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0233-2016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电控设备基本试验方法

GB/T 10233-2016 Basic testing method for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assemblie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4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0233-2016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2-24
实施日期
2016-09-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6)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电控设备(以下简称成套设备)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的基本方法。本标准适用于GB 7251.1-2013 和GB/T 3797 所规定的试验项目。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天传电控配电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杭州欣美成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成都科星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山东鲁能力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义乌市八方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浙江临高电气实业有限公司、珠海经济特区广达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起草人:
王春武、张庆、陈剑、韩东明、张磊、王沙、马小平、欧阳彤、胡翔、贾辉、方效、凌斯、毛伯东
出版信息:
页数:49页 | 字数:8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29.120.50一二一

3’‘伪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233-2005

代替GB/T10233-1988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电控设备

基本试验方法

Basictestingmethodforlow-voltageswitchgearandcontrolgearassemblies

2005-02-06发布2005-08-01实施

率馨撇臀裂瞻臀R臀赞发布

GB/T10233-2005

ml1胃

本标准是对GB9466-1988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基本试验方法》及GB/T10233-1988《电气传动控

制设备基本试验方法》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10233-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主要依据GB7251.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

验成套设备》和GB/T3797-2005《电控设备》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10233--1988《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基本试验方法》废止。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水电气

传动研究所、广州白云电器设备厂、裕德电气厦(门)有限公司、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雪梅、刘淑敏、俞秀文、刘辉、刘霞、龙静、邹一、齐赫男、张春香、李慧英、

张建成、蒋小波、刘志崇。

标准下载网()

GB/T10233-200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电控设备

基本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电控设备(以下简称设备)的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GB7251.1--2005和GB/T37972005所规定的试验项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

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08外壳防护等级

GB7251.1-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

备(idtIEC60439-1:1999)

GB/T12501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保护分类

GB14048.3-200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及熔断器组合

电器I(EC60947-3:2001,IDT)

GB14048.4-2003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I(EC60947-4-1:

2000,IDT)

GB/T16935.1-1997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一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i(dtIEC

60664-1:1992)

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IEC

61000-4-4:1995)

GB/T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5:

1995)

IEC60099-1避雷器第1部分:用于交流系统的阀式避雷器

CISPR16-1射频扰动的技术规范和抗扰性测量设备和方法第1部分:射频扰动和抗扰性测量

装置

3术语和定义

GB7251.1中给出的以及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本试验方法basictestingmethod

指在一般或(正常、工作环境条件下具有通用性的试验方法,不包括设备的某些专门试验或特定

试验。

3.2

额定分散系数rateddiversityfactor

成套设备中或其一部分中例(如一个柜架单元或框架单元)有若干主电路,在任一时刻所有主电路

预计电流最大总和与成套设备或其选定部分的所有主电路额定电流之和的比值,即为额定分散系数。

标准下载网()

GB/T10233-2005

如果制造厂给出了额定分散系数,则将此系数用于温升试验中。

注:在没有实际电流资料的情况下,允许采用表1常用数据:

表1额定分散系数值

一卞孚一.MA}M50o009867..*.,.I..ft

3.3

散热试验设备heat-dissipatingspecimen

在自由空气条件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条件的大气压力8(6kPa^-106kPa)下在温度稳定后的表面最

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5℃的试验设备。

4试验项目及方法

4.1一般检查

4.1.1检查设备中的元件、器件安装接线应牢固、端正、正确,应符合图样及相应的标准要求。

4.1.2设备的铭牌及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且易于识别,安装位置正确。

4.1.3操作器件应装在易于操作的位置,安装高度不应高于2m.

4.1.4检查设备的尺寸、形状及结构应符合图样的要求。

4.1.5检查柜(台)体及面板表面应平整无凹凸现象,油漆颜色应均匀,在距离设备1m处观察不应有

明显的色差和反光,漆层整洁美观,不应有起泡、裂纹和流痕现象。柜体材料和漆层应是非易燃的或自

熄的。

4.1.6检查母排、导线的规格、尺寸、颜色、相序布置、连接等应符合要求。

装置中的控制电路导线截面,应按规定的载流量选择,并考虑到机械强度的需要。

设备外部接线必须通过接线座。但电流在63A以上的电路,允许外部电缆直接连接到元

件上。

在经常移动的地方如(跨越柜门的连接线)应用软导线,并且要有足够的长度裕量,以免急剧

弯曲或过度张力损坏导线。

电源线及高电平电路导线,应与低电平测(量、信号、脉冲等)电路导线分束走线,并应有一定

的间隔,必要时应采取隔离或屏蔽措施。

设备主电路相序排列,以设备的正视方向为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对于无法区分相序和极性

