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1956-2020 公路半刚性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DB15/T 1956-2020 Road semi-rigid base full thickness on-site mix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5/T 1956-2020
标准类型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8-28
实施日期
2020-09-28
发布单位/组织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01

P66

DB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1956—2020

公路半刚性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

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designandconstructionoffullthicknesssemi-Rigidbasecourse

ofhighway

2020-08-28发布2020-09-28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1956—2020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原材料要求......................................................................2

5.1一般规定.....................................................................2

5.2水泥及添加剂.................................................................2

5.3石灰.........................................................................2

5.4粉煤灰.......................................................................3

5.5水...........................................................................3

5.6集料.........................................................................3

6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4

6.1一般规定.....................................................................4

6.2强度要求.....................................................................5

6.3强度试验及计算...............................................................6

6.4无机结合料的计算和比例.......................................................7

6.5混合料级配及技术要求.........................................................8

6.6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11

6.7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施工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段技术要求............................12

7机械设备.......................................................................13

7.1机械设备配置................................................................13

7.2机械性能要求................................................................13

8施工...........................................................................14

8.1一般规定....................................................................14

8.2施工准备....................................................................15

8.3布料整平....................................................................15

8.4现场拌合....................................................................16

8.5混合料整平..................................................................17

8.6压实........................................................................17

8.7接缝处理....................................................................18

8.8养生、交通管制..............................................................18

9施工质量检验与控制.............................................................18

9.1一般规定....................................................................18

I

DB15/T1956—2020

9.2施工过程检测................................................................19

9.3结构层芯样完整性检测........................................................20

9.4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控制....................................20

9.5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控制......................................2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施工流程.......................22

附录B(资料性附录)配合比设计流程图...............................................23

附录C(规范性附录)铣拌设备标定...................................................24

附录D(规范性附录)干粉撒布车标定.................................................26

附录E(规范性附录)集料掺配机标定.................................................27

附录F(规范性附录)集料撒布设备标定...............................................28

II

DB15/T1956—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鄂尔多斯市路泰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长安大学、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市交

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达拉特旗交通运输局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仲、罗志宝、郝培文、田小、王振华、常培荣、高飞翔、杜雅丽、呼慧、牛

建平、王永生、党志龙、祁鑫、肖国春、白晓军、李建军、张强、宗晓钢、张勇、李志国、刘晓琴、姚

文斌、梁继锁、张治宇、姜永刚、曹振优、张志彪、高飞林。

III

DB15/T1956—2020

公路半刚性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半刚性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设计施工的原材料要求、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机械

设备、施工工艺、质量检验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新建或改扩建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施工,其他等级公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35162道路基层用缓凝硅酸盐水泥

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51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TF3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F80/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铣拌millingplanermixing

铣刨拌和的简称,将物料铣削回收到搅拌仓内,按配合比添加水、添加剂、结合料进行拌和,铣拌

鼓旋转一圈,完成铣削、回收、拌和、摊铺一个周期。

3.2

全厚度现场铣拌fullthicknesssitemixing

铣拌设备在最佳含水率下将相同配比的集料及结合料以15cm~40cm的厚度一层一次性现场铣拌。

1

DB15/T1956—2020

3.3

蟹行转向crabturn

行走设备在转向工况下,前后轮同向转动且偏转角相同时,车辆处于蟹行状态,即蟹行转向。

4基本规定

4.1施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质量责任,加强各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4.2施工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和安全措施,严

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3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注重节约用地,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保护环境。

4.4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应按强度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具有良好的抗裂

性、抗冲刷性和抗离析性。

4.5新建公路半刚性基层施工前应进行材料调查,合理选择集料掺配或撒布方式;改扩建公路半刚性

基层,原路路基整体稳定,路面结构强度良好或下承层回弹模量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本工艺施工,

施工流程参见附录A。

4.6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施工时,下承层应完好,并满足所处结构层的强度要求。

4.7铣拌设备应具备蟹行转向功能,无转弯半径盲区,可精确控制铣拌深度。铣拌仓容积、转子转速

可调,保证铣拌均匀性。

4.8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混合料的均匀性检测。

5原材料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使用的原材料及铣刨回收料应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技术

指标应符合JTG/TF20的要求。

5.1.2工业废渣作为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材料使用时,技术指标应满足JTG/TF20的规定。

5.2水泥及添加剂

5.2.1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为22.5、32.5、42.5的通用硅酸盐类水泥或缓凝硅酸盐类水泥,技术指标

应满足GB175、GB/T35162的要求,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或受潮变质的水泥。

5.2.2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如需更换水泥,应提前进行相关试验检测。采用粉料撒布车撒

布或水泥稀浆车泵送时,不同厂家、不同品牌、不同批次水泥应分仓罐储存,并在清仓或清罐后再灌装。

5.2.3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应小于12h。

5.2.4在水泥稳定材料中掺加缓凝剂或早强剂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缓凝剂和早强剂的技术

