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9/T 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

DB3209/T 1245-2023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09/T 1245-2023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1-03
实施日期
2024-02-03
发布单位/组织
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坡面方胸小蠹Euwallacea interjectus (Blandford, 1894)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虫情监测、检疫措施、防治对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对杨树等造林树种坡面方胸小蠹的监测、调查与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东台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南京林业大学
起草人:
王华、郝德君、代鲁鲁、吴亚萍、赖盛昌、周杨、赵晨、姜鸿爱、潘玉雯、杨金花、丁学农、徐亚明、庄鑫、季定根、夏楚芝、陈宇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16

DB3209

盐城市地方标准

DB3209/T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

2023-11-03发布2024-02-03实施

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09/T124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东台市林业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台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南京林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华、郝德君、代鲁鲁、吴亚萍、赖盛昌、周杨、赵晨、姜鸿爱、潘玉雯、杨

金花、丁学农、徐亚明、庄鑫、季定根、夏楚芝、陈宇。

I

DB3209/T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坡面方胸小蠹Euwallaceainterjectus(Blandford,1894)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

虫情监测、检疫措施、防治对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对杨树等造林树种坡面方胸小蠹的监测、调查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1830红脂大小蠹检疫技术规程

LY/T2648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坡面方胸小蠹Euwallaceainterjectus(Blandford,1894)

也称坡面材小蠹,一种主要危害杨树的蛀干害虫。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亚科(Scolytinae)

材小蠹族(Xyleborini)方胸小蠹属(Euwallacea)。其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详见附录A。

3.2

虫情insectcondition

农作物、林木等害虫潜伏、发生和为害的情况。

3.3

标准地sampleplot

调查坡面方胸小蠹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时,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寄主分布与立地条件确定的期

望代表预定总体的典型地块。

3.4

成虫扬飞期AdultEmergence

根据小蠹虫的行为习性,仅新一代成虫离开原寄主,寻找新寄主危害定殖,因此,每代成虫离开原

寄主寻找新寄主的时期称为成虫扬飞期,是针对成虫期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1

DB3209/T1245-2023

4虫情监测

4.1重点监测区域

虫害发生区及其毗邻地区:有杨树集中分布的林区、曾调入受害原木、近熟林以上杨树的城镇、工

矿企业、通干线附近、贮木场(点)和木材集贸市场等。

4.2监测方法

4.2.1引诱剂监测

成虫扬飞期(5月~10月),在重点监测区及其毗邻地区的杨树林边缘悬挂无水乙醇引诱剂诱捕器。

成片杨树林平均每公顷挂设1个诱捕器,每隔5天调查统计1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坡面方胸

小蠹的数量,并填写表B.1;其他毗邻地区(如城镇、交通干线、贮木场等),根据杨树的实际分布情

况,挂设诱捕器若干,每个诱捕器间隔100m以上,每隔10天统计1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坡

面方胸小蠹的数量,并填写表B.1。

4.2.2踏查

4.2.2.1踏查路线

每年5月~10月,在重点监测区及其毗邻地区,按杨树分布情况,沿设计路线对拟调查区域进行踏

查,线路应尽量避免重复。

4.2.2.2踏查方法

踏查以杨树林为主,重点调查衰弱树、濒死树、林地内当年枯死树的主干。对疑似受害木,仔细查

看主干、枝条上有无侵入孔和排出的木屑和粪便。发现疑似小蠹危害特征后用解剖工具撬开树皮和树干,

查看木质部是否有小蠹坑道,并将小蠹带回进行鉴定。确认有疫情后,应设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结果

填写表B.2。

4.2.3标准地调查

4.2.3.1标准地设置

根据引诱剂监测和踏查结果,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每5hm2林地设1块标准地。标准地面积通常为

0.33hm2。标准地要在有代表性、独立的林班内设置,不允许跨越两个以上的林班,远离林缘,不能设

置在林班的边缘线上,避免人为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干扰。标准地内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0株。

4.2.3.2调查方法

4.2.3.2.1直接观察法

标准地内采用“Z”字形、对角线或五点取样法,连续抽取标准地内50株~100株树,进行每木调查,

以杨树干部的坡面方胸小蠹侵入孔为主要危害特征,结合杨树的生长状态,分别统计健康木、新侵木、

枯萎木和枯立木的株数。杨树被害状态判断标准见表A.1。计算有虫株率(有虫株率)和虫害致死木率

(树木死亡率)。根据小蠹对林分的危害程度,填写表B.3。

4.2.3.2.2标准株法

样地内抽取20株标准树,测量树高和胸径,从树基50cm以上始,分别选取3段长度不少于20cm的树

段,记载树皮上的入侵孔数;解剖部分标准株坑道(约5株),记载坑道内坡面方胸小蠹幼虫、蛹和成

虫数量,结果填写表B.4。

4.2.3.2.3诱捕器调查法

林间每隔50m左右挂设诱捕器,成片杨树林平均每公顷挂设4个诱捕器,每隔5d~7d统计坡面方胸小

蠹成虫的数量,并填写表B.5。

4.2.3.3分级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A.2,成灾标准执行LY/T1681中的有关规定。

5检疫措施

2

DB3209/T1245-2023

应符合《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江苏省植物检疫管理办法》和《森林植物检疫

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

6防治对策

6.1防治原则和方针

针对坡面方胸小蠹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为原则,采取“营林

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辅助”的方针,综合运用监测、检疫、防治等技术措施,清

除虫源,降低虫口密度,逐步实现可持续控灾。

6.2防治分区

根据盐城地区特殊的生态系统结构、坡面方胸小蠹发生规律、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等,将坡面方胸

小蠹的危害程度分为:未受害区、轻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重度危害区4种类型,划分标准见表A.3。

6.3分类施策

6.3.1针对潜在受害区,应充分调查林分结构、树种组成;利用小蠹虫诱捕器监测坡面方胸小蠹的入

侵和发生状态;并及时清理杨树风倒木、衰弱木,减少小蠹虫发生危害的可能性。

6.3.2针对轻度危害区,应监测坡面方胸小蠹的数量变化,对新侵木进行化学防治,林间喷施白僵菌

等生物制剂,并在受害区域设置饵木,诱集坡面方胸小蠹。

6.3.3针对中度受害区,应将枯萎木、枯立木等严重危害木进行无害化清理,对新侵木进行化学防治,

林间喷施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并在受害区域设置饵木,诱集坡面方胸小蠹。

6.3.4针对重度受害区,应将枯萎木、枯立木等严重危害木进行无害化清理,对砍伐后的区域重新造

林,选择抗虫树种,营建混交林。

7防治措施

7.1营林措施

7.1.1抚育管理

应符合GB/T15781的规定,对发生区及毗邻的杨树林进行抚育管理,提高林木健康状态。

7.1.2营造混交林

应符合GB/T15776和GB/T18337.3的规定,营造以杨树为主的多树种、多林型搭配的混交林,优化

林分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避免小蠹虫集中危害。

7.2虫害木清理

7.2.1虫害木伐除

对于林分中遭遇坡面方胸小蠹侵染的衰弱木、濒死木、枯死木,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对清理

木进行标记。按规定程序办理采伐许可后,进行砍伐,伐根高度不超过20cm,若伐根发现入侵孔,则要

进行除虫处理。依照由零星到集中、由林缘到林内的次序进行。

7.2.2虫害木处理

采伐后的虫害木,应按LY/T1830中的相关规定进行除害处理,经检疫检查合格并获取《植物检疫

证书》后方可调运。

7.2物理防治

7.2.1诱捕器诱捕法

在成虫的扬飞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