的电路可不规定。

检查螺钉及导线连接应紧固,尤其是保护电路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例(:螺栓、接地垫圈等)以保

证接触良好。母排搭接处应自然吻合,不应有应力。

表2主电路相序排列

一下止毛

标准下载网()

GB/T10233-2005

4.1.7检查插件、抽屉的接插是否良好。

抽屉和插件应使用刚度好的导轨支撑,以保证在接插时预先对准。并能在各种所需位置如(:

使用、调整或检查、不使用)_仁固定牢靠。必要时,在上述位置应装设机械锁紧机构。

抽屉和插件应能方便地插入和拔出,所有的接插点均应保证电接触可靠。

抽屉和插件应具有互换性。

插人式印制线路板,应有拔插件工具。设备整体设计应考虑到印制线路板的子单元不必关断

电源便可进行拆卸或更换。如必须关断电源才能进行拆卸和更换,则应在子单元的上面或附近有明确

的标志。

4.1.8检查设备门开启灵活,角度应不小于9000

4.1.9检查所有机械操作零部件、联锁、锁扣等运动部件的动作应灵活,动作效果应正确。

4.1.10机械操作验证

对于按照其有关规定进行过型式试验的成套设备的器件,只要在安装时机械操作部件无损坏,则不

必对这些器件进行此型式试验。

对于需要作此项型式试验的部件,应验证机构操作是否良好,操作循环次数应为50次。

注:对于抽出式功能单元,一次操作循环应从连接位置到分离位置,然后再回到连接位置。

4.1.11检查随设备出厂的技术文件应完整,电路图、接线图和技术数据应与设备相符合。

4.2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检查

4.2.1应测量相与相之间,不同电压的电路导体之间及带电部件与裸露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电气间隙

及爬电距离。

设备内电气元件的电气间隙应符合各自标准中规定的距离。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也应该保持此距

离。在异常情况例(如短路)不应永久地将母线之间、连接线之间、母线与连接线之间(电缆除外)的电气

间隙或介电强度减小到小于与其直接相连的电气元件所规定的值。

如果设备包含抽出式部件,则应分别验证部件在不同工作位置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符合

要求。

4.2.2已标明额定冲击耐受电压的设备,按表4、表6确定设备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冲击、工

频和直流试验电压的介电耐受电压关系见表3,电源系统的标称电压与设备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的关

系见附录B,若设备未标明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值时,按表7规定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

表3冲击、工频和直流试验的介电耐受电压

一止

标准下载网()

GB/T10233-2005

表4空气中的最小电气间隙

表5适用于设备断开点之间隔离距离的试验电压

一士

表6爬电距离的虽小值

派斗侧

GB/T10233-2005

表6续()

GB/T10233-2005

表7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笋川

4.2.3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见GB7251.1-2005附录Fo

4.2.4试验结果的评定

检查设备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符合上述规定为合格。

4.3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按GB4208的规定检查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技术文件中防护等级的规定。

4.4保护电路有效性的验证

4.4.1成套设备的裸露导电部件和保护电路之间的有效连接验证

应验证成套设备的不同裸露导电部件是否有效地连接在保护电路上,进线保护导体和相关的裸导

电部件之间的电阻不应超过。.1n。

应使用电阻测量仪器进行验证,此仪器的功率应保证交(流或直流)电流通过电阻测量点之间

0.1fl的阻抗时,其电流值不小于10Ao

注:将试验时间限制在5s,否则,低电流设备Of能会受到试验的不利影响。

4.4.2通过试验验证保护电路的短路强度(4(.7.1规定的电路不适用)

一个单相试验电源,一极连接在一相的进线端子上另一极连接到进线保护导体的端子上。如成套

设备带有单独的保护导体,应使用最近的相导体。对于每个有代表性的出线单元应进行单独试验,即用

螺栓在单元的对应相的出线端子和相关的出线保护导体之间进行短路连接。

试验中的每个出线单元应配有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可使单元通过最大峰值电流和12t值。此试