要求应符合JTG/TF30的规定。

2

DB15/T1956—2020

5.3石灰

5.3.1石灰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和表2的规定。

表1生石灰技术要求

钙质生石灰镁质生石灰

指标试验方法

IIIIIIIIIIII

有效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85≥80≥70≥80≥75≥65T0813

未消化残渣含量(%)≤7≤11≤17≤10≤14≤20T0815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5>5T0812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表2消石灰技术要求

钙质消石灰镁质消石灰

指标试验方法

IIIIIIIIIIII

有效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65≥60≥55≥60≥55≥50T0813

含水率(%)≤4≤4≤4≤4≤4≤4T0801

0.60mm方孔筛的筛余(%)0≤1≤10≤1≤1T0814

细度

0.15mm方孔筛的筛余(%)≤13≤20-≤13≤20-T0814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4>4T0812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5.3.2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用石灰应不低于III级技术要求。

5.3.3基层应采用磨细消石灰。

5.4粉煤灰

5.4.1干排或湿排的硅铝粉煤灰和高钙粉煤灰等均可用作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结合料。粉煤灰技术

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粉煤灰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Si02A1203和Fe2O3总含量(%)>70T0816

烧失量(%)≤20T0817

比表面积(cm2/g)>2500T0820

0.3mm筛孔通过率(%)≥90T0818

0.075mm筛孔通过率(%)≥70T0818

湿粉煤灰含水率(%)≤35T0801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3

DB15/T1956—2020

5.4.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底基层、基层使用的粉煤灰,通过率指标不满足表3要求时,应进行混合

料强度试验,达到设计及本规范6.2要求的强度指标时,方可使用。

5.5水

凡是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直接作为基层材料的拌和、养生使用,遇到可疑水源,应进行水

质检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JTG/TF20的规定。

5.6集料

5.6.1集料可直接采用符合级配要求的天然砂砾、砾石、结构层铣刨回收材料,也可采用加工破碎的

硬质岩石或砾石。

5.6.2煤矸石、煤渣、高炉矿渣、钢渣及其他冶金矿渣等工业废渣可用于修筑半刚性基层、底基层,

使用前应崩解稳定,通过不同龄期条件下的强度和模量试验及温度收缩和干缩试验等检验评价混合料性

能,技术指标应符合JTG/TF20的规定。

5.6.3粗集料的压碎值、针片状颗粒含量、0.075mm以下粉尘含量、软石含量等技术指标应符合JTG/T

F20的规定。

5.6.4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可采用天然砂、砂砾、石屑、

机制砂等。

5.6.5细集料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细集料技术指标

项目水泥稳定石灰稳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水泥粉煤灰综合稳定试验方法

颗粒级配满足级配要求T0327

小于0.075mm颗粒塑性指数≤1715~2012~20—T0118

有机质含量(%)<2≤10≤10<2T0336

硫酸盐含量(%)≤0.25≤0.8—≤0.25T0341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5.6.6细集料的规格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细集料规格要求

工程粒径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公称粒径

规格名称

(mm)9.54.752.361.180.60.30.150.075(mm)

XG13~510090~1000~150~5————2.36~4.75

XG20~3—10090~100————0~150~2.36

XG30~510090~100—————0~200~4.75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6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

4

DB15/T1956—2020

6.1一般规定

6.1.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施工配合

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配合比设计流程图参见附录B。

6.1.2原材料的检验应包括结合料、被稳定材料及其它相关材料的试验。所有检验指标应满足设计及

JTG/TF20的要求。

6.1.3改扩建工程利用部分路面材料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旧路面不同结构路段、不同强度路段应

独立进行结构设计和混合料组成设计。

6.1.4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选择级配范围;

b)确定结合料类型及集料掺配比例;

c)选择不同结合料剂量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d)选择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结合料剂量。

6.1.5施工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确定集料掺配方式,采用现场分层撒布或在料场采用级配机掺配;

b)确定结合料添加方式,采用粉料撒布车撒布或水泥稀浆车泵送;

c)撒布集料,不掺加结合料进行现场铣拌,取样筛析,与铣拌前集料筛析结果对比,检验铣拌设

备铣拌时对集料的破碎情况,确定施工配合比集料掺配比例;

d)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及施工中结合料剂量;

e)验证并确定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

f)验证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水泥稳定类材料应确定延迟时间。

6.1.6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指标时应采用重型击实方法。

6.1.7应根据当地材料的特点、旧路材料特点和混合料设计要求,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工程级配。

6.1.8施工过程中,材料品质、规格、生产厂家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材料组成设计。

6.2强度要求

6.2.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强度应满足设计及表6至表9规定的强度要求。

6.2.2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6.2.3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单位为兆帕)

结构层公路等级重交通中、轻交通

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3.0~5.02.0~4.0

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2.0~4.01.0~3.0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按设计文件或9.4、9.5规定的压实度采用静压法成型。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5

