤中呈条状铺装的施工方法。

3.12

清方减载landslidescaling

通过清除边坡推力区的岩土体达到减少边坡推力,使拟加固的既有边坡工程满足预定功能的工程措

施。

4一般规定

4.1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勘察设计文件和踏勘施工现场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参见附录A。

2

DB37/T3658—2019

4.2施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做好技术和安全技术交底。

4.3施工前,应严格检查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质量,并抽样送具备相应资质的实验室检测。

4.4在施工阶段,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规模和特点,保留施工前、中、后及关键工序的影像资料

及记录文件,影像资料应能反映具体工序和质量检验要求。

4.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采用信息法施工。

4.6本标准所列工程措施为常用施工技术措施,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情况选用或组合选用。

4.7本标准中各类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常用施工技术措施汇总如表1所示:

表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常用施工技术措施

灾害类型施工技术措施

崩塌柔性防护网、锚固、嵌补支撑、填充及灌浆、拦石墙、排水工程

滑坡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清方减载与回填反压、碎石土回填、加筋挡土墙

泥石流排导槽、拦挡坝、停淤场、沟道整治、坡面治理、植被工程、截排水

地面塌陷灌注充填、回填、穿越和跨越、强夯

不稳定斜坡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削坡、锚喷支护、护坡工程、格构锚固

4.8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参见附录B。

4.9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参见附录C。

4.10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

规定。

5施工技术要求

5.1抗滑桩

5.1.1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锁口梁施工→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

养护。

5.1.2施工前准备

5.1.2.1施工前应查明施工区范围内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状况,预测抗滑桩施工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与后

果。

5.1.2.2对滑带深度有争议的,应先进行探治结合桩施工,会同建设、监理、勘查、设计单位共同确

定滑坡带深度,按程序变更设计,检验并修正施工技术参数,探治结合桩的数量不少于两个。

5.1.2.3应对清方后的岩体表面的活石和风化层进行清理,并做好坡体防护。

5.1.2.4水泥应按强度等级、品种,分批、分堆建库存放,不宜和其他化学药品及有挥发性物质混在

一起。

5.1.2.5钢筋应按类型、直径分别挂牌存放,宜架空地面30cm以上。

5.1.2.6开挖桩孔护壁模板数量、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1.3施工

3

DB37/T3658—2019

5.1.3.1锁口梁施工

开挖前应浇注钢筋混凝土锁口梁,锁口梁宜高出地面不少于30cm,宽度不宜小于40cm。

5.1.3.2桩孔开挖

5.1.3.2.1开挖桩孔应按由两侧向中间的顺序施工,沿抗滑桩主轴线间隔1~2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

于设计强度75%时方可开挖邻桩。

5.1.3.2.2应采用分节开挖,每节高度宜为0.6m~2.0m,不得在滑动面或土石层变化处分节。

5.1.3.2.3桩孔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应严格控制成孔质量,孔位偏差不大于

10cm。

5.1.3.2.4勘查单位对人工挖孔进行现场地层检验,确定是否符合设计,使抗滑桩达到地质目标层。

5.1.3.3地下水处理

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孔内积水。当地层富水性较差时,可采用孔内直接排水;当地层富水性

好、水量很大时,宜采用桩孔外降排水。

5.1.3.4钢筋笼制作安装

5.1.3.4.1可孔外制作成型;或在孔外预制箍筋笼,在孔内吊放竖筋并安装。如进行孔内制作钢筋笼,

应做好焊接时的通风排烟。

5.1.3.4.2抗滑桩钢筋焊接的接头宜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接头应错开,不宜在同一平面

上。焊接方法应按JGJ107和JGJ18执行。纵向受力竖筋不宜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方法应按设计和

规范中规定的钢筋机械连接方法执行。

5.1.3.4.3钢筋笼的制作应考虑预应力锚索(杆)的施工,在锚索(杆)周围的钢筋笼应设置加强筋。

5.1.3.5混凝土灌注

5.1.3.5.1灌注前,应检查断面尺寸,清洗混凝土护壁。

5.1.3.5.2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入桩孔,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

距离为1m~3m。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m~0.7m,应插入振动器振捣密实一次。