验允许用成套设备外部的保护器件来进行。

对于此试验,成套设备的框架应与地绝缘。试验电压应等于额定工作电压的单相值。所用预期短

路电流值应是成套设备三相短路耐受试验的预期短路电流值的60%}

此试验的所有其他条件应同4.7.2相似。

4.4.3试验结果

无论是由单独导体或是由框架组成的保护电路,其连续性和短路耐受强度都不应遭受严重破坏。

除直观检查外,还可用通以相关出线单元额定电流的方法进行测量,以验证上述结果。

注1:当把框架作为保护导体使用时,只要不影响电的连续性,而且邻近的易燃部件不会燃烧,那么接合处出现的

火花和局部发热是允许的。

注2:试验前后,在进线保护导体端子和相关的出线保护导体端子间测量电阻比值可验证是否符合这一条件。

GB/T10233-2005

4.5介电性能试验

介电性能试验可分为冲击耐受电压试验和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4.5.1总则

对于成套设备的某些部件,已经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过型式试验,而且在安装时没有损坏其介电强

度,则不需单独对其进行此项型式试验。

当成套设备包含一个与裸露导电部件按(照GB7251.1-200.2中d)项的规定)已绝缘

的保护导体时,该导体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电路,也就是说,应采用与其所在主电路相同的电压进行

试验。

一一如果制造厂已标明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的值,做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在其他情况下,做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4.5.2冲击电压耐受试验

冲击电压波形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是以全波形式模拟电力系统中所出现的大气过电压,在绝缘没发生闪络现象

时,通常是具有全波形式的非周期的冲击波。冲击耐受电压试验规定了l.2/50[.s冲击电压波形。

U二

1.0-.口.曰.......

0.0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11州户加州心卜

图1中T,称为脉冲前沿,指电压从。上升至100%峰值的时间,兀为从。至幅值下降到50%峰值的时间。T,_

1.2Ats,允许误差土30%;T2=50is,允许误差士20%;脉冲峰值U。的允许误差为士3%}

图11.2/50Its冲击电压波形

基本条件

设备应同正常使用时一样完整地安装在它自身的支撑件上或等效的支撑件上。

任何用绝缘材料制作的操作机构和任何无附加外壳的设备的完整的非金属外壳应用金属箔覆盖,

金属箔连接到框架或安装金属板上。该金属箔应将可以触及的所有表面全部盖住。

试验电压

.1主电路的冲击耐受电压

a)带电部件与接地部件之间,极与极之间的电气间隙应能承受表3给出的对应于额定冲击耐受

电压的试验电压值。

b)对于处在隔离位置的抽出式部件,断开的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应能承受表5给出的与额定冲

击耐受电压相适应的试验电压值。

c)与a)及b)项的电气间隙有关的设备的绝缘应承受a)和b)规定的冲击电压如(适用)。

.2辅助电路的冲击耐受电压

a)以主电路的额定工作电压(没有任何减少过电压的措施)直接操作的辅助电路应符合

.1中a)和c)项的要求。

b)不由主电路直接操作的辅助电路,可以有与主电路不同的过电压承受能力。这类交流或直流

电路的电气间隙和相关的固态绝缘应能承受附录B表B.1中给出的相应电压值。

GB/T10233-2005

按照制造厂的协议,可用表3中给出的工频电压或直流电压进行试验。如果了解浪涌抑制器的性

能,在该项试验时允许断开浪涌抑制器。然而最好用冲击电压对带有过压抑制装置的设备进行试验。

试验电流的能量不应超过过压抑制装置的额定能量。

.3试验电压施加部位

a)成套设备的每个带电部件包(括连接在主电路上的控制电路和辅助电路)与裸露导电部件

之间。

b)在主电路每个极与其他极之间。

c)没有连接到主电路上的每个控制电路和辅助电路与

一一主电路;

-一一其他电路;

—裸露导电部件;