DB15/T1956—2020

6.2.4水泥稳定类材料强度要求较高时,应采取控制原材料技术指标和优化级配设计等措施,不应单

纯通过增加水泥剂量来提高混合料强度。

6.2.5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应符合表7的规定,其它工业废渣稳定

材料应按照此标准执行。

表7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单位为兆帕)

结构层公路等级重交通中、轻交通

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0.8≥0.7

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0.6≥0.5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按设计文件或9.4、9.5规定的压实度采用静压法成型。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6.2.6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单位为兆帕)

结构层公路等级重交通中、轻交通

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3.0~4.02.5~3.5

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1.5~2.51.0~2.0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按设计文件或9.4、9.5规定的压实度采用静压法成型。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6.2.7石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石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d(单位为兆帕)

结构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基层≥0.8a

底基层0.5~0.7b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应按设计文件或9.4、9.5规定的压实度采用静压法成型,石灰土强度达不到规定

的抗压强度标准时,可添加部分水泥,或改用另一种土。塑性指数过小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宜改为水泥

稳定。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a在低塑性材料(塑性指数小于7)地区,石灰稳定砾石土或碎石土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0.5

MPa(100g平衡锥测液限)。

b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7的粘性土,且低限值宜仅用于二级以下公路;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7的粘性

土。

6.2.8石灰稳定砾石土或碎石土材料可仅对其中公称最大粒径小于4.75mm的石灰土进行7d龄期无

侧限抗压强度验证,且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小于0.8MPa。

6.3强度试验及计算

6.3.1强度试验时,应按设计压实度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试件。

6

DB15/T1956—2020

6.3.2按JTGE51要求成型直径与高度的比为1:1的圆柱体试件,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试件直

径应为100mm,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50mm。

6.3.3强度试验时,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应符合表10的规定。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表中规定

值时,应重新试验或增加试件数量。

表10最少试件数量

变异系数要求

材料类型

≤6%≤10%≤15%

细粒材料a69-

中粒材料b-913

粗粒材料c--13

a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6mm的材料。

b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16mm,且小于26.5mm的材料。

c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26.5mm的材料。

6.3.4根据试验结果,应按式(1)计算不同结合料剂量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

0

RdR(1ZaCv)……(1)

式中:

0

R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R—该组试验的强度平均值(MPa);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应取保证率为90%,

即Za=1.282;

Cv—该组试件的变异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

6.3.5强度试验数据处理时,同一组试件中采用3倍标准差方法剔除异常值,小试件可以有1个异常

值,中试件1~2个异常值,大试件2~3个异常值。异常值超过上述规定的应重新试验。

00

6.3.6强度代表值Rd应不小于强度标准值Rd,见式(2)。当Rd<Rd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

0

RdRd………………(2)

式中:

0

R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Rd—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6.4无机结合料的计算和比例

6.4.1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剂量应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

6.4.2石灰稳定材料的石灰剂量应以石灰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

6.4.3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工业废渣:被稳定材料的质量比表示。

7

DB15/T1956—2020

6.4.4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煤渣稳定材料比例采用表11中推荐值。

表11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煤渣稳定材料推荐比例

材料类型材料名称使用层位结合料间比例结合料与被稳定材料间比例

硅铝粉煤灰的

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粉煤灰=1:2~1:9—

石灰粉煤灰类a

石灰粉煤灰:细粒材料

石灰粉煤灰石灰粉煤灰土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粉煤灰=1:2~1:4b

=30:70c~10:90

石灰粉煤灰稳定级石灰粉煤灰:被稳定材料

基层石灰:粉煤灰=1:2~1:4

配碎石或砾石=20:80~15:85d

石灰煤渣稳定材料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煤渣=20:80~15:85—

石灰煤渣:细粒材料

石灰煤渣石灰煤渣土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煤渣=1:1~1:4

=1:1~1:4e

石灰煤渣稳定材料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煤渣:被稳定材料=(7~9):(26~33):(67~58)

注:资料来源于JTG/TF20-2015。

aCaO含量为2%~6%的硅铝粉煤灰。

b粉土以1:2为宜。

c采用此比例时,石灰与粉煤灰之比宜为1:2~1:3。

d石灰粉煤灰与粒料之比为15:85~20:80时,在混合料中,粒料形成骨架,石灰粉煤灰起填充孔隙和胶结作用。这

种混合料称骨架密实式石灰粉煤灰粒料。

e混合料中石灰应不少于10%,可通过试验选取强度较高的配合比。

6.4.5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水泥:粉煤灰:被稳定材料的质量比表示。

6.4.6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比例可采用表12中的推荐值。

表12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推荐比例

材料类型材料名称使用层位结合料间比例结合料与被稳定材料间比例

硅铝粉煤灰的

基层或底基层水泥:粉煤灰=1:3~1:9—

水泥粉煤灰类a

石灰石灰粉煤灰:细粒材料

水泥粉煤灰土基层或底基层水泥:粉煤灰=1: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