5.1.3.5.3当采用水下灌注时,灌注导管应位于桩孔中央,底部设置性能良好的隔水栓。导管直径宜

为250mm~350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查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隔水等性能。

5.1.3.5.4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根桩制取试块不少于2组。桩长20m

以上者不少于3组。

5.1.3.6混凝土养护

浇注完毕应及时覆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期在7d以上。

5.1.4施工质量检验

5.1.4.1基本要求

施工质量检测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应对抗滑桩的桩位、断面尺寸、桩身倾斜度、桩底(顶)高程等进行检测;

b)挖孔过程中应进行地质编录和检验,提供地层结构柱状图;桩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进行

孔底清理;

c)桩身质量完整性检测规定如下:

4

DB37/T3658—2019

1)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少于10根;

2)横断面面积大于2m2的桩,以及对质量有怀疑的桩,应全部检测;

3)检测出有缺陷的桩数大于被检测桩数的30%时,应进行全部检测;

4)对有缺陷的或有其它问题的桩身应钻芯取样检测,并做抗压、抗剪试验。

5.1.4.2检验

抗滑桩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2所示。

表2抗滑桩质量检验要求

序号类型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

1混凝土材料符合规范规定查质量证明书及试验报告

2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

3钢筋原材料数量及规格符合规范规定、设计要求查质量证书

4嵌固段深度(mm)0,+100尺量,全部检查

5孔深不小于设计要求尺量,全部检查

6成孔孔位(mm)±100尺量,全部检查

吊垂线,查施工记录,

7桩孔垂直度(%)<0.5

全部检查

8滑面(带)主筋接头率(%)≤25观察,全部检查

9主筋间距及排距(mm)±10尺量,全部检查

10箍筋间距(mm)0,-20尺量,不同规格不少于3处

11钢筋笼钢筋保护层厚度(mm)±10尺量,查每桩不少于8处

12多排受力钢筋位置(mm)±5尺量,全部检查

纵向±100

13骨架尺寸(mm)尺量,每桩骨架不少于30%

径向±5

14桩位(mm)≤50+0.005H用仪器实测,全部检查

15桩径(mm)不小于设计要求尺量,全部检查

查灌注前记录,

16桩身桩身垂直度(%)<0.5

全部检查

17桩顶高程(mm)±50用仪器实测,全部检查

18桩底高程(mm)±50实测,查灌注前记录,全部检查

5.2重力式挡土墙

5.2.1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清理→测量放线→基础施工→墙身施工→回填墙背土(墙背反滤层施工)。

5.2.2施工前准备

应清理挡土墙墙趾及施工需用场地,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并进行墙背填料的击实试验。

5.2.3材料及机具

5.2.3.1墙后回填土应选择容重小、内摩擦角大的填料,宜选用块石、砾石。

5

DB37/T3658—2019

5.2.3.2墙后反滤层填料应选透水性较强的填料。

5.2.3.3墙体材料采用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应低于C20;采用石料时,应选择Mu30以上

的条石或块石。

5.2.3.4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择施工机械。

5.2.4施工

5.2.4.1应将挡土墙基槽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基础坐落在稳定岩(土)中,会同勘查或设计

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地基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报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

5.2.4.2基槽不宜全段贯通式开挖,应由两端向中间分段开挖。

5.2.4.3基槽开挖不应破坏基底土的结构。

5.2.4.4砌石挡土墙基槽应随砌筑分层回填夯实至地表面,并将墙前地表面做成3%的向外斜坡。

5.2.4.5砌石挡土墙应采用座浆法施工,砌筑砂浆应饱满,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2.4.6砌石挡土墙墙身要分层错缝砌筑,不得砌成垂直通缝。

5.2.4.7墙身施工时应按照设计布置预埋管道、预埋件、泄水孔及沟槽等预埋构件。

5.2.4.8反滤层的粒径宜在0.5mm~50mm之间,级配应符合要求,厚度不小于30cm。

5.2.4.9施工分段位置宜设在伸缩缝及沉降缝处,各墙段的水平砌缝应基本一致。

5.2.4.10伸缩缝与沉降缝内两侧壁应竖直、平齐,无搭叠。

5.2.4.11当混凝土挡墙墙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填土应分层夯实。

5.2.4.12墙背回填宜均匀摊铺平整,并设横坡,逐层填筑,逐层夯实,每层压实厚度不宜超过50cm。

5.2.4.13在距墙背1.0m以内,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碾压,不宜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