一一外壳或安装板之间。

d)对于断开位置上的抽出式部件,穿过绝缘间隙,在电源侧和抽出式部件之间,以及在电源端和

负载端之间。

.4施加试验电压

a)对每个极应施加3次1.2/50ps的冲击电压,间隔时间至少为1so

b)施加工频电压和直流电压,在交流情况下,持续时间3个周波;或在直流情况下,每极施加

10mso

.5试验结果

在试验过程中,不应有击穿放电。

注1:为某个目的而设计的击穿放电除外,例如:瞬间过电压抑制装置。

注2:“击穿放电”一词指的是与电应力下的绝缘故障有关联的现象,此时,放电完全穿过试验中的绝缘体,将电极

间的电压降至零或接近零。

注3:“火花放电”一词用在击穿放电出现在气体或液体介质中的情况下。

注4:“闪络”一词用在击穿放电出现在气体或液体介质表面时。

注5;“电击穿”一词用在击穿放电出现并贯穿固体介质时。

注6:出现在固体介质中的击穿放电会使介电强度产生永久性的减弱;而气体或液体介质中的击穿放电所造成的

介电强度减弱只是暂时的。

4.5.3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试验时设备应断开电源后进行。设备应形成一个连续的电路,主电路的开关和控制设备应闭

合或旁路。对半导体器件和不能承受规定电压的元件,应将其断开或旁路。对于安装在带电部件和裸

露导电部件之间的抗扰性电容器不应断开,可以采用交流电压或等于规定的交流电压的峰值的直流电

压进行试验。

交流或直流试验电压有效值不应超过规定值士50o。开始施加时的试验电压不应超过规定值

的50%。然后在几秒钟之内将试验电压平稳增加至本款规定的最大值并保持5s。交流电源应具有足

够的功率以维持试验电压,可以不考虑漏电流。此试验电压实际应为正弦波,而且频率在45Hz至

62Hz之间。

试验电压施加部位

a)成套设备的所有带电部件与裸露导电部件之间;

b)每个极与裸露导电部件、其他极之间。

注:此项试验应将裸露导电部件与其他极相连接,试验后应拆除其连接。

绝缘外壳的试验

GB/T10233-2005

用绝缘材料制造的外壳,还应进行一次补充的介电试验。在外壳的外面包复一层能覆盖所有的开

孔和接缝的金属箔,试验电压则施加于这层金属箔和外壳内靠近开孔和接缝的相互连接的带电部件以

及裸导电部件之间。对于这种补充试验,其试验电压应等于表8中规定值的1.5倍。

用绝缘材料制造的外部操作手柄

用绝缘材料制造或覆盖的手柄,介电试验是在带电部件和用金属箔裹缠手柄之间施加表8规定的

1.5倍试验电压值。进行该试验时,框架不应当接地,也不能同其他电路相连接。

试验电压值如下:

主电路及由主电路直接供电的辅助电路,按表8规定。制造厂已指明不适于由主电路直接供电的

辅助电路,按表9的规定。

表8试验电压值

牛寻甲

表9不由主电路直接供电的辅助电路试验电压值

幸于一训

试验结果

如果没有电击穿或闪络现象,则此项试验通过。

4.6绝缘电阻试验

4.6.1试验条件

设备绝缘电阻测试,应在电路无电的状态下进行。绝缘电阻测量仪器简(称兆欧表)的电压等级,按

表10的规定选取。对不能承受兆欧表电压等级的元器件,测量前应将其短接或拆除。

表10试验仪器的电压等级

片i*50W0<UUU}FQ,<,<<>}f5U01100000}/00v卞m9MRa2'h51050*000[00,)F-l/v川

GB/T10233-2005

4.6.2试验程序

对不能承受绝缘电压试验的元件,消耗电流的器件如(:线圈、测量仪器),在施加试验电压前

应将其拆除或短接。

试验电压施加部位及时间见.

4.6.3试验结果

所测得的的绝缘电阻按标称电压至少为1000a/v,则认为试验通过。

4.7短路耐受强度验证

4.7.1可免除此项验证的成套设备的电路

以下情况不要求进行短路耐受强度验证: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或额定限制短路电流不超过10kA的成套设备。

采用限流器件保护的成套设备,该器件在最大允许预期短路电流在(成套设备的进线电路端)

时的截断电流不超过17kAo

与变压器相连接的成套设备中的辅助电路,该变压器二次额定电压不小于110V时,其额定

容量不超过10kVA。或二次额定电压小于110V时,其额定容量不超过1.6kVA,而且其短路阻抗不

小于4%.

设备的所有部件母(排、母线支架、母排接头、进线和出线单元、开关器件等)已经过适合成套

设备工作条件的型式试验。

注:开关器件为例,符合GB14048.3具有额定限制短路电流的开关装置或符合GB14048.4具有短路保护器件的

电机起动类装置。

4.7.2短路耐受强度试验程序

试验安排

成套设备及其部件应象正常使用时一样安置。除了在母线上的试验和取决于成套设备结构形式的

试验以外,如果各功能单元结构相同,而且不影响试验结果就只需试验一个功能单元。

试验的实施:总则

如果试验电路中包含有熔断器,应采用最大电流额定值对(应于额定电流)的熔芯,如果需要,应使

用制造厂规定的熔断器。

试验设备时所要求的电源线和短路连接导线应有足够的强度以耐受短路,它们的排列不应造成任

何附加的应力。

如果没有其他规定,试验电路应接到成套设备的输人端上,三相设备应按三相连接。

对于所有短路耐受额定值的验证在电源电压为1.05倍额定工作电压时,预期短路电流值应由标准

示波图来确定,该示波图在向成套设备供电的导体上取得,该导体位于尽可能靠近成套设备的输人电源

侧,并将成套设备用可忽略阻抗的导体进行短路。示波图应显示一个恒定电流,该电流可在某一时间内

测得(即该时间等于成套设备内保护器件的动作时间)或在一规定时间内测得,该电流值近似于

规定的值。

用交流进行短路试验时,试验电路的频率允许偏差为额定频率的25%.

在工作中与保护导体连接的设备的所有部件,包括外壳,应进行如下连接:

a)对于适用于有一个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系统,并带有相应标志的成套设备,可接在电源中性

点上或接在允许预期故障电流至少为1500A的带电感的人为中性点上。

b>对于相对地产生电弧的可能性很小的带有相应标志的三相三线设备与三相四线制一样连接。

注:标志和符号的表示方法还在考虑中。

除用完全绝缘进行防护的设备(即第n类设备)外,试验电路应包括一个安全装置如(一个由直径为

0.8mm,长度不超过50mm的铜丝作熔芯的熔断器)用以检测故障电流。除了下面注2和注3所说

的,在此可熔断元件的电路中,预期故障电流为1500A士1000。必要时,用一个电阻器把电流限制在

GB/T10233-2005

该值上。

注1:一根0.8mm直径的铜丝,在1500A下,大约经过半个周波就熔断,电源频率在45Hz到67H:之间对(于

直流,熔断时间为0.01s)o

注2:按照有关产品的标准的要求,小型设备的预期故障电流可能小于1500A,可选用熔断时间与注1相同的直

径较小的铜丝见(注4).

注3:在电源具有一个人为的中性点时,预期故障电流可能比较低,按照制造厂的意见,可选用熔断时间与注1相

同的直径较小的铜丝见(注4).

注4:在可熔断电路中预期故障电流和铜丝直径之间的关系见表11,

表11预期故障电流与铜丝直径的关系

一讨835150005501000000

主电路试验

.1对于带母排的成套设备,按照下面.1,.2和.4项进行试验。

对于不带母排的成套设备,按照下面.1项进行试验。

对于不满足在框架单元内部,主母线和功能单元电源侧及包括在该单元之内的电器元件之间的连

接导体包(括配电母线)只要布置得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相与相之间、相与地之间发生内部短路的可能性

很小,该连接导体可以根据每个单元内相关短路电器负载侧的衰减后的短路强度来确定见(GB7251-

2005)。这种导体最好是坚硬的固体刚性制品。未按正常工作条件布置的试验要求的成套设备,另外还

要按照.3项进行试验。

.2如果出线电路中有一个事先没经过试验的元件,则应进行如下试验:

为了试验出线电路,其出线端子应用螺栓进行短路连接。当出线电路中的保护器件是一个断路器

时,试验电路可包括一个分流电阻器与电抗器并联来调整短路电流。

对于额定电流最高到并包括630A的断路器,在试验电路中,应有一根0.75m长,截面积相应于

约定发热电流的电缆见(附录D)。开关应合闸,并像正常使用那样在合闸位置上。然后施加试验电压,

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使出线单元的短路保护器件动作以消除故障,并且在任何情况下、,试验电压持续