5.2.4.14挡土墙如需增设栏杆、检查梯或台阶等,应连接牢固,构件应及时涂防锈漆。

5.2.5施工质量检验

5.2.5.1基本要求

施工质量检测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应超挖回填虚土;

b)石料规格、质量以及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c)砌石应分层错缝;浆砌应座浆挤紧,嵌填饱满密实;干砌不应松动、叠砌和浮塞;

d)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e)沉降缝、排水孔数量、位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f)平面位置、顶面高程、断面尺寸、墙面坡度、表面平整度等应进行检测,应达到设计要求。

5.2.5.2检验

重力式挡土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3所示。

表3重力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

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

1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检报告

2砂浆(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

3泄水孔及反滤层符合设计要求测排水孔坡度,尺量,全部

4墙背后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检验报告,每500m3一次

5填料压实度≥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试验报告,每层不少于1处

6

DB37/T3658—2019

表3重力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续)

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

6断面尺寸(mm)0,+50尺量,每缝段不少于三个断面

7轴线位置(mm)≤30用仪器实测或尺量,每缝段不少于2处

8泄水孔间距(mm)50尺量,每缝段不少于3处

9顶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不少于3处

10基底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

11沉降缝位置(mm)±50尺量,全部

12沉降缝宽度(mm)0,+20尺量,每条缝不少于3处

13墙面坡度%0.5用仪器实测或吊线锤尺量,每缝段测3处

表面平整度浆砌石30用直尺量,每缝段测3处

14

(mm)混凝土±10

5.3加筋土挡土墙

5.3.1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清理→预制构件→基础施工→安装面板→铺设拉筋→填土及碾压→安装连接件→防腐处理→

铺设反渗层→安装顶层面板。

5.3.2施工前准备

5.3.2.1测量放线,拆除障碍物,平整预制构件场地和堆放构件场地。

5.3.2.2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

5.3.2.3应做好墙背填料的击实试验。

5.3.3材料及机具

5.3.3.1墙后回填土应选择容重小、内摩擦角大的填料。

5.3.3.2墙身材料宜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砾石或碎石土。

5.3.3.3面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预制面板;面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20。

5.3.3.4筋带应采用抗拉强度大、拉伸变形小和蠕变小,不易产生脆性破坏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

韧性;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

5.3.3.5拉筋与填料之间应具有足够的摩擦力。

5.3.3.6筋带材料与面板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5.3.3.7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械。

5.3.4施工

5.3.4.1应会同勘查或设计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不满足要求应报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变更。

5.3.4.2基础开挖时,基槽平面尺寸宜大于基础外缘0.3m。

5.3.4.3钢筋混凝土面板、帽石、栏杆及拉筋等墙体构件宜在工地预制。

5.3.4.4应沿长度方向设置变形缝和沉降缝,基础及胸墙变形缝应用弹性材料填充。

5.3.4.5面板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挂线,确定面板的垂直及水平位置,最下一层面板与基础联结处宜

座浆施工。

5.3.4.6面板安装缝各层间沿纵向应错开,相邻上下层间垂直安装缝间距应不小于板长1/3。

7

DB37/T3658—2019

5.3.4.7设有错台的加筋土挡土墙,应及时将错台表面封闭,宜采用浆砌块(片)石、铺砌混凝土预

制块等方法。

5.3.4.8筋材与填土表面应保持密贴,当局部与填土不密贴时应铺砂垫平。

5.3.4.9筋材铺设的主方向应与墙面轴线方向垂直,筋材在加筋体中应均匀分布。

5.3.4.10筋材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受力方向缝接处的强度不宜低于材料设计的抗拉强度。对可能发生