时间不得少于10个周波。

4.7.2-3.3带有主母排的成套设备应进行一次补充的试验,以考验主母排和进线电路包括接点的短路

耐受强度。短路点离电源的最近点应是2m士0.40m。对于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验

证,如果在低压下进行试验才能使试验电流为额定值时,此距离可增大。当成套设备的被试验母排长度

小于1.6m,而且,成套设备不再扩展时,应对整条母排进行试验,短路点应在这些母排的末端。如果一

组母排由不同的母排段构成诸(如截面积不同,相邻母排之间的距离不同,母排形式及每米母排上支撑

件的数量不同),则每一段母排应分别或同时进行试验,该试验亦应满足上面所提的条件。

.4在将母排接到单独的出线单元的导体中,用螺栓连接实现短路时,短路点应尽量靠近出线

单元母排侧的端子。短路电流值应与主母排相同。

.5如果存在中性母排,应进行一次试验以考验其相对于最近的母排包(括任何接点)的短路耐

受强度。.2的要求适用于中性母排与该相母排的连接。制造厂与用户之间如无其他协议,中

性母排试验的电流值应为三相试验时相电流的600oa

GB/T10233-2005

短路电流值及其持续时间

a)用短路保护器件保护的成套设备,无论保护器件是在进线单元或是其他地方,试验电压的施加

时间应足够长,以确保短路保护器件动作,清除故障,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少于10个周

期波。

b)进线单元中不带有短路保护器的成套设备见(GB7251.1-2005中.2)0

应在指定保护器件的电源侧,用预期电流对于所有短路耐受额定值进行动应力和热应力验

证。如果制造厂给出了额定短时耐受电流、额定峰值耐受电流、额定限制短路电流或额定熔

断短路电流的值,则该预期电流应与制造厂给出的值相等。

当试验站很难用最大工作电压进行短时耐受试验或峰值耐受试验时,可根据.2,

.3和.4在任何合适的低压下进行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实际试验电流等于额定短时耐

受电流或峰值耐受电流。这些应在试验报告中说明。然而,在试验期间,如果出现保护装置发生瞬时触

点分离,则应用最大工作电压重新进行试验。

在短时和峰值耐受试验时,如果有任何过载脱扣装置在试验时发生脱扣动作,则试验无效。

所有的试验应在设备的额定频率容(许偏差士25%)及适于表12规定的短路电流对应的功率因数

下进行。

标定电流值应是所有相中交流分量的平均有效值。当以最大工作电压进行试验时,标定电流是实

际试验电流。在每相中电流偏差在十5%至。%之内,功率因数偏差+0.。至一。.05之内。在施加电流

的规定时间内其交流分量的有效值应保持不变。

注1: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如果需要的话,允许采用不同的试验周期,在此情况下,试验电流建议根据公式12t=

常数进行修正,但如无制造厂的同意,峰值不得超过额定峰值耐受电流,而且短时耐受电流有效值至少有一

相在电流起始后的。.1。不得小于额定值。

注2: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允许分别进行。在此情况下,峰值耐受电流试验时施加短路的时间,建议

不使12t值大于短时耐受电流试验的相应值,但它不应小于3个周波。

对于限制和熔断短路电流试验,在规定保护器件的电源侧,试验应以1.05倍额定工作电压见(

)及预期电流进行,预期电流值等于额定限制或熔断短路电流值。试验不允许以低电压进行。

试验结果

试验后,导线不应有任何过大的变形,只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仍符合规定,母排的微小变形是允

许的。同时,导线的绝缘和绝缘支撑部件不应有任何明显的损伤痕迹,也就是说,绝缘物的主要性能仍

保证设备的机械性能和电器性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检测器件不应指示出有故障电流发生。

导线的连接部件不应松动。

在不影响防护等级,电气间隙不减小到小于规定数值的条件下,外壳的变形是允许的。

母排电路或成套设备框架的任何变形影响了抽出式部件或可移式部件的正常插人的情况,应视为

故障。

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应检查成套设备的内装元件的状况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对于通过部分型式试验的成套设备Y(TTA)应按下述要求之一验证其短路耐受强度:

一一根据至进行试验;

—根据来自类似的通过型式试验安排的外推法。

注1:从通过型式试验安排进行外推的实例可见IEC611170

注2:注意比较导体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