位移的部位应进行连接,或者相邻片搭接300mm。

5.3.4.11拉筋与墙面板宜采用预埋钢拉环、钢板锚头、预留穿孔和连接销(栓、棒)等形式连接。

5.3.4.12钢带或钢筋混凝土带宜采用钢板锚头连接件;钢筋混凝土带、钢塑复合筋带、聚乙烯土工加

筋带、聚丙烯土工加筋带宜采用预埋钢拉环连接件;土工格栅宜采用连接销(栓、棒)。

5.3.4.13面板与筋带间的连接钢材外露部分均应作防锈处理。土工带与钢拉环连接应作隔离处理:埋

于土中的接头,应采用浸透沥青的玻璃丝布绕裹两层。

5.3.4.14应按顺序从后向前纵向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

5.3.4.15应根据拉筋间距、碾压机具和密实度要求,并通过试验确定填土分层厚度。

5.3.4.16填料摊铺、碾压应从筋带中部开始平行于墙面碾压,下一次碾压的轮迹应与上一次碾压轮迹

重叠轮迹宽度的1/3。

5.3.4.17压实机械与筋材间土料厚度不宜少于300mm。靠近墙面板1m范围内,应使用小型机具夯

实或人工夯实。

5.3.4.18对包裹式和石笼等加筋土挡土墙,一次墙面的施工高度不应超过填土碾压厚度的2倍。

5.3.4.19附近地下水中含有对加筋材料腐蚀的成分时,宜采用盲沟或其它排水管道将有害水体直接排

出。

5.3.4.20檐石或帽石宜用与面板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预制或就地浇筑。

5.3.5施工质量检验

5.3.5.1基本要求

施工质量检验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地基应符合设计要求;

b)拉筋的长度、根数不得少于设计要求。拉筋与面板、拉筋与接筋连接部分应有施工隐蔽记录;

c)当拉筋带含有金属或使用钢拉筋时,应进行防腐防锈处理;

d)填料的性能、规格和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e)反滤层砾径大小、排水孔数量、位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f)加筋土挡土墙的拉筋带长度、平面位置、顶面高程、墙面坡度、面板缝宽、墙面平整度等应符

合设计要求。

5.3.5.2检验

加筋土挡土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4所示。

表4加筋土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

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值检查方法及频率

1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查报告

2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

3拉环、筋带数量及安装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

4拉筋带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施工记录

8

DB37/T3658—2019

表4加筋土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续)

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值检查方法及频率

5墙背后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检验报告,

6分层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环刀法

7平面位置(mm)≤5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

8顶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

9基底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

10墙面垂直度或坡度(%)≤0.5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

11面板缝宽(mm)10用尺量,每缝段测5条

12墙面平整度(mm)±10用直尺量,每缝段测3处

5.4扶壁式挡土墙

5.4.1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清理→基础施工→墙体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墙背填土。

5.4.2施工前准备

5.4.2.1应清理挡土墙墙趾及施工需用场地,并合理布置堆料场地和预制构件场地。

5.4.2.2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

5.4.2.3应做好混凝土配比及墙背填料的击实试验。

5.4.3材料及机具

5.4.3.1墙后回填土应选择容重小、内摩擦角大的填料。

5.4.3.2墙后反滤层填料应选透水性较强的填料。

5.4.3.3墙体材料采用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应低于C30。

5.4.3.4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择施工机械。

5.4.4施工

5.4.4.1应将挡土墙基槽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基础坐落在稳定岩(土)中,会同勘查或设计

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前,应在模板上涂刷隔离剂。

5.4.4.2底板钢筋绑扎时,应预埋高度不等的锚固钢筋,并与扶壁的竖向钢筋逐根对应焊接。焊接接

头应设于内力较小处。

5.4.4.3混凝土应先浇底板(趾板和踵板),然后再浇立壁。

5.4.4.4浇筑长度以挡土墙的伸缩缝或沉降缝为一节段,宜在15m左右。

5.4.4.5当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填土应分层夯实。

5.4.4.6墙背回填宜均匀摊铺平整,并设横坡,逐层填筑,逐层夯实,每层压实厚度不宜超过50cm。

5.4.4.7在距墙背及扶壁1.0m以内,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碾压,不宜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

5.4.5施工质量检验

5.4.5.1基本要求